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談顯示器色域
本文章最後由 len1978 於 2011-2-16 18:23 編輯對顯示器色域想進一步深入、了解的可參考這篇文:http://tlc.istep.org.tw/ntu/Stream/opto/sec6/顯示器色彩工程.pdf
部分內容引用自:
延伸顯示器色域第二部:廣色域顯示技術
個人在意的是膠卷色域的相關資訊。
從這篇2007年的國外光電論壇的文章來看,未來新的、更大的色域規範制定出來的時候,這些膠卷拍攝的電影作品,不知是不是能再重新推出重製版呢。
-------------
在研究正常色域與廣色域顯示器之前,必須要先回答:顯示器必須要多大的色域才可使觀眾感受到色彩鮮豔及真實世界的景色?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簡單。影響答案的因素主要不是在工程和科學,而是在藝術和市場面。
膠卷(film)的色域是電影影片所能產生的色域。
在70、80及90年代所有電視影像色域(包括HDTV)取決於直視(direct-view)的陰極射線管(CRTs)中的磷光體種類。當美規HDTV色域在90年代被建立時,作者對於舊式的色域仍持續被採用而感到非常失望,甚至在當時就已經知道舊式的色域定義無法在顯示器中完全重現觀眾想看到的色彩。此外,延伸色域的觀念運用在無磷光體的顯示技術上勢必在不久的將來會跟傳統含磷光體的陰極射線管(CRTs)及電漿顯示器相互競爭。
HDTV無法重現所有真實世界中的顏色。在圖二中,大部份看得到的是藍綠色、黃/金色色域,且紫紅色區域的再現性差,但此區域色度對於觀眾觀賞的顯示影像並不重要。即使是更大色域NTSC也無法完全表現出藍綠色、黃/金色區域的顏色。
某些顏色是否需要顯示於顯示器上是沒有絕對的,顯示器必須設計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有時顯示器並不是要求真實顏色的重現,而是要顯示出消費者所偏愛的顏色,他們希望看到美女具有鮮紅的嘴唇、翠綠的草原以及蔚藍的天空,而影片中也常包括一些人造的顏色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假使我們檢視膠卷(film)色域,當相同畫面在雷射投影機可以呈現96.7%所需的色彩時,我們會看到BT.709-2的表現並不好,而且需要提供給觀眾的真實電影畫面只能重現84.1%。
計算顏色的分級使顯示器能夠呈現真實的色域,而電影膠捲是比較理想的參考色域。
在這個審慎的評估色域的計畫中,有些重要的工作仍需要完成。首先是目前沒有一個標準的膠捲色域(?);有很多種適用的膠捲可以藉由增加色域密度而延伸到大一點的色域。本篇文章中膠捲色域密度為3.0(然而一般使用的密度是3.5),如果在電影院使用3.5規格播放時,膠捲的標準色彩將會變得非常暗,而且會因為太暗產生L*效應,使得影像色彩飽和度比真實的飽和度還低。 奇美的「立體色域」
部分內容引自:快速色域量測技術 掌握色彩,創造真實(工研院)
過去在定義及調校顯示器的色域時,是依靠人的眼睛來比對決定,等於沒有一定的標準;後來即使有了輔助的儀器設備,能夠獲得數據參照調校,但仍得花上大量時間,緩不濟急。
「由於使用更好的儀器設備,加上演算法的開發,能使量測分析的時間縮短,投入更多的調校,而且更精準。」簡育德表示,採用2D- colorimeter(二維色度計)與新演算法的「快速色域量測技術」,能夠提供顯示器廠商在篩選硬體(面板)與複製影像時,更快獲得所需要知道的色彩數據,並依數據進行調校;這也是之前工研院量測中心與奇美集團新視代科技公司在產品設計端的主要合作領域。
這些資料庫的建置與相關軟體、韌體等開發,也是「快速色域量測技術」的一環。徐紹維表示,為了能保有專屬的know-how,業界中之電視知名大廠對於影像處理的方法,都是當成營業秘密來看待,以避免遭到模仿複製,並確保市場領先優勢,讓know-how不被公開;有的廠商甚至還會自行設計顯示器的影像處理IC,以提高保護層級。
新視代科技公司韌體設計部經理林文斌指出,以往在進行產品設計或開發時,新視代科技公司也歷經老師傅指導與儀器輔助的年代。但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會面臨人因與速度的問題,無法快速取得色彩表現的數據並即時修正,對於顯示器影像品質的控制及提升也就有限。像是在請來日本專業老師傅協助的過程中,就可明顯感受到人為主觀因素的困擾;有時為了要讓顯示器的色彩更鮮豔而做的調整,在老師傅眼中卻是不被理解或認可的方法。如何加強對色彩表現與影像品質的掌握,就成為亟欲突破的挑戰。
即使目前LED背光技術的成熟度,與CCFL還是有落差,但結合「快速色域量測技術」,正好可以利用色域設定的方法突破改善,看到的顏色更廣、更多,而且還調得到,更可藉此追上或超越競爭者。 好深奧@no@ 訂定標準的難處就在要"瞻前顧後",色域即使有能力做大,標準也不一定能採用,因為要顧慮到太多舊軟體忠實呈現的考量,所以hdtv的色域標準並沒有擴大太多,重播sd的影片時是會落在看得出差異但可接受的範圍內。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