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0810 發表於 4 天前

掛在牆上的32Hz!丹爸影音實驗室的終極環繞揚聲器Starke Sound IW-H5開箱!

本文最後由 daniel0810 於 2025-4-27 09:04 PM 編輯

掛在牆上的32Hz!丹爸影音實驗室的終極環繞揚聲器Starke Sound IW-H5開箱!


關於環繞揚聲器
大家都知道,一座「多聲道環繞系統」最重要的揚聲器當屬發聲量佔前方音場70%的中置聲道。接下來呢?左右聲道嗎?可能不是,相信擁有前後級的多聲道玩家應該都有忘了開左右聲道後級電源卻看完整部片不自知的經驗。我自己的看法,在多聲道系統中,地位可能比左右聲道揚聲器更重要的,是肩負建構近70%以上環繞沈浸體驗,甚至包含部分頭頂層音效的最大功臣的「平面環繞聲道」揚聲器。然後才是左右聲道,接下來是真正帶來頭頂層密度、高度差的天空聲道。也就是說,在”一般的設定”下,左右聲道在多聲道系統中,可能反而比較不居決定性的角色。就傳統的多聲道設置而言,個人認為揚聲器重要性是:
中置 > 平面環繞聲道 > 天空聲道 > 左右聲道

為什麼說”一般的設定”呢?近年來聆聽Atmos沈浸多聲道音樂之風興起,系統設置原本就是多聲道的劇院玩家們當然不讓,理論上可以理所當然地在自己的多聲道劇院系統上享受Atmos音樂 - 也確實能播放。但當進入「音樂」範疇,在臺灣歷經好一段時間的多聲道音樂經過資深音響發燒友們的檢視,發覺Atmos音樂(或是由兩聲道音樂透過Dolby Surround/Auro 3D演算法上轉為多聲道輸出)要播得「好」並沒有那麼容易。音響發燒友對多聲道音樂的挑戰是”能播”和”能聽”是兩回事。金耳朵「音響論壇」總編輯劉漢盛先生在一方面熱情鼓吹多聲道沈浸音樂的未來,但一方面也以其多年對好聲音的職人審慎評鑑態度來嚴格檢視沈浸式多聲道音樂播放的效果。他認為,好的多聲道音樂播放,要至少能與hi-end兩聲道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的表現才能為更多的音響發燒友接受。丹爸有幸聽得幾次劉總編講評幾套堪稱頂級的多聲道音樂播放系統,總編一方面肯定多聲道系統的音效性、嶄新的創作角度和戲劇張力,但也認為多聲道系統最大的挑戰是要能展現兩聲道系統在前場所營造出的「音場深度」、音樂內容的明確「定位」、音像的「自然勻稱」。


在多聲道系統上要達成前方音場的「自然勻稱」和「音場深度」這事可不容易。前者要達成,基本上需要前三揚聲器的統一:一樣的品牌型號,中置和左右聲道一樣的設置高度,還有適當的「角度」- 若中置揚聲器和左右揚聲器距離太遠中央聲道和左右聲道之間的音場會容易「虛」;但太近則會彼此干擾 - 擺位時要仔細斟酌左中右三支揚聲器的相對位置,甚至要考慮揚聲器發聲的擴散角。發聲擴散角寬前三揚聲器之間得距離遠一點,否則聲音會糊;擴散角小得放近一點否則音場會空。


而前方的「音場深度」更是多聲道玩家比較少討論的議題。如文前,中置聲道既佔了前方70%以上的發聲角色,左右聲道是配角,前場聲音大多數會是朝玩家成「凸」字的能量展現。相較於兩聲道基本上朝玩家是「凹」字能量輸出,以左右揚聲器聚焦定出中央音像的原理大不相同。往往,要用「3支揚聲器」在前方音場達成兩聲道音樂的聽感,往往成為「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窘境。既然如此,要追求在多聲道系統上前場的兩聲道聽感,不如就從兩聲道出發,將中置揚聲器跳開或省略,利用如風暴處理器「Phantom Center」(虛擬中置)的演算功能,如兩聲道一般以左右聲道將多聲道音樂中的中央聲道聚焦「定位」出來!這樣一來,前場聲音的「自然勻稱」和音場深度便可以透過在揚聲器定位時左右聲道的「兩聲道」擺位調整出來。


擔心因此妥協了中央聲道表現?其實不會,與追求音效上天下地的「電影音效」不同,一般而言Atmos全景聲音樂在3D空間中的「物件」放置好了就不太「移動」,換句話說前方音場的內容大多是「固定」的。「虛擬中置」並不會造成多聲道音樂播放時效果的妥協,反而更能帶來渾然天成的自然聽感。在2025年高雄音響展中,就有包含Goldmund等幾個展間的全景聲音樂播放示範系統是沒有中置揚聲器設置的。這樣看來,如果在「虛擬中置」的多聲道系統中,肩負前方音場全責的「左右揚聲器」當然就最重要,然後一樣是平面環繞揚聲器,然後是天空聲道揚聲器。


選擇
至此,當我們再檢視一下揚聲器重要性排名,大家會發覺「平面環繞揚聲器」無論如何都排在第二位,也就是說,不管怎麼聽多聲道,電影還是音樂,平面環繞揚聲器的地位都非常重要,絕對不能等閒視之!那麼環繞揚聲器怎麼選?理論上為了與前方音場完美融和,最好能和「最重要的前場揚聲器」用的一模一樣,書架揚聲器系統可以輕易達成。但如果「最重要的前場揚聲器」是落地揚聲器怎麼辦?空間受限又如何?以下丹爸提供四個參數供大家參考:
1. 外型適合:環繞揚聲器由於其放置位置在玩家側邊及後方,如果是專用視聽室還好,但許多台灣家庭劇院一樣在客廳,環繞揚聲器必須能夠符合現場需求,嵌壁、壁掛、或是書架或是落地,家人的支持(或諒解 Lol)絕對是考量的第一重點。在家玩音響最重要的口訣:「家和萬事興」!
2. 音色一致:選擇同品牌同型號,或儘量與參考揚聲器使用相同單體陣容
3. 涵蓋頻段完整:如果可能,多聲道音樂播放系統的揚聲器「可大不要小」。須知全景聲混音時,每一個聲道都是以全頻段進行混音,如為張惠妹等天王巨星擔任Atmos混音的大師Kenny老師說:「低頻最好下潛到40Hz。」(因為大部分樂器的發聲最低頻段到40Hz)
4. 因應杜比音效播放標準需求,承受音壓需達115dB以上



關於3. 在環繞系統中使用大型揚聲器有個問題,房間模式(room mode)帶來的駐波或是SBIR問題往往造成這些大型揚聲器在80Hz到40Hz之間存在因反射聲波抵銷而帶來的頻響深谷。一般而言當谷深超過10dB時,一般環繞擴大機聲學系統DRC便無法處理,進而「放棄處理」(也就是說系統無法重現凹陷的頻段的聲音);此時設置「分頻點」,將嚴重抵銷的頻段交由超低音處理 - 即便使用大型揚聲器,但往往因房間模式而無法將其實力完全發揮,殊為可惜。常見操作方式是選擇發聲頻段下潛受限的書架揚聲器。書架型揚聲器分頻點設在80Hz甚至到100Hz,發聲頻段完整性較不易受空間模式SBIR影響。然後再利用超低音揚聲器將發不出的低頻補足。這也是Ken Kreisel當初發明超低音的發想。以Ken Kreisel K700pro揚聲器為例,最低發聲頻段是55Hz,一般而言我們會在60或70Hz設分頻點,以下的頻段交由超低音揚聲器負責。


然而80Hz以下就交給超低音處理有一個問題:既然已知大部分的樂器發聲頻段落在40Hz(管風琴可以到20Hz),以重現40Hz到80Hz這個頻段的聲音而言,丹爸自身聆聽體驗是,低頻能下潛到40Hz以下的主揚聲器往往相較於大單體、高輸出設計的超低音揚聲器更靈敏,更細緻,音質上更具優勢!(在多聲道音樂播放時我們追求的不只是能播,是播得「好」!)多虧了風暴處理器獨家搭載的Dirac ART(Active Room Treatment)主動降噪技術,駐波及SBIR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簡單說,透過風暴/ART,在系統內無論大小,聆聽空間內所有揚聲器都能完整展現其發聲頻段實力,完全不需要遷就房間模式。


StarkeSound IW-H5出線!
參考上面準則,「丹爸視聽室」的理想環繞揚聲器我列出以下條件:
1. 要能融入丹爸視聽室兩側牆面(黑/藍)與後牆(藍)
2. 受制於視聽室寬度,必須要是薄型壁掛揚聲器
3. 低頻下潛至40Hz的聲音重播能力
4. 聆聽多聲道音樂時,為了確保前場的良好聽感,我以風暴處理器導入「虛擬中置」設定-以「號稱全世界最好的喇叭」之一的Revel Salon 2全權負責前方音場,所以平面環繞揚聲器要能和Salon 2無縫接軌;當然,也要能和擔任天空聲道共12支Ken Kreisel監聽揚聲器完美整合!
5. 115dB以上音壓不失真

尋尋覓覓,最終我確認能符合上述三個要求的揚聲器只有StarkeSound IW-H5:
1. 顏色有兩種:藍色鋼琴烤漆和黑色消光鑽石切割箱體,和丹爸視聽室一拍即合!
2. IW-H5箱體15公分深,比原本擔任側環繞的KK K700的25公分還淺10公分!
3. 發聲範圍32Hz-40kHz(+/-2dB),每支重量高達43公斤!十足落地規格!
4. 與Revel Salon 2單體內容近似:IW-H5同樣搭載鈹高音單體,中音單體同為4吋,低音單體同為8吋;全密閉式設計則和KK揚聲器相同(速度快!失真低!)
5. 極限承受音壓125dB


StarkeSound IW-H5揚聲器介紹
頻率響應:32Hz-40kHz
承載功率:60-500W
阻抗:4歐姆
靈敏度:92dB
高音:1吋純鈹高音(STARKE LMF技術)
中音:雙4吋碳纖中音單體(STARKE LMF技術)
低音:雙8吋增強複合低音單體(STARKE LMF技術)
IW-H5高音單體採用的鈹振膜厚度僅0.03mm,其材料來自NASA美國太空總署供應商。至於兩支4吋中音單體之振膜則為質輕且剛性強的碳纖維振膜。高音與中音單體並不是直接安裝於前障板上,而是先固定在一塊厚重的鋁板再與前障板結合,降低音箱振動對高音與中音單體發聲的負面影響;兩支8吋的低音盆則採用鋁振膜。


IW-H5的接線柱面板在側邊,配備兩對喇叭端子可使用bi-amp驅動,可玩性更高。在面板上可以看到「Treble」與「Bass」兩個分音器撥桿來控制高音與低音的輸出量感。譬如說若前方使用透聲銀幕,由於透聲幕無可避免地導致高頻衰減,可將高音增強2dB來彌補。而Bass撥桿則可因應空間SBIR的問題,倘若喇叭能夠遠離牆面擺放(若要完整呈現40Hz,揚聲器「單體」應該要距離牆面至少3米),Bass撥桿就可以切在”Nomal”位置;但當掛在牆上或放置在牆角則應切到”Boundary”降低低頻量感以減少駐波產生或過多的低頻增益。如前述,因為風暴/ART,我可以將檔位都放在Normal,讓IW-H5可以毫無妥協以完整頻段自由唱歌!仗著風暴/ART,丹爸心一橫決定迎來能與視聽室完美契合的獨角獸,終於美夢成真!


開箱安裝Starke Sound Halo IW-H5
不愧是旗艦!每支超重的IW-H5都是用美麗的絲緞布套小心包裹,再置入厚泡棉製作的支架包裝並分毫不差地塞入木頭製的包裝木箱內。將IW-H5取出可是大工程,但是拆箱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原廠對於旗艦系列玩家的用心讓人非常踏實。


IW-H5是利用原廠內附的掛架「掛」在牆面上。


丹爸視聽室右側沒有牆,此時之前的MK掛架和特力屋的每只號稱可承重50公斤的保麗龍磚就派上用場。當六支IW-H5終於就定位,視覺上真是賞心悅目,不只是壯觀,聲音表現上更讓人滿心期待!在Dirac ART的設定中,丹爸也不客氣地將分頻點設在40Hz,誓言把IW-H5的潛力挖掘出來!


開聲!
老實說,當被這6支巨大的環繞揚聲器圍繞時,心中不免擔心會不會讓聲音「太擠」。忐忑不安地開聲,結果是一連串的大驚喜:


「房間竟然變大了!」
「細節變多了,但是喇叭不見了!」
分界線完全消失的「前場」/「後場」!

「一代宗師」
播放自己最愛的功夫/文藝片,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葉問與宮二在金樓比武片段是我的最愛。從兩人對峙這一段的音樂是古典聲樂開始,盪氣迴腸的女高音飄浮在空氣中距離投影布幕約一米處懸在那裡,上下飄蕩;大提琴的琴音在我眼前一米處迂迴,弦樂從右前方拉到左側身旁,在從左側拉到中間。我聽到柔美的琴聲在身旁遊走,完全無法分辨是哪一支揚聲器在發聲,無論琴聲走到哪裡,都是同一把琴,一樣的聲音厚度,一致的音色!

當兩人比武開始,拳拳到肉的生猛打擊沒有黏在任何箱體上,而是在空間中距離聆聽位置周圍約一米處。當打到身旁,聲音竟然穿牆而出,到了壁掛揚聲器的後方!由IW-H5發出的低頻不單是猛烈,因為單體更加敏銳,而且因為高中低頻皆來自於同一支揚聲器,頻段銜接自然順暢,更沒有時間差,在哪裡打,又深又痛的狠辣拳頭就在哪裡!同時,如風鈴等在金樓中許多來自於空間和擺設和一陣陣代表暗潮洶湧的細微低頻更是在自己的系統上前所未聞!

與拳打腳踢武戲強勁的音效同時進行的是反映著兩人不打不相識,心境變化的輾轉悠揚配樂,我可以清晰地分辨配樂與音效的前後景深,而配樂的位置已經走到投影布幕之後,以半徑約2.5米的半圓圍著聆聽皇帝位。斗室裡的大音場 - 這就是「虛擬實境」!


「多聲道音樂」
以「虛擬中置」建構的多聲道模式播放Atmos音樂,無論是音場深度、寬鬆度和自然的包覆感更是來到之前系統上從來沒有的高度。由於聲道音色一致,第一層揚聲器皆能演繹低至40Hz低頻的前提下,無論是原生Atmos音樂或兩聲道音樂以Auro 3D上轉多聲道,當音樂開始播放,都讓人彷彿置身另一個時空。

「BOOM」
跳動爆炸低頻無論在前後左右哪一點都是一樣地清晰,移動軌跡一樣明確,一樣的形體和動態。

「Time」
一開始播放時的「黑洞」空間感不只存在於前方,而是鋪天蓋地而來;鈹高音的高品質感確實超群!三角鐵、銅鐘等敲擊樂器在3D空間中移動帶著泛音,連泛音都可以在聲道間延續!曲子開始1:09有一個高頻MIDI弦樂從右前方開始響起,逐漸向右移動擴張,聲音質地沒有聲音圓扁粗細的改變,一樣醇美。

梁靜茹的「我喜歡」
一開始身旁兩側揚聲器就傳來溫暖的木吉他撥奏,雞皮疙瘩立馬往身上爬,當和聲由兩側加入,穠纖合度和前方主要Vocal完美疊加,真的太銷魂了!


My End Game
現在的多聲道系統,早已不再是只為「劇院」存在,高品質「多聲道音樂播放」絕對是建構多聲道系統的重要目的之一。相較於著重誇張刺激甚至體感的劇院效果,多聲道音樂系統更強調聲音表現上平衡、一致的高「品質」。環繞揚聲器的選擇心法一如文前提過,每套系統都會有自己的一本經。而IW-H5就是丹爸視聽室環繞揚聲器的完結篇 - 音質、能力、與主揚聲器契合度、外型都已經讓我換無可換。IW-H5憑藉其優異的體質,環繞聲道的無論音效還是音樂的內容都能游刃有餘地自在演繹,更豐富的細節,更生動的聲音皆能信手拈來。再接下來,就是利用bi-amp或更強大的後級將IW-H5的潛能更多開發釋放出來。而在現在,丹爸只想趁太座還沒衝進視聽室要人之前,賴在視聽室裡貪婪地浸淫在因IW-H5進駐而終於熟成的聲音虛擬實境中。


同場加映:
簡介Starke Sound史塔克聲學
Starke Sound Inc.,總部設立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加迪納市。團隊成員包括來自音訊企業的知名工程師Dan Wiggins,有工業和建築設計師Scott Deloache,有工科高材生Spring Qin,還有耶魯大學大學的MBA畢業生Desmond Fretz等。這個團隊竭力追尋電影和音樂最佳音質所帶給人的感動,同時呈現當代設計的藝術美感。

Starke Sound,"真實感"始終是其追求的目標。專利的LMF完美磁場技術能保證單元運動過程中無明顯磁路失真,同時可以增加單體動態。Starke Sound認為:「真正的現場體驗不單單需要廣泛的頻率響應和極佳的動態範圍,還需要在大音量與小音量間保持相同的音色和失真特性。」所以Starke Sound揚聲器不僅可以用於大動態的影院,更可以用於高音質的兩聲道音樂重播。



daniel0810 發表於 4 天前

尋尋覓覓,終於來到終點!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掛在牆上的32Hz!丹爸影音實驗室的終極環繞揚聲器Starke Sound IW-H5開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