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人能回答1366*768和1280*720的問題嗎?
因為HD的規格是720P,但電視HD面板為何要做1366*768,而不作成本較低的1280*720呢?1360*768的解析度根本用不著?
如果是HD的影片,1280*720更能實現點對點的清晰不是嗎?
有高手能解惑嗎? 相信原因是縱向傢素768的液晶版本價平吧, 又可對應XGA.
[ 本帖最後由 r32 於 2008-7-24 23:28 編輯 ] 其實 HDTV 廣播的節目, 大都是 D3 的..D4 只有在 ATSC 上某些頻道才有...
其實影片本身也不是真的點對點, 因為都是 Y/U/V 4:2:0 取樣... 只有亮度 (Y) 部分是達到影片本身的解析度, 彩度 (U/V) 方面的訊號, 長寬要各放大一倍, 才會達到跟亮度一樣的解析度...
而且彩度訊號放大的演算法, 不是單純的 1 點變 4 點就好... 這樣會看到細微的馬賽克... 至少需要用 2-tap Bilinear 的方式才行... 放大倍率超過 2.0x 的話, 要用 4-tap Bicubic , 才不會看到馬賽克...
本錢夠粗的話, 就可以用6-tap Lanczos3 或是 8-tap Lanczos4 ... 效果最好... 這通常是專業的影像放大縮小所使用的演算法... nVidia G80/G92/GT200, ATI RV600/RV670/RV770 這類型的 GPU, 要做這種運算, 像是在吃飯一樣... 原帖由 pie1394 於 2008-7-25 00:16 發表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其實 HDTV 廣播的節目, 大都是 D3 的..D4 只有在 ATSC 上某些頻道才有...
其實影片本身也不是真的點對點, 因為都是 Y/U/V 4:2:0 取樣... 只有亮度 (Y) 部分是達到影片本身的解析度, 彩度 (U/V) 方面的訊號, 長寬 ...
哇!真的有高手出現!
可惜太專業了
我聽不懂! JPEG / MPEG 的影像取樣模式, 都有所謂的 4:2:0 , 4:2:2 , 4:4:4
DV (Motion-JPEG) 使用的是 4:1:1, 算是另類的 4:2:0...
WMV3 Complex profile 也是採用 4:1:1 ... 不過到 VC-1 後被取消掉了, 也改回跟 MPEG 標準一樣的 4:2:0 ...
這個網站有些解釋跟圖片, 應該還不算難以理解跟了解它們的差別... Wiki 上面也有不少這類的資訊...
http://www.tvtechnology.com/features/Tech-Corner/f-RH-4.2.2-07.10.02.shtml
不管是 DVD / SDTV / HDTV / BD / HD-DVD 使用的 MPEG-2 , VC-1, H.264 , 影像幾乎都是壓成 4:2:0 ... 因為標準規格使用的 Baseline / Simple / Main profile, 大都只能容許這個 ... 可以使用 4:2:2 / 4:4:4 的 High / Advanced / Complex profile , 因為牽扯到硬體的運算能力, 傳送頻寬等等的問題, 幾乎沒人在用...
台灣第二代 DTV 標準倒是蠻前衛的, 直接要求支援到 H.264 High-Profile 的規格... 但這不表示訊源端的壓縮機器會給你設定成 4:2:2 / 4:4:4 , 一樣都還是 4:2:0 ...
使用 H.264 HP 模式的主要原因, 是只要"完全"發揮出 HP 模式提供的特性, 就可以壓出 MPEG-2 MP 規格一半的資料量, 但畫質看起來沒兩樣... 使用 H.264 SP, 根本辦不到, 光靠算術編碼(Arithmetic Coding) 跟"非"正方型移動區塊的預測, 能壓成 MPEG-2 的 70 ~ 80% 資料量, 畫質看起來還是一樣, 就要偷笑了... 想要規格宣稱的 MPEG-2 MP 50% , 需要非常好的 H.264 HP encoder...
數位相機拍出來存成 JPEG 格式的影像, 目前大都是 4:2:2 的, 不過各家彩度解析度減半的方向, 有些是選擇水平方向, 有些是選擇垂直方向... 對靜態影像而言來說, 一般來說沒太大的差別... 除非是要播放到解析度不同的 TV 上, 垂直解析度高的取樣會比較好一點...
JPEG 會存成 4:2:0 的, 我印象中只有看過古董 Kodak DC-200+ 是這樣... 好幾年前在寫 JPEG decoder 程式時, 分析過數十台相機的 JPEG 照片之後的結論..
Composite Video (就是 AV 端子啦), S-Video, Component Video (色差端子), HDMI 色差輸出的模式, 都是採用 4:2:2 取樣... 彩度解析度減半是在水平方向... 原帖由 pie1394 於 2008-7-26 09:10 發表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JPEG / MPEG 的影像取樣模式, 都有所謂的 4:2:0 , 4:2:2 , 4:4:4
DV (Motion-JPEG) 使用的是 4:1:1, 算是另類的 4:2:0...
WMV3 Complex profile 也是採用 4:1:1 ... 不過到 VC-1 後被取消掉了, 也改回跟 MPEG...
謝謝大大專業的解惑!
值得大家推薦的網友!
但~
可惜還是不知768和720的原因!
就像以前電腦螢幕用16:10式15:9,而不用HDTV的16:9一樣,還找不出原因? 垂直解析度選 768, 而不是 720, 應該是 XGA 的關係...
假如你是 sales , 去跟客戶談生意比規格, 結果無法對應 IBM XGA 的解析度, 可能就會被客戶狂砍價格... 因為會被視為規格差一個等級...
面板切割用 16:10, 而不是 16:9, 是經濟切割的因素... 待在面板廠的網友, 應該有人很熟悉其中的差別... 不過新的 5.5 代跟 7.5 代製程在調整過後, 好像又準備改回去 16:9 的面板了... 據了解 19" 的會變成 18.5" , 22" 的會變成 21.6" 左右 ... (數字有錯請糾正)
現在 1x" ~ 2x" 的 TV, 已經很少廠商在用 TV 等級的面板了, 利潤太薄了... 都是拿 Monitor 等級的, 所以廠商其實也應該已經意識到, 16:9 的優勢跟需求...
[ 本帖最後由 pie1394 於 2008-7-26 14:07 編輯 ] 大概了解了!
感謝各位的回答^^ 一般來說, YUV 的比例(4:2:0 或4:4:4) 都是已被國外所定的, 我們是無法改變的, 在電視裡,會有Video Decoder 或視訊處理器做解碼, 如果顏色壓縮大,雖然可減少傳送(或儲)存的空間(或頻寬), 但對畫質的破壞是不容易彌補的, 就好像一張紙, 折過之後, 是無法回復成原來的平的紙, 還是會有摺痕.
至於1366X768 , 或1280 X720. 其實電視都會轉換成LCD 的解析度, 亦即, 如果買到的電視是用1366X768 的面板做的電視, 不管用一般的有線電視或dvd(480), 都會轉成1366 X 768 並顯視出來. 不過會如前述, 會有轉換的問題, 意即,畫面會模糊, 粒子會變粗. 不同的轉換IC, 出來的結果會有所不同. 當然, 國外IC 大廠, 早就把專利佔走了, 其他IC 廠為了避開專利問題, 並在成本的考慮下. 影像品質會差一些.
日本的HDTV 已播放好久, 其衛星的標準, 不是1280X720, 而是1920X1080, 台灣的1366X768 面板, 是台灣LCD廠的經濟尺寸, 但和1920x1080 (Full HD), 還是有點距離. 所以隨著7代線的生產, 1080 Full HD 的面板將會越來越普遍. 1366 X 768 的面板, 就會越來越便宜.
另一方面因製程和小尺吋的面板不同(和前面文章有點不同), 所以面板特性也會不同.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