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P X:如果 Mac 的電腦規格效能不佳的時候,是否要選擇離線剪輯的方式?
今日,我們被邀請到台灣蘋果,做面對面、一對一的媒體發表會議,從蘋果亞洲區應用產品市場經理所做的一些操作介紹,我們更進一步的瞭解到,的確 FCP X 的相關使用與 iMovie 完全不同,而且很多的功能,都是從相關專業的使用者,所提供的相關功能建議與反應,而做相關的界面功能設計,就像是 Keyword 的功能,對於非專業使用者來說,的確是用不到的功能。在介紹的當中,我們也發現到很多的功能,在過去舊版本的 FCP ,在操作程序上,是相當的繁雜,而且不太容易使用,但是在 FCP X 卻是相當容易的。在做操作介紹的過程中,他們使用 MBP 17" 今年度最新的規格,在做幕後算圖的效能,相當的驚人,很多的效果處理(就像是 Retime 調整),算圖的動作,只是在一瞬之間,這的確是 64 位元的功能,將硬體的效能,完全的施展開來。但是他們也有提到說,如果是早期的 Intel Core 2 Duo 主機,在效能上可能就沒有新款的 MBP 主機有這麼高的算圖處理能力。
在過去,如果電腦效能不佳的時候,我們都會採取一種剪輯方式,叫做「離線剪輯」(Off Line Editing),這種方式就是將原生的影像格式,轉換成低解析的影像規格,例如 Photo JPEG 的規格,進行剪輯,因為檔案比較小,所以在剪輯上會比較順暢,然後在剪輯完成之後,再以套片的方式(在舊版的 FCP 就是以重新連結 Reconnect )重新連結高解析原生格式檔案,做輸出的動作。但是在舊版本的 FCP 來說,要做低解析離線剪輯有一些程序,所以對於很多使用者來說,如果不瞭解這個程序反而會造成很多使用上的困擾。(曾經有一家他牌剪輯軟體在台灣的代理經銷商說 FCP 是無法進行離線剪輯的,實際上,是可以的)
之前,蘋果也出了一套跟 FCP 結合使用的 Final Cut Server 影像資材管理軟體,在輸入影像資料的時候,會自動的產生一個低解析的檔案,提供線上瀏覽與低解析剪輯的使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套軟體能夠提供這樣的處理,所以也就讓 Final Cut Server 在台灣的銷售上,並沒有獲得很好的成績。
因此在這次的 FCP X 將 Final Cut Server 的這項處理功能加入,幕後算圖的功能,也是來自 Final Cut Server 的幕後處理運算技術。
在之前的 FCP 7.0 如果要製作離線剪輯,必須透過 File > Media Manager 的方式,在 Media Manager 中選用 Create Offline ,來執行計劃案的相關片段轉換成低解析檔案的方式。但是問題是,如果剪輯完成之後,要將內容再做重新連結套片輸出,否則會以低解析的規格做輸出的影像規格。
http://a7.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ash4/264039_234692023218004_113262162027658_829128_5671255_n.jpg
而在 FCP X 來說,就可以針對剪輯與輸出兩者做不同的規格設定,也就是說,在剪輯時可以使用低解析的規格,而輸出的時候就是以輸出的規格來作設定,不需要重新套片。這對於使用者來說,真的是相當的方便,而且初期的剪輯規格,也可以透過偏好設定,先做轉碼的設定。
在下圖中,這個偏好設定的視窗,是從左上的 Final Cut Pro 點選之後下拉選單中的 Preference ,所顯示的視窗,在視窗的 Import 部份的第二項 Tanscoding 可以選擇產生比較好的媒體規格(Create optimized media) 或是以替代的媒體方式(Create proxy media)就是離線剪輯格式。
http://a5.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snc6/281563_234694936551046_113262162027658_829141_1663666_n.jpg
比較好的規格,會將原生剪輯格式轉換成 ProRes 422 ,而替代的剪輯規格,就是轉換成 ProRes 422 (Proxy) 。
http://a4.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snc6/268862_234695353217671_113262162027658_829144_5714449_n.jpg
當然這個部份,可以在輸入或是之後,再做設定。
之後,我們會陸續發表相關操作介紹與內容,讓大家更進一步瞭解 FCP X 的一些新功能與操作方式,而蘋果方面也表示在短期內,也都會將之前 FCP 的相關功能補齊,但是有一些功能也會透過其他協力廠商發展相關的軟體來協助新舊版本之間的轉換處理。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