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36|回覆: 5
收起左側

[業界新聞] 前(錢)途茫茫:夢工廠動畫出售營運總部,暫解財務困境;企業重整,有史以來最大幅裁員,大幅調整未來發片計劃

[複製連結]

發表於 2012-9-12 00:41: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本文章最後由 IVANSHAN 於 2015-2-25 21:21 編輯

暫時紓解財務困境,夢工廠動畫將出售營運總部,詳見本人六樓的發言。

夢工廠動畫宣佈重整,有史以來最大幅裁員,大幅調整未來發片計劃,詳見本人五樓的發言。

日本軟體銀行收購夢工廠動畫?Not So Fast,詳見本人三樓的發言。

暑假黃金檔畫下句點的一週後,好萊塢看起來開始恢復正常的運作。暑假結束前傳出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後面簡稱DWA)與福斯簽下五年發行合約後,美國時間週一上午,DWA與福斯聯袂公佈了2013到2016年將發行的12部DWA動畫的上片日期。前面6部是DWA與派拉蒙合作期間就已經在正式公佈的片單上,也就是說其實只有後面6部是新公佈的片單。Deadline網站的總編輯兼創辦人Nikki Finke,先後發佈了兩篇文稿,第一篇是主新聞,裡面大略介紹了這12部動畫,當然都是3D動畫。以下是這12部動畫的片名與上片檔期,以及Deadline主新聞的網路連結,對這12部動畫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前往閱讀。

The Croods(2013年3月22日)
Turbo(2013年7月19日)
Mr. Peabody & Sherman(2013年11月1日,原訂檔期是11月8日)
Me And My Shadow(2014年3月14日)
馴龍高手2(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2) (2014年6月20日)
B.O.O.: Bureau of Otherworldly Operations (2015年11月6日):這是怪獸大戰外星人(Monsters vs. Aliens,2009)一片中,由塞斯羅根(Seth Rogen)配音的獨眼怪 (B.O.B)作為主角的番外篇。
Happy Smekday! (2014年11月26日)
The Penguins Of Madagascar(2015年3月27日):這是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系列電影中,那群企鵝為主角的番外篇。
Trolls(working title,非正式片名) (2015年6月5日)
Mumbai Musical(working title,非正式片名) (2015年12月19日)
功夫熊貓3(Kung Fu Panda 3) (2016年3月18日)
馴龍高手3(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3) (2016年6月18日)

http://www.deadline.com/2012/09/dreamworks-animations-release-schedule/

DWA在美國是股票上市公司,在那斯達克(NASDAQ)掛牌。這份片單公佈後,華爾街的反應這裡分兩個部份來看,首先,當然是股價,DWA今年以來股價上漲5.8%,Deadline對這個漲幅的評價是糟糕(lousy),因為那斯達克今年以來的漲幅是20.4%;而過去12個月DWA的股價是下跌5.4%,而那斯達克則是上漲27.1%,綜合來看確實很糟。這份片單公佈之後,華爾街13位分析師對DWA的前景(prospects,實際上指的當然是錢景),只有一位看好DWA前景因而建議「買進(buy)」,7位分析師則是持「保留態度(hold,當然也可以說是建議繼續持有)」,有5位則是認定「表現不佳(underperform)」或是「建議拋售(sell)」。

Finke執筆的第二篇內容是特稿,標題是「夢工廠動畫的絕望舉動(DreamWorks Animation's Desperation Move) 」,Finke在提到DWA的股價與前(錢)景展望後,接著點出DWA近年來作品的最大問題,那就是該公司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看起來正在崩潰中(crumbling),而其中最受關切的則是DWA執行長Jeffrey Katzenberg的製片公式-諧仿(parody)電影類型,以及首集成功後順勢發展的續集(sequel)加上番外篇(spin-off),這份片單中就有5部是續集或番外篇,而且看起來仍然是依照Katzenberg的公式在製作。而這只是DWA內部的問題,而外在環境的競爭近年來更加激烈,除了創意仍然領先的皮克斯(Pixar)之外,藍天工作室(Blue Sky Studios,冰原歷險記系列)以及Illumination Entertainment(神偷奶爸、羅雷司)都是近幾年來動畫作品在票房上異軍突起的同業。而美國家庭的DVD購買力下跌幅度驚人、3D商業表現不如預期,製作成本一直在上升、近期作品包括馬達加斯加3:歐洲大圍捕(Madagascar 3: Europe's Most Wanted)在內,週邊商品的銷售讓人失望、現場表演(live shows)的商業表現普通(so-so):DWA的史瑞克音樂劇只收到500萬美元的費用。Deadline在3D的部份特別提到Katzenberg對3D加收票價的『貢獻』,Finke在括號內提醒「是的,消費者們,(3D電影票那麼費)他就是(該)被怪罪的那個人(Yes, consumers, he's to blame.)」。Katzenberg不但提出3D電影加收票價的建議,並遊說戲院業者協助收錢,3D電影商業錢景走向崩盤的道路,Katzenberg絕對有「幫忙」。

而Katzenberg顯然在好萊塢也相當顧人怨,之前傳出DWA要脫離派拉蒙,另尋買家或發行合作公司時,時代華納、Comcast(環球的母公司)以及迪士尼都沒有興趣的主要原因,就是DWA整個包裹銷售中包括Katzenberg在內。所以,最後只剩下Sony與福斯兩家公司有興趣發行DWA的動畫作品。DWA與福斯的合約事發相當突然,Deadline的新聞提到重點,那就是Katzenberg花了一些時間與「虎妻」鄧文迪(Wendi Murdoch)相處,不久後DWA與福斯就正式宣佈將合作五年,原來這一切背後有虎妻的陰影籠罩。鄧文迪是梅鐸的現任老婆,而新聞集團則是福斯的母公司。關於Katzenberg在好萊塢的顧人怨,Deadline也提到一件往事,那是在2006年期間,派拉蒙母公司Viacom的總裁Tom Freston被Sumner Redstone(他的家族擁有Viacom、CBS、MTV等)解職,David Geffen當時還想請Redstone聘任Katzenberg接任,但被拒絕(Redstone的答覆是:Forget it.)。Geffen不止是Katzenberg的朋友,也是事業夥伴,夢工廠無論是電影部門或是動畫部門,兩個Logo畫面在DreamWorks大字的正下方可以看到SKG的較小字標誌,K代表的就是Katzenberg,G代表Geffen,S則是史帝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這三位是夢工廠的創辦人。

特稿中還提到DWA與福斯合約的部份細節,電影發行費用是8%,這基本上是好萊塢行情的最低標準,即將結束合作關係的派拉蒙也是拿8%;隨選視訊(VOD)、數位租售(digital rental and sales)則是6%,DWA並將在美國發行自家的電視節目。對於這些細節,華爾街Cowen and Co.的分析師認為,並沒有顯著改變(主要指的是提升)DWA每部作品的收益,但是2012年度的每股利潤展望卻由1.12美元調降到0.9美元;Lazard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也調降了DWA獲利的預測值。而之前曾有報導提到,DWA與中國金主的合作,Deadline也提到Katzenberg努力想在上海設立主題公園(Dream Center Park),但這個提議被中國金主否決,因為他們認為這項提議不切實際。

Katzenberg當年因為在迪士尼升遷受阻,憤而於1994年9月離開,隨後參與創辦夢工廠,並負責動畫部門,夢工廠電影部門近年來先後被派拉蒙與迪士尼合併,但是動畫部門仍然維持獨立運作。從動畫電影、電視節目、週邊商品,到主題公園,Katzenberg的運作模式與思維,其實不脫迪士尼路線,只不過,迪士尼好歹有皮克斯作為集團的創意中心(雖然皮克斯這兩年也出現創意枯竭的跡象),夢工廠動畫無論是創意上或是商業上的動能,近年來已經有逐漸僵化的跡象,尤其是在獲利上。而電視節目與主題公園,夢工廠動畫成立還不到20年,截至目前為止也只有24部動畫電影,其中必須扣掉落跑雞(Chicken Run,2000)、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Wallace & Gromit: 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2005),以及鼠國流浪記(Flushed Away,2006),這三部是英國黏土動畫大廠Aardman的作品,DWA只是代為發行,而Aardman也已經轉檯與Sony合作。而如果將史瑞克(Shrek)系列5部、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3部,以及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2部各視為一部,可以發現DWA其實沒有夠多受歡迎的自創動畫人物(或品牌),想要發展獨立電視頻道,以及自家的主題公園,無論是頻道、主題公園,或者週邊商品想要仿照迪士尼或是華納開設專賣店,DWA目前的內容都太單薄而撐不起來,可以說Katzenberg是異想天開,太急於向迪士尼證實自己的能耐。

以下是Box Office Mojo網站,DWA動畫作品全球票房前10名:

第一名:史瑞克2(Shrek 2,2004)拍攝成本1.5億美元,全球票房9.198億美元(北美4.412億美元,海外4.786億美元)

第二名:史瑞克三世(Shrek The Third,2007)拍攝成本1.6億美元,全球票房7.990億美元(北美3.227億美元,海外4.762億美元)

第三名:史瑞克快樂4神仙(Shrek Forever After,2010)拍攝成本1.65億美元,全球票房7.526億美元(北美2.387億美元,海外5.139億美元)北美3D票房佔有率61%,包括7%的IMAX 3D

第四名:功夫熊貓2(Kung Fu Panda 2,2011)拍攝成本1.5億美元,全球票房6.657億美元(北美1.652億美元,海外5.004億美元,中國票房9217.40萬美元)北美上映首週3D票房佔有率45%

第五名:功夫熊貓3D(Kung Fu Panda,2008)拍攝成本1.3億美元,全球票房億6.317美元(北美2.154億美元,海外4.163億美元,中國票房2602.42萬美元)

第六名:馬達加斯加3:歐洲大圍捕(2012)拍攝成本1.45億美元,全球票房6.119億美元(北美2.152億美元,海外3.967億美元)北美3D票房佔有率45%,不過在THR的報導中則是38%

第七名:馬達加斯加2(Madagascar: Escape 2 Africa,2008)拍攝成本1.5億美元,全球票房6.039億美元(北美1.800億美元,海外4.239億美元)

第八名:鞋貓劍客(Puss in Boots,2011)拍攝成本1.3億美元,全球票房5.547億美元(北美1.493億美元,海外4.054億美元)北美3D票房佔有率58%,其中包括IMAX的7%

第九名: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2005)拍攝成本7500萬美元,全球票房5.327億美元(北美1.936億美元,海外3.391億美元)

第十名: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2010)拍攝成本1.65億美元,全球票房4.949億美元(北美2.176億美元,海外2.773億美元)北美3D票房佔有率68%,包括超過11%的IMAX 3D在內

去年10月鞋貓劍客在北美上片時,Deadline新聞當時的報導提到,海納國際集團(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的分析師Vasily Karasyov的說法:「(夢工廠)花了1.35億美元拍攝,然後又花了1.7億美元發行(包括行銷)(the studio still spends $135M to make a film and $170M to release it)」。所以,可以合理判斷鞋貓劍客全球收入5.547億美元,差不多收支平衡,在電影票房的獲利應該不多。而若是依照類似的行銷模式,也可以合理判斷前10名電影中,馴龍高手在票房上應該賺得很少,而真正算得上賺大錢的大概也只有史瑞克系列。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美國家庭的DVD購買力下跌幅度驚人,週邊商品銷售讓人失望,也難怪華爾街不太看好DWA的錢景,Deadline特稿會用「絕望舉動(Desperation Move)」來形容DWA,連馴龍高手都可以拍兩部續集(第二集的票房都還沒有經過市場考驗,就已經決定要連拍兩集),利潤不是太高的功夫熊貓還可以再拍第三集,而系列電影的第三集通常是最不容易成功的(請參考異形3、教父3、玩命關頭3、神鬼傳奇3、魔鬼終結者3...)。而功夫熊貓得以拍攝第三集,最主要應該是因為中國的票房突飛猛進,第二集的中國票房差不多是第一集的四倍,其中除了熊貓的中國題材之外,3D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好萊塢3D電影在中國市場吸金力很強。

Katzenberg是3D的重要支持者,而DWA的十大賣座電影中也有6部是3D動畫,其中票房最好的史瑞克快樂4神仙,在該系列中的票房還輸給只有2D版的二、三集,前面也提過兩集功夫熊貓,另外還有不在前10名的兩部3D電影,分別是第12名的怪獸大戰外星人3D,以及第15名的麥克邁:超能壞蛋3D(Megamind,2010),這兩部應該可以說在票房上沒有賺錢(成本偏高),而這應該就是這兩片沒有拍攝續集的原因。

怪獸大戰外星人3D拍攝成本1.75億美元,全球票房3.815億美元(北美1.983億美元,海外1.831億美元)

麥克邁:超能壞蛋3D拍攝成本1.3億美元,全球票房3.218億美元(北美1.484億美元,海外1.734億美元)北美首映週末3D票房佔有率66%,其中包括7%的IMAX 3D,第二週的3D票房佔有率仍有61%

3D電影的票房與其他電影有一個地方大不相同,選擇看3D電影必須另外支付加收票價,而在北美地區加收票價是由戲院業者代收,這筆錢最後會到電影公司與3D設備廠商的口袋,其他地區應該大致相同。所以,3D電影的票房除了電影公司、戲院業者、當地發行片商外,還有3D設備廠商可以分錢。而3D電影的製作費用比2D電影要高,在北美地區觀眾進場時拿到的3D眼鏡,也是由電影公司支付相關費用,在3D加收票價對票房的助益愈來愈少的現況下,好萊塢當然會選擇少拍或是不拍3D電影。硬體的銷售,基本上是由軟體來帶動的。作為軟體的3D電影,當熱潮加速冷卻時,會發生2013年度的3D投影機幾乎都只有「小改款」的情形,應該不會讓人意外,除非大部份購買3D投影機(或3D電視)的消費者,主要用途不是拿來看3D電影或玩3D遊戲,而是有其他用途。(若有其他用途是比看3D電影或玩3D遊戲使用次數更多的,我個人很好奇會是什麼用途)

老實說,Deadline這篇特稿的內容,我個人相當認同。上一次進戲院看DWA的動畫,是史瑞克快樂4神仙,再之前則是馴龍高手。感覺上DWA的動畫大概就是Katzenberg的那一套模式,就像特稿中說的諧仿(parody)電影類型,看了幾年下來慢慢地就感覺膩了。而其中最成功的大概就是史瑞克系列,而且僅止於前兩集,例如片中諧仿駭客任務(The Matrix)的武打動作、蜘蛛人(Spider-Man)男女主角接吻、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等,笑果與效果都很好。功夫熊貓我是看DVD,看完後沒什麼感覺,所以連第二集也不想看。馬達加斯加我只有第一集去戲院看,只能說片中的笑料只是還好,而且不喜歡後半段的發展,第二集則是看DVD,看完之後也是沒有感覺,看完後也不想看第三集。感覺上,DWA近年來的作品大概就只喜歡馴龍高手,其他的作品幾乎都提不起興趣來看。

而從票房上來看,除了史瑞克系列之外,DWA近年來似乎無論在創意或是商業上,都面臨了瓶頸。而從迪士尼出走的Katzenberg,顯然花錢的能力也與迪士尼相同,迪士尼拍的電影無論是真人電影或是動畫,成本好像都特別高(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應該是最好的例子)。藍天工作室的冰原歷險記4:板塊漂移(Ice Age: Continental Drift),雖然北美3D票房佔有率只有35%,但是拍攝成本只有9500萬美元,全球票房目前卻高達8.337億美元(北美1.571億美元,海外6.766億美元,日本還沒有上片),只比上一集差了不到3300萬美元。前面的DWA十大賣座電影中,每一部都列出了拍攝成本,與冰原歷險記4的表現相比,無論是票房強度或是拍攝成本的控管,顯然現在的DWA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以下是Deadline這則特稿的網路連結,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前往閱讀。

http://www.deadline.com/2012/09/dreamworks-animations-desperation-move/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20 精幣 +20 收起 理由
popo + 20 + 20 整理報導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13-2-13 01:06:41 | 顯示全部樓層
一部電影的票房不如預期,虧損金額達到一億美元左右,對電影公司的影響會有多大?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股價下跌是一定會發生的事,但如果導致裁員(layoffs),而且可能是幅度高達23%的大規模裁員(Sizable layoffs),另外再加上已公佈的新片上檔計劃縮減,對電影公司的發展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後面簡稱DWA)與派拉蒙的發行合約去年底屆滿,雙方最後一部合作的捍衛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去年11月感恩節前夕上片,全球票房表現大幅低於預期,拍攝成本1.45億美元,北美上片第67天才突破一億美元,加上海外收入的1.973億美元,全球票房目前只有2.981億美元,由於該片是以聖誕節為主題,全球各地都安排在去年聖誕節前上片,所以最終票房有可能無法突破3億美元。華爾街的分析公司Lazard Capital Markets預期該片將會造成DWA的帳面價值降低9600萬美元(write-down),而該片造成DWA的實際虧損金額應該至少高達一億美元。目前看來,這似乎在DWA引發了一連串效應。

福斯與DWA的發行合約從今年開始生效,而上週發生了兩件事,首先是福斯宣佈去年9月DWA發佈的新片計劃中,原訂今年11月1日上片的Mr. Peabody & Sherman,延後到2014年3月7日上片,而原本規劃2014年3月14日上片的Me and My Shadow,則重新回到發展中狀態(sent back into development)。然後是Deadline網站有一則獨家新聞,提到DWA的執行長(CEO)Jeffrey Katzenberg在一項聲明中表示:「(我們)正在『調整(adjusting)』基礎設施運作的花費,所以(要進行裁員)([We] are adjusting our operating infrastructure costs accordingly)」;而了解情況的人士則指出,DWA將開始勒緊褲帶(the studio tightens its belt),「『調整』範圍將會衝擊不特定數量的員工(That "adjustment" will hit an unspecified number of employees)」。Deadline同一則新聞後來更新(update)的報導則進一步指出,這個所謂「不特定數量的員工(unspecified number of employees)」,數量可能高達500人,進行裁員的時間則會發生在未來幾個月(DreamWorks Animation may cut up to 500 employees in the next few months);至於裁員比例則是高達23%,這是相對於DWA多達2200名的動畫師、技術人員以及支援員工(2200-strong animators, tech, and support staff)來說。

DWA從1998年開始推出第一部自製動畫電影小蟻雄兵(Antz)之後,在前五年裡每年只推出1到2部動畫電影。逐漸站穩腳步之後,從2004年開始固定每年推出2部動畫電影(除了2010年推出3部之外,但是前一年2009年DWA只推出了1部動畫電影怪獸大戰外星人,也許是因為從這部作品開始,DWA全面進入3D動畫的時代而暫時放慢腳步,因此仍可視為每年推出2部動畫電影)。而從去年9月由DWA與福斯共同宣佈的未來新片上檔計劃(請參考本人一樓的發言)可以發現,DWA打算從今年開始升級為一年固定發行3部動畫電影(2016年目前只有2部,但都預定在上半年上片,下半年是完全空白),但很顯然捍衛聯盟在全球票房上的失利,嚴重打亂了Katzenberg的計劃,也嚴重影響到股票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的DWA未來營運。

新片發行計劃縮減在股市上的立即反應就是,當天DWA股價下跌3.8%,華爾街的分析公司Piper Jaffray將DWA股票的目標價由25美元大幅調降到18美元,Janney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也將DWA今年度的每股盈利(earnings per share)預期值改為0.35美元(35 cents),調降了0.08美元(8 cents)。Piper Jaffray的分析師James Marsh除了調降DWA股票目標價、將DWA股票等級調降到Neutral,並指出:「這是這家公司第二次從更具野心地一年發行三部電影的計劃上撤退(this is the second time the company has backed away from a more ambitious three film per year slate)」,而預定於3月22日上片的古魯家族(The Croods)的「市調反應平淡(tracking light)」,暑假檔7月19日將上片的渦輪方程式(Turbo)也「將在今年夏天面臨嚴酷競爭的環境(Turbo faces a tough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is summer.)」

Deadline提到,DWA去年第四季的收益報告(Q4 earnings report)將於2月26日公佈,而DWA的裁員計劃雖然在華爾街引起一些樂觀反應(makes some on Wall Street a little more optimistic),Janney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Tony Wible甚至調高2013年DWA的每股盈利預測值(由0.35美元調高到0.46美元),但將2014年度的每股盈利由1.19美元調降為1.09美元。看起來,古魯家族的全球票房發展顯然將會備受好萊塢與華爾街的關注。

相較於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Pixar),雖然近年已經開始出現創意貧乏的跡象,但票房起碼都仍有一定的水準。皮克斯也許因為做為迪士尼的創意中心,可能出現無暇兩邊兼顧的情形,但皮克斯自家動畫已經有票房基本盤,同時也逐漸帶動迪士尼動畫的水準提昇,反觀DWA的問題就比較大。我在一樓的發言最後已經提過我對DWA動畫的看法,這裡就不再重複,而那些問題應該仍然存在,這大概就是DWA目前只調整今年與明年的上片計劃,今年仍然維持2部,明年之後的計劃暫時不予調整,也許是要觀望古魯家族與渦輪方程式的票房發展後再來決定。

至於DWA的裁員計劃在華爾街引起一些樂觀反應,我個人也傾向正面看待。本人在一樓的發言列出DWA歷年來的10大賣座電影,可以發現2004年之後,除了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2005)拍攝成本7500萬美元以外,DWA的動畫電影成本至少1.3億美元起跳,這是不包括行銷費用在內的成本。鞋貓劍客(Puss in Boots,2011)拍攝成本1.3億美元,全球票房5.547億美元(北美1.493億美元,海外4.054億美元),而Deadline當時的新聞中引述華爾街海納國際集團(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分析師Vasily Karasyov的說法:「(夢工廠)花了1.35億美元拍攝,然後又花了1.7億美元發行(包括行銷)(the studio still spends $135M to make a film and $170M to release it)」,鞋貓劍客全球票房需要5億美元左右才得以收支平衡,所以5.547億美元的票房利潤並不多。以福斯/藍天工作室(Blue Sky)冰原歷險記4:板塊漂移(Ice Age: Continental Drift,2012)為例,拍攝成本只有9500萬美元,全球票房高達8.753億美元(北美1.613億美元,海外7.140億美元),福斯的行銷費用應該沒有DWA花得那麼兇,利潤相對來說豐厚許多。相形之下,裁員應有助DWA降低拍攝成本,但是從迪士尼出走的Katzenberg,可能也必須揚棄迪士尼式的思維,尤其是迪士尼的花錢方式(迪士尼好像無論拍什麼電影都比其他公司貴很多),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走出自家品牌的特色。動畫電影目前競爭相當激烈,好萊塢六大目前都有相關部門在進行動畫電影的拍攝(迪士尼/皮克斯、DWA、Sony、福斯/藍天工作室)或企劃(派拉蒙與華納),DWA過去擅長的諧仿(parody)電影類型、劇情細節以搞笑為主的模式,大概大家都或多或少在用,DWA想要成為動畫專門品牌,目前看來無論是創意上或是商業上都遇到發展瓶頸,今年的兩部電影將會是觀察重點。

以下是Deadline相關新聞的網路連結,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前往閱讀。

http://www.deadline.com/2013/02/dreamworks-animation-layoffs/#more-422660

http://www.deadline.com/2013/02/dreamworks-animation-stock-price-falls-film-shuffle/#more-423020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15 精幣 +15 收起 理由
popo + 15 + 1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9-29 17:57:15 | 顯示全部樓層

先來轉貼聯合報系的經濟日報相關報導:

34億美元 軟銀要買夢工廠動畫

經濟日報╱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據好萊塢媒體報導,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執行長孫正義開價34億美元,與美國夢工廠動畫公司(Dreamworks Animation)執行長卡辛堡(Jeffrey Katzenberg,見上圖)討論收購事宜,目標是擴大在亞洲的市場;此一出價相當於以每股32美元收購,比26日的收盤價22.36美元溢價約43%。

報導指出,夢工廠動畫董事會上周已召開臨時會議評估價碼,卡辛堡並要求他本人將繼續主持夢工廠五年。兩家公司目前拒絕對此發表評論。

夢工廠動畫是由夢工廠分出,於2004年上市。這項收購案如果成功,軟體銀行將是第二家擁有好萊塢電影公司的日本企業。軟體銀行銀彈充足,擁有的阿里巴巴集團32%股權目前市值已超過700億美元。

完成收購後夢工廠動畫將屬於更大集團的一份子,發片的談判籌碼增加,且基於軟體銀行與阿里巴巴的關係,更能放手擴張亞洲市場。阿里巴巴已投資中國最大的視頻公司優酷土豆集團。

夢工廠動畫本身已於2012年與中國大陸媒體業者合組東方夢工廠,產製華語卡通片,目前擁有150位卡通畫家團隊,且正與東方夢工廠共同製作「功夫熊貓3」,預訂於2016年發片。

東方夢工廠也宣布將投資逾200億人民幣(約32.6億美元)在上海建立一座名為「夢中心」的娛樂中心,與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分庭抗禮。

但夢工廠動畫多部新片的票房普遍不佳,今年來股價已下跌37%。

股價重挫,迫使卡辛堡向投資人保證公司將進軍電視、數位視訊及消費者產品市場,使公司股價不致因兩、三部影片票房不佳而受打擊。夢工廠動畫也正設法降低影片製作成本。

以下是經濟日報這則報導的網路連結: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965810.shtml

這則新聞其實是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獨家新聞,Deadline、Variety也有相關的跟進報導,從本人前兩年的發言內容來看,這樣的發展應該不會讓人意外。國內媒體大概只有報紙有相關報導,中國時報是由國際新聞組發稿,標題是「日軟銀 傳收購夢工廠」,顯然該報國際組記者並沒有搞清楚夢工廠(DreamWorks)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後面簡稱DWA)已經是兩家不同的公司(影劇記者應該也搞不清楚),後者是股票上市公司、在那斯達克(NASDAQ)掛牌、代號就是DWA,前者仍是私人企業;蘋果只有昨天的即時新聞報導,雖然標題是「軟銀擁抱史瑞克 傳34億美元買夢工廠」,但是內文則是夢工廠動畫,但顯然因為這則新聞沒有明星與八卦,不符合該媒體一貫的重鹹胃口,無論是國際新聞、財經新聞或是影劇新聞,今天都沒有見報。相對來說,聯合報系由專業的財經記者來報導,內容有相當的精確度。(上圖是DWA的Logo畫面,下圖則是夢工廠的Logo畫面)

Variety引述日本經濟新聞(Nihon Keizai Shimbun)週一的最新報導提到:「『(相關報導)是真實的,雙方正在接觸』,未具名的消息來源透露『但(交易)真正發生的可能性是很微小的』(“It’s true that we are in contact, ” says the unnamed source, “but the likelihood of (the deal) actually happening is slim.”)。」,雖然網銀發言人週日給各家媒體的說法,都是「我們不會對傳聞或揣測發表評論(We do not comment on rumors and speculation.)。」所以,DWA未來的命運,可能不會那麼快揭曉,也仍將會是好萊塢的揣測焦點之一。

接下來,再補充一些國內媒體沒有提到的部份。首先,很重要的是關於DWA的財務,Deadline的報導提到:根據DWA的財報,今年第二季有4億美元的債務以及3200萬美元的現金,而2011年的第二季則是沒有債務,並且有1.16億美元的現金(DWA’s balance sheet had weakened in Q2 with $400M in debt and $32M in cash vs. Q2 2011 when it had no debt and $116M in cash.),由此可見DWA的財務最近三年來惡化地速度相當快,可以說3年來燒掉了近5億美元。Deadline還提到,DWA接下來將推出的兩部電影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The Penguins of Madagascar),以及好家在一起(Home)都比原訂計畫超支了1000萬美元,兩片的製作成本都是1.35億美元、已經包括稅務獎勵在內。

DWA過去兩年間推出了5部作品,但就有下面3部是賠錢貨,這3片也因而無法再發展續集,在好萊塢六大近年來競相發展系列電影的現況下,DWA的商業前景顯然愈趨黯淡。

捍衛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2012)拍攝成本1.45億美元,全球票房3.069億美元(北美1.034億美元,海外2.035億美元)。

渦輪方程式(Turbo,2013)拍攝成本1.35億美元,全球票房2.825億美元(北美8302.81萬美元,海外1.995億美元)。

皮巴弟先生與薛曼的時光冒險(Mr. Peabody & Sherman,2014)拍攝成本1.45億美元,全球票房2.729億美元(北美1.115億美元,海外1.614億美元)。

雖然拍攝成本1.45億美元的馴龍高手2(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2),目前全球累計票房達到6.110億美元(北美1.758億美元,海外4.352億美元),表現尚稱理想,但是該片無論是北美或是海外票房表現,都比華爾街預期少了5000萬美元以上,雖然目前看來有利可圖,但利潤並不算豐厚,且仍然無法彌補前述三片造成的巨額虧損。

以下是The Hollywood Reporter、Deadline以及Variety相關報導的網路連結,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前往閱讀。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source-dreamworks-animation-sale-talks-736164

http://deadline.com/2014/09/dreamworks-animation-in-rumored-sales-talks-softbank-842395/

http://variety.com/2014/film/news/source-possibility-of-softbank-acquiring-dreamsworks-slim-report-1201315969/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15 收起 理由
popo + 15 熱心助人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9-29 17:58: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下面再來轉貼一則經濟日報的報導:

動畫業 被控聯合壓低薪水

經濟日報╱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

在8日提出的美國反托辣斯訴訟中,迪士尼(Walt Disney)、Sony影業和其他特效、動畫片領域的業者都挨告,被控企圖透過「互不挖角協議」,共謀壓低員工的薪資。

這起向美國加州聖荷西地方法院提出的訴訟,也將獨立片商夢工廠、數字王國3.0( Digital Domain 3.0)和ImageMovers列為被告。這起集體訴訟指控被告同意不互挖牆腳,人為壓低員工的薪資。

迪士尼已於2013年7月同意支付受薪員工900萬美元,以和解一樁加州科技業互不挖角協議集體訴訟。

這起新提交的共同起訴,涵蓋「技術、藝術、創新和研發」領域的職工,並且不局限於受薪職員。

這起訴訟控告動畫片產業的共謀可以追溯至1986年,當年Lucasfilm和皮克斯(Pixar)同意不要挖角彼此的員工,給職工的薪資也不要高於對方。根據訴狀,其他被告也在2000年代中期或更早共謀互不挖角。

這起訴訟指出,有公司高層在大量的電子信件中談到互不挖角協議。在2007年的一封電子信件中,皮克斯總裁卡特莫爾提到以較高薪資挖走對方的員工,「嚴重破壞了薪資結構」。

卡特莫爾在另一封電子信件中提到動畫片業者「避免了一場戰爭」, 因為他們「認真地避免互相挖角」。

依據訴狀,卡特莫爾扮演執行者的角色,力促其他業者遵守互不挖角的規定,即便這些公司並不直接威脅皮克斯。

除了互不挖角協議以外,訴訟提到這幾家公司的資深人力資源主管每年都會碰面,比較彼此付給員工的薪資。迪士尼發言人稱此訴訟缺乏法律依據,迪士尼將極力為自己辯護。夢工廠發言人不予置評。

以下是經濟日報這則報導的網路連結:

http://udn.com/NEWS/WORLD/WOR6/8925764.shtml

好萊塢集體壓制動畫師、包括屬於視覺特效範疇的電腦動畫(CGI)人員的薪資水準,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尤其是好萊塢大片愈來愈倚重電腦動畫來創造大型動作場面,所以對於動畫師的需求其實愈來愈高。但顯然在所謂的全球化潮流下,電影公司老闆以及高層為了提高利潤,不惜犧牲基層工作人員、現在以及未來也會包括演員在內。馴龍高手2(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2)隔了4年多推出,4年來的物價水準一直在上漲,但拍攝成本竟然比上集少了2000萬美元,北美票房仍比上集少了約4200萬美元。最近三、四年來好萊塢大片的海外市場大幅成長,特別是拉丁美洲(墨西哥、巴西...等國)、亞洲(中國、南韓...等國)以及俄國,續集海外票房雖然比上集多出了近1.579億美元,但如果扣除續集在中國收入的6510萬美元,實際成長不到一億美元,反應出夢工廠動畫的吸金(晴)力其實不如預期。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5-1-27 00:39:0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IVANSHAN 於 2015-1-27 00:41 編輯

裁員傳聞於美西時間上週一(1月19日)傳出後,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後面簡稱DWA)上週四正式宣佈企業重整(restructuring),重整內容包括成立20年來最大幅度的裁員與高層人事重整、旗下重要子公司收攤,以及大幅縮減未來4年(包括今年在內)的電影發行計劃。

大幅裁員與高層異動

裁員幅度500人將偏及DWA旗下所有分支機構。其中,位於加州Redwood City的電腦動畫公司PDI/DreamWorks將收攤,目前所有的450位員工將有一半遭到裁員,另外一半則提供到DWA位於加州Glendale總部的工作機會。Deadline報導提到,DWA於1995年買進Pacific Data Images的40%股權,並於DWA的創業動畫小蟻雄兵(Antz,1998)獲得成功後完成併購手續,公司更名為PDI/DreamWorks。PDI/DreamWorks可以說與DWA並肩走過將近20年的風光歲月,參與製作了史瑞克(Shrek)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等賣座系列。

2013年初是DWA成立20年以來首度進行裁員,當時的DWA有2200名員工,裁員風聲傳出時的報導指可能會裁員500人、幅度約23%,2012年財報於2013年2月正式發佈前的報導指稱,實際上裁員350人、幅度約16%。上週一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後面簡稱LAT)率先報導DWA將進行大幅度裁員的消息提到,DW目前有2200名員工,這個數字應該是錯誤的,The Hollywood Reporter(後面簡稱THR)在進一步查證後的跟進報導提到,DWA目前大約有1950名員工,並引述動畫公會(Animation Guild)Steve Hulett的說法,他預期裁員幅度將會在150到400人之間,沒想到最後的數字高達500人、幅度接近26%,同時並關閉旗下重要的子公司PDI。

重整消息也提到,DWA副總裁(Vice Chairman)Lew Coleman除了立即請辭董事會主席職務,並將於月底退休。營運長(COO)Mark Zoradi與行銷總監(Chief Marketing Officer)Dawn Taubin都將在本季離職,後者2013年8月才加入DWA,接替因渦輪方程式(Turbo,2013,見上圖)票房失利下台的Anne Globe。創意總監Bill Damaschke已經於月初下台,DWA並在月初宣佈Bonnie ArnoldMireille Soria將出任DWA動畫電影部門的共同總裁。Deadline報導提到,將下台的行銷總監Taubin於2002到2008年任職華納的北美行銷總監職務,任內監督了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以及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系列的行銷,這些都是華納的賣座大片,不知道這是否代表DWA的動畫行銷難度極高。而不久後將下台的Zoradi,則是去年7月才出任營運長職務。從這些職務的快速異動來看,若說DWA已經病入膏肓應該不過份。

DWA財務困境持續

Deadline報導提到,DWA預計經由這次的企業重整在帳簿上產生2.9億美元的稅前支出(DWA will take a pre-tax charge of $290 million from the restructuring),其中的1.1億美元將會出現在去年第四季的現金支出(most of it to be recorded in Q4 but with $110 million in cash payments)。而由後面這句話來看,尚未在台灣上片的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The Penguins of Madagascar,2014,見下圖)以及皮巴弟先生與薛曼的時光冒險(Mr. Peabody & Sherman,2014)兩片的票房失利,讓DWA提前於去年底就已經開始進行實際上的裁員與重整。而這次重整也預期將會為今年節省3000萬美元,到了2017年節省金額將上升至6000萬美元。但報導也提到這次重整消息正式宣佈後,DWA的股價僅僅上揚3.2%。

Deadline報導提到,DWA股價在過去的一年中下跌38.3%,去年第四季財報數字將會出現8000萬美元的帳面虧損,其中包括皮巴弟先生與薛曼的時光冒險,以及粗估將虧損5500萬美元的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it will take an $80 million write-down for Q4 which includes $55 million mostly for Penguins but also including weak results for Mr. Peabody &  Sherman)。THR的報導也提到,去年前三季的營收約4.504億美元,相對於前一年的3790萬美元獲利,去年前三季已產生了淨虧損(net loss)4640萬美元,即使去年第二季上片的馴龍高手2(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2)全球票房超過6億美元、是去年3部電影中唯一有賺錢的。兩家媒體報導的這些,某種程度上說明了DWA在去年度財報即將發佈的前一個月就對外宣佈重整,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票房失利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但是DWA兩年內二度裁員,這次還加上了企業重整,財務問題就可以獲得解決了嗎?

Deadline還有一則來自華爾街的綜合報導,標題是:「華爾街想要知道:DWA是否可以在另一次失敗後存活?(Wall Street Wonders: Can DreamWorks Animation Survive Another Failure?)」,文中提到華爾街六家娛樂產業的分析公司對DWA重整的反應,其中只有一家是「中性(Neutral)」反應,一家建議「繼續持有(hold)」DWA股票,兩家將DWA股票降等為「表現不佳(underperform)」,兩家則「建議拋售(sell)」,整體來說華爾街對於DWA的前(錢)景並不樂觀。Cowen & Co.的Doug Creutz提到,DWA目前有5億美元債務以及5000萬美元現金(with $500 million in debt, $50 million in cash)。根據去年9月的報導,DWA財報去年第二季有4億美元債務以及3200萬美元現金,而2011年的第二季則是沒有債務並且有1.16億美元現金(DWA’s balance sheet had weakened in Q2 with $400M in debt and $32M in cash vs. Q2 2011 when it had no debt and $116M in cash.)。由於DWA去年第四季以及去年整年度的財報尚未發佈,目前可以推估DWA過去3年半燒掉逾5.6億美元,Creutz還提到,DWA於2013年收購以青少年為主要收視對象的Awesomeness TV的75%股權,但明年仍需要再支付一億美元給原股東,他認為在動畫電影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在,裁員只會惡化DWA的競爭力。

分析公司BTIG的Richard Greenfield在Deadline的華爾街反應中提到,他除了懷疑福斯2017年後還會延長DWA未來的發行合約(也就是說福斯與DWA的合約2017年底屆滿後,不再續約的可能性非常高),以及Netflix會在2018年之後延長授權,而若是有一個新的賣座系列電影可以很快地解決DWA的財務問題(While a new hit franchise can solve DWA’s problems quickly),但DWA今年只有一部新的原創電影。DWA最近的6部電影中就有4部票房垮掉,失敗率三分之二,今年新片的錢景很難樂觀。而另一家分析公司B. Riley的Eric Wold也提到,重整至少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才可望見到成效(it will be at least 12-18 months before any results),產生在商業上成功作品的壓力只會更為增加(and the pressure to create successful titles will only increase)。Greenfield在2011年5月就成功預測3D電影在北美票房崩盤的趨勢。

未來四年新片計劃大幅縮水

DWA宣佈重整的消息中也提到未來四年(包括今年)的發片計劃,原本預定今年上片的B.O.O.: Bureau of Otherworldly Operations(台灣網路上大多稱為捉鬼事務所),重新被打回發展中狀態。捍衛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2012)全球票房垮掉導致DWA於2013年初裁員時,原本預定去年3月上片的Me And My Shadow,也被打入發展中煉獄,至今仍無法翻身。而DWA原本打算2013年開始一年發行三部動畫電影,也因為捍衛聯盟賣垮而延到去年,沒想到去年推出的三部電影只有一部賺錢。DWA這次也同時宣佈,未來將仍維持一年兩部電影,而且是一部續集搭配一部原創電影,但是由於原訂聖誕節檔期的功夫熊貓3(Kung Fu Panda 3)延到明年春季檔上片,今年將只有一部新片,DWA應該有相對充裕的財務喘息空間。Deadline報導提到的未來發片計劃如後:

2015年 3月27日:好家在一起(Home)
2016年 3月18日:功夫熊貓3
2016年11月 4日:Trolls
2017年 1月13日:Boss Baby
2017年12月22日:古魯家族2(The Croods 2)
2018年 2月16日:Larrikins
2018年 6月29日:馴龍高手3(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3)

關於製片預算的部份,Deadline報導也提到DWA將從Trolls開始,每部動畫預算從原訂的平均1.45億美元降到1.2億美元。報導另外還提到,「Captain Underpants一片將會『在該公司的生產線外、以顯著的較低花費製作』,並預定於2017年發行(Captain Underpants, will be “produced outside of the studio’s pipeline at a significantly lower cost” for release in 2017.)。」DWA去年6月原本宣佈Captain Underpants將於2017年1月13日上片,目前看來這個檔期給了Boss Baby,比較讓人好奇的是『在該公司的生產線外、以顯著的較低花費製作(produced outside of the studio’s pipeline at a significantly lower cost” for releas)』的實質意義,難道是比照DWA部份電視作品移到海外(例如南韓)以較低成本製作。

DWA去年6月曾經與福斯聯合發佈未來幾年的發片計劃,其中古魯家族2原本計劃2017年11月3日上片,現在又延後到12月22日,顯然是要躲避Dr. Seuss’ 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動畫版(環球由金凱瑞主演的真人版片名鬼靈精,最新動畫版將由製作神偷奶爸Illumination Entertainment製作),以及11月22日尚未訂名的皮克斯(Pixar)動畫作品。至於今年唯一的新片好家在一起,3月27日的上片檔期距離派拉蒙安排在2月6日上片的海綿寶寶:海陸大出擊3D(The SpongeBob Movie:Sponge Out of Water)有近兩個月的緩衝空間,而北美電影市場的下一部動畫、也是派拉蒙安排於5月29日上片的Monster Trucks(台灣網路上目前看到的片名是怪獸卡車),沒有強敵前後包夾下,好家在一起如果仍然開不出好票房,恐怕加速DWA的衰敗。

既然DWA已經大致確定未來4年的上片計劃,回過頭來看一下DWA在去年以及2012年中宣佈的計劃,可以發現下面5部電影並不在片單上,這應該表示這5部電影都重新回到發展中狀態,但是這5個案子到底已經花掉多少鈔票,與DWA日益艱困的財務息息相關,DWA並沒有在上週四說明。其中,Me And My Shadow在2年前的首度裁員中被打回發展中狀態,所以相關花費應該已經列入2013年的財報損失中。至於剩下來的4個案子,個人猜測馬達加斯加4與鞋貓劍客2兩部續集有可能仍在繼續發展,一方面兩片的前一集電影票房表現仍佳、兩片全球票房加起來逾13億美元,雖然屬於番外篇(spin-off)性質的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票房失利,但是馬達加斯加3票房表現極佳,全球票房7.469億美元是DWA史上的第四高,比第二集成長逾1.4億美元,比第一集更多出逾2.1億美元。至於另外2部屬於原創電影,從這次裁員幅度超乎預期來看,已經完全停工的機率極高。

Me And My Shadow (2012年宣佈2014年3月14日上片)
Happy Smekday! (2012年宣佈2014年11月26日上片)
Mumbai Musical (2012年宣佈2015年12月19日上片,2014年再宣佈延期到2017年3月10日,在THR關於迪士尼幕後破壞DWA尋求併購的報導中提到的Bollywood Monkey Superstar,也許是這個案子另外一個片名)
馬達加斯加4(Madagascar 4,2014年宣佈2018年5月18日上片)
鞋貓劍客2(Puss in Boots 2: Nine Lives & 40 Thieves,2014年宣佈2018年11月2日上片)

人緣不佳的卡辛堡是阻力還是助力?

根據THR的報導,DWA目前尋求財團收購的最大阻礙,除了近期多部電影作品票房不佳之外,執行長卡辛堡(Jeffrey Katzenberg)可能也是最大的絆腳石。我在一樓的發言就已經提過卡辛堡在好萊塢人緣不佳,LAT與THR的報導都提到,DWA最近幾個月一直在尋求財團收購但都遭到拒絕,對象除了之前傳聞的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與玩具業巨擘孩之寶(Hasbro)之外,還有目前代為發行DWA動畫的福斯。我在一樓的發言已經提過,福斯願意代為發行DWA電影與鄧文迪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鄧文迪已經與福斯集團大老闆梅鐸(Rupert Murdoch)離婚,而福斯從2013年開始發行的5部DWA電影就有3部虧損,再加上福斯旗下已經有藍天(Blue Sky)工作室專門製作動畫長片,不需要也養不起(或是不想養)第二個動畫品牌。而藍天工作室從2002年的冰原歷險記(Ice Age)開始,截至目前為止一共推出了9部動畫電影,其中只有里約大冒險2(Rio 2,2014,製作成本1.03億美元)與森林戰士(Epic,2013,製作成本1億美元)製作成本超過一億美元,DWA的動畫相對來說顯得大而不當。

去年9月軟體銀行的併購消息傳出後,相關併購動作跟著見光死。根據THR的報導,孩之寶2年前就有意收購DWA,但是相關談判一直沒有正式展開,在軟體銀行的併購消息曝光並破局後,孩之寶的態度才轉趨積極,但是仍於消息曝光後的48小時內喊停。根據THR的內幕報導,與孩之寶的併購除了見光死之外,迪士尼高層盛怒其實是主要原因。THR指出迪士尼與孩之寶預定從2017年開始的合約,涵蓋了Marvel星際大戰(Star Wars)以及包括冰雪奇緣(Frozen,2013)在內的公主商品,這份合約佔了孩之寶接近三分之一的業務。孩之寶「併購DWA的談判,了解內情的消息來源透露,讓迪士尼高層產生『核爆等級的反應』(A source with knowledge of events says Disney execs had "a nuclear-level reaction" to the talks with DWA.)。」至於『核爆等級的反應(a nuclear-level reaction)』是來自哪一位迪士尼高層,雖然THR的報導沒有具體點名,但我在Marvel內幕的發言中已經提過,同時是迪士尼大股東之一的Marvel執行長Ike Perlmutter,也負責管理迪士尼消費商品部門(Disney's consumer products division),而這個部門顯然與孩之寶的利益有切身關係,可以想見對於商業競爭相當重視的Perlmutter應該就是『核爆等級的反應』的來源,以他在迪士尼的位高權重才有能力搞這樣的破壞。

THR報導也提到DWA目前市值約19億美元,在與孩之寶併購傳聞曝光後,DWA的股價也僅上揚了14%,與卡辛堡期望達到的併購目標價每股35美元少了37%,而華爾街分析師評估的中間價位更僅有每股22美元,比卡辛堡期望接受併購的價位低了59%。除了在好萊塢人緣不佳,THR的報導也提到:the public nature of CEO Jeffrey Katzenberg's talks can make for bad PR for a publicly traded company,也就是卡辛堡的名聲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可以造成公關上的壞印象。投資諮詢公司Northlake Capital Management的總裁Steve Birenberg就對THR表示:「不斷努力尋求收購,反應出DWA的體質不佳,特別是卡辛堡(Repeated efforts to sell reflect poorly on DreamWorks Animation and especially on Katzenberg)」。而在最近的收購傳聞中,不約而同的都提到了收購條件包括保障卡辛堡未來續任DWA執行長任期數年的條款,從結果論來看似乎也反應出卡辛堡雖然是DWA創辦人,但現在已經成為DWA重整、甚至能否浴火重生的一大負擔,從前面提到的高層人事異動頻率也可見一般。

DWA動畫的問題,我已經在一樓就提過,雖然一樓的言論是兩年多前發表,但是基本上DWA這幾年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這大概是票房頻傳失利的原因。若是從未來新片計畫來看,DWA可能是將今年視為喘息與省思年。首先,僅有一部新片上檔,可以讓公司有機會重新省視未來要如何繼續走下去;其次,卡辛堡可以利用今年繼續尋求財團併購,以挽救愈破愈大洞的財務;第三,在動畫電影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在,好萊塢六大都已經有了自家的動畫品牌、動畫起家的迪士尼甚至就有兩個(迪士尼與皮克斯),最晚起步的派拉蒙今年也將一口氣推出兩部動畫,完全沒有大型電影公司在背後支援的DWA,應該也會利用今年來思考,未來要如何在六大的夾殺下求生。由於福斯未來很可能不會續約、繼續發行DWA作品,DWA也必須思考未來要如何讓作品在全球市場行銷。DWA於2004年成為上市公司,算起來也過了8年的好日子,一直到2012年底才開始風雲變色,沒想到如今卻面臨前(錢)途茫茫,某種程度也反映出好萊塢並不如表面上的風光。

以下是Deadline、The Hollywood Reporter以及洛杉磯時報相關報導的網路連結,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前往閱讀。

http://deadline.com/2015/01/dreamworks-animation-restructuring-to-cut-500-jobs-with-290m-charge-1201355918/

http://deadline.com/2015/01/pdidreamworks-closing-dreamworks-animation-layoffs-1201356039/

http://deadline.com/2015/01/dreamworks-animation-layoffs-dawn-taubin-mark-zoradi-1201355945/

http://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envelope/cotown/la-et-ct-dreamworks-layoffs-20150116-story.html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dreamworks-animation-planning-layoffs-764726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dreamworks-animation-deal-talks-sabotaged-750094

http://deadline.com/2015/01/dreamworks-animation-survive-failure-wall-street-stock-1201356358/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15 收起 理由
popo + 15 熱心助人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5-2-25 21:20:11 | 顯示全部樓層
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後面簡稱DWA)上月中旬宣佈企業重整(restructuring)後,去年度以及去年第四季的財報在美國時間昨天終於出爐,無論是債務、現金流量或是虧損金額數字都很難看。而為了減輕財政上的負擔,連位於加州Glendale的營運總部(見下圖)都要賣掉。而DWA公佈去年度財報後,由於相關數字令投資人以及華爾街都大為失望,DWA的股價在會後(大約是台灣時間的今天上午)也跟著大跌9.1%。

先來看DWA去年度的財報,我在樓上的發言中已經引述華爾街娛樂產業分析公司Cowen & Co.的分析師Doug Creutz說法:DWA目前有5億美元債務以及5000萬美元現金(with $500 million in debt, $50 million in cash),但在昨天公佈的財報中,債務持續升高到5.15億美元,現金則大減30%、僅剩3420萬美元,信貸金額增加1000萬美元到2.15億美元。由於財務破洞太大,DWA高層表示將要出售位於加州Glendale總部,交易金額將在1.85億美元,Glendale總部售出後仍將由DWA續租使用。連一個使用約20年的營運總部都必須賣掉籌資,DWA的財務困境顯然已經升高到危險的程度。

至於虧損金額的部份,Deadline報導提到去年的兩部賠錢貨-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The Penguins of Madagascar),以及皮巴弟先生與薛曼的時光冒險(Mr. Peabody & Sherman)造成了5710萬美元的虧損,裁員支出5460萬美元,另外還有1.555億美元的未發行作品(unreleased projects)也被列入虧損金額。在Deadline報導提到的這個未發行作品,報導文字後面提到「包括B.O.O.: Bureau of Otherworldly Operations(台灣網路上大多稱為捉鬼事務所),以及Monkeys Of Mumbai在內(and $155.5 million from unreleased projects including B.O.O. and Monkeys Of Mumbai)」,可以合理推估捉鬼事務所應該就佔了約一億美元,因為該片原訂今年暑假上片卻因財務嚴重惡化被撤出上片檔期,以DWA近年動畫平均製作成本1.45億美元來計算,該片的完成度應該已經至少花掉一億美元左右。Monkeys Of Mumbai應該就是我在樓上提到的Mumbai Musical(在THR關於迪士尼幕後破壞DWA尋求併購的報導中提到的Bollywood Monkey Superstar,也許是這個案子的第三個備用片名)。另外,未發行作品的虧損應該也包括Happy Smekday!,但是可能不包括馬達加斯加4(Madagascar 4)以及鞋貓劍客2(Puss in Boots 2: Nine Lives & 40 Thieves),一方面這兩個案子起步較晚,花的錢應該不多,另一方面DWA可能對這兩部續集仍寄予厚望,應該沒有將已經支出的金額列入虧損。

Deadline也提到去年第四季的財報,去年第四季淨虧損(net loss)2.632億美元,比2013年第四季有1720萬美元利潤,一年來的實際虧損高達逾2.8億美元,所以,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以及皮巴弟先生與薛曼的時光冒險,在去年度財報虧損5710萬美元這個數字應該是作帳結果,這兩部去年的賠錢貨實際虧損金額應該遠高於這個數字,尤其是在馴龍高手2(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2)應該是有賺錢的情況下;而去年第四季收入2.342億美元,每股淨虧損3.08美元。另外,DWA強調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以及皮巴弟先生與薛曼的時光冒險,前者是去年11月26日在北美上片,後者去年10月14日才發行家庭娛樂產品,代為發行的福斯尚未提報相關的開銷數字。

雖然,DWA執行長卡辛堡(Jeffrey Katzenberg)仍在會中對投資人樂觀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couldn’t be more confident for the future)」,極力說服投資人DWA仍有很好的前(錢)景。他預期電視部門今年可望有最高達2.5億美元的收入,不過DWA電視部門去年度收入雖增加7.7%、金額5070萬美元,但仍然有260萬美元的虧損,且比2013年的730萬美元利潤大幅下滑。另外卡辛堡對於消費產品(Consumer products,亦即週邊授權商品)的銷售預期可望double,預期將可達到1.3億美元。報導提到,卡辛堡對於消費產品銷售會有高度預期,是因為目前在Netflix播放的兩部DWA動畫節目VoltronDinotrux,北美有愈來愈多的孩子在收看。

卡辛堡表示2015年將是「過渡的一年(a transitional year)」,因為DWA今年僅有好家在一起(Home)一部電影作品將於下月底在北美上片。所以,該片票房將會成為好萊塢關切焦點。若該片的全球票房發展再次步上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皮巴弟先生與薛曼的時光冒險、渦輪方程式(Turbo,2013),或捍衛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2012)的後塵,這個所謂的「過渡的一年」應該會很難過,卡辛堡顯然也會努力在這一年找有興趣的買家併購DWA,同時紓解財務上的困窘。

以下是Deadline相關報導的網路連結,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前往閱讀。

http://deadline.com/2015/02/dreamworks-animation-q4-loss-penguins-madagascar-writedown-1201380639/

http://deadline.com/2015/02/dreamworks-animation-sell-lease-glendale-liquidity-katzenberg-1201380687/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熱門推薦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聽揚聲器?我推薦:Barefoot Footprint 02!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聽揚聲器?我推薦:Barefoot Footprint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遇(轉載網友蔡先生家訪專文)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遇(轉載網友蔡先生家訪專文) ●器材組
StormAudio風暴多聲道處理器掀起家用數位狂潮 - 台中許醫師MK3 16 + AES/EBU搭Burmester DAC雙系統成軍!
StormAudio風暴多聲道處理
StormAudio風暴多聲道處理器掀起家用數位狂潮 - 台中許醫師MK3 1
採訪亞洲首座217吋MicroLED顯示巨幕,結合風暴32聲道的超頂級私人家庭劇院!
採訪亞洲首座217吋MicroLE
採訪亞洲首座217吋MicroLED顯示巨幕,結合風暴32聲道的超頂級私
家庭劇院與遊戲娛樂兼顧 - ViewSonic LX700-4K RGB雷射投影機開箱
家庭劇院與遊戲娛樂兼顧 -
影片呈現高畫質影像、遊戲、介面、音效,能更迅速了解LX700-4K R

聯絡我們| 問題反映| 小黑屋| 手機版| Archiver|  本網站特別聘請 蔡家豪律師 為本站法律顧問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