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p 發表於 2011-9-29 16:04:08

[轉貼]索尼的兩張面孔(F65...)

本文章最後由 chanp 於 2011-9-29 16:05 編輯

http://big5.nikkeibp.com.cn/news/digi/58062-20110927.html?ref=ML

「索尼好像找回精神頭了」。

  在歐洲採訪時,這種話時有耳聞。地點是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國際廣播電視設備展「IBC 2011」的會場上。

  索尼在當地發佈了能夠拍攝4K×2K影像的專業攝影機「F65」的上市時間和價格。F65是主要用於拍攝電影的最高端機型。令到場者感到驚訝的是其價格。在新聞發佈會上,3.8萬歐元的低售價令會場有點炸鍋。與該公司的以往機型相比,這個定價史無前例。

  以往機型的解析度為全高畫質,而新機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色彩表現範圍和動態範圍等性能。雖說大幅低於以往機型的戰略價格,但這個定價卻似乎並不賠本。匯聚家用數位相機技術精華、採用自主開發的CMOS感測器乃是低價格投放F65的關鍵。

  按照索尼副社長吉岡浩的話來說,在今年春天看到F65試製品的影像時吃了一驚。吉岡難掩喜悅之情,「開始還以為是膠片的影像。這是公司內部推進4K產品開發獲得的成果」。

索尼展現另一張面孔

  在4K攝影機領域,美國風險企業推出的低價格攝影機在業內曾掀起過一股旋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索尼落在了後面,但是,「索尼以如此低的價格推出了頂級畫質攝影機」,這一事實雖說也有外部價格壓力的因素,但對於電影和電視行業來說,似乎有相當大的震撼力。

  「量產的1號機請一定賣給我們公司」,展會還沒結束,有些客戶就急著要簽合約。獲得產品序號「1號」的攝影機在電影行業好像是種榮譽的事情,甚至有客戶表示「如果能拿到1號機,會場上就掏錢買」。真是意外。因為像筆者這種麻煩的消費者,在購買家用電器時總是會像「第一批新產品還是不要買」。

  受到F65效應的帶動,在索尼展區,希望觀看影像演示、接觸實機的參觀者人頭鑽動。包括呼籲影像編輯設備開發商採用4K×2K影像的數據格式在內,索尼對於涉及影像製作流程的部分也不遺餘力。雖說在影像拍攝現場,索尼產品有種被打壓的感覺,但索尼憑藉自主技術終於重回主舞臺。「歡迎回來」。這或許與開篇那句話遙相呼應。

  而另一方面,IBC開幕前一週,在德國柏林舉辦的歐洲第一大家電展會「IFA 2011」上,索尼卻展示了另一張面孔。那就是向美國谷歌公司作業系統「Android」傾斜的態度。對於平板終端、智慧手機和電視,索尼大張旗鼓地公開演示了配備Android的新機型、試製服務。最具象徵意義的,是稱得上索尼歷史的「Walkman」品牌隨身聽也採用了Android。

  就像個人電腦理所當然地配備微軟OS「Windows」一樣,便攜終端和電視也都在採用Android。這或許是時代的潮流。索尼的歐洲法人——索尼歐洲(Sony Europe)社長西田不二夫斷言,「索尼不可能自主開發OS。如今已經不再是那樣的時代了」。

  但是,在當今時代,雖然利用自主技術獲得佔有率非常困難,但在相同的平臺上通過與其他公司形成差異獲取佔有率同樣前途坎坷。從這十幾年的個人電腦市場來看,價格競爭的結局不難想像。10餘年前,索尼是否決定為數位家電採用微軟嵌入式OS「Windows CE」還是爆炸性新聞,與當時相比,如今簡直恍如隔世。

  在IFA期間,追擊美國蘋果公司平板終端和智慧手機的頭號選手——南韓三星電子公司發生了從展位上撤下平板終端新產品的事件。因為當地法院判定三星的產品與蘋果公司的產品相似,也就是模仿嫌疑重大。這一切當然並非全因Android而起,但戰鬥還在繼續。這樣一來,採用Android的眾多企業就要留心提防,畢竟戰火不知何時就會燒到自己頭上。

  就連與其他公司形成差異的核心——使用網際網路的內容發送服務也令人感覺到了索尼的「動搖」。去年在IFA上發表的「Qriocity」服務品牌已經基本撤銷,今年把名稱改換成了「Sony Entertainment Network」。這或許是受到了今年發生的資訊外洩事件的影響。公司內部討論了些什麼、哪些力量起著主導作用如今還是謎團,但從外部觀察的角度來看,索尼的舉動未免令人感覺缺乏一貫性。

頂尖技術與似曾相識

  最近,筆者有不少機會就電視採訪歐美國家,經常碰到「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很多打著「智慧電視」旗號,誇耀「怎麼樣,沒見過吧!」的服務和產品功能在日本早已出現。其實,談論「似曾相識」的人不在少數,看來並非筆者一人之感。

  在IBC上,NHK發佈的8K×4K畫素解析度超高畫質演示大受歡迎,展會期間天天爆滿。或許是因為新鮮,在影像演示的最後,甚至響起了掌聲。這估計是在讚揚「日本的頂尖技術真棒」。

  但是,就像智慧手機不同於日本的手機,日本和歐美的電視動態也有所不同。目標相同,到達的目的地卻不一樣。原因究竟何在?老實講,直到現在,作為一名記者,筆者卻依然無法用語言表達。

  索尼副社長吉岡在採訪中曾就4K×2K影像相關的技術開發這樣說過:「品質上了一個臺階後,就會發現新的技術開發主題。只要有這種樂趣在,技術人員就會奮鬥」。

  在採訪東芝在IFA上發佈的焦點產品——大螢幕裸視3D電視的時候,筆者也聽到了相似的話。「參與裸視3D和4K×2K等頂尖技術的產品化對技術人員來說是至高無上的幸福。真的很有意思」。

  確實如此。技術人員的辛勤勞動的價值恐怕就在於此。這在今後恐怕也不會改變。但是,對於通過辛勤工作得到的頂尖技術,以及似曾相識的產品和服務,如果二者在同一舞臺上展開競爭,從最近來看,前者無疑呈現劣勢。

  索尼在歐洲展露的兩張面孔,雖然在筆者心中還沒有完成梳理,但總的感覺是,這實實在在是把筆者幾年來一直憋在心中的感受變成文字的一個契機。(記者:高橋 史忠,《日經電子》)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轉貼]索尼的兩張面孔(F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