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化的機構設計不只降低了視覺上的壓迫感,還能達到節省擺放空間的目的。回顧 Full HD 時期最佳觀看距離的建議,是電視高度 3 倍的位置,早期平面電視多以 40 吋以下的機種為主流時,這樣的解析度足以滿足一般家庭客廳裡的觀看要求。但這幾年電視產業的發展,50 吋以上的大電視逐漸成為市場主流,若以 Full HD 需要 3 倍電視高的距離來觀看,那買了大電視後,連客廳都要變得更大才行!若要在觀看空間不變的條件下,享受更大畫面的視覺效果,那解析度的提升變成了必然的選項。4K 的解像力為原來 HD 的四倍,相對觀看距離便可縮短為原來的一半,只需在電視高約 1.5 倍的距離便可有最佳的視覺體驗效果。以 KD-65X9300D 高度約 84 公分來說,理想的觀看位置僅需 1.3 米左右,更能感受近距離觀看大畫面時所帶來的強烈視覺包覆效果。
端子配置上,KD-65X9300D 將一些較不常變動的配線如 HDMI (ARC)、有線/無線訊號及電源等先集中到底座的中間,再用一體化的蓋板覆蓋,若是採用立架方式擺放,在井然有序的配線下,正面是看不到後方訊號線的。而在比較容易拔插的側邊,則是保留了一組 HDMI 及兩組 USB 2.0 及一組 USB 3.0 端子,方便臨時的訊號配接需要。因此在配線時,建議先考量各個訊號變動的頻率再做配置,以降低打開蓋板重新配線的頻率。
從去年的機種開始,Sony 導入了 Android TV 系統,能了充分發揮 google 在語音辨識速度及精準度的優勢。KD-65X9300D 標配的遙控器維持了傳統的設計與使用習慣,但在頂端則多了一顆「語音服務」的按鈕,在任何時候都能按下進行語音快速搜尋。除了搜尋外,也能下達操控指令,譬如打開某個程式。
(第一次啟動語音服務時需要用組合鍵開啟服務)
(按下語音服務按鈕,當上方的橘色指示燈亮起,便可開始講話了)
(語音傳輸採用藍芽與電視連結)
以下是語音服務的辨識效果
當然,如果你是位鍵盤打字高手,也能夠選擇用 APP 輸入或是連接實體的無線鍵盤來進行文字輸入的。
(只要在同一個網路環境下,便能自動搜尋到電視)
也可用USB端子來擴充無線實體鍵盤/滑鼠
有了實體鍵盤/滑鼠後,也能像在電腦上一般的操作瀏覽器
= 結合線上影音支援 =
除語音輸入鍵外,遙控器中間最顯眼的莫過於 Google Play 與 Netflix 兩顆大按鈕了。從兩者都是網路服務平台可以看出,未來不論是片源還是應用都會逐漸朝線上即時資源取得的方向發展。
但有趣的是,電視畢竟不是專業監視器,除了展現真實外,還要兼顧"美"的呈現。像是 Sony 的 X1 晶片便強調擁有豐富的影像資料庫,快速的處理機制下,能透過畫面比對找出最佳的優化方式。也就是說不僅要有硬體製造上的實力,還需要有軟體分析上的經驗才能達成。而在使用者操作體驗上,Sony 挑選了目前發展十分成熟的 Android 平台,相信不論是未來的軟體擴充還是系統維護上都能走得更長更遠,畢竟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太過於封閉的系統多少也存在著是否能永續經營的風險。工藝設計上也一直是 Sony BRAVIA 的強項,X9300D 的「超薄背光驅動技術」再次展現出 Sony 在工業設計方面的實力,讓 HDR 展現的同時,還能兼顧 ID 設計上的纖薄理念。
在 Sony 今年的電視新品發表會上,其中一個展區便是與競品並排的方式陳列,除了展現出對自家產品的信心外,也說明了與其看技術規格不如親眼看看實際呈現的效果。對於美這件事,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我詮釋的標準,但透過比較或許更容易看出彼此間存在的差異吧!
從去年開始高階機種開始搭載 android tv 系統後,只要上 Google Play Store 裝上 kodi 播放軟體後,還能輕鬆串連起家中的影音資料庫進行播放,重點是只要一個電視遙控器便能完成操作,就像內建的軟體一樣!
Kodi 裝好後會是英文介面,若要顯示中文檔名請到 SYSTEM > Settings > Appearance > Skin- Fonts 將字型改成 Arial based
若要連介面都改成中文,除了上述動作要先做外,接著再到 International > Language 改成 Chinese (Traditional)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