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水冷系統披上「隱形斗篷」Lian-Li HydroShift II LCD-C 360CL 隱流二代 開箱評測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24949d84cb0e2fd6922b98d34eed76b1.jpg【前言】
「少,即是多。」這句設計界的經典格言,如今也被 Lian-Li 應用在水冷系統上,傳統 AIO 水冷儘管散熱效果出色,但外露的橡膠管線總讓海景房系列機殼的內部顯得不夠簡潔
如果你也渴望一套看不見水管,也想體驗強勁散熱的解決方案,那麼 HydroShift 系列水冷,你也該好好感受一下!
它不僅透過隱蔽式管線設計實現「類無管」的極簡視覺,更內建高解析度 LCD 螢幕,可即時監控硬體數據或展示自訂動畫~
有時候,真正的設計不是加法,而是減法!聯力的隱流水冷 HydroShift 系列已經來到了第二代的更新,除了炫技的 RGB 之外,也靠著簡單、安靜的線條與聰明的管線規劃,重新定義了一體式水冷的美學
這一次的二代比起一代,重新設計了扣具也加入了離線版本的操作,能直接透過旋轉冷頭來調整燈光效果與冷頭螢幕呈現方式,即便不透過軟體也能輕鬆使用,這篇就來開箱這款「視覺潔癖救星」,看看它到底藏了什麼秘密~
噢,對了!上一代的 HydroShift 我也有開箱過呦!如果有興趣做個交叉對比的話,你可以考慮點一下這裡回顧一下~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1d0295fe2ab8fe6909d8b85aa6d19e2b.jpg
▲在包裝風格上跟第一代相同,較大的改變是冷頭上的方型螢幕改成了圓形,在款式上除了本篇開箱的 360R 所搭載的 UNI FAN CL 風扇之外,還有更高階的 TL 版本以及無風扇的 360N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76c1928a007a6762f095adda0bbeef75.jpg
▲相比起一代的方形冷頭 2.88 吋,圓形的螢幕尺寸稍微略小了一點點,不過即便是 2.1 吋也很夠用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7d35988adceb2d0756fc08d68d0cfb73.jpg
▲透過冷頭上的圓環,只要左轉右轉就能夠調整燈光效果以及螢幕呈現的形式,不需要軟體也可以調整,當然如果透過軟體可以玩得更多!在水冷管線的調整上也進一步做了更好的優化~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0d36ce9ae0eba21b369c17ffba3a2a45.jpg
▲水冷頭附近的線材通通都收進水冷管線之中,並且也將扣具上的螺絲設計個飾蓋來遮醜,實現極簡風格的外觀~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fe0b3ac1d99e4dc0de456746641b186f.jpg
▲採用 38mm 的大葉輪水泵,具備高流量輸出,能深入滲透至狹窄的水室區域,大幅提升導熱效率,除了運轉時更安靜之外,其高壓噴射流分配器也具備「大循環結構」,有效減少流動阻力,讓整體散熱性能更上一層樓~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198f0885b9aab9e3400c43fb4cea33a0.jpg
▲在規格上值得注意的是冷排厚度為 24mm,比起常規的 27mm 略薄了一點,而風扇則是比起常規的 25mm 再厚了一點來到 28mm,整體厚度還是維持跟常規的水冷一樣,藉此來提高機殼相容性,雖然規格上蓋上了貼紙,不過其實主要的修正只是長寬高的錯誤資訊以及水泵的轉速,大家不要太在意~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e4cfe687cafce24033b01e812d4c1e20.jpg
▲內容物的部分有提及到「Wireless Sync Controller x1」,這裡感覺需要修正一下,只有高階的 TL 版本才有附無線控制器!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9b37bbbeda3bd2adc5162e0c0536373a.jpg
▲打開包裝就能先看到使用說明書,在內容物都全用保麗龍做防護包材,比起先前的雞蛋盒更高級也更有保護力~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6d05d6bc853b2c56920447329afdb503.jpg
▲一家人整整齊齊的排列在裡面,配件與扣具分門別類的裝在附件盒中,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多了一個小小的螺絲起子!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10b73f38e61f414e39df89fb4d93e520.jpg
▲這個內六角螺絲起子主要是給 Intel 平台上的扣具做搭配使用,這次設計了一個雙頭螺母,切記不要鎖得太緊,不然可能拆不下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1caf145ad9a7188199bd14f88b62c6e6.jpg
▲在 Intel 平台上採用的是全金屬的背板,這點給予好評~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4fa4088b64316f293ee0c335dca12a29.jpg
▲在 AMD 平台上就不需要用到雙頭螺母跟內六角螺絲起子,只需要替換扣具跟正常鎖上螺絲即可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a45995a879e36df7b52b1abc5f60e87f.jpg
▲在其他配件上給了一管不具型號的散熱膏與刮刀、固定冷排的螺絲、固定用的螺母、美觀的飾蓋、一大一小的水冷管夾等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8caf1f1da65729042b2207eb371b608a.jpg
▲在保護性上真的有用心,冷頭上還額外用了塑膠殼防護以及塑膠膜,加上周圍都是保麗龍包材,安心感滿滿~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bcd8e87897cac4c3165bea9a4754f077.jpg
▲針對目前主流都將水冷安裝在機殼頂部的方式,取出包裝後就已經將風扇給預裝完成,包含線材也都整理好了,只需要直接上機安裝即可~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2c85e28aa9bef2eabadae014b7684973.jpg
▲水冷頭的高度為 69mm,IPS LCD 的小螢幕,有著 480×480 的解析度、500 nit 亮度、60Hz 的刷新率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d14ebf7df87fca535fbc2de8d09e3d5e.jpg
▲沒有預先塗抹上散熱膏,貼的保護膜不是透明而是白色,更加顯眼容易辨識的設計先給個讚~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063f5dc984c21cda4f7eedeb947c9333.jpg
▲大面積的銅底接觸面,上面不需要再額外安裝扣具,只需要安裝主板上的就好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7c46e86431f798b69367668bc5e1b7d7.jpg
▲線材的部分簡化的很多,主要是移除了 SATA 供電線,直接改成 PWM 接口相當方便,在這兩個 PWM 接口上,有四條線的是主線材,兩條線的算是輔助供電,建議都接上,由於本身支援免軟體的離線模式,所以還設計了連 USB 線材都可以直接拔除!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9329b6863e0577bab2f70e4d8be56baf.jpg
▲拆開水冷排旁邊的適蓋後就可以看到各個線材的接口處,如果想要追求完全極致的無線,除了 USB 2.0 的 9-Pin 之外,其他線材想要拆除的話也是可以,不過沒什麼必要就是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cef731c1a284b3624061d0b644fc78aa.jpg
▲上一代的冷排厚度是 31mm 且還加上 28mm 的風扇,總厚度逼近 60mm,對於機殼頂部的挑高空間比較要求,這次大瘦身!僅有 24mm + 28mm,讓安裝時的機殼相容性更好,雖然在寬度上也稍微再瘦身了約 3mm,不過還是需要一些空間,一樣建議要找頂部有支援 14 公分風扇的寬度才行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6c5d7c6f4392e9a53125653ced675974.jpg
▲在水冷管線的側邊管夾也做了明顯的優化,調整的靈活度更高!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2102b4c567e947521854b2294d1652bf.jpg
▲放鬆兩個固定螺絲即可左右進行調整,透過附件中的手轉螺絲可以微調支架的位置,在整體安裝方面感受得出來設計者的用心!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47c91d2d0eb7a1de4c575d4360edca7b.jpg
▲這次打算採用 AMD 平台來進行裝機測試,但在裝機之前打算先在裸測平台上進行噪音實測!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18ce7774791b28adf9bfb336c8c1590f.jpg
▲在 AMD 平台上的扣具上有標示著箭頭,但不能夠只單純看箭頭,在旁邊標示的 CPU 字樣也必須是正面不能顛倒,或是看準卡榫是從右往左推進,可別裝錯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61731b0e9f4ed7f454347eef712076fd.jpg
▲上面那個是錯誤示範,現在這樣才是正確的!在扣具的安裝上相當方便,標示很清楚,說明書上的指示也很明確!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fc9d4f742715711b806ad6679c295a1a.jpg
▲由於冷頭的安裝方式是從右往左滑入,所以在安裝之前,必須先把記憶體移除,等冷頭裝好之後再來把記憶體裝回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727d904f9498b0c08c907fae6d2da370.jpg
▲如果以原廠預設的狀態要在開放平台上測試的話,會變成底下水管壓著,容易造成額外不必要的噪音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01a0206d633adb0704f8f0cb7fd4bbfe.jpg
▲所以在開放式平台上的噪音實測中,先暫時將水冷管朝上,或許跟實際安裝情形多少有一點點落差,還請大家見諒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d9fda4cf23fd6ed33f183651265aa342.jpg
▲首先一開始是環境底噪音,大約 35.2 分貝,以此為基礎來量測後續的噪音標準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9c68528bca30337909ec2976081ee7dc.jpg
▲為了調整轉速我還是先下載了軟體來進行操作,也發現了沒辦法透過 FanControl 或是在 BIOS 中調整水泵或風扇的轉速!只能透過 L-CONNECT 3 的專屬軟體,接下來也會針對在沒有透過軟體調整的情況下,噪音與散熱表現是如何,給想要只使用離線版本的用戶們一個參考!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107ad05f0199dec803bef95cf04801df.jpg
▲在靠近冷頭但沒接觸到的情況下,將水泵調整到最低轉速 2000 RPM,此時噪音僅為 39.6 分貝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def2c809a2a8417ae82a74567ba787e8.jpg
▲軟體上並沒有轉速百分比,而是以更精準的數字表示,範圍則在 2000 ~ 2500 RPM 中進行調整,將水泵轉速進一步拉到 50% 的 2250 RPM,噪音為 41 分貝,並沒有很明顯的上升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5a1e1a52dc77fa62146092c8afcff137.jpg
▲進一步再將轉速拉滿到 2500 RPM,順帶一提這是預設的狀態,在沒有軟體調整的情況下都是以全速運行且無法調整,所以這項數據對大家來說比較重要,此時測得 41.7 分貝,在耳朵貼近時才比較明顯,在機殼裡面基本上聽不太到,大家不用太擔心,算是相當安靜的~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5bffaff63e745bd9fddeaf8db40b77da.jpg
▲在上機後預設的燈光會是白色,因為這個狀態下是最耗電的情況,如果發現燈光在閃爍則代表著供電不足,要檢查是否兩個接口都有插上,如果還是在閃爍,就要進到 BIOS 中將風扇調整策略從 AUTO 的自動改成 DC 或 PWM 都可以,然後將它直接拉到全速,這樣就穩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0c3222fef3c4e69d83cf87e00f0af419.jpg
▲分貝計距離風扇約 20 公分,水泵拉到最低的 2000 RPM,風扇在滿速情況下測得為 52 分貝,相當有精神!從低速到高速的狀態下我也進行了一連串的測試,將數據製成表格提供給大家參考~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eb74c7c9f03a8fc7a41ee756e9606465.jpg
▲在測試過程中的甜蜜點大約是落在 1400 RPM,在剛過千轉時有比較大的噪音提升,不過都還算安靜,在超過 1500 RPM 後就有比較明顯的風切聲,日常使用下其實不太需要超過 1800 RPM,或許是採用薄冷排的方案,所以在噪音曲線上比較沒那麼平滑,大家斟酌一下~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8d5578b14b4e0f0642b96150027023a7.jpg
▲測試了一個功能看看有沒有記憶效應,將風扇拉到滿速,水泵拉到最低速時,將 USB 2.0 拔掉,兩者的轉速會回到原本出廠時的預設,水泵會跑到 2250 RPM 左右,而風扇的噪音測試大約是 38.7 分貝,回推計算大概是 1000 RPM 甚至不到,而假設以這樣的模式下的散熱表現是多少呢?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f35517c4d41f41789798aa5c4167ca98.jpg
▲為了控制變量,將預設的 PBO 改成定壓定頻進行測試,這顆 R7-7700 簡單設置 1.2V + 5.1GHz,在 AIDA 64 單烤 FPU 的情況下功耗約 134W,在室溫 27 度的環境下烤機 30 分鐘,紀錄後 10 分鐘的平均數據,溫度為 87.5 度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ab3cf014b7404e863a967deed760352b.jpg
▲一開始我以為風扇與水泵轉速策略是定速,但隨著測試過程當中的觀察發現,其實並不是隨著處理器的溫度進行變化,預設的轉速曲線是與水冷管內的冷卻液溫度有掛勾!也就是在離線模式下,冷頭上所顯示的水冷液體溫度,在半小時的測試過程中,水溫大概只在 31~32 度之間徘徊,可以推估預設的狀態下是相當安靜的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9a8a79789eee6dbb5844d3688e92a657.jpg
▲在相同的測試條件下再次進行燒機測試,來看看預設狀態下以及透過軟體來調整風扇、水泵在滿速狀態下,兩者之間差異是多少!87.5 與 85.7 度只相差了不到兩度,由此可知在薄冷排的情況下,風扇轉速其實不用高也可以達到很不錯的散熱效果!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5e9bd974be3e9a1841fa159d74be5021.jpg
▲開放式平台的測試在這裡告一段落,接下來就實際裝機來看看呈現效果!在官網上有特別提及不同的安裝場景中,可以靈活的調整或移除支架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81f85c06f399bc98f1fc98a6e09e04e3.jpg
▲多虧了帽蓋來隱藏調螺絲與扣具支架,搭配上整體無線材裸露地呈現風格,看起來相當乾淨簡潔~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cf305a9f1a9350ca792a2a3728122d01.jpg
▲由於 V100R 機殼的頂部空間較為緊湊一些,水冷管線並沒有辦法完全定位到 CPU 的正後方,空隙較小的安裝場景下並不適合使用管夾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3caeb78c80ab87a45742c1626373d51a.jpg
▲不過整體的呈現上還是相當不錯的,軟體裡面也提供了許多主題可以直接套用~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8183ba3b29b6bafc21ade4e08a5adbba.jpg
▲當然也包括了自定義的內容,這邊順帶提一下,如果接上了 USB 來透過軟體調整螢幕呈現的話,那麼旋轉冷頭外蓋就沒辦法切換燈光與內容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07e42d5266ccd965eb2561d3ff526886.jpg
▲透過軟體可以來切換成附螢幕作為使用,直接當成外接顯示器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61cd3032d8e68c4645cd4eb1cea99cc6.jpg
▲系統可以辨別出 LIANLI USB 的副螢幕,預設是 30 Hz 可以再手動調整成 60 Hz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507/mobile01-a17287209f9ff92ee1c6f3696a218f32.jpg
▲只不過 480 x 480 的解析度實在有點太小,勉強刷個 Shorts 還行吧,或是用 Wallpaper Engine 來玩玩也不錯,它能夠做到的事情還真不少,不過還是主要套用其他主題來調整比較順手~
「總結」
聯力在去年的時候推出了第一代 Hydroshift LCD 系列水冷,主打水冷管側繞把為上置水冷安裝方式特別優化,打了一套乾坤大挪移,相當創新的作法引發熱烈討論,當然也被其他品牌好好學習了一番,但聯力還是鍥而不捨地繼續開發出第二代,改善了許多上一代的問題!
第一代的產品「必須」要搭配軟體使用,而在第二代加入了不需要搭配軟體的離線版本,直接透過物理的方式來調整螢幕呈現形式與燈光效果,不過預設的呈現數據是水冷管內的液體溫度與水泵轉速,這可能不是大多數人喜歡或是需要在意的數據!當然或許有些人會說,誰整天拆玻璃來調整?但它就是提供了不同的選項給你,在創新的部分必須給予鼓勵~
相比起離線版本,連線後的調整可玩性就大了非常多,可以當作附螢幕看妹子,預設的主題也相當可愛與多元化,尤其是貓貓主題,真的好讚!數據可以自由調整想要的方式,軟體操作起來的互動感也非常好~
散熱性能並不是我所看重的層面,所以這部分的表現我並沒測試太多,我更在意的是其他細節,像是這次的扣具安裝方式有別於以往,是採用滑軌式的支架,在安裝上可以先滑進去扣住,可以暫時性的解放雙手,好好拿取工具再來優雅的慢慢安裝,操作起來相當有趣,只不過 Intel 平台的雙頭螺母感覺有點危險,鎖得太緊很有可能會卡住拆不下來!
這次跟第一代同樣也推出了無風扇的版本,由於這次二代的冷排比起一代可以說是大瘦身,從原本的 31mm 厚排變成了 24mm,由於搭配的是 28mm 厚扇,想要吹透薄排便得非常容易,風扇很可以在低轉速的安靜狀態就能獲得很不錯的散熱性能表現~
從本次的散熱性能與噪音測試中也可以看得出來,滿速下的散熱性能表現比起低速下差距並不多,只有兩度不到的差異,但噪音表現差距頗大,加上預裝的風扇只能透過軟體操控,喜歡玩離線版本且想自行掌握風扇轉速的話,可以選擇無風扇的版本來自行搭配!
最後是保固問題,比起第一代有了更完善的政策說明,提供的六年保固不再只是前三年的漏液賠償,而是每年折舊 15% 硬體價值,或許在目前業界中不是最好的保固條款,但是至少願意說清楚講明白!比起某些水冷保固寫得簡單模糊的說明好多了~
以上就是我對
【為水冷系統披上「隱形斗篷」Lian-Li HydroShift II LCD-C 360CL】的開箱心得
有問題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報告完畢,感謝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