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3-1-23 00: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2013年10大票房風險最高的電影(中)
本文章最後由 IVANSHAN 於 2013-1-23 00:15 編輯
四、特種部隊2:正面對決(G.I. Joe: Retaliation):拍攝成本1.85億美元,北美上片檔期3月29日(台灣據說安排3月28日上片)
「重寫(劇本)、重拍,以及延後上檔(Rewrited,Re-shoot & release delays)」,這是SR提到本片的第一個風險,後面還用括號補上一句「我的天啊!(Oh My !)」。本片這個風險的重點部份,我已經在二樓的發言中詳細提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不過,SR在這裡用的比喻,個人認為很實際也很有趣。SR認為派拉蒙的補救動作,就像是蛋糕已經烤好了,而且從烤箱裡拿出來讓人試吃過了,現在再花九個月的時間,似乎只能再增加一些糖霜(all you can really do is add more frosting)。也就是說,在SR記者眼中,後製轉3D只不過是調味用的糖霜。
「太少也太晚(Too litter,too late)」,是SR提到的第二點,指的應該就是本片修正的幅度與時間點,修正幅度太少、時間也太晚。SR也提到「第一部電影(指上一集)因為使用太多的電腦動畫、一個不必要的愛情故事、不好笑的幽默,以及整體而言偏弱勢的明星陣容,而在票房上受苦(The first film suffered from too much CGI, an unneeded love story, unfunny humor and overall weak casting.)。」從之前發佈的預告片看來,本片似乎以更實際的特效(more practical effects),以及加入知名動作明星(老布與巨石強森)來改善這些缺點,但觀眾對於根據玩具或遊戲改編的電影,態度愈來愈多疑(more skeptical)與厭倦(weary),要重塑這個系列電影仍然是相當艱困的工作。
另外,本片的製片Lorenzo di Bonaventura上週在Crave Online的獨家訪問中,針對兩個外界最為關切的傳聞作出澄清。首先,是關於延後上檔九個月,本片到底做了些什麼改變,Bonaventura的說法卻是:「(與之前的版本相比)沒有太多的不同(It's not much different)」,因為「正確地說,我們只多拍了三天。我們只是在之前的版本中增加了一些像是解說的情節(Literally, we shot for three extra days. We just added sort of explanation in what we did afterwards.)。」這裡的「像是解說的情節(sort of explanation)」指的應該就是解說上一集的真正主角查寧塔圖(Channing Tatum),他的角色在第二集中為何會有這樣的下場。最後,是關於外界傳聞延後九個月就是要增加塔圖的戲份,Bonaventura的說法卻是:「不,沒有這回事。(No, it's not,)」,他接著說,「那完全是個謠言。我不知道(謠言)從哪開始的。正確地說,如果我有說錯,誤差大概只有一小時,塔圖(為了重拍)只花了四、五個小時。所以,真的與這(指增加塔圖戲份)無關(That is a complete rumor. I don't know where that started. Literally, Channing shot for - if I have it wrong, I'm off by an hour - four hours, five hours? So it wasn't really about that at all.)。」
以下是Crave Online這則獨家新聞的網路連結,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前往閱讀。
http://www.craveonline.com/film/articles/202851-exclusive-new-gi-joe-retaliation-cut-is-not-more-channing-tatum
連恩尼遜(Liam Neeson)為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客串的戲份大概只有一分鐘左右,他在2011年5月份只花了大概一天左右的時間拍攝。所以,塔圖只花了四、五個小時補拍,他的戲份應該不可能像娛樂週刊之前所說的,增加幅度達20%(娛樂週刊的這個說法,也只是從去年底發佈的最新版預告片與海報來判斷)。而Bonaventura也提到延後九個月,真正進行的補拍只有三天,很顯然與去年原訂要上映的版本,是真的「沒有太多的不同」,也就是說這九個月的時間,就真的只是為了後製轉成3D,也就是SR所說的「增加一些糖霜(add more frosting)」。三天的補拍加上後製轉3D,就可以大幅度扭轉試片觀感不佳的印象嗎?我個人是相當懷疑。而SR的報導提到本片成本1.85億美元,已經與本人在二樓發言中提到派拉蒙強調不會超過1.3億美元差了相當多,若是再加上去年已經支出以及今年仍在陸續支出的行銷費用(而且還不知道下個月初即將舉行的美式足球超級盃,派拉蒙是否仍將砸大錢買廣告),本片的全球票房應該至少需要達到4、5億美元以上才得以收支平衡,上一集拍攝成本高達1.75億美元,全球票房只有3.024億美元,本片的票房前(錢)景真的很難樂觀。
五、醉後大丈夫3(The Hangover III):拍攝成本1.1億美元,北美上片檔期5月24日(台灣據說安排5月30日上片)
「公式改變(Formula Change)」,是SR提到本片的第一個風險。SR提到第二集雖仍全球大賣,但是影評與口碑都很差。前兩集的導演陶德菲利浦斯(Todd Phillips)這一次據說改變了第三集的公式,沒有婚禮也沒有單身漢派對(no weddings, no bachelor parties),傳聞劇情是查克葛里芬納奇(Zach Galifianakis)所飾演的角色住進了精神病院(mental hospital),另外兩位主角(大概還要加上在第一集中失蹤的那位)要把他從杜鵑窩弄出來。SR認為改變前兩集的公式是危險的舉動(risky move),無論是對票房前景或是觀眾來說都是,上一集雖然評價與口碑都不佳,但至少仍然大賣。
「曾經宿醉的觀眾(Hungover audience)」,是SR提到本片的第二個風險。SR提到很多第一集的粉絲並不相信第二集的惡評,仍然前往戲院觀賞第二集,但是在走出戲院後大搖其頭。SR認為看過第二集的觀眾很可能會對本片採取觀望態度(There is a good chance that because the second film was so disappointing audiences might take the "wait and see" approach to the third film),而這就是本片最大的票房風險。
而上一集的製作成本因為遠赴泰國拍攝,加上主要演員與導演大幅漲價,而飆高到8000萬美元。這一次不需要出國,而是全部在洛杉磯拍攝,卻多出3000萬美元的成本,再加上三位主角(相信導演也一樣)除了片酬再度大漲之外(從第二集的每人500萬美元,漲到每人1500萬美元外加票房分紅),票房分紅比例應該也是跟著大幅調漲,本片的全球票房若是不如前兩集,華納可能會無利可圖;而本片沒有3D版本,所以不會有3D加收票價幫忙在海外市場再多搶些錢,風險是真的很大。
六、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拍攝成本1.75億美元,北美上片檔期6月14日(台灣據說同一天上片)
「很大的責任(Big Shoulders)」,這是SR提到本片的第一個風險。Shoulders的字面翻譯雖然是指肩膀,但是在這裡的意思指的是超人(Superman)要扛起的責任。SR提到超人也許是地球上最強壯的人,但是對於DC漫畫(DC Comic)的電影世界,超人可能仍然無法獨立將票房完全扛起來。雖然無法假定本片可以開啟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系列電影,但是Marvel的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2012)全球票房成功,已經讓華納躁動(scramble)不已。SR提到本片的劇本在一年多前曾經重寫,傳聞蝙蝠俠(Batman)或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會在片中出現一個鏡頭,顯示華納方面想要將DC漫畫中的其他角色硬塞進本片中,而那可能反而會破壞本片的整體故事,而那個劇本可是由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與David S. Goyer合寫的。
「冷與熱(Hot & Cold)」,這是SR提到本片的第二個風險。這裡的冷與熱可以分兩方面來說,第一方面當然與超人有關。華納的DC漫畫電影角色目前只有超人與蝙蝠俠兩個角色可以單獨拍成電影,但是其中也只有蝙蝠俠近年來在諾蘭的掌舵之下,票房、口碑與影評上都有極佳的反應,所以可以說超人的灶仍然是冷的,至少還沒有熱起來,但是蝙蝠俠的灶仍然燒燙燙。SR也提到,本片導演柴克史奈德(Zack Snyder)必須讓本片的票房像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2006)一樣成功,而不是像殺客同萌(Sucker Punch,2011)一樣讓人失望。而從這兩部電影(以及中間的兩部電影)的票房與口碑也可以發現,史奈德的導演運勢是一路在走下坡。而本片還有另外一個未知數,那就是本片的男主角亨利卡維爾(Henry Cavill),他飾演克拉克肯特/超人(Clark Kent/Superman)也必須有說服力。顯然導演與男主角都是本片的風險,
而本片雖然有諾蘭擔任製片,並兼任本片的編劇,但是本片在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後面簡稱TDKR)開拍不久後,也開始進行拍攝工作,也就是說諾蘭在寫完劇本之後,就全程投入TDKR的拍攝、後製與宣傳,並沒有什麼時間兼顧到本片的拍攝。他在TDKR的宣傳期間也曾對媒體表示,本片已經是史奈德的電影,意思很像是責任已經到史奈德的肩上。雖然諾蘭在TDKR上片後,開始參與本片的後製工作,但目前很難看出諾蘭對本片的影響。而前面提到本片在一年多前曾經重寫劇本,有可能是因應復仇者聯盟全球狂賣,在華納要求下重新組裝原來的劇本,這應該也是本片的風險之一。由於超人再起(Superman Returns,2006)的票房與口碑都不如預期,超人這個角色能否再度風雲再起,變數其實相當多。不過,超人再起當年北美最終票房2億美元,海外也有1.91億美元,本片屆時將會後製轉3D以及IMAX 3D版本,在兩者的加收票價幫助下,海外票房應該會比超人再起有更好的表現。(超人再起當年同時有IMAX版本,而且是有四段加起來約20分鐘左右的IMAX 3D片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