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到底有沒有害? 讓科學證據說話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3D電視影像的視差(visual disparities)會導致觀看者的生理性壓力(physical strain)。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適當的觀賞條件有助於避免大部分的問題,例如要在黑暗的室內、並坐在對準螢幕中央的位置;此外3D攝影師也需要遵守一些嚴謹的規則以避免讓人們不舒服。近日由於三星電子(Samsung)在其澳洲版官方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有關3D電視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警告文章,也引發了輿論對於此技術的諸多爭議。除了上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調查也指出,就算3D視訊可能導致的生理性緊張都能避免,但仍可能導致類似暈眩的心理性緊張症狀。
「如果攝影師僅以動畫方式來製作3D視訊,那就不會有問題;因為大腦並不會對卡通畫面產生預期差距(expectations)。」一家總部位於華盛頓州的顯示技術顧問公司Northern Lights的創辦人Aris Silzars表示。
在目前新興的、將現實世界場景結合到3D 電影的趨勢下,電影製作公司比過去以動畫方式製作3D的時代多了一個額外工作:也就是得將所謂的視覺輻輳-調節衝突(vergence- accommodation conflict)最小化。這種衝突的起因,是與所描繪之實際場景相較,3D顯示器往往會造成接收3D架構上的感知扭曲。
「我們唯一有資料根據的就是所謂的視覺輻輳-調節衝突,我們的實驗室已經證實在某些情況下,這種衝突會導致疲勞、不舒服、眼睛緊張以及頭痛等症狀;」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贊助,主持3D視訊造成眼睛疲勞之研究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Martin Banks表示。
根據 Banks的說法,當觀看者直視鄰近的事物或場景,它們的視覺焦點會集中;而當他們凝視遠方,其視覺焦點就會散開,也就是光學術語說的輻輳。而讓眼睛肌肉聚焦,好集中關注某種東西,就叫做調節。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會旋轉的立體式觀賞座椅,能操縱大腦前庭的視覺以身體導向自主運動
在現實世界,輻輳與調節會在相同的距離上同步進行;但透過3D眼鏡看到的世界是分成兩邊的,讓大腦被迫去耦合輻輳與調節距離上的差異。
「正常情況下,你聚合眼睛的距離以及調節焦距的距離是一樣的,因此不難理解你的大腦如何能夠將這些資訊耦合在一起;」Banks解釋:「立體3D顯示器卻打破了這種耦合,理由是有兩個分開的、可能是指明某些在螢幕前面或後面的場景之影像,分別被送到左右兩眼。無論是哪一種,觀看者必須把與螢幕之間距離不同的目光聚合起來,但還是得對螢幕進行視覺調節,因為那是光線的來源。」
柏克萊的研究人員分別在兩個工作室進行實驗,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也就是3D電視會促使大腦出現輻輳-調節差異,並使得為數不少的人們出現疲勞、不舒服、眼睛緊張、頭痛等症狀。到目前為止,該測試對象的年齡在18~30歲,但Banks打算針對50歲的民眾進行測試,以判定他猜測有老花眼傾向的族群可能對輻輳-調節衝突免疫的假設是否為真。
對於如何將眼睛疲勞與其他症候群減到最小,Banks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一是觀看者應該坐在距離3D電視螢幕非常遠的地方,就像在電影院那樣;因為距離螢幕越遠,聚合與調節視覺的距離差異也會越小。第二個建議是,讓所有3D場景都是在螢幕前方呈現的方式來拍攝立體影片,如此透過將輻輳-調節差異最小化,造成大多數觀看者疲勞或產生其他症候群的可能性也會大減。
「那些品質較好的3D電影如《阿凡達》、《天外奇蹟》,很明顯地都是有透過電影製作手法,將輻輳-調節衝突最小化的範例。」Banks表示。
以上文章圖片轉載自
3D到底有沒有害? 讓科學證據說話-光電及顯示技術-電子工程專輯 編輯觀點:我們可以避免3D電視危害健康…是吧?
「3D電視到底安不安全?」以上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目前的消費性電子產業界所有人都想知道的──特別是當這個產業的接下來幾年的命運,有可能會與一系列廣泛的、打算直接強迫消費者接受的3D視訊產品相關。
好死不死最近三星電子(Samsung)在其澳洲版官方網站上列出了一堆3D電視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挑起了一個不受歡迎的話題,而且完全不清楚為何三星只在澳洲版網站上登出該則3D電視警告文章──目前三星的3D電視產品已經在包括美國市場的全球各地銷售,因此就像是Insight Media總裁Chris Chinnock所言,所有消費者應該都背負同樣的健康風險。
也許我比較天真,但我實在沒辦法不疑惑,像這樣的警告文章為何會在此時出現?畢竟,3D藍光光碟與3D電視產品,已經準備好上市開賣。
如果已經有人知道看3D電視可能導致癲癇發作、甚至是一個非常微小的可能性,那為什麼要這麼急著把3D電視推向大眾市場?而且更重要的是,當那些掌管家庭採購權、緊張兮兮的「直升機父母」們看到這樣的警告文,他們還會去買台3D電視給小孩當耶誕禮物嗎?不難想像他們是會誓言永遠不碰3D,還是只輕描淡寫地快速撥個電話詢問家庭醫生。
Insight Media的Chinnock懷疑,三星的警告文是一個俗稱「CYA (cover your ass)」的預留後路手段,因為在未來某天,完全可能會有人會出來控告三星,指其3D電視產品讓他如何如何:「因此你必須設想各種可能的狀況,做好萬全準備來聲明你不必負任何法律責任。」也就是所謂的“舉反證(Proving a negative)”。
OK…所以,這意味著廠商在3D電視機上加註的那些冗長警語,完全只是法律術語,好為任何可能發生的消費者健康問題負擔最小的責任?不盡然如此,Chinnock表示:「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到現在尚未有足夠的研究,來證明3D電視究竟是否會產生健康危害。」
半年前,筆者曾經與Real D的全球消費性電子業務總裁Koji Hase聊過,他指出這許多年來,上百位使用類似的3D視訊工具進行研究的專業人員,都沒有傳出什麼健康問題。但問題是在科學上,要舉出反證(證明某件事不會發生)永遠都會比找正面證據來得困難。
讓我們再退後一點點來看:有件事Chinnock說得很清楚、我也覺得很合理的,是:「在幾乎所有的案例中,觀看3D視訊所造成的眼睛疲勞、噁心或是頭痛,既不是3D顯示器本身、也不是3D眼鏡的關係,而是與3D視訊內容的創造、後製作以及視訊處理過程有關。」換句話說,每個積極推動3D的人都該採取一些預防措施,特別是在3D內容創作前期。
顯然,每個人對於不同程度的3D視訊有不同的耐受度,當人類的弱點與藝術創作的拓展性必須一起考量,就會帶來許多困難、也無法輕易地在短時間內訂出3D電影製作規格。不過Chinnock也堅信,有些做法還是能讓情況有所進展,他的「三階段計畫」想法如下:
第一步──定義出所有可能導致眼睛疲勞、噁心等不舒服症狀的因素,例如影像校準、水平與垂直錯位、色差、亮度差、視差(parallax)量、快速場景切換等等:「例如場景的切換、快速從3D前景跳到後景又跳回前景,只會讓觀眾的眼球猛力轉前轉後。」Chinnock表示
第二步──定義出安全範圍與相關參數,讓色彩不匹配與影像錯位保持在可容忍的程度,並設定出參數以及「安全地帶」。
第三步──為3D內容創作、後製作建立指導原則與最佳範例,然後訂定一套評級制度,能自動記錄一部3D電影的不同特性,諸如深度轉折以及其持續時間等,並指出這些特性會超出所謂「安全地帶」的風險程度。Chinnock認為,由於每個人對不同程度3D視訊的個人感受與耐受度不同,因此最自然的作法就是期望廠商們能在未來提供3D內容的分級。
以上的計畫聽起來不壞,但我們最快能真正開始訂定一套評級制度?很遺憾的是,恐怕沒那麼快;Chinnock表示,那些不同的3D產業聯盟看來會支持這些想法,但是需要有產業領導者出面,來統整所有概念的並訂出制度。他並預言:「會出現很多爛3D電影,很快就有。」
筆者認為,避免「3D電視災害」發生的方法,並不只是在產品包裝紙箱上加註警語而已,產業界需要提供內容製作者相關工具,好讓消費者能有一個可依循的評級制度、協助他們辨別即將收看的3D視訊強烈程度。
以上文章轉貼自
編輯觀點:我們可以避免3D電視危害健康…是吧?-光電及顯示技術-電子工程專輯 我只能說因人而異阿~
身邊朋友到是沒聽說看3D會不舒服的~ 能接受的人就看,
不能接受的就不看囉@@"
也不會因為看了會疲勞或是生理壓力就不能製造生產,
從小看電視父母就都會跟小孩子說看電視眼睛會累會近視了,
也沒有因為這樣不看的=.= 我自己是覺得看完3D電影後,
頭有一點暈~而且眼睛還蠻疲勞的~
可能就像文中所寫吧~
電影院座位偏兩旁...
下次一定要買正中間的位子...
感謝知識分享~ 如果玩CS第一人稱視角都會暈的人
那3D也不用看了
會暈死
不過跟片子還是有關
只會玩 視覺強姦的廉價偽3D特效
任誰看久了都會暈@@ 最近看完幾部3d片完都感覺眼球有點難過...
長時間看下來應該對眼睛不好吧
還是2d看的比較習慣阿 我覺得這2篇都說得很好
重點是不應該「為3D而3D」,而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包括不讓觀眾覺得不舒服、不會與劇情太跳tone...)
我自己是也有感覺到有點頭暈與眼睛的乾澀
我看的還是不到100分鐘的3D動畫電影馴龍高手
這東西將來或許會成為DLP投影機的Rainbow Effect一樣
感受或許因人而異,但絕對會成為3D進入3C領域的障礙 具体不好说,
只能说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觉得舒服的就看,不好下次就少看看。 看來房子應該買大一點
用望遠鏡看會不會比較少傷害呢?
P.S.望遠鏡代替3D眼鏡 我個人覺得要看體質啦有的人會身體不適那就盡量避免 眼鏡太差的話會有點頭暈 老實說,我到現在還沒看過3D的電影
之前阿凡達就跟朋友錯過了,後來魔鏡夢遊也沒去= =
不過以前也不是沒看過3D的影片,我覺得對身體的影響好像不大的說@@ 看3D影片真的會累,眼睛也會刺刺的
但只要不長時間觀看應該就還好吧,
一年頂多看3部3D電影,就像在照X光一樣,只要不常就沒影響。 噱頭吧...3D的確很有臨場感,但是再臨場也不會讓你摸的到,
還是想辦法把畫質音效再進一步提升吧.. 我覺得除了影片內容拍攝好壞之外,內容及後製轉廠也都是重點,在人體的因素其實就像大家講的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對立體影像的大腦認知本來就不同,調節力每個人也不同,對於調節跟內具不協調所產生的不舒適感,其實我覺得..之後就會習慣了,只要在拍攝參數跟內容後至上做把關,暈眩應該不會很誇張。我想要明白的是..立體影像所造成的不舒適感會不會對大腦視覺區有傷害。就像上面講的坐遠一點其實就可以稍微解決調節跟輻輳的問題了,只是..坐太遠立體感不知道會不會比較差? 蘋果日報 / APPLE DAILY
看3D影像 螢幕小易疲勞
2011年 07月26日
說來諷刺,強力促銷3D電視的廠商,贊助的研究卻發現一個眾所皆知的結論:觀看3D畫面真的會造成眼睛不適。而且觀看的3D螢幕愈小,不適感愈嚴重。
電影院看較舒適
這是南韓三星電子公司(SAMSUNG)研發部門資助的研究結果,發表在雜誌《視像期刊》(Journal of Vision)。三星資助的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科學家,讓受試者分別觀看一般2D影像及3D立體影片。結果發現觀看3D影像的人更易抱怨眼睛疲勞,視覺模糊。
研究顯示,造成眼睛不適的主因是3D影像呈現在眼前的「距離」,與實際螢幕與眼睛的距離差異過大所致。換句話說,3D畫面愈是「躍然眼前」,愈讓人不舒服。
這使得在電影院觀看3D影片會較舒適,因如果影像「跳出」距離相同,在電影院離銀幕比較遠,看到的影像比較不會逼得那麼近。但是在家看3D電視時,離電視機近得多,遭到影像「逼近」的壓迫感會更深,而3D手機或遊戲機的小螢幕觀看距離更近,壓迫感恐怕更深。
影片恐須2版本
這項結論將使電視與電子廠商想要推廣3D設備時,恐須考慮推出不同版本的影片內容。電影院大銀幕上映的動作鉅片,飛彈可以盡情衝出畫面,但是若製作成在家觀看的藍光光碟時,恐怕就要讓飛彈跳出的距離收斂一點。 個人意見
小弟我的確在電影院多次看3D
有時真的看完之後會有點不舒服
現在較少看3D
一是沒有 像阿凡答這樣好片
二有時眼睛有眩光有時疲勞頭也暈暈的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