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重擊產業系列報導】(一)/大賣或大賠 從票房看國片危機
▲表一:2015年台灣電影在台北市首輪院線票房排行榜
文/鍾明非
從北市票房看 2015 台灣電影,表現兩極。賣座破億的《我的少女時代》、和破 5 千萬的《大囍臨門》雙枝獨秀,兩部票房相加共 2.147 億,等於其餘所有台片總和。我們無法斷定這兩部太強?還是其餘太弱?但若沒這兩部,市場垮一半。無論如何,兩劑強心針給投資人穩住信心,願意等待以小搏大的機會,這就是電影賭博本質。
《我的少女時代》堪稱現象級熱潮,不但延續 2010 年以來,每年至少一部台灣電影破億的記錄。更有趣的是與 2011 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相比,兩片不論在:校園題材、復古情懷、角色塑造、行銷操作、票房紀錄、甚至捧紅明星的模式,都像雪花形狀完美對稱。連在海外市場的表現都具可比性:《那》登香港影史華語片票房冠軍寶座( 6200 萬港幣);《我》改寫台灣電影在中國大陸最高票房數字( 3.5 億人民幣)。不禁令人納悶,台灣片除了「校園青春復古懷舊」之外,還有什麼類型有海外賣埠?
一家歡樂幾家愁,排行榜往下探,黑洞深不見底。票房在千萬水平線以下載浮載沈的、以及在 5 百萬以下注定血本無歸的,加起來有 26 部,超過全年台片總量三分之二。除了《刺客聶隱娘》憑侯導坎城得獎光環,媒體效應帶動首週高排片量,票房得以衝到 2229 萬外,以往最能夠代表台灣作者電影動能的藝文片,全困守在票房 1 千萬以下的區塊。
完整的文章內容 請點選連結觀看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19904#prettyPhoto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