被感染的船員(地質學家Fifield?)回到門口處時, 幹掉好幾個人, 那幾個都不在上述12人名單中吧,
我想船員17人應該是沒有問題作者: west 時間: 2012-6-10 12:42 AM
帶著朝聖的心情,去了日新戲院看IMAX 3D版..
帶著一臉疑惑地走出戲院,然後就趕快回論壇來看這篇大家的討論了。作者: vic0730 時間: 2012-6-10 01:07 AM
小弟說一下這集異形的型態: 有錯誤的話請指正.
策劃者用來毀滅地球人類的生物兵器原來是那些一罐罐的甕形培養皿,裡面並沒有特別的型態,記得大衛打開時好像是些黑色的物體...然後依照宿主不同會變成不同型態...
船員們第一次進入培養皿的房間時,地下有出現蟲(還真像蚯蚓),後來就出現了像響尾蛇的異形...然後找上男人類,變成嗜血怪物去殺害同類,
若中標男人類再交媾又會產下類似章魚的新異形...
最後一種再和策畫者結合後就產生異形戰士... 作者: IVANSHAN 時間: 2012-6-10 01:30 AM
異形(Alien)第一集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執導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終於上片了,週五上台北辦事時,特別抽空與朋友前往日新威秀觀賞IMAX 3D版本,看完後的初步感覺是,兩年多來的期待,算是相當滿意本片的拍攝成績。至於不少朋友提到的,本片算是回答了不少異形第一集中的疑問,但也留下更多的謎團,我認同這樣的看法,但也認為以好萊塢現行的運作模式,為續集留下發展空間,是合理的作法。
本片一直被外界視為異形的前傳,而史考特兩年前正式宣佈他接下來要拍的就是本片時,一度在記者會中宣佈前傳會有兩集。而異形系列電影前後一共拍了四集(比較屬於番外篇的異形戰場系列就不提了),前傳的重點當然就是要讓觀眾了解異形(xenomorph)這種生物的起源(origin)。而史考特雖然沒有直接參與編劇,但是他與前後兩任編劇顯然溝通多次,他想要在電影中碰觸的主題,應該都在完成版電影中出現。看了PCDVD、恐怖集中營以及HD Club的一些網友的感想,發現有兩件事都沒有人提,一件事就是每個人類都必須面對的生老病死,以及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這部影史經典電影對本片的影響。
在普羅米修斯號出航後,在抵達目的地前的兩年多飛行時間,船上成員都在休眠,只有大衛仍在工作。而大衛除了例行工作之外,也有休閒娛樂,在片中可以看到除了打籃球以外,還有看電影。那個騎單車投籃命中的戲,可能會讓人想到異形4浴火重生(Alien: Resurrection)一片中,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神乎其技的投籃鏡頭。而片中可以看到大衛在看的電影,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大衛的Big thing have a small beginning(對不起,我不記得電影字幕的翻譯全文)這句台辭,就是出自阿拉伯的勞倫斯一片,而且是一字不差。而勞倫斯雖然是英國人,但卻喜歡沙漠生活,阿拉伯的勞倫斯一片中關於他的認同問題,究竟是認同英國人還是阿拉伯人,一直在故事主線中不時浮現,而大衛顯然也在認同真人與機器人(或說是人工智慧生化人)之間擺盪。而本片劇情大致上來說,從降落到LV223星球,展開探勘後就逐漸開始加速進行,而前面提到兩個對大衛產生衝擊的事件,都是發生在探勘前。因此,大衛在片中的角色份量與地位,都可說是舉足輕重且在關鍵位置。
2016年2月使用他所發明的空氣處理機,在兩極冰帽產製合成空氣,因此扭轉全球暖化(簡史中的標題是Weyland Reverses Global Warming)。並於同年7月,獲得英國皇室冊封為爵士(Knigth),是最年輕的爵士之一,當時他才26歲。而這項成就也讓他於2017年12月10日首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2042年4月1日(這個日期不知道是否是在開玩笑),第四代David人型機器人成為這個系列中,第一個可以公開販售的人型機器人(David 4 becomes the firs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model of the David series.)。
2052年7月7日,第五代David在智力與情感上顯著升級,增進了人類的接受度(Weyland makes significant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updates to the David android, further increasing human acceptance.)。
2062年2月26日,第六代David人型機器人問世,只有7%的人類可以辨識出第六代David是機器人(Only 7% of humans can recognize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David as a cybernetic individual.)。
2066年4月7日,在David加入勞動人口(David Joins the Workforce)這個標題下,內容提到這一系列機器人的生產成本減低,大概表示機器人將會像機械公敵(I, Robot)電影中描寫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