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3810 發表於 2010-12-5 11:44:36

我看亞太/對決老演員 台片主角宿命

來源連結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1/6014935.shtml

擔任亞太評審,有人問「阮經天會不會繼金馬後再拿亞太影帝?」我回答說「你不能用金馬獎的思維去看亞太影展。」
除了日韓港泰,台灣觀眾對亞太會員國的星馬、印尼、伊朗、越南、菲律賓、孟加拉的電影都很陌生,即使是印度,今年參賽的5部片就有4種方言,而且沒有寶萊塢歌舞片。
相對於歐美先進電影的高度文明,亞太地區的影片反而能在質樸的形式當中,冒出旺盛的生命力或精神火花,當日韓都不選送技術大片參賽,改以獨立製片或新導演處女作,使得亞太給大獎的方向,也更著重影片反應當代亞太地區確實存在卻可能被忽視的社會現況與人文內涵。
今年囊括主要大獎的影片分別探觸:馬來社會不同宗教教意與種族分合(轉變)、兩伊戰火蹂躝下的悲憫人性(命運之夜)、印菲底層社會平民百姓生活的絕望與奢想(窗/阿嬤打官司)、韓國三代父權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啟蒙電影),這些影片的拍攝手法並不炫技,但都提供宏觀的視野與省思。
去年病逝的馬來西亞女導演雅絲敏阿莫、曾以三部曲影片闡述馬國複雜多元的種族與信仰而驚艷國際,遺作獲最佳導演獎,是亞太影展對她的最終悼念,差她一票的鍾孟宏導演無需抱憾。
「艋舺」、「第四張畫」得技術大獎,說明台灣電影正擺脫手工業邁向電影工業,但台片題材多遊移於中產安逸社會下的情感或生活樣貌,缺乏更深層的人性思考與行為衝擊,並且顯少碰觸歷史或政治變遷與影響,是競逐大獎吃虧之處。
就演員而言,台灣電影設定的男女主角年齡層普遍偏低,少有劇本會替中老年演員提供角色,老演員蘊含豐沛的生命底韻與人生歷練,演技層次非年輕演員靠揣摩表演所能及,這是台片男女主角在金馬獎經常碰到大陸資深演員,在亞太也要與更多地區老演員們搏鬥的宿命。
阮經天金馬獎的好運並未延續到亞太,被「命運之夜」阻止兒子上戰場的伊朗歐吉桑父親打敗,票數也差「艋舺」同片的趙又廷一票,說明不同評審的不同選擇,拿影后獎的菲律賓「阿嬤打官司」老太太角色,如果讓最佳短片「片刻暖和」台灣老演員劉引商來演,相信也不會遜色。
今年三位外籍評審對台港影片都有某種程度的熟識,五人評選的差異性不大,我個人較偏愛的日台合拍片「軌道」僅拿一獎(老演員洪流是男配角遺珠)、印尼宗教史詩片「愛的發想」全軍覆沒,個別評審對得獎名單的滿意度約為50%,算是公正的評選。
(作者為資深影評人、亞太影展評審麥若愚)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看亞太/對決老演員 台片主角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