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組裝電腦的優劣
再論組裝電腦的優劣:底下所述,僅是個人觀點,不一定是對的,希望能對初學者有些幫助
組裝電腦通常在挑選配備的好壞與C/P值高不高之類的問題,對於一般電腦使用者,這樣是OK的,
但是對於影片播放,尤其是電視播放的用途,則這樣出來的品質是不夠的,這陣子也看過一些網友提出播放上的問題,提到什麼能播、什麼不能播,但這只是初步的,進階的,還要注意色彩搭配與整體畫質表現流暢與否。
關於此,我以自己的經驗來說,自己調整過後(用終極解碼+網上教學+powerdvd+anydvd),大部分片子是可以看,之後有請資深的多媒體達人幫我調整,調整後,畫質流暢度改變最大,看片變得舒服多了,也不用因為不同片源而需要一直調整設定值。
仔細去了解其中的原因,發現多媒體的世界是需要不斷的嘗試錯誤,然後才能有解答,隨著科技的進步,必須要不斷的嘗試錯誤,才能保持好的播放品質,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我比較希望能有專人來作這樣的服務,就我而言,花一些費用,如果可以得到品質,比起我自己亂搞,來得划算
但是市場上有提供這樣的服務嗎,檯面上,是沒有的,原因很簡單,提供上述影片播放等相關設定安裝的服務,單單是所需的軟體費用就超過一萬元,若再加上設定服務費與電腦材料費,則原本3萬元有找的高級電腦,變成5萬元,一般人可能很難接受,所以市場上很難找到這樣服務
再者,由於每一張卡的效能與狀況各有不同,加上driver的版本,也有差距,所以當我詢問多媒體達人為何不能選擇其他的配備,他回答的很簡單,他說他的規格已經經過數十次的反覆測試,穩定度很高,若用其他的配備,那麼需要重新再tune過,花費的時間要很久
所以啦,不管你是選擇自行組裝或找到專人服務,你或許需要考慮下列問題
[*]主機板的選擇,最好是標準、完整版,不要為了省一點錢,買精簡版,尤其是好的板子,具備足夠的頻寬來支應多工運作,否則徒有高階CPU,在多工運作上,也會打折扣[*]獨立顯示卡是必要的,我的想法是要看到最好的畫質與無lag,去除設定等問題,硬體的要求,能夠減低影片播放不順的機率,至於有人常說『夠用就好』,我是覺得,一次買好一點,免得到時不夠用,我是強烈推薦ATI的,雖說,我是ATI的受害者,但ATI的色彩表現,經過調整後,不輸給PS3(原本我認為PS3是最棒的),另外,HDMI的原生接頭是最好的[*]CPU:我是覺得直接選擇4核心,或是雙核心的高階產品,看影片是不允許有任何的lag,所以規格開高一點,是比較保險的,尤其是用到現在,個人覺得軟解的穩定度較高,在希望一帆風順的看片心態下,我個人以為全以軟解方式來看片是比較好的[*]機殼:最常被忽略,但其實很重要,好的機殼有對流的設計,有助於電腦內裝的保存,風扇的大小與靜音與否,固然重要,但對流的設計也是重點,可減低灰塵累積,所以我偏好選擇3500元以上的機殼[*]電源供應器:也是重要的配備,建議選擇貴一點的,因為每一家店推薦的品牌都不太一樣,在一分錢一分貨的心態下,選擇貴一點,誤中地雷的機率降低,瓦數,我建議400瓦以上,多一點沒關係,少一點就很尷尬[*]硬碟:建議放二顆,一顆作系統,一顆放常看的影片,親朋好友來,可以直接播放,系統碟最好仿品牌電腦的設計,切割為2~3個磁區,其中一個磁區作成隱藏磁區,將備份放在該磁區,方便日後還原[*]音效卡:建議添購,一般主機板上面的音效遇到發燒CD,有時會出現雜音,所以有聽音樂的,建議多加一張卡[*]其他:如果主機板等級不夠,建議加購ESATA擴充卡,方便用esata的介面來熱插拔外接硬碟,雖然主機板本身經由設定也可熱插拔,但效能比較差,小心出問題[*]影片播放:電影一律轉成iso,用powerdvd+虛擬光碟程式播放,其他的一律用KMP播放,音樂則用foobar播放
謝謝指教!!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