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本文章最後由 IVANSHAN 於 2015-2-25 21:21 編輯
暫時紓解財務困境,夢工廠動畫將出售營運總部,詳見本人六樓的發言。
夢工廠動畫宣佈重整,有史以來最大幅裁員,大幅調整未來發片計劃,詳見本人五樓的發言。
日本軟體銀行收購夢工廠動畫?Not So Fast,詳見本人三樓的發言。
暑假黃金檔畫下句點的一週後,好萊塢看起來開始恢復正常的運作。暑假結束前傳出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後面簡稱DWA)與福斯簽下五年發行合約後,美國時間週一上午,DWA與福斯聯袂公佈了2013到2016年將發行的12部DWA動畫的上片日期。前面6部是DWA與派拉蒙合作期間就已經在正式公佈的片單上,也就是說其實只有後面6部是新公佈的片單。Deadline網站的總編輯兼創辦人Nikki Finke,先後發佈了兩篇文稿,第一篇是主新聞,裡面大略介紹了這12部動畫,當然都是3D動畫。以下是這12部動畫的片名與上片檔期,以及Deadline主新聞的網路連結,對這12部動畫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前往閱讀。
The Croods(2013年3月22日)
Turbo(2013年7月19日)
Mr. Peabody & Sherman(2013年11月1日,原訂檔期是11月8日)
Me And My Shadow(2014年3月14日)
馴龍高手2(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2) (2014年6月20日)
B.O.O.: Bureau of Otherworldly Operations (2015年11月6日):這是怪獸大戰外星人(Monsters vs. Aliens,2009)一片中,由塞斯羅根(Seth Rogen)配音的獨眼怪 (B.O.B)作為主角的番外篇。
Happy Smekday! (2014年11月26日)
The Penguins Of Madagascar(2015年3月27日):這是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系列電影中,那群企鵝為主角的番外篇。
Trolls(working title,非正式片名) (2015年6月5日)
Mumbai Musical(working title,非正式片名) (2015年12月19日)
功夫熊貓3(Kung Fu Panda 3) (2016年3月18日)
馴龍高手3(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3) (2016年6月18日)
http://www.deadline.com/2012/09/dreamworks-animations-release-schedule/
DWA在美國是股票上市公司,在那斯達克(NASDAQ)掛牌。這份片單公佈後,華爾街的反應這裡分兩個部份來看,首先,當然是股價,DWA今年以來股價上漲5.8%,Deadline對這個漲幅的評價是糟糕(lousy),因為那斯達克今年以來的漲幅是20.4%;而過去12個月DWA的股價是下跌5.4%,而那斯達克則是上漲27.1%,綜合來看確實很糟。這份片單公佈之後,華爾街13位分析師對DWA的前景(prospects,實際上指的當然是錢景),只有一位看好DWA前景因而建議「買進(buy)」,7位分析師則是持「保留態度(hold,當然也可以說是建議繼續持有)」,有5位則是認定「表現不佳(underperform)」或是「建議拋售(sell)」。
Finke執筆的第二篇內容是特稿,標題是「夢工廠動畫的絕望舉動(DreamWorks Animation's Desperation Move) 」,Finke在提到DWA的股價與前(錢)景展望後,接著點出DWA近年來作品的最大問題,那就是該公司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看起來正在崩潰中(crumbling),而其中最受關切的則是DWA執行長Jeffrey Katzenberg的製片公式-諧仿(parody)電影類型,以及首集成功後順勢發展的續集(sequel)加上番外篇(spin-off),這份片單中就有5部是續集或番外篇,而且看起來仍然是依照Katzenberg的公式在製作。而這只是DWA內部的問題,而外在環境的競爭近年來更加激烈,除了創意仍然領先的皮克斯(Pixar)之外,藍天工作室(Blue Sky Studios,冰原歷險記系列)以及Illumination Entertainment(神偷奶爸、羅雷司)都是近幾年來動畫作品在票房上異軍突起的同業。而美國家庭的DVD購買力下跌幅度驚人、3D商業表現不如預期,製作成本一直在上升、近期作品包括馬達加斯加3:歐洲大圍捕(Madagascar 3: Europe's Most Wanted)在內,週邊商品的銷售讓人失望、現場表演(live shows)的商業表現普通(so-so):DWA的史瑞克音樂劇只收到500萬美元的費用。Deadline在3D的部份特別提到Katzenberg對3D加收票價的『貢獻』,Finke在括號內提醒「是的,消費者們,(3D電影票那麼費)他就是(該)被怪罪的那個人(Yes, consumers, he's to blame.)」。Katzenberg不但提出3D電影加收票價的建議,並遊說戲院業者協助收錢,3D電影商業錢景走向崩盤的道路,Katzenberg絕對有「幫忙」。
而Katzenberg顯然在好萊塢也相當顧人怨,之前傳出DWA要脫離派拉蒙,另尋買家或發行合作公司時,時代華納、Comcast(環球的母公司)以及迪士尼都沒有興趣的主要原因,就是DWA整個包裹銷售中包括Katzenberg在內。所以,最後只剩下Sony與福斯兩家公司有興趣發行DWA的動畫作品。DWA與福斯的合約事發相當突然,Deadline的新聞提到重點,那就是Katzenberg花了一些時間與「虎妻」鄧文迪(Wendi Murdoch)相處,不久後DWA與福斯就正式宣佈將合作五年,原來這一切背後有虎妻的陰影籠罩。鄧文迪是梅鐸的現任老婆,而新聞集團則是福斯的母公司。關於Katzenberg在好萊塢的顧人怨,Deadline也提到一件往事,那是在2006年期間,派拉蒙母公司Viacom的總裁Tom Freston被Sumner Redstone(他的家族擁有Viacom、CBS、MTV等)解職,David Geffen當時還想請Redstone聘任Katzenberg接任,但被拒絕(Redstone的答覆是:Forget it.)。Geffen不止是Katzenberg的朋友,也是事業夥伴,夢工廠無論是電影部門或是動畫部門,兩個Logo畫面在DreamWorks大字的正下方可以看到SKG的較小字標誌,K代表的就是Katzenberg,G代表Geffen,S則是史帝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這三位是夢工廠的創辦人。
特稿中還提到DWA與福斯合約的部份細節,電影發行費用是8%,這基本上是好萊塢行情的最低標準,即將結束合作關係的派拉蒙也是拿8%;隨選視訊(VOD)、數位租售(digital rental and sales)則是6%,DWA並將在美國發行自家的電視節目。對於這些細節,華爾街Cowen and Co.的分析師認為,並沒有顯著改變(主要指的是提升)DWA每部作品的收益,但是2012年度的每股利潤展望卻由1.12美元調降到0.9美元;Lazard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也調降了DWA獲利的預測值。而之前曾有報導提到,DWA與中國金主的合作,Deadline也提到Katzenberg努力想在上海設立主題公園(Dream Center Park),但這個提議被中國金主否決,因為他們認為這項提議不切實際。
Katzenberg當年因為在迪士尼升遷受阻,憤而於1994年9月離開,隨後參與創辦夢工廠,並負責動畫部門,夢工廠電影部門近年來先後被派拉蒙與迪士尼合併,但是動畫部門仍然維持獨立運作。從動畫電影、電視節目、週邊商品,到主題公園,Katzenberg的運作模式與思維,其實不脫迪士尼路線,只不過,迪士尼好歹有皮克斯作為集團的創意中心(雖然皮克斯這兩年也出現創意枯竭的跡象),夢工廠動畫無論是創意上或是商業上的動能,近年來已經有逐漸僵化的跡象,尤其是在獲利上。而電視節目與主題公園,夢工廠動畫成立還不到20年,截至目前為止也只有24部動畫電影,其中必須扣掉落跑雞(Chicken Run,2000)、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Wallace & Gromit: 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2005),以及鼠國流浪記(Flushed Away,2006),這三部是英國黏土動畫大廠Aardman的作品,DWA只是代為發行,而Aardman也已經轉檯與Sony合作。而如果將史瑞克(Shrek)系列5部、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3部,以及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2部各視為一部,可以發現DWA其實沒有夠多受歡迎的自創動畫人物(或品牌),想要發展獨立電視頻道,以及自家的主題公園,無論是頻道、主題公園,或者週邊商品想要仿照迪士尼或是華納開設專賣店,DWA目前的內容都太單薄而撐不起來,可以說Katzenberg是異想天開,太急於向迪士尼證實自己的能耐。
以下是Box Office Mojo網站,DWA動畫作品全球票房前10名:
第一名:史瑞克2(Shrek 2,2004)拍攝成本1.5億美元,全球票房9.198億美元(北美4.412億美元,海外4.786億美元)
第二名:史瑞克三世(Shrek The Third,2007)拍攝成本1.6億美元,全球票房7.990億美元(北美3.227億美元,海外4.762億美元)
第三名:史瑞克快樂4神仙(Shrek Forever After,2010)拍攝成本1.65億美元,全球票房7.526億美元(北美2.387億美元,海外5.139億美元)北美3D票房佔有率61%,包括7%的IMAX 3D
第四名:功夫熊貓2(Kung Fu Panda 2,2011)拍攝成本1.5億美元,全球票房6.657億美元(北美1.652億美元,海外5.004億美元,中國票房9217.40萬美元)北美上映首週3D票房佔有率45%
第五名:功夫熊貓3D(Kung Fu Panda,2008)拍攝成本1.3億美元,全球票房億6.317美元(北美2.154億美元,海外4.163億美元,中國票房2602.42萬美元)
第六名:馬達加斯加3:歐洲大圍捕(2012)拍攝成本1.45億美元,全球票房6.119億美元(北美2.152億美元,海外3.967億美元)北美3D票房佔有率45%,不過在THR的報導中則是38%
第七名:馬達加斯加2(Madagascar: Escape 2 Africa,2008)拍攝成本1.5億美元,全球票房6.039億美元(北美1.800億美元,海外4.239億美元)
第八名:鞋貓劍客(Puss in Boots,2011)拍攝成本1.3億美元,全球票房5.547億美元(北美1.493億美元,海外4.054億美元)北美3D票房佔有率58%,其中包括IMAX的7%
第九名: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2005)拍攝成本7500萬美元,全球票房5.327億美元(北美1.936億美元,海外3.391億美元)
第十名: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2010)拍攝成本1.65億美元,全球票房4.949億美元(北美2.176億美元,海外2.773億美元)北美3D票房佔有率68%,包括超過11%的IMAX 3D在內。
去年10月鞋貓劍客在北美上片時,Deadline新聞當時的報導提到,海納國際集團(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的分析師Vasily Karasyov的說法:「(夢工廠)花了1.35億美元拍攝,然後又花了1.7億美元發行(包括行銷)(the studio still spends $135M to make a film and $170M to release it)」。所以,可以合理判斷鞋貓劍客全球收入5.547億美元,差不多收支平衡,在電影票房的獲利應該不多。而若是依照類似的行銷模式,也可以合理判斷前10名電影中,馴龍高手在票房上應該賺得很少,而真正算得上賺大錢的大概也只有史瑞克系列。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美國家庭的DVD購買力下跌幅度驚人,週邊商品銷售讓人失望,也難怪華爾街不太看好DWA的錢景,Deadline特稿會用「絕望舉動(Desperation Move)」來形容DWA,連馴龍高手都可以拍兩部續集(第二集的票房都還沒有經過市場考驗,就已經決定要連拍兩集),利潤不是太高的功夫熊貓還可以再拍第三集,而系列電影的第三集通常是最不容易成功的(請參考異形3、教父3、玩命關頭3、神鬼傳奇3、魔鬼終結者3...)。而功夫熊貓得以拍攝第三集,最主要應該是因為中國的票房突飛猛進,第二集的中國票房差不多是第一集的四倍,其中除了熊貓的中國題材之外,3D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好萊塢3D電影在中國市場吸金力很強。
Katzenberg是3D的重要支持者,而DWA的十大賣座電影中也有6部是3D動畫,其中票房最好的史瑞克快樂4神仙,在該系列中的票房還輸給只有2D版的二、三集,前面也提過兩集功夫熊貓,另外還有不在前10名的兩部3D電影,分別是第12名的怪獸大戰外星人3D,以及第15名的麥克邁:超能壞蛋3D(Megamind,2010),這兩部應該可以說在票房上沒有賺錢(成本偏高),而這應該就是這兩片沒有拍攝續集的原因。
怪獸大戰外星人3D拍攝成本1.75億美元,全球票房3.815億美元(北美1.983億美元,海外1.831億美元)
麥克邁:超能壞蛋3D拍攝成本1.3億美元,全球票房3.218億美元(北美1.484億美元,海外1.734億美元)北美首映週末3D票房佔有率66%,其中包括7%的IMAX 3D,第二週的3D票房佔有率仍有61%
3D電影的票房與其他電影有一個地方大不相同,選擇看3D電影必須另外支付加收票價,而在北美地區加收票價是由戲院業者代收,這筆錢最後會到電影公司與3D設備廠商的口袋,其他地區應該大致相同。所以,3D電影的票房除了電影公司、戲院業者、當地發行片商外,還有3D設備廠商可以分錢。而3D電影的製作費用比2D電影要高,在北美地區觀眾進場時拿到的3D眼鏡,也是由電影公司支付相關費用,在3D加收票價對票房的助益愈來愈少的現況下,好萊塢當然會選擇少拍或是不拍3D電影。硬體的銷售,基本上是由軟體來帶動的。作為軟體的3D電影,當熱潮加速冷卻時,會發生2013年度的3D投影機幾乎都只有「小改款」的情形,應該不會讓人意外,除非大部份購買3D投影機(或3D電視)的消費者,主要用途不是拿來看3D電影或玩3D遊戲,而是有其他用途。(若有其他用途是比看3D電影或玩3D遊戲使用次數更多的,我個人很好奇會是什麼用途)
老實說,Deadline這篇特稿的內容,我個人相當認同。上一次進戲院看DWA的動畫,是史瑞克快樂4神仙,再之前則是馴龍高手。感覺上DWA的動畫大概就是Katzenberg的那一套模式,就像特稿中說的諧仿(parody)電影類型,看了幾年下來慢慢地就感覺膩了。而其中最成功的大概就是史瑞克系列,而且僅止於前兩集,例如片中諧仿駭客任務(The Matrix)的武打動作、蜘蛛人(Spider-Man)男女主角接吻、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等,笑果與效果都很好。功夫熊貓我是看DVD,看完後沒什麼感覺,所以連第二集也不想看。馬達加斯加我只有第一集去戲院看,只能說片中的笑料只是還好,而且不喜歡後半段的發展,第二集則是看DVD,看完之後也是沒有感覺,看完後也不想看第三集。感覺上,DWA近年來的作品大概就只喜歡馴龍高手,其他的作品幾乎都提不起興趣來看。
而從票房上來看,除了史瑞克系列之外,DWA近年來似乎無論在創意或是商業上,都面臨了瓶頸。而從迪士尼出走的Katzenberg,顯然花錢的能力也與迪士尼相同,迪士尼拍的電影無論是真人電影或是動畫,成本好像都特別高(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應該是最好的例子)。藍天工作室的冰原歷險記4:板塊漂移(Ice Age: Continental Drift),雖然北美3D票房佔有率只有35%,但是拍攝成本只有9500萬美元,全球票房目前卻高達8.337億美元(北美1.571億美元,海外6.766億美元,日本還沒有上片),只比上一集差了不到3300萬美元。前面的DWA十大賣座電影中,每一部都列出了拍攝成本,與冰原歷險記4的表現相比,無論是票房強度或是拍攝成本的控管,顯然現在的DWA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以下是Deadline這則特稿的網路連結,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前往閱讀。
http://www.deadline.com/2012/09/dreamworks-animations-desperation-move/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