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研發成果: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
新聞來源工研院此次參展作品為以微位相差膜為核心的隨選可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可任意選擇區域位置或大小,進行2D/3D切換的功能,可使2D文字清晰度與高解析度螢幕相同,同時在3D顯示區域內又可顯示生動的立體影像。
繼目前市場已推出的眼鏡式顯示技術之後,市場對於裸視顯示有期待,然而目前可全面切換的2D/3D顯示技術尚十分昂貴,不易商用化,而工研院推出成本較低並可區域化切換3D顯示的應用技術,引起矚目,該技術今年(2010)獲得「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肯定,該獎項是研發領域極為推崇的科技研發國際大獎,每年從全球上千件創新技術中,挑選出100項年度具重大創新意義的商品化技術。
R&D研發雜誌的編輯總監 Rita Peters也表示,「百大科技研發獎」一直代表著對一年裡最有創造力及符合市場需求概念的科技肯定。工研院研發的「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利用微位相差膜與面板的結合,可讓使用者裸眼同時看到高解析度的2D文字與3D立體影像畫面,得以任意切換所要觀看3D的立體視窗的位置及大小,改變現有市場裸眼3D立體顯示器為全螢幕播放的侷限。
在網路市場與日遽增的趨勢下,這項技術將可廣泛應用於網路遊戲及網路廣告,另外3D電玩及商業電子看板等立體多媒體影像也是此技術可拓展的空間。
----------------
新聞來源
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打破全切換限制,化不可能為可能
鮮豔的色彩、活靈活現的立體人物、幾乎可以用手觸摸的感受,這是一般大眾對3D影像的印象。一旦離開3D影像回到2D畫面,模糊或破碎的景象卻歷歷在目。如果有一項技術可以解決這種困擾,讓2D與3D「各司其職」,分別顯示2D文字和3D圖像,便是一個更趨完美的觀賞環境。
電光所立體顯示系統部經理陳俊融表示,在最初的2D/3D切換顯示器技術規劃中,是將螢幕畫面切割成5x5、共25個區域,使用者可以各自在不同區域中切換為2D或3D,但是這樣的形式還是不敷使用;以網路來說,各種文字與影像所組成的頁面類型相當複雜,很難只以25個區域來劃分,於是後來就演變為pixel × pixel的方式,讓每個畫素都可以各自顯示2D或3D,達到「區域化」2D/3D切換顯示的目的。
其實除了網頁外,像是電子看板、數位相框,或是線上遊戲、行動廣告等,都具有相同的特性,也都適合透過「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來觀看。
--------------------
工研院新聞稿:
[ 2010/7/9 ] 研發領域: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
隨選可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它具有可任意選擇區域位置或大小,進行2D/3D切換的功能,而且兼顧2D區域與3D區域影像顯示時亮度的差異。
傳統一般2D/3D 切換顯示器多為全螢幕切換,然而全螢幕3D影像模式的立體解析度相較2D為低,因此對於細小文字有不易辨識的缺陷,若觀賞者想同時看2D的文字與3D的影像內容,則無法達成。
此外,一般2D/3D可切換產品在3D畫面亮度較2D為低,所以亮度下降會影響立體影像品質;本技術主要開發2D/3D顯示區域分離之技術,可使2D文字清晰度與高解析度螢幕相同,同時,在3D顯示區域,可顯示生動的立體影像,適合於網路、遊戲、商品廣告圖像與影片等立體多媒體影像的呈現。
http://www.itri.org.tw/chi/lib/ShowMedia.aspx?PictureNBR=2858&Width=500
-------------
工研院新聞稿:
[ 2010/7/9 ] 2010年焦點話題: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
裸眼觀看3D立體顯示,是未來顯示器應用的主流趨勢
但一般裸眼式立體顯示器多為全螢幕的3D顯示,在閱讀2D文字內容時,往往產生文字因解析度不足而造成無法閱讀的困擾。
工研院的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是以自行研發的微位相差膜為技術核心的裸眼立體顯示器,具有2D及任意3D切換功能,不僅滿足使用者偶爾觀看3D影片或局部使用3D顯示圖案的需求,更能在平時使用2D影像內容,大幅提高使用者購買意願。
目前市面上雖有2D/3D切換技術,但大都應用於小尺寸的手機,且多僅為固定區域的2D/3D切換,無法任意切換3D影像畫面所在的位置。 裸眼式立體顯示器,期待中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