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 Mac 網 Book 膜 Pro 熱滾滾到台灣
熱滾滾到台灣
實驗證明,這些端子都不適合檳榔插入!!
正式的開箱評測,由水果達人進行中,請期待!!
[精研評測] 搭載 Retina 顯示器的 MacBook Pro 悄悄登陸精研
別請錯請到切水果達人喔! 切切~ 這次似乎把網路線孔給取消了...如果要接網路線,必須自費再購買轉接器,去使用蘋果的Thunderbolt.
喜歡視網膜技術,但不喜歡這些Thunderbolt的孔位.
當然,如果你的工作的環境等等,到處都WiFi的話,又不在話下了. 本文章最後由 alex 於 2012-6-15 17:11 編輯
早期的許多端子介面的設計,現在看來都已不能滿足 Ultrabook超薄的設計需求了
如果對於傳統介面有大量的連接需求,目前也有不少廠商推出以 ThunderBolt 為擴充介面的 Dock (船塢) 周邊,在固定的使用場合,只需要從主機拉一條線出來,一樣能滿足許多端子的連接需求
況且當初設計 ThunderBolt 介面時,除了考慮到端子小,跟傳輸效率快外,還能以串接的方式連接許多裝置,對於不同工作型態的使用需求幾乎都能有配套的解決方案,而在沒有 ThunderBolt 之前,這些配置需求可都是過去筆記型電腦的罩門呢
哇~西楓兄動作真快,
弟也在猶豫要不要衝下去,
想請問西楓兄,
您這台是選2.3GHz還是2.6GHz?
弟想參考一下!~ 所以本周的BENQ體驗會上,可以喝到紅茶蘋果汁了嗎?(85度可以換口味了唷呼!!) 2880*1800的螢幕
令人垂涎阿 這種解析度拿來剪輯及修圖真是過癮,只是對於文字顯示的相容性不知好不好。 本文章最後由 alex 於 2012-7-3 14:12 編輯
文字跟向量圖都能完美對應 Retina 的高密度像素
而一般的圖檔則需要長寬各乘以二才能對應
前些日子有幸能到總部體驗這台的魅力,也稍微認識了這台螢幕解析度的設定方式
首先過去我們的理解,解析度跟像素是畫上等號的
也就是說在相同尺寸的螢幕下,把解析度設定的越高,物件的比例也就會相對變得越小
RMBP 考量到使用者介面的比例大小,而在螢幕設定時的敘述上做了一些"調整"
首先進到 RMBP 的螢幕設定選項時,並沒有 2880 x 1800 這個解析度的選項 (註)
而預設的"最佳化"解析度卻是跟過去 15" 的 MBP 一樣顯示為 1440 x 900
也就是說在不管細膩程度的差異下,整個介面的物件比例配置跟過去 15" MBP 是一模一樣的
但其實這時候使用到的"實際像素"卻是長&寬各乘以 2 倍,也就是 2880 x 1800
換個講法,也就是將原來的一個像素 "口" 所佔的面積,卻用四個像素 "田" 來呈現
由於單個點距變小了,這也讓圖形的邊緣鋸齒狀變得只有原來的1/4而已
而當點距小到人眼無法辨識的密度時,所有物件看起來就會是十分平滑的了
由於文字能跟向量圖形一樣的等比例放大,所以可以完美對應 Retina 螢幕的像素
而圖形介面則需要重新設計,把長跟寬各乘以 2 倍,才能真正對應到每個像素點
不能對應的圖形只是把 "田" 當成一個 "口" 來用
當這些圖形放在十分清楚的文字旁邊時,難免會產生比過去螢幕還要糊的錯覺就是了
除了 1440 x 900 外,螢幕解析度設定最高可以選到 1920 x 1200 (這時畫面中的所有物件都會變得更小一點)
按照長寬各兩倍的像素對應方式,此時整體畫面會被"模擬"成 3840 x 2400
理論上模擬的解析度會看起來更為模糊,但因為這片 Retina 螢幕的像素密度有 220ppi 的關係,畫面的呈現仍然細緻
只不過隨便快照一張桌面就會產生一張將近 10MB 的圖檔就是了
註:現在已有第三方提供 2880 x 1800 一比一解析度的呈現方案了 (SetRes.app)
但站在使用者體驗的角度,如此設定會導致使用介面過小就是了
好惊人的分辨率。。。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