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聲音
有網友提出個龐大複雜的電影聲音問題,這就是我們要的多聲道嗎?
http://www.myav.com.tw/forum/showthread.php?s=&threadid=383353
這引發了個人的興趣,打算就個人所知簡介一下電影的聲音,
還希望能人先進不吝指教,互相交流,增張見聞,
本篇就從這個題目來開始吧。
電影聲音的演進:
由默片開端,1929年《爵士歌手》一片開啟了有聲電影的時代,繼之單音播放進展到立體聲系統。
大家所熟知的,立體聲是由兩支揚聲器產生結像的聽覺效果;
但是電影的大畫面寬度驚人,觀眾又不是只坐在兩支喇叭中間的區域,因此中央聲道應運而生。
電影人又想帶給觀眾身歷其境的聽覺感受,聲音由四面八方傳來,宛如置身真實環境的臨場感,
因此戲院的牆面裝上了啦叭,音場由眼前拓展到了觀眾的兩側。
70年代中葉,Sensurround和Dolby Stereo的問市,宣佈電影正式進入環繞時代。
環球影業的W.O.Watson和R. J. Stumpf研發出來的Sensurround,
提供了高達110到120dB,介於5到40Hz的低頻效果,
讓觀眾不是聽到低頻,而是身體感覺到震動的奇異感受,
Sensurround的代表作就是天搖地動的《大地震》。
當時有電影放映此片,強大的搖晃震動效果;
居然讓隔壁的飯店誤以為真有地震發生,並且即刻將顧客疏散到室外,
甚至有戲院的裝潢不耐低頻伺候,而有剝落蹦壞的災情產生。
國賓戲院也引進該系統來播放《大地震》,一時票房熱賣蔚為風潮。
《大地震》的音效榮獲奧斯卡肯定,Sensurround也獲頒特別成就獎。
但是受限於高昂的成本和需要大空間來安裝超低音群,
那個年代只有寥寥四部Sensurround的電影上映,
終究只是個短暫的火花,一閃而逝的流星。
Dolby Stereo的銀幕首映是1976年的《A Star Is Born 》,
隔年夏天《星際大戰》一開場,帝國戰艦巨大的艦身伴隨著聲效凌空飛躍觀眾席,
震憾全球觀眾的耳朵,讓人聆聽到Dolby Stereo矩陣四聲道的魅力;
分離的前方三聲道,和一個環繞聲道的陣列,開啟了一個真正立體感受的多聲道音場。
這種見其影又聞其聲的創新效果,讓《星際大戰》成為Dolby Stereo的代表作;
而片中各式機器人、外星生物、和太空船艦等前所未聞的嶄新音效,
都是工作人員竭盡心力無中生有,發揮想像力所創造出來的,
該片的Sound Designer ,Ben Burtt也因此榮獲奧斯卡特別成就獎,
電影史上的聲音特效可說是由《星際大戰》發端的。
接下來還會談到電影的數位環繞,電影聲音的製作、以及電影聲音的5.1和6.1等題材,請靜待。
什麼,史上第一個數位環繞系統不是Dolby Digital?!
〈也不是Dolby Stereo SRD喔!〉 好棒的文章
這可以瞭解 "環繞"的發展史 關注+1
以前只知道Dolby與DTS影片母片片軌紀錄音效的方式不同
所以後者的音效容量比較多...
真是令人期待的文章鼓掌= 期待大大的下一篇喔
可以增廣見聞!! 屆時站長也可以規劃一個專區(或子討論區) 給 MovingSound 兄發表精品文章...鼓掌=
=期待= 音樂讓觀眾閉嘴!
早期默片的時代,坐滿觀眾的戲院裏,卻也不是靜悄悄的;
因為總有在座的人會不自覺地搖身成為電影播報員,
其他人也會自動升級為影評,一場吵雜的座談會開演了!
業者為了讓觀眾閉嘴好好地看片子,
就請樂手彈奏風琴來娛樂大家,
大戲院甚至還有管絃樂團伴奏,
讓音樂來隔絕喧嘩並且催發助長觀影的情緒。
[ 本帖最後由 movingsound 於 2009-5-23 12:57 編輯 ] 有聲電影的開端
http://img168.imageshack.us/img168/3619/jazzsingeropening.jpg
1929年《爵士歌手》的首映
這一部華納兄弟出品的歌舞片,當男主角開口歌唱時,觀眾也可以同步聽到人聲;
雖然不是影史上的創舉,卻是首部打破票房紀錄的有聲片,
《爵士歌手》的熱賣就此造成電影界的聲音革命。
Vitaphone這種留聲機與放映機連動的播放系統,
正是《爵士歌手》能在銀幕歡唱的秘密,
30年代有三百多部片子以Vitaphone來發聲,
後來以膠捲直接紀錄聲音的技術發達後,
這種影像與聲音分離播放的系統才漸漸沒落。
[ 本帖最後由 movingsound 於 2009-5-23 12:59 編輯 ] Sensurround
http://img42.imageshack.us/img42/7803/earthquakesensurround.jpg
標榜會有晃動感的《大地震》,
當《大地震》在好萊塢的中國戲院首映時,
為了播放Sensurround的地震效果,
戲院的前後和四個角落,都佈滿了18吋千瓦的號角超低音,
這種大陣仗真的撼動了觀眾、坐椅和裝潢,
傳聞還有人震到肋骨受傷,真是名符其實的《大地震》!
《大地震》的警告啟事
http://img34.imageshack.us/img34/3996/warningh.jpg
Sensurround的號角超低音
http://img42.imageshack.us/img42/5558/horn1small.jpg
[ 本帖最後由 movingsound 於 2009-5-23 12:56 編輯 ] 杜比帝國首部曲~Dolby Stereo
http://img50.imageshack.us/img50/8225/dolbystereologo.jpg
《星際大戰》在1977年掀起一陣原力狂潮,Dolby的知名度也水漲船高。
首映時全美只有46家戲院安裝了Dolby Stereo系統,但是星戰創造了驚人的票房奇績;
這成為Dolby最佳的行銷利器,Dolby Stereo出色的效果為星戰造就口碑帶來人潮,
洶湧人潮就是滾滾錢潮,戲院老闆見錢眼開,自然樂得添購Dolby Stereo設備。
水幫魚,魚幫水,Dolby成功地為星戰增添魅力,星戰的成功也造就了Dolby帝國的誕生。
當時《星際大戰》熱門到玩具賣到缺貨,廠商居然銷售兌換卷來應付消費者,
等工廠出貨時,顧客再憑卷換貨,不可思義吧!
1979年大導演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上映,
這成為首部配有Dolby Stereo的70厘米電影,不止於此,
Dolby還為它推出了Dolby Stereo的70厘米加強版 - Split Surround;
Split Surround擁有左、中、右三個前方聲道,
還增添了200Hz以下的低頻效果聲道〈low frequency effects channel〉,
後聲道也由Dolby Stereo的單一個擴展成為左環繞和右環繞,
頻率響應依然受限,低頻表現甚至比Dolby Stereo還差,
但這種5.1聲道的配置正是今日數位環繞系統的雛型。
受限於高昂的成本,70厘米一直是電影界的珍寶,
如同貓熊和無尾熊般的稀少罕見,
Dolby Stereo Split Surround自然也是極其稀有,
如同流星般的引人目光,但也短暫地一閃而逝。
[ 本帖最後由 movingsound 於 2009-7-21 10:14 編輯 ] 很值得看..推薦 震到肋骨受傷,真是太酷了!!8-X 看樣子會是篇很棒的長篇連載.....~O) 感謝分享,受益良多! THX
《星際大戰》的創造者喬治盧卡斯,他非常重視電影裏的視聽效果,
因此,星戰的製作團隊精心打造了無數的驚人畫面和震撼音效。
但是,盧卡斯更關心在電影院的觀眾們,是否百分百地享受到他的作品,
結果相當令人失望,大多數美國戲院的音響效果,往往無法達到盧卡斯要求的標準;
為此,他責呈盧卡斯影業相關的技術人員解決這個重大問題,經過一連串的實驗與研究,
在1982年,Tomlinson Holman研發出一套電影聲音從專業製作到商業播放的業界標準,
來確保觀眾們和錄音師混音師所聽到的電影聲音是一致的;
因此,從製作過程的錄音室和混音室,到電影上映時的戲院,
Holman針對這些空間都制定了各式專業的規範與標準。
為了紀念盧卡斯的第一部商業電影THX1138,
這一套系統正式命名為THX Sound System。
http://img183.imageshack.us/img183/7589/thxlogo.jpg
1983年,盧卡斯影業旗下正式成立了THX Division,
包含了THX Thaetres和TAP:the Theatre Alignment Program,
在美國的觀眾,對戲院有任何視聽方面的問題,
都可以打免費的800-PHONE-THX來向TAP反應報告。
同年有兩家THX電影院開幕,
並舉辦了《絕地大反攻》的首映會,
這也宣告了THX時代的來臨! 杜比帝國~輝煌的八零年代
進入八零年代,
杜比實驗室逐步成長日漸茁壯,
Dolby Stereo成為好萊塢電影的標準配備,
杜比以此獲得壟斷市場獨占戲院的巨大商業成就,
更加上《外星人》、《法櫃奇兵》、和《第三類接觸》等片,
帶給世人永難忘懷的視聽體驗和影音享受,
使得杜比成為觀眾心目中電影音效的代名詞。
這其中,史蒂芬史匹柏和喬治盧卡斯更是重要的推手,
善用先進的科技和創新的技術,
改變電影裏的視覺與聽覺元素,
將其成為娛樂性十足的電影特效。
杜比成為業界的一方霸主,
但是並未沉迷於眼前的成績,
不只持續提升現有的類比錄音水準,
更加積極研發嶄新的數位技術,
來拓展市場找尋全新的商機。
1985年杜比推出第一台數位產品,
DP80數位解碼器,供直播衛星廣播使用,
數位的第一代杜比編碼技術正式登場,
Dolby Audio Coding 1,簡稱為Dolby AC-1。
1989年杜比更為專業錄音室推出了Dolby AC-2,
一種利用ISDN的音響傳輸技術,其聲音品質更勝AC-1。
http://img50.imageshack.us/img50/6049/dolbysrlogo.jpg
在電影方面,杜比改良了Dolby Stereo原有的A型編解碼技術,
推出了第二代的專業錄音系統~Dolby Stereo Spectral Recording,
Dolby Stereo SR不只降噪技術更加進步了,
更大幅改善了電影聲音的動態範圍。
1987年7月份上映的《機器戰警》和《驚異大奇航》,
成為率先採用Dolby SR的好萊塢電影。
有趣的是第一百部SR影片,
正是1990年的《機器戰警2》。
Dolby AC-1、AC-2、Dolby SR,
進化的氣息越來越濃厚,
那層神秘的面紗也即將卸下,
數位環繞的時代即將來臨!
[ 本帖最後由 movingsound 於 2009-7-25 11:46 編輯 ] 破曉前的渾沌 嘗試與失敗
在二十世紀的八零年代末期,
美國、德國和加拿大等數個國家,
均在研發新一代的數位環繞系統,
以求能取代傳統的類比環繞音效,
那紀錄在膠捲影像旁的光學音軌。
但是大多成效不佳,不被業界採用,
或有致命缺點,無法立足於市場上;
針對這些失敗的試驗和嘗試,
並藉由SMPTE美國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聲音委員會的調查研究,
對新世代的電影數位環繞系統提出以下的建議與需求:
1.不改變現有電影膠捲上的畫面尺寸與位置。
2.以6聲道為宜,包括3個全頻寬的前方聲道,2個全頻寬的環繞聲道,和1個低頻效果聲道。
3.類比數位轉換的採樣頻率不低於44.1kHz,聲音品質須達到或接近CD的水準。
4.數位系統故障時能自動轉換到類比光學音軌。
SMPTE:The 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 http://img189.imageshack.us/img189/1707/271314.gif
數位的先驅 環繞的烈士
CDS:Cinema Digital Sound
1990年,《迪克崔西》的上映,正式開啟了電影聲音的數位新時代。
CDS由由伊士曼、柯達與Optical Radiation公司研發,
配備5個全頻寬聲道:左、中、右、左環繞、右環繞,外加一個低頻效果聲道,
採用與PCM相仿的Delta Modulation壓縮技術,壓縮比僅4:1,
因此,今日依然有音效設計師認為CDS的聲音優於目前所有的系統。
CDS的數位音軌就紀錄在原來光學音軌的位置,
如此一來 ,當數位音軌故障時,就沒有類比音軌可以備用,
但是新系統不穩定,時常有當機的情況發生 ,
業者只得準備兩個拷貝來備不時之需,如此放映成本就倍增了。
不只如此 ,CDS的放映設備 ,一套居然索價兩萬美金,
再過三年,如此金額可以買下四套的DTS設備。
杜比面對CDS搶先上市數位環繞系統,
也特意提早宣布將推出新系統的消息,
戲院業者也大多在等待杜比的新產品,
結果全美只有36家電影院安裝CDS系統。
可以播放的戲院如此稀少,片廠自然也不採用,
CDS奮戰四年,竟然只有9部片子上映,
其中包括了《魔鬼終結者2》,
這部年度票房冠軍的出色聲效,
也拿下奧斯卡的最佳錄音和音效剪輯。
93年隨著DTS和SDDS的問市,CDS也不得不俯首稱臣,
宣布歇業而後解散公司,倒是CDS所犯的錯誤,
成為寶貴的前車之鑑,促成了後續業者的成功。
[ 本帖最後由 movingsound 於 2009-6-25 09:27 編輯 ] 本人只知道T2是使用數位環繞系統的電影
不過在台灣沒業者使用
想不到第一竟然是狄克崔西 當年全球僅僅五十多家CDS戲院,
大多在美國,以加州最多,
其他零星分布於歐洲。
CDS電影:
《Dick Tracy》
《Days of Thunder》
《Flatliners》
《Edward Scissorhands》
《The Doors 》
《Hudson Hawk》
《Terminator 2: Judgement day》
《For The Boys》不確定!
《Final Approach》
《Universal Soldier》
[ 本帖最後由 movingsound 於 2009-6-25 09:29 編輯 ] 學習學習謝謝分享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