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平 發表於 2009-2-5 10:14:47

原帖由 enchung2001 於 2009-2-5 04:51 發表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對光纖有一點點認識,在此稍微說明一下

一般光纖是利用核心(core)與纖殼(cladding)的折射率之不同,而達到全反射(通常核心的折射率高於纖殼)
光纖傳輸是利用全反射而達到傳輸的目的,這個全反射的訊號衰減相當小,故可以 ...

感謝回覆,大致上有些概念了。
當中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有關玻璃光纖的問題。前面有到會色散,但色散是多波長的光才會有的問題,單一波長的光應該是不會有這方面的題,還請多說明一下,謝謝。

enchung2001 發表於 2009-2-5 18:36:28

原帖由 r88522726 於 2009-2-5 10:14 發表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感謝回覆,大致上有些概念了。
當中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有關玻璃光纖的問題。前面有到會色散,但色散是多波長的光才會有的問題,單一波長的光應該是不會有這方面的題,還請多說明一下,謝謝。 ...

在此先說明一點,一般音響光纖傳輸用的紅外線發光二極體(IR LED),其波長約880nm,波長頻寬40nm
這個應該不能視為單一波長的光

一般玻璃光纖的核心與纖殼大都是同一種材質(以二氧化矽SiO2居多)
在製作過程利用摻雜不同濃度或不同物質(硼或鍺等等)而達到改變折射率,使核心的折射率高於纖殼
而當入射光束在核心與纖殼接面的入射角大於全反射角時,會產生全反射而不會有折射
光纖內的光束既是以這種方式在光纖內傳遞

光纖發生色散的種類很多
多模光纖會因為不同波長的光束在模內以不同速度傳輸,而發生波長相關色散(Chromatic Dispersion)
多模光纖還有因傳輸模態不同而發生的模態色散(Itermodal Dispersion)

單模光纖雖然只傳送一種模態,但因為外型均勻且正圓的光纖其本身特性關係
在光束進入光纖後會變成兩束相位與速度都相同的光束往不同方向折射
這兩束光的振幅震動方向互相垂直(極化方向垂直),在傳輸過程中因為光纖本身的不均勻
造成這兩束光的速度與相位發生問題,這是極化模態色散(Polarization Modal Dispersion)

另外,光纖材料的結構與光波會發生相互作用,而使光纖的折射率會隨著不同波長的光束產生變化
而不同折射率其會讓不同波長的光束之速度改變,這稱為材料色散(Material Dispersion)

一般音響設備使用光纖傳輸時,其發光源為紅外線發光二極體(IR LED),波長約880nm,波長頻寬40nm
也就是實際運作時其波長範圍是860nm--900nm
而目前通訊使用的光纖光源為雷射二極體,波長頻寬大約在2nm左右,所以色散問題很小
另外,波長約800nm的光波在光纖內傳輸時的損耗,比1300nm或1550nm都大很多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通訊使用的光纖之光源波長為1300nm或1550nm

不過以短距離傳輸來說,色散問題在光源為紅外線發光二極體的傳輸下,應該沒有很大影響
但這個沒有很大影響是多大?這點我就真的不知道也沒有數據可以提供

以上是簡短回覆,請參考,謝謝

PS:音響設備用的光纖是多模光纖

wcz81056752 發表於 2009-2-6 11:01:37

我一直没弄明白色差到底能输出规格现在明白了!但似乎HDMI还是要比色差要好!

真平 發表於 2009-2-8 01:01:42

原帖由 wcz81056752 於 2009-2-6 11:01 發表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我一直没弄明白色差到底能输出规格现在明白了!但似乎HDMI还是要比色差要好!
色差的傳輸能力受限是廠商刻意的行為造成的,並不是他沒辦法傳高解度訊號。
某些場合下,用色差線會比用hdmi線還好,要看情況使用,家用的話hdmi是比較好,至少整合了影音和控制訊號。

godzella 發表於 2009-2-11 02:14:57

回復 #38 waynefuture 的帖子

1. 目前24"~27"之間的LCD monitor原生解析度都達到1920X1200並且仍然可以由D-sub來完成
    (再往上如2560X1600就需要Dual Link DVI)
2. 根據#11 SAORI兄所回覆, 色差端子亦可達到1080p的解析度, 而D-sub是比色差更理想的類比輸出端子, 沒有理由辦不到
這是我推斷的理由
不過我想這中間應該還牽扯了顯卡驅動程式支援度的問題

說到電腦銀幕支援的解析度,實在沒法不向CRT這個經典的顯示技術致敬,大概十年以前就很成熟的規格,21~22吋的全平面顯示器,例如連結中這台
http://www.shopping.com/xPF-Sony-GDM-5411
這樣的規格算是普通高檔,解析度 2048 x 1536( 可以塞入全尺寸的1080p,還有剩,掃描頻率大概可以撐到85MHz.現在還是買的到,大概六百美金左右. by the way.只要一條普通的d-sub就可以撐到以上的解析度.我現在還在用這種monitor,最近發現IO-data出了一台支援
d-sub 的BSD tuner,.....積極準備入手中,等了這麼久,終於等到可以跟它匹配的家用AV器材上市.很想看看表現如何 Orz

真平 發表於 2009-2-11 03:44:23

原帖由 godzella 於 2009-2-11 02:14 發表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1. 目前24"~27"之間的LCD monitor原生解析度都達到1920X1200並且仍然可以由D-sub來完成
    (再往上如2560X1600就需要Dual Link DVI)
2. 根據#11 SAORI兄所回覆, 色差端子亦可達到1080p的解析度, 而D-sub是比色差更 ...

你講的是事實,不需要推論。
一條同軸線可以塞多少資料量啊!
BS也不過是一絛同軸線就能傳完了,更不用說色差是是三條,而DSUB是5條。
線材不會是瓶頸,頩頸通常是訊源或接受端,或是廠商刻意所為。

kevin1234 發表於 2009-2-11 08:39:08

真的是一篇對AV入門的好文章,
感謝分享.

stanleyyh 發表於 2009-2-13 15:44:16

Nice article, thanks for sharing!

bxiaa 發表於 2009-2-15 17:34:00

多谢指教,长知识了!

Jazzer 發表於 2009-2-18 22:04:17

d-sub傳的是原生RGB三原色、分離的同步信號,
要比混過的色差信號差,大概是線用得太差了吧
小弟用的螢幕是p225f,整理資料的時候為了一次看到多一點檔案
經常都是開在1920*1440在使用
所以D-sub要上到1080p,只要顯卡跟顯示設備支援是絕對沒什麼問題的
只不過CRT要到這個解析度,焦距要特別校正一下就是了,不然會很模糊
(出廠的時候調得很鬆,低解析度會清析就出廠了)
至於沒什麼人用D-sub接1080p,我想原因有很多
數位跟類比的比較啦、播放器跟顯示設備的定位、廠商的策略啦等等
跟很多因素都有關
這個就不是小弟有辦法說明的啦

XiaoChi 發表於 2012-1-16 20:44:43

剛入門,又多學到一門課了~

hck 發表於 2012-2-13 01:14:57

好文章
我竟然看到前陣子有人在問我甚麼是HDCP的問題解答了

doohanyang 發表於 2012-3-20 15:17:07

複習一下基本常識 謝謝囉
頁: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AV入門知識(影音端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