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曹醫師家訪】之五:影音系統再增為17.3聲道,能量密度、包圍感及現場感全面提昇
本文最後由 Mori 於 2020-9-22 01:04 PM 編輯在建構了全球唯一的13.2家庭劇院影音系統之後,由於「後場」的聲音密度相對顯得不足,因此曹醫師另外添購了一部Denon POA-A1HD十聲道擴大機,並且再增加了Side Height與Back Height兩對環繞喇叭,之後還在主要視聽區域左側再增添一部Velodyne DD-15十五吋超低音,構成包圍感與能量密度更驚人的17.3聲道系統。在此同時,曹醫師也正式購入了全球第一部家用真實4K2K投影機Sony VPL-VW1000ES,畫質也同步向上躍進。
本篇報導圖文並茂,總字數近九千字,對曹醫師最新17.3系統的聲音表現與Sony VPL-VW1000ES 4K2K投影機的影像表現,都有很詳細的說明,也對曹醫師新增Side Height與Back Height喇叭的設置細節,都有深入的圖文解說,請點擊下圖進入查閱。
http://www.hi-av.net/uploads/article/image/120709_dr_cao_img_9878.jpg
這個真的是太恐怖了,真是神之境界 本來就已經很誇張了
現在變更誇張啦!!!!!
有機會真想去體驗看看=P~ 曹醫生有兩顆DD15一顆DD12
為什麼不買DD18呢 13.2 或是 17.3, 看了文中敘述, 戳來的某些聲道並非皆由環繞處理器所處理出來的. 因此各聲道的聲音資訊也會互有增損.
個人以為稱其為13.2 或是17.3 有誤導之嫌. 因為各聲道聲音資訊並非真正獨立.
各廠的音效工程師看到這類DIY 作法應該不會像廖兄文中這麼大為驚豔吧.
segawar 發表於 2012-7-12 00: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曹醫生有兩顆DD15一顆DD12
為什麼不買DD18呢
曹醫師所使用的Velodyne超低音
是兩支DD-15與一支DD-18 本文章最後由 Mori 於 2012-7-12 22:56 編輯
minime 發表於 2012-7-12 03: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3.2 或是 17.3, 看了文中敘述, 戳來的某些聲道並非皆由環繞處理器所處理出來的. 因此各聲道的聲音資訊也會 ...
我瞭解您的意思,如果按照您所說的定義
曹醫師目前系統應該是11.1聲道
超低音以外,包括原有Denon AVP-A1HD的九聲道與新購入AVP-A1HD 3D Edition所處理出來的Front Height的兩聲道,加起來是十一聲道。那麼超低音為何是.1聲道呢?因為曹醫師雖然接了三支超低音,但都是使用mix方式,按照這想法,送入三支超低音的信號是一樣的,那只能算同樣的.1聲道。
不過,實際上雖然送入三支Velodyne的信號是一樣的,但Velodyne DD系列超低音有極精密的EQ調整,三支超低音曹醫師都分別有不同的設定,最終三支發出的音訊並非完全相同。
另一方面,新增的六支Height喇叭,包括一對Front Height、一對Side Height與一對Back Height,都是由新購入的AVP-A1HD 3D Edition拉信號出來的,別忘了這新機具備新的「Audyssey MultiEQ XT32」處理,它所拉出的六個聲道,其聲音資訊與舊款AVP-A1HD相對應聲道的聲音資訊,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我想,以這個觀點而言以13.2或17.3聲道稱之,也不見得完全說不過去。
以現實面考量,當前市售機種最多就只能達到11.2聲道,我認為曹醫師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在於以各種途徑、突破限制、在現有器材規格的條件下,去追求極致多聲道影音效果的追尋。其實,曹醫師那裡有不少國外原廠高層或研發工程師去參訪過,為之驚豔者真的不少。西楓站長先前在9.2聲道時期曾到曹醫師那裡體驗過,也一直希望率團分批帶版主們去見習,只不過西楓站長真的太忙,一直無法抽空成行。希望這個計畫早點實現,能讓更多人親身體會。
再次感謝您寶貴的意見。
Mori 發表於 2012-7-12 22: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瞭解您的意思,如果按照您所說的定義
曹醫師目前系統應該是11.1聲道
超低音以外,包括原有Denon AVP-A1H ...
感謝廖兄的回覆.
其實弟曾私下問過與曹醫師熟識人士, 是否願意介紹讓幾位友人前往觀摩, 細節不表..該位人士因為不希望友人們在網上直言惹人不悅, 弟也尊重其意願並未要求前往.
私下與網友交流也不少次, 也可以理解見諸文字的報導, 無可避免地會在某些部份隱惡揚善.
弟同意您所言, 以各種可能的途徑去追求極致精神值得學習, 以個人玩法而言絕無問題, 隨人喜歡.
不過就個人認知裡, 此種玩法主觀成份很重, 不依規範設置與擺位, 環繞音效成份之再生與校正都無客觀標準可言.
多加環繞聲道數對提升密度感幫助是無庸置疑的. 只是非依標準處理, 多出來的音效成份,充其量可以透過某些環繞效果明顯的片段來模擬主觀想要的效果, 卻不容易檢查是否過量或重疊或抵銷.
我很佩服您可以大篇幅詳細敘述, 只是希望表達個人對此系統調整手法的意見.
Best Regards,
Ken Wu 本文章最後由 minime 於 2012-7-13 00:55 編輯
補充提問一下,
您所稱三顆DD subs 設定不同, 調整上是否完全不藉助儀器輔助?還是利用到DD 裡面的簡化頻譜? 另外兩台環繞處理器, 是如何解決同步的問題?環繞處理與自動等化都會造成相當程度的Delay 哩. minime 發表於 2012-7-13 00: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補充提問一下,
您所稱三顆DD subs 設定不同, 調整上是否完全不藉助儀器輔助?還是利用到DD 裡面的簡化頻 ...
Ken兄
曹醫師有頻譜分析儀,調整喇叭會用到水平儀,喇叭指向以雷射筆校準,喇叭距離則以精準度達mm的雷射測距儀量測
能夠用儀器調整校準的,都會使用到儀器
但儀器的調整只是參考,最終還是要以耳朵聆聽作決定
有關同步的問題,主要的9.3聲道都在原有的那部Denon AVP-A1HD上頭,新的AVP-A1HD 3D Edition負責Front Wide及六支Height喇叭,只是居於輔助的地位,音量也比主要的九聲道小得多,同步的問題應該不大
另一方面,曹醫師也看電影,但實際上絕大多數時間是以多聲道聆賞現場演出音樂的影音內容,這問題應該就更小了些
個人從事平面雜誌及網路媒體報導,已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了,一直以來,我都以翔實描述器材及系統表現為最高要求,過去很多器材評鑑的報導,都能得到網友們相當的認同。基於安全等顧慮,曹醫師的視聽室不可能隨意開放給陌生人前往,但在我體驗過的影音系統裡,曹醫師的影音效果確實是最好的,或許您覺得我有關影音表現的描述是「隱惡揚善」,但實際上曾去過曹醫師那裡的同好,卻大多認為我的描述太過保守。若有機會,也很希望您能到曹醫師府上觀摩交流。
Mori 發表於 2012-7-15 08: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Ken兄
曹醫師有頻譜分析儀,調整喇叭會用到水平儀,喇叭指向以雷射筆校準,喇叭距離則以精準度達mm的雷 ...
您所言,
有關同步的問題,主要的9.3聲道都在原有的那部Denon AVP-A1HD上頭,新的AVP-A1HD 3D Edition負責Front Wide及六支Height喇叭,只是居於輔助的地位,音量也比主要的九聲道小得多,同步的問題應該不大
另一方面,曹醫師也看電影,但實際上絕大多數時間是以多聲道聆賞現場演出音樂的影音內容,這問題應該就更小了些
關於校正, 一般會以相同測試音壓播放, 藉由音壓計或頻譜測量, 即使輔助的衛星喇叭軟體內容量不多.
如果在以多聲道音樂為主的系統, 其實也不見得要特別再處理出"height" channel, 加上足夠的喇叭數也夠了. 還可避免DIY衍生的問題.
您的連結文內,
從接近視聽區域後方角落的位置察看,新增的Back Height喇叭與SurroundBack後環繞喇叭,兩者間位置的相對關係很容易可比對出來。就好比Front Height相對於左右聲道一般,BackHeight喇叭處於比Surround Back更高、更遠的位置,能夠讓後方音場高度與遠近層次的演繹更理想完整。
如果delay time (含喇叭與座位距離差) 沒抓得準, 煞費苦心擺更後方的 height channel 位置, 企圖增加音場深度的努力難免會打折扣.
另關於連結中一圖: http://www.hi-av.net/uploads/article/image/201207/20120710011045.jpg
個人以為曹醫師此處, 側, 後場空間之不對稱是環繞效果的最大殺手,動線與空間形狀的關係不利擺位, 確實令人頭痛.
個人經驗中, 前場對稱性確實較後場影響大, 雖說聽音樂時環繞成份較不如電影音效明顯, 然以電影播放言, 目前的擺位聽來不會有突兀感嗎?
好奇是否嘗試過更對稱的擺放方式? 考慮過大幅空間重構嗎?
個人從事平面雜誌及網路媒體報導,已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了,一直以來,我都以翔實描述器材及系統表現為最高要求,過去很多器材評鑑的報導,都能得到網友們相當的認同。基於安全等顧慮,曹醫師的視聽室不可能隨意開放給陌生人前往,但在我體驗過的影音系統裡,曹醫師的影音效果確實是最好的,或許您覺得我有關影音表現的描述是「隱惡揚善」,但實際上曾去過曹醫師那裡的同好,卻大多認為我的描述太過保守。若有機會,也很希望您能到曹醫師府上觀摩交流。
聽聞過友站的"G1"事件, 安全問題確實該注意. 弟所言隱惡揚善並非專指您此處報導.
可以理解報導媒體如雜誌文章不免要潤飾用語. 而到他人家訪觀摩後不顧情面, 公開直陳缺失也有失厚道.
以曹醫師此處投注的器材與心力, 眾人多篇的讚賞文, 有理由相信效果必然拔群.
前面的問題只是提問一些關鍵點, 希望不要介意. 也期待有機會可以前往觀摩交流. minime 發表於 2012-7-15 13: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聽聞過友站的"G1"事件, 安全問題確實該注意. 弟所言隱惡揚善並非專指您此處報導.
可以理解報導媒體如雜 ...
Ken兄
感謝花費心思為文討論
曹醫師這個空間已經使用了二十餘年,所花費的調整心思及時間無法計數
尤其曹醫師接近十年前退休以後,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調整此一視聽室的效果
因此,所有相關調整都已經到了十分精準的程度
我就曾在曹醫師那裡體驗過,光是環繞聲道其中之一在12kHz處EQ增減0.5dB,或者一塊巴掌大的吸音棉,在空間裡某處的有無,都會對整體聲音產生很大影響的變化
這也是曹醫師沒有打算另外找個條件更對稱的環境打造新視聽室的原因
關於後場的不對稱,當然是曹醫師空間先天的一大缺點
尤其是右側環繞與聆聽位置極為接近(與皇帝位大約只有1.2公尺而已)
正常來說,應該會有很容易聽到該喇叭位置的缺點
然而,經過曹醫師的費心調整,即使是坐在皇帝位右邊的位置(與右側環繞距離不過五、六十公分),也幾乎聽不到那支喇叭的發聲指向。
這除非親身體驗,實在很難置信,但確實曹醫師已經讓多聲道喇叭系統各喇叭的發聲融為一體。
以Ken兄所提的內容,可以知道Ken兄對於多聲道系統調校也有深入的探究,如有機會切磋討論,曹醫師應該也會很高興,謝謝您。 minime 發表於 2012-7-13 00: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謝廖兄的回覆.
其實弟曾私下問過與曹醫師熟識人士, 是否願意介紹讓幾位友人前往觀摩, 細節不表..該位 ...
minime兄:
請問您是友站myav的KenWu兄嗎?;;) , 我們有過數面之緣 , 今年8月的音響展您會北上來參加嗎? Mori 發表於 2012-7-16 14: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Ken兄
感謝花費心思為文討論
Ken兄
感謝花費心思為文討論
曹醫師這個空間已經使用了二十餘年,所花費的調整心思及時間無法計數
尤其曹醫師接近十年前退休以後,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調整此一視聽室的效果
因此,所有相關調整都已經到了十分精準的程度
我就曾在曹醫師那裡體驗過,光是環繞聲道其中之一在12kHz處EQ增減0.5dB,或者一塊巴掌大的吸音棉,在空間裡某處的有無,都會對整體聲音產生很大影響的變化
這也是曹醫師沒有打算另外找個條件更對稱的環境打造新視聽室的原因
多謝賜教.
如廖兄所言屬實, 如此敏感的系統照理連空間裡多一個人, 或穿不同衣服都產生會聽得出來的差異.
假如有機會, 希望可以簡單"盲測"體會一下 :)
關於後場的不對稱,當然是曹醫師空間先天的一大缺點
尤其是右側環繞與聆聽位置極為接近(與皇帝位大約只有1.2公尺而已)
正常來說,應該會有很容易聽到該喇叭位置的缺點
然而,經過曹醫師的費心調整,即使是坐在皇帝位右邊的位置(與右側環繞距離不過五、六十公分),也幾乎聽不到那支喇叭的發聲指向。
這除非親身體驗,實在很難置信,但確實曹醫師已經讓多聲道喇叭系統各喇叭的發聲融為一體。
除調整外, "喇叭消失"這一點, 個人經驗上是與設計與避震抑噪有關.不過以物理原則而言, 距離增倍, 聲能會以平方反比遞減,
聽者與兩側喇叭距離不均, 將造成兩方發出的聲能到各座位聽者有非等比例的衰減. 因此或許在音壓校正後某一處可以做到等音壓, 但難以兼顧其他位置的表現.
更進一步的探討, 環繞喇叭在一般校正訊號多用1kHz 上下的測試音作校正, 由於空間頻響不均(尤其在非對稱擺設), 通常也讓距離不等的喇叭容易被抓出位置.
Fred 發表於 2012-7-16 15: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minime兄:
請問您是友站myav的KenWu兄嗎? , 我們有過數面之緣 , 今年8月的音響展您會北上來參加嗎? ...
Fred 兄您好, 今年您還會撥空去顧攤嗎? 今年的展規模似乎縮小不少, 參觀的意願不大..除非另外有其他活動就.. :D 本文章最後由 Fred 於 2012-7-16 18:47 編輯
minime 發表於 2012-7-16 18:10 http://www.hd.club.tw/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Fred 兄您好, 今年您還會撥空去顧攤嗎? 今年的展規模似乎縮小不少, 參觀的意願不大..除非另外有其他活動 ...
minime兄:
應該說今年會去拜訪一些已認識的廠商吧;;)
重點是kk和亞特蘭大的展房
Fred 發表於 2012-7-16 18: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minime兄:
應該說今年會去拜訪一些已認識和還不熟識的廠商吧
了解!
據說這兩家都有新品上市.
在音響展的家家相鄰空間, 難免會互相干擾..
"With greater power comes greater responsibility" :D
AV 系統展示, 音量壓抑下較難以測知真正實力, 不知今年限播狀況如何. minime 發表於 2012-7-16 17: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謝賜教.
如廖兄所言屬實, 如此敏感的系統照理連空間裡多一個人, 或穿不同衣服都產生會聽得出來的差 ...
Ken兄
哈哈,我說的當然是真的
人數多寡,當然會有影響,這在我們大多數視聽空間都可體會得到
穿不同的衣服,在曹醫師那裡也沒敏感到這種程度啦
據曹醫師所言,依據他的經驗,任何視聽空間都會有一個(或多個)特別敏感之處
在該處吸音或擴散會有非常顯著的改變
絕大多數區域,就沒有這麼明顯敏感的差異 Mori 發表於 2012-7-16 2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Ken兄
哈哈,我說的當然是真的
玩頻譜的經驗上, 確實在某空間特定區域放置吸音材, 比其他部位容易看得到量感的變化, 聽不聽得出明顯差異..就有待實證.
我想聽覺較敏感的中高頻, 或許較能感知此變化, 通常改變聲音的材質面積體積還得夠大, 在儀器上才顯得出較大差別.
有興趣的話, 這部份可以透過麥克風實測與聽感作交叉盲測來作簡易觀察分析.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