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er 發表於 2017-12-29 23:40:52

本帖最後由 Designer 於 2017-12-29 23:59 編輯

alex 發表於 2017-12-28 16:24
產業別不同,連帶的研發、管銷都會因市場規模不同,而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式,所以我反倒認為同產業比會更 ...
看不懂你寫了這麼多是想表達什麼?
重點在於你在10樓一口咬定所謂沒有18G是因為4K影像處理很貴,十幾萬的入門投影機用不起
這是錯誤的,而不是你所謂的"觀點"不同

2013年 HDMI 2.0 規格發表,當年年底第一批支援HDMI 2.0的電視清一色都支援到 10.2G 輸入
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HDCP 2.2的晶片就是只能支援到 10.2G 的頻寬,那個時候18G才有所謂技術上的難度,才有成本的問題,
第一篇回文我就說到現在已經快2018了,這些已經都不是問題,
半導體製程一個世代的演進性能加倍,功耗減半都不算是什麼新聞了

TI XPR 4K用的是 4M pixel 的面板去 shift,照你在10樓的那種算法,
60P 422 12bit在4M畫素面板資料量是4K面板的一半,shift需要一次處理兩個畫面資料量加倍
那不就是18G嗎,如果4K 18G影像處理晶片這麼貴又佔投影機成本這麼重的話,請問Optoma 那些4K DLP賣多少錢?




takeone 發表於 2017-12-30 13:25:13

alex 發表於 2017-12-28 16:24
產業別不同,連帶的研發、管銷都會因市場規模不同,而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式,所以我反倒認為同產業比會更 ...
JVC E-SHIFT本意很棒啊,但實在搞太多年了,早就誠意不足了啦。
SONY就是產品等級差異化,成本那都是小事,在這點上打轉多少會被人詬病
如果260變18G多加兩萬塊也可以啊,還是有人會買單,但SONY絕不會做
SONY做了他高一階的產品要怎麼賣?
頁: 1 [2]
查看完整版本: SONY 投影機 VW260ES BANDING (色塊) issue 實照與實際使用狀況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