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6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Flowers Of Taipei - Taiwan New Cinema 紀錄片,2017/01/28(週六) 0
本文章最後由 popo0121 於 2017-1-18 00:13 編輯2014 金馬影展TGHFF |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 Flowers Of Taipei - Taiwan New Cinema
gl80byuBFDA
-EyPN-L3SCQ
【台灣製造 Made In Taiwan】
2014威尼斯影展|釜山影展
導演 ∥ 謝慶鈴 HSIEH Chinlin
台灣新電影二十週年時,蕭菊貞已經拍過《白鴿計畫》,把這個電影運動在島嶼內的來龍去脈、愛恨情仇,講得差不多了。來到新電影三十週年,謝慶鈴的《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另闢蹊徑,柳暗花明。
不再舊話重提,也不是電影史的流水帳,而像一段段跨越國境的公路之旅,隨著電影,從台北飛向清邁、巴黎、東京、香港、北京、鹿特丹、甚至布宜諾斯艾利斯,背景完全不同的導演、影評、藝術家們,娓娓道來台灣新電影與他們的關係,那麼遠,這麼近。這個特殊的角度,放大了電影運動的縱深,擴張了文化跨越的力度。影片本身和導演的身份認同與電影啟蒙,達成弦外之音的呼應。讓這部紀錄片不只為影史留下外傳,更帶著藝術的餘韻,成為一部值得獨立欣賞的作品。 【金馬】形式與內容合一為新電影立傳:《光陰的故事 -台灣新電影》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906
導演謝慶鈴
演員
出品台灣/2014
發行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文 / 黃香
畫面全黑,獵獵的腳步聲,畫外音,人物現身說出念白……構成電影的基本元素依序出現,《光陰的故事 -台灣新電影》如此揭開序幕,預告這部紀錄片是由聲、色、光、影揉合諸多新電影名作片段剪輯而成。全片跨越歐、亞、美三洲,訪問散居各大城市的導演、影評、學者、演員、影展總監、選片委員,由外地他者的觀點來彰顯新電影的原創性以及影響力,此種尋求他者認可的手法,恰正是臺灣新電影在國內票房受挫,轉戰國際藝術電影市場,建立世界影史地位的途徑。
台灣電影能在世界影史攻佔一席之地,肇始於198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厥功至偉(咸認由1982年的四段式電影《光陰的故事》發軔),台北市政府出資拍攝紀錄片為臺灣新電影作傳,實為壯舉值得讚賞;然而立傳也要立言,緬懷過去的榮光之餘,更要討論潛藏在榮光背後的批評。本片製作精緻,卻沒能免除傳記常有的偏失:隱惡揚善失之偏頗,過度著墨幾位名導不夠全面(侯孝賢、楊德昌所佔篇幅甚大)。質言之,影片的侷限在於沒能拉開距離佔據高度,以更宏觀的視角呈現新電影的爭議(票房失利、影展捷徑),並回應來自電影、評論、學術各界的質疑,也就無能全面評析臺灣新電影的正反兩面評價 。
更多內容請參閱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906 金馬51現場《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 》映後座談
X9Vc38lCTP4
片名: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
英文片名:Flowers Of Taipei - Taiwan New Cinema
台灣│2014│DCP│彩色│109 分│普遍級
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那是1980年代的的台灣,民歌、民運、解嚴前夕,整個社會在自由的思潮中,即將引爆。其中,以《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為》起點,由小野、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詹宏志等揭櫫推動的新電影運動,不僅為近代華語電影史寫下了最重要的一頁,也綻放出最燦爛藝術火花。
三十年過去了,新電影的往事看似如煙,但影響所及的漣漪卻在時代的波瀾中,擴散到全世界,資深電影人王耿瑜與導演謝慶齡,走訪法國、荷蘭、義大利、阿根廷、日本、泰國、中國、香港,訪問多位世界級電影學者、策展人、藝術家和導演,包括阿比查邦、阿薩亞斯、馬可穆勒、東尼雷恩、是枝裕和、黑澤清、艾未未、賈樟柯、劉小東等,暢言台灣新電影對他們的影響與啓發,從影像的本質、社會文化的反省到個人生命的記憶,在既宏觀又內視的紀錄中,重新檢視電影運動的價值與意義,也喚回了所有關於新電影的美好記憶,寫下另一篇電影與歷史的詠嘆詩篇。
【關於影片】
1982年由臺灣中央電影公司小野和吳念真策劃,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四人合作拍攝了四段式影片《光陰的故事》(In Our Time 1982)。影片用四段人生不同階段的故事來表現人際關係與男女關係的演變、人的成長和臺灣30年來社會形態的變遷,由此突破了臺灣70年代以來,政治宣傳片和瓊瑤愛情劇占據電影市場的局面,開創關注社會和家庭生活的充滿情趣的實驗電影時代,不僅迅速引發國內觀眾的好評及票房佳績,更贏得國際影評的矚目,接著《兒子的大玩偶》、《戀戀風塵》、《恐怖份子》、《超級市民》,一部又一部精彩的作品,掀起這個徹底改變台灣近代電影發展的「台灣新電影」運動,也將台灣電影帶入了寫實、現代的文化美學高峰。
時值台灣新電影三十周年,新電影主將的影響力持續到今天,不只是對台灣電影,還在對岸的年輕影人身上發酵,無論是創作上或是生活上:以《拾荒少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的張思慶特別說感謝《童年往事》,感謝《一一》,這些電影讓他知道拍電影不是這麼孤獨;以《失戀33天》獲最佳改編劇本的鮑鯨鯨,感謝《童年往事》。但是新電影在台灣卻一直未被好好珍視過,《一一》,甚至從未在台灣上映過。
繼2008年《海角七號》引發全民看電影運動,2010年票房再度報捷之際,乃至2013年《大尾鱸鰻》在台創下4.3億元票房,就在台灣電影的觀眾近年陸續回籠,票房也有卓越的提升的同時, 2012年金馬獎,扣除「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和「終身成就紀念獎」,台灣電影只留下「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新導演」兩座小金馬,這可以視為評審團發出的一次警示,台灣電影又要再次面對這個從「新電影」開始就宛如鬼魅般糾纏不已的老問題:如何在藝術與商業間衡量取捨?
三十年過去了,「台灣新電影」對台灣電影、甚至是近代華語電影而言,究竟是歷史上的曾經輝煌的過去式?或依舊擁有深厚影響力的現在進行式?透過紀錄片的追訪探索,以電影為名,影片也帶出了對台灣電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整理爬梳更宏觀的思考方向。
就像《戀戀風塵》裡穿過長長的黑暗隧道、走入一片未知的光明,三十年前的台灣新電影不僅創造了電影美學的新里程碑,也開啟了本土藝術文化的全新創作視野,當時所帶動的影響力,至今依舊,而當年所啟動的旅程,今天也將再繼續。紀錄片《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也將以展開一趟影像之旅的,帶領大家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從電影、文化、到藝術,從紀錄片、藝文展演、到書寫再創作,全面展開一趟以「台灣新電影」為名的旅程。
在歷史的縱深之中,我們尋找...
「我們一直是靠這樣的志氣,活得抬頭挺胸理直氣壯的,不是嗎?」 小野說。
從過去到未來,從在地到國際,《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在三十年後的今天再重新檢視「台灣新電影」所帶給我們的滋養、薰陶、影響和啟發,除了電影美學本身的刺激與發展,更多的是在所謂台灣精神的認同與追尋,隨著更多本土議題與運動的迸發:反核四、反服貿、太陽花學運,我們看見民間與新世代力量的崛起,彷彿三十年前從文學論戰、民歌自覺、到新電影的勃發,時代在歷史的土壤與滋養上推進,「台灣新電影」所標示的,不只是那個時代的影像革命,或許更重要的,在於對台灣與自我的認同自覺。三十年過去了,究竟有什麼還存留?有什麼是現下的我們值得重新思考驗證的?在眾人忘卻歷史只往前看的此時,藉由電影的追訪思索,希望能從時代的經緯脈絡中,真正找到面對這全球化世界的瞬息萬變的立基點,找到屬於台灣的志氣與根源。
為了擴大視野與觀點,影片特別邀請了當年引爆「台灣新電影」的文化人小野,擔任影片總監製,並由資深電影人王耿瑜製作、旅法國策展人謝慶鈴導演,訪問國內外逾五十位重要電影工作者、影評人及藝術家,期待在此關鍵的變動時刻,記錄訪問各領域的電影人,受訪者包括當年「台灣新電影」的健將侯孝賢、柯一正、王童、吳念真,以及新生代魏德聖、陳駿霖,大陸導演賈樟柯、田壯壯、王兵、楊超,藝術家劉小東、艾未未、董冰峰,日本評論家佐藤忠男、影人是枝裕和、淺野忠信、三池崇史,法國名導阿薩亞斯、影評策展人東尼雷恩、馬可穆勒等等,從本土到海外,從資深到新銳,重新提出對新電影與台灣影像文化的探索。
所經歷的時代變遷、追尋夢想的堅持以及創作的能量及視野,也以影像拋出此時此刻的時代叩問。
所謂「台灣新電影」的精神,就是一種志氣,身體力行、創新求變、社會關照的意念,以及對於自我認同的摸索。而這樣的意念貫穿至今,未曾改變。
主要受訪者簡介
侯孝賢
電影導演。1973年踏入電影界,1983年與萬仁、曾壯祥合拍三段式電影《兒子的大玩偶》,自此開啟「台灣新電影」風潮,作品《風櫃來的人》、《小畢的故事》、《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以強烈的自傳寫實風格,開創獨特台灣電影新局。1989年以《悲情城市》贏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也是是影史第一部獲得國際三大影展獎項之華語電影,隨後,也確立了其個人獨特的長鏡頭美學與電影大師地位。2006年前往法國拍攝法語電影《紅氣球之旅》,首度與法國巨星茱麗葉畢諾許合作。2009年開始擔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推動「金馬電影學院」之教育工作,致力於新生代創作者之提攜。目前正在籌拍新片《聶隱娘》。
吳念真
電影導演、作家、編劇、演員、主持人。 1952年生於台北縣瑞芳鎮曾連續三年獲得聯合報小說獎,並獲得第十屆吳濁流文學獎。1980年進入中影公司擔任編審,期間與製片企劃部副理小野共同推動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多次入圍金馬獎。1989年離開中影轉任自由編劇,完成個人導演作品《太平天國》、《多桑》,此後活躍於廣告、編劇、及舞台等創作,2005年起,吳念真在台灣公共電視主持訪談節目《這些人 那些人》,介紹臺灣各階層人物的奮鬥小故事,為台灣當代重要之影像創作者。
小野
作家、文化人。1951年10月30日出生於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學士,曾任國立陽明大學及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1973年開始文學創作。1980年代初擔任中影公司製片企劃部副理,與多位影人合作推動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1990年代初參與《尋找台灣生命力》電視影片的策畫及總撰稿。之後陸續擔任台視公司董事,以及中視、華視之顧問、董事等職,並完成逾百部之散文、小說、電影劇本著作,為台灣重要之文化觀察者。
柯一正
電影、電視、廣告、舞台劇導演和演員,1946年生於台灣嘉義,美國加州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碩士。曾經擔任世新大學與中國文化大學講師,1982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光陰的故事》(第三段:「跳蛙」),巧妙地批判社會現狀,開啟台灣新電影風潮。1997年完成實驗性電影《藍月》,將劇本寫成紅、橙、黃、綠、藍五本,電影放映師可以隨意排列組合播映,獨特的創作和放映模式堪稱台灣影史第一人。近年活躍于舞台劇及電影演出,兒子柯宇綸亦為知名演員。
萬仁
台灣導演。1950年生於台北市,畢業於東吳大學。1980年代曾與其他台灣新電影導演共創「新浪潮電影公司」,現在自設「萬仁電影有限公司」。他的作品以關注及批判台灣政治與台灣社會為主,被視為台灣新電影重要導演之一。代表作品有1984年《油麻菜籽》、1985年《超級市民》、1987年《惜別海岸》、1995年《超級大國民》、1998年《超級公民》等片。
王童
電影導演,1942年4月14日 出生於安徽太和縣,本名王中和,黃埔名將王仲廉之子。1966年進入中影公司,負責服裝及美術設計,曾擔任過導演李嘉、李行、胡金銓、宋存壽、白景瑞、陳耀圻等的美術設計。1980年起完成個人首部劇情長片《假如我是真的》,1983年執導改編自黃春明小說的《看海的日子》,叫好叫座。1984年以寫實武俠片《策馬入林》備受好評,之後完成個人之台灣近代三部曲:《稻草人》、《香蕉天堂》、《無言的山丘》,奠定個人導演地位 。從影至今約三十年,擔任過一百多部電影的美術指導,導演電影十二部。目前王童擔任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系主任。
蔡明亮
電影導演。出生於馬來西亞,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影劇系;早期活躍於舞台劇的創作,當時執導的舞台劇作品有《速食酢醬麵》、《黑暗裡打不開的一扇門》、《房間裡的衣櫃》,其中,他在《房間裡的衣櫃》親自擔任演出。之後,進入電視圈撰寫電視劇本,其所編寫的台視《海角天涯》一劇獲得收視率與口碑的雙料成功。首部劇情長片《青少年哪吒》即備受國際肯定,其後並長期與演員李康生合作,完成《愛情萬歲》、《河流》、《洞》、《你那邊幾點》、《不散》、《臉》等片,享譽國際。2000年,蔡明亮和李康生及製片梁宏志共組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除了電影業務之外,亦從事紀錄片和廣告影片製作。
陳駿霖
美國台裔導演,生於1978年11月26日,畢業於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系。大三那年曾在美國擔任楊德昌導演工作室的助理,原本準備接手家族事業的他,從此改變人生方向。畢業後回到台灣隨楊德昌學習電影,曾參與《一一》的拍攝工作。兩年後回到美國,攻讀南加大的電影碩士。畢業製作短片作品《美》獲得2007年第五十七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競賽項目銀熊獎。首部長片《一頁台北》更在第六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獲「亞洲電影評審團獎」(NETPAC Award)獎項。2012年完成第二部劇情長片《明天記得愛上我》,為台灣新生代導演中之新銳代表。
鴻鴻
詩人、導演與藝術家。本名閻鴻亞, 1964年生於台灣台南。曾任「現代詩」、「表演藝術」主編,並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小說評審獎、2008年度詩人獎傑出獎項。1994年創立密獵者劇團,2004年起擔任台北詩歌節之策展人 ,2009年創立黑眼睛跨劇團,迄今擔任三十餘齣戲劇、舞蹈、及歌劇之導演。。曾與楊德昌合著電影劇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並參與演出,劇本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1999年完成個人導演作品《3橘之戀》,其後並陸續執導《人間喜劇》、《空中花園》、《穿牆人》等劇情影片,以及《台北波西米亞》、《夏夏的聯絡簿》、《有人只在快樂的時候跳舞》等紀錄片,2012-13年擔任新北市電影節之策展人。為台灣當代跨領域之多元創作者。
陳以文
電影導演,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1989主演黃明川導演之《西部來的人》,1991年擔任《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助導及後期製作助理,以及1993年《獨立時代》副導及演員。2000年以導演作品《運轉手之戀》獲得第37屆金馬獎評審團大獎、台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及最佳導演獎,入圍德國柏林影展青年論壇單元、法國杜維爾影展最佳導演獎。近期新作為2011年的《寶島曼波》、2013年的《戀戀海灣》等片。
賈樟柯
電影導演。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1995年拍攝第一部57分鐘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之後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遙》、《世界》等,陸續贏得個大國際影展大獎肯定,2006年並以《三峽好人》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2010年獲頒盧卡諾影展終身成就奬,成為有史以來獲此殊榮最年輕的電影人。2013年,憑藉《天注定》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田壯壯
電影導演。1952年出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張藝謀等並列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執導過《盜馬賊》、《藍風箏》、《小城之春》、《德拉姆》、《吳清源》等片,作品榮獲上海電影節最佳導演、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等多項肯定,日本著名評論家佐滕忠男稱他為「當代中國最有才華、最傑出的電影導演」。
鮑鯨鯨
作家、電影編劇。原名鮑晶晶,1987年1月19日生於北京。暢銷小說《失戀33天》的作者,並自任同名電影編劇,榮獲2012年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目前正進行個人第二部編劇作品《等風來》,為大陸新一代電影編劇家。
董冰峰
藝術家、策展人,曾任廣東美術館策展研究部策展人、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覽部策展人和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並擔任「藝術與投資」、「獨立評論」、「ARTINCHINA」主編。或邀擔任2012馬德里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國際評審、2012倫敦opencity紀錄片電影節「中國單元」策劃,聯合策劃影展項目包括2011中國獨立動畫電影論壇、2010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南京)和2001首屆獨立映射展等。為大陸當代重要獨立影像策展人。
吳文光
電影導演、作家。1982年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於昆明和新疆的中學任教。1985年至1988年在昆明電視台擔任記者,1988年後從事寫作與紀錄片拍攝,著有《1966,革命現場》、《流浪北京》、《江湖報告》等書,以及紀錄片《四海為家》、《流浪北京:最後的夢想者》 、《一次等於沒有》。
王兵
紀錄片導演,1967年生於西安。1995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到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進修;1999年開始拍攝紀錄片《鐵西區》,隨後參加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獲葡萄牙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鐵西區》憑藉其宏篇巨制,躋身電影史上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歐洲取得優異的票房成績,在國內外影展上幾乎橫掃紀錄片界的大獎,獲馬賽、山形等國際著名紀錄片電影節的大獎。王兵,也於2006年獲得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為當代重要之紀錄片導演。
楊超
電影導演。1974年1月6日生於河南省信陽市。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2001以短片作品《待避》榮獲第54屆坎城影展電影基金會青年獎第三名、2002年台北電影節國際學生電影競賽銀獅獎,2004再以作品《旅程》榮獲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金攝影機特別獎 ,現從事影視編導與電影教學工作。
劉小東
藝術家。1963年生於遼寧省,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作品聚焦於日常生活與熟悉人物,強烈的生命力與寫實性,油畫作品《三峽新移民》,在北京保利2006秋季拍賣會以2200萬元成交,刷新了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的世界紀錄,成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
艾未未
藝術家,活躍於建築、策展、攝影、電影,及社會文化評論。曾在美國居留12年,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擔任主要場地國家體育場或稱「鳥巢」的設計藝術顧問。除從事藝術創作,艾未未並長期關注維權活動,對於中國大陸境內多項政治腐敗所引發的事故進行調查,並聲援被迫害的維權人士,因而遭到中共當局軟禁,2011年4月3日遭北京被當局扣留,引發外界關注及國際聲援,被視為中國大陸重要之人權藝術家。
徐小明
電影導演、製片。1955年生於台灣高雄,畢業于世新電影科,1980年執導第一部電影作品《少年吔安啦》,獲選為當年坎城影展導演雙周單元閉幕片,1995年完成第二部劇情長片《去年冬天》,1998年起從事電影製片工作,擔任《侯孝賢畫像》製片並監製《十七歲的單車》、《愛你愛我》、《藍色大門》等片,備受好評。2004年開始將事業重心移往北京。
應亮
電影導演。1977年生於上海,畢業於重慶大學電影學院導演系。2005年以小成本製作完成個人第一部劇情長片《背鴨子的男孩》,榮獲東京FILMEX影展評審團大獎和舊金山影展最佳影片等國際影展肯定。2006年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另一半》獲邀參加三十多個國際影展放映,並獲選為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當代亞洲」影展開幕電影,獲得「紐約時報」高度評價,目前持續從事電影創作,為大陸新銳導演中備受矚目之代表人物。
關錦鵬
電影導演。1979年投入電影編導製作,曾為許鞍華的副導演。1984年首次執導《女人心》備受好評,並為當年票房最高的電影。1987年以《胭脂扣》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金馬獎多項大獎,1991年再以《阮玲玉》橫掃影壇,女主角張曼玉亦以本片榮獲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締造個人事業高峰。1996年,關錦鵬以紀錄片《男生女相》在威尼斯影展上公開自己的衕性戀身份,2002年執導衕性電影《藍宇》,坦然出櫃的自我身份認衕,堪稱華語電影界第一人。近年積極投入電影監製,提攜新秀,《渺渺》、《致青春》均為其監製作品。
許鞍華
電影導演、監製、編劇,亦為香港新浪潮之重要代表人物。1947年5月23日生於香港,1979年起投入電影創作,首部電影作品《瘋劫》即備受各界肯定,之後拍攝的電影包括有《傾城之戀》、《書劍恩仇錄》、《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萬語》、《男人四十》、《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等,題材從文學改編、女性議題、社會現象、到政治變遷,豐富多元且深具社會思索,曾多次贏得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2011年獲亞洲電影大獎頒發終生成就獎。
張艾嘉
華語影壇重要的全能女藝人,1953年生於台灣,不但是優秀的歌星、演員,亦為知名導演、編劇、製片,曾榮獲兩屆台灣金馬獎影后、兩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一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從影三十多年來主演過近百部電影,音樂作品亦為八〇年代台灣重要代表。美國「時代」雜志曾以三頁篇幅製作人物專題,近年擔任台北電影節主席,致力推動電影文化交流。
劉韻文
電影導演。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並於倫惇電影學院主修導演。曾以學生作品《無情雨》入選33屆香港電影節「鮮浪潮短片競賽」單元,並贏得短片競賽最佳創意獎。2013年完成個人首部劇情長片《過界》,入圍第66屆坎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為香港備受期待之新生代創作者。
羅維明
香港影評人、文化評論家。從事電影、寫作、攝影、繪畫等工作。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香港電台電視部編導、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現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特約節目策劃。著有影評集「電影就是電影」、「電影神話」、「電影文章」及散文集「夏日無盡」、「雨中城市」、「八方遊」等著作。
歐陽應霽
香港跨媒體創作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榮譽學士及哲學碩士,悠游於漫畫、旅游、家居、美食、文學等領域,從事漫畫創作、中外漫畫評論、平面及室內設計、電台電視節目主持、生活飲食專欄等工作。作品有「我的天」、「愛到死」、「小明」、「三七廿一」等知名漫畫系列,以及圖文旅游書「尋常放蕩」、散文「一日一日」、家居品味書「兩個人住」等多部著作
佐藤忠男 Sato Tadao
日本電影評論家、電影史學家,現任日本電影學校校長。1930年出生於日本新瀉縣,1962年開始從事撰寫電影評論的工作,以個人獨特的觀點和淵博的知識,成為日本最具實力的影評家之一。主要著作有:「世界電影史」、「現代日本電影」、「黑澤明的世界」、「日本電影的巨匠們」、「溝口健二的世界」、「小津安二郎的藝術」等。
是枝裕和 Koreeda Hirokazu
日本電影導演。1962年出生於東京清瀨市,1987年於早稻田大學文學系畢業。1995年完成首部導演作品《幻之光》,榮獲威尼斯影展的競賽入圍以及其他影展獎項,開啟了個人電影創作之路,作品風格深具人文主義色彩,題材多具社會關懷。2004年以《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入圍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14歲的男主角柳樂優彌並以影片獲得最佳男主角奬,成為坎城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三池崇史MiikeTakashi
日本電影導演。1960年8月24日生於大阪,曾任今村昌平、后藤秀司的助理導演。1995年完成個人首部劇情長片《新宿黑社會》,隨後並以《極道黑社會》、《日本黑社會》,並稱為「黑社會三部曲」,之後持續製作喜劇、暴力、恐怖等等多種類型的電影,短短十年間拍攝了四五十部影片,驚人的作品數字使之被稱為日本最高產的導演。1998年美國「時代」雜誌將之與吳宇森並列評為最受期待的十位非英語導演之一,昆汀塔倫提諾亦公開表示深受其作品的影響。
黑澤清KurosawaKiyoshi
日本電影導演。出生於兵庫縣神戶市。曾於相米慎二的《水兵服與機關槍》中擔任副導演。1983年拍攝首部劇情長片《神田川淫亂戰爭》,1992年以原創劇本《神木》獲得日舞協會的獎學金,赴美攻讀電影制作。1997年黑澤清的超自然犯罪驚悚片《X物語》在贏得橫濱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9年以《人間合格》入選柏林影展,衕年《神木》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周,接著《荒涼幻境》入選威尼斯影展,成為日本當代重要導演代表。2001年《惹鬼迴路》贏得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並被好萊塢購買版權翻拍為《連鎖信》。2003年以《光明的未來》獲選坎城影展競賽片,2006年《叫魂》入選威尼斯影展特別放映。
市山尚三Ichiyama Shozo
日本重要製片人。1963年出生於山口縣,東京大學畢業后加入日本松竹映畫擔任製片工作,曾參與北野武導演的《凶暴的男人》、竹中直人導演的《無能的人》等片之製作。1994年開始與台灣電影大師侯孝賢合作,相繼擔任《好男好女》(1995)、《再見南國,再見》(1996)、《海上花》(1998)等多部影片的製片。1998年離開松竹映畫、轉投T-Mark公司,開始和亞洲的青年電影人合作,先後製作了莎米拉馬克馬巴夫導演的《黑板》、以及賈樟柯導演的《站台》、《任逍遙》、《世界》、《二十四城記》等片,並應邀擔任威尼斯、鹿特丹、盧卡諾、溫哥華、香港、全州、上海等多個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成員。
淺野忠信AsanoTadanobu
日本影人。1973年出生在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從影的十餘年間,已經主演了三十多部電影,曾與是枝裕和、岩井俊二、大島渚、北野武、黑澤清、相米慎二、青山真治、侯孝賢等多位電影名導合作,多變的銀幕形象形象與精湛的演技,甚至有人稱他為日本電影的救世主。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法國電影導演。曾任法國「電影筆記」影評主筆,1986年以初執導演筒的作品《失序狀態》榮獲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獎,之後的作品《冬之子》、《巴黎甦醒》、《赤子冰心》等亦備受好評,為法國九〇年代崛起之導演代表,被視為法國新浪潮的接班人。1996年因執導《迷離劫》與張曼玉相戀,分手後合作的另一部電影《錯的多美麗》,在2004年幫張曼玉摘下坎城影展后冠。阿薩亞斯在擔任電影筆記主筆時,即多次表示對侯孝賢的推崇,並曾遠渡重洋來到台拍攝紀錄片《侯孝賢的畫像》。
馬可•穆勒Marco Müller
義大利影評人、策展人。1953年6月7日生於義大利羅馬。1974年因對中國文化之嚮往,前往中國大陸研習,旅居北京期間,結識多位於北京電影學院就讀之中國第五代電影人。
1979年於義大利都靈創辦了「電的影子」(Electric shadows)電影節,首度將中國電影推介於國際影壇。1991年起擔任了十年的盧卡諾影展主席,挖掘多部中國獨立電影,如王朔導演的《我是你爸爸》和呂樂導演的《趙先生》等。2004年起任職威尼斯影展主席,現為羅馬電影節主席。
Olivier Père
法國知名影評人、策展人。1971年出生於馬賽,畢業於索邦大學。1995年進入法國電影資料館,擔任專題策劃與節目策展工作,並從事電影評論寫作。曾任盧卡諾影展、坎城影展導演雙周之藝術總監。
Pierre Rissient
法國影評人、策展人。1936年8月4日生於法國,曾任坎城影展選片人,對於亞洲和台灣電影研究深刻,多次撰文、策劃以台灣新電影為主之電影、導演專題。
Jean-Michel Frodon
法國知名影評人、電影學者。1953年9月20日出生於巴黎,為法國知名之評論家、電影學者。1990年起擔任法國世界報「Le Monde 」電影專欄主筆,2001 創辦「L'Exception」電影智庫,2003年接手世界報並轉任主編,2009年離職後,轉戰部落格,成為知名的部落評論客,目前任教於巴黎政治學院。
Tony Ryan
英國知名影評人、策展人。長期關注華語電影發展,多次撰文、策劃以亞洲、台灣電影為主之電影、導演專題。現任溫哥華影展選片人。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3/6榮耀獻映
F55enjzHQv0
3/6 台北光點/華山光點 榮耀獻映
台灣│2014│DCP│彩色│109 分│普遍級
入圍第71屆威尼斯影展「威尼斯經典」(Venezia Classici)單元
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那是1980年代的的台灣,民歌、民運、解嚴前夕,整個社會在自由的思潮中,即將引爆。其中,以《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為》起點,由小野、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詹宏志等揭櫫推動的新電影運動,不僅為近代華語電影史寫下了最重要的一頁,也綻放出最燦爛藝術火花。
三十年過去了,新電影的往事看似如煙,但影響所及的漣漪卻在時代的波瀾中,擴散到全世界,資深電影人王耿瑜與導演謝慶齡,走訪法國、荷蘭、義大利、阿根廷、日本、泰國、中國、香港,訪問多位世界級電影學者、策展人、藝術家和導演,包括阿比查邦、阿薩亞斯、馬可穆勒、東尼雷恩、是枝裕和、黑澤清、艾未未、賈樟柯、劉小東等,暢言台灣新電影對他們的影響與啓發,從影像的本質、社會文化的反省到個人生命的記憶,在既宏觀又內視的紀錄中,重新檢視電影運動的價值與意義,也喚回了所有關於新電影的美好記憶,寫下另一篇電影與歷史的詠嘆詩篇。 「光陰的故事」入圍影展 電影人齊放天燈
abFIMeqIL5A
回顧「新電影運動」《光陰的故事》首映|娛樂星球|光陰的故事|電影首映|小野
TyWMXdYVW5c 2017/01/28(週六) 09:00 公視新春紀錄片 光陰的故事 台灣新電影
http://www.pts.org.tw/2017twmoviedocs/
本片以公路電影的形式,
走訪歐美及日本、泰國、中國、香港的電影人、文化人;
從各種角度探討、訪談「台灣新電影」運動一路走來的對於台灣甚至世界的影響,
從單純的電影美學運動如何延伸發展出時代性、政治性,
跨越區域的獨立精神。
在三十年後的今天重新檢視「台灣新電影」所帶給我們的滋養、薰陶。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