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803|回覆: 145
收起左側

[教學] HD時代的拍攝技巧

  [複製連結]

發表於 2008-4-22 05:5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美國先河影視製作公司 攝影指導 / HD製作顧問 溫文傑先生
下文是溫文傑先生接受《現代電視技術》 的雜誌採訪,就HDTV的拍攝經驗方面來說,下文值得參考,但不一定就要以此為規範。因為HDTV可以說還是一個全新的行業,沒有什麼規則是不能違反的。隻要你認為有必要,不妨就去嚐試吧。

HD漫談
今天很榮幸有機會來到北京,跟大家分享我的一點經驗。程序表上,這一環節是由海外專家來講解HD的拍攝技巧,如果這個海外專家指的是我,我不敢當。這不是傳統中國人的謙虛慣用語,HD實實在在的是一個新科技,HD的產品、HD的整個製作模式,對創作人員、對技術人員來說,根本上是一個革命。在我的美國經驗中,直到去年為止,如果有誰跟你說自己是這方面的專家,完全了解每一個環節,他絕對是騙你的,這是我自己的個人經歷。
舉個例子,在2000年,Sony的CineAlta產品剛剛出來不久,整個行業談到用HD的產品來拍電影時,大家都很興奮。當時有一家很龐大的美國器材製造商發表聲明,推出一個很便宜的HD非線性編輯係統,可以剪接用24P拍的電影。我當時非常高興,因為要應付我即張開拍的第一部HD電影《午夜曼哈頓》(MANHATTAN MIDNIGHT) 。我就馬上買了這套設備,但發現它有很多問題,我告訴了他們的工程師、設計師所發現的問題,他們說暫時還不能檢查這些問題,因為他們公司裏面根本就沒有Sony的HDW-F500 CineAlta攝影機。

另一個例子,當這個電影拍完之後,要轉換成膠片來作電影院放映,我就聯繫紐約和洛杉磯幾家磁轉膠公司。他們大部分都說自己很有經驗,會作的非常好,們大部分都說自己很有經驗,會作的非常好,叫我盡管拿來母帶作轉膠。我先拿一分鍾的樣片讓一家公司試驗了一下,他們反向我借HD攝影機來作,可見他們的經驗有多少,做出來的效果更不用提了。過去一年半,我采用HD係統製作的過程中遇到不少類似的事情。磁轉膠也是直到去年五、六月,經過無數次的實驗,試用不同的配置,不同的Gamma參數,才弄出比較象樣的片子來。這部電影於去年六月出來的時候,後期製作公司非常感謝我們,感謝我們付他錢,讓他們做實驗,給他們完成第一個HD片子的機會。

我的經驗說明了什麼呢?科技愈來愈新,所牽涉的範圍又非常廣,沒有一個人能非常透徹地了解整個HD科技。實際上,到了今天,HD24P的係統雖然已經出來兩年了,設備還是非常不完善,Sony公司算是能推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設備來完成製作流程,其它公司在設備上、技術上還沒有完全追上,使工作起來更加困難。我覺得很多HD的問題,包括老外所經歷過的問題,都是先從攝像部份出現。去年有一個大規模的好萊塢的電視係列片,嚐試用HD拍攝,雇用了專業水平很高、很有經驗的膠片攝製人員,用的設備很好,但是一開始兩天所拍出來的片子都很暗淡,曝光嚴重不足,頭兩天的片子都泡湯了。這就說明了,HD技術掌握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我是拍電影出身的,近五年,我認真地研究錄像的科技和攝像的問題,而且我所投資的設備都是能拍24P逐行掃描的攝像機和攝影機係統,所以我今天要講的問題基本上是針對電影工作者、電影創作人員、電視電影或電視劇業務的人,這些經驗可能不通用於新聞攝影、多機廣播車、現場清談節目等製作。

如何獲取HD最高質感畫面

一、曝光問題
曝光是攝像的基本問題。 無論你是用傳統的膠片拍照片、拍電影 ,用膠片來拍電影還是數字攝錄機來拍電影 ,又或者是拍數字照片,都要面對曝光這個問題。 過去二十年的電影工作中,我大概拍了兩、三百萬英尺的膠片,也就是八、九十萬米左右,對曝光的控製也不敢說絕對掌握。 現在使用HD攝像機有另一些曝光的特性,我發現很多人剛開始接觸HD攝像機的時候,都把它當成一個普通的傻瓜機一樣,因為它有自動曝光功能,很多新聞紀錄片的攝像師比較喜歡用自動光圈的鏡頭 ,這種自動光圈的鏡頭所提供的光圈數值,不太能滿足電影 、電視劇攝影的需要。 原因很簡單,因為機內置的自動光圈係統實際上是一個簡單的反射式測光錶,它就像拍照片的近代照相機裏面的反射測光錶量度畫面的亮度,給你提供一個平均數值,這個數值會隨畫面內容變化,測光錶總不能代替人的思維。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它提供的光圈數值常常是錯的,不是最好的曝光數值。 所謂最好的曝光數值,就是從暗部到亮部,把我們想重現的亮度都能重現,想保留的層次與色彩都能還原,站在攝影的角度來說這是最理想的。 反射式測光錶如果看到大部分的畫面是黑的、暗的時候,就是說這個環境很暗、很黑,所以就把光圈開大了,相反,對著天空來拍,大部分的畫面都是很明亮的,它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說這個畫面很亮,這個環境非常明亮,所以把光圈縮小了,這是最基本的機械思維。 我們拍新聞片的時間非常緊張,最主要是抓住事發當時的情境,沒有時間考慮其它事情,自動曝光是無可厚非,內置測光錶是非常好的工具,但是製作電影和電視劇這一類製作比較慎的節目時,反射測光錶給你的曝光量可能有偏差。 雖然Sony的攝像機已經有所改善,在數字攝像機的幾個型號裏,有不同的敏感部位測光錶讓使用者挑選。 使用者可以挑選畫面中心一小塊,可以是下半部、上半部或整個畫面來進行測量,提供一個平均值。 這是一個進步,是一個補救的方法,但是對我們來說,好處還是不大的。 到了HDW-F900HD攝錄一體機出來以後,因為它是針對電影製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光學機械部分精密度更高的HD鏡頭,鏡頭上去掉了電子部分,沒有自動光圈功能,所有曝光量都得靠攝影師自己去決定了。

在這種情況下,曝光的參考工具就剩下示波器、斑馬線、監視器和獨立的手持式測光錶。 四種工具都各有應用,有時候人們把它們混在一起使用。 示波器對很多工程人員來說是絕對重要的,是他們唯一的參考工具。 很多時候,工程師都建議我使用示波器,但是在我個人的經驗中,在拍攝電影或電視劇時,示波器給我的幫助不大。 如果給攝像機一個灰條,無論是11格或者是9格的,從黑到白的不同灰條,示波器可以幫助我們怎樣達到標準的光圈,比如說百分之一百的IRE,最黑的部分如果按美國的標準0%IRE,這個光圈值就是標準了,示波器隻能夠是這樣給我一點點參考。 但是如果要拍一個遠景、一個中景、一個有特殊氣氛的夜景、一個黑人、一個白人、一個黃皮膚的人,光圈到底是怎樣才是標準的呢? 作為一個創作者,作為一個導演,作為一個攝影師,對某個環境一定有特定的要求,有自己預想的視覺效果,怎樣才能達到這個效果,這是示波器無法給我們提供的。

美國廣播法律中對亮度和彩度有嚴格的規定,如果傳輸圖像超過某一個亮度和彩度的話,會視為非法傳輸信號。 示波器和VECTORSCOPE可以分析一個畫面的技術數據,但不能為創作用曝光決定提供多少參考。 斑馬線在觀景器顯示畫面中達到某一亮度(例如70% IRE或100% IRE)的部位,是個很重要的參考,但對於整個畫面的明暗控製,仍未足夠。 有些攝像師在拍夜景的時候,為了達到統一的效果,會使用手持式測光錶,可以是普通拍電影時用的入射式測光錶,也可以是單點測光錶,他們先用示波器把攝像機的敏感度量一下,再轉換成ISO或者是ASA數字來反映敏感度,其做法已有不少人發表過。

Sony近年生產的數字攝像機的基本敏感度在沒有濾光片的情況下,就是3200 K的色溫標準下,大概是320度ISO/ASA到400度左右。 但我個人對這個方法有點保留,因為從技術上考慮,CCD的敏感度會隨著做白平衡以後會有輕微變化,不同的濾光鏡組合、不同的環境會有輕微的變化。 連機器開機使用的時間長短,熱量升降變化也會使CCD的敏感度有偏差,所以我覺得這也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法。 我不用測光錶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覺得採用HD來拍電影 、電視劇是從膠片的束縛中解放,為導演和創作人員帶來了很多彈性,有各種好處。 但是,如果我們為了控製曝光,要回到膠片的時代,拿著手提測光錶來量度,每一點一點地去量,然後去決定你用什麼光圈的話,我覺得這是一種倒退,是我們沒有把數字制式的工具、科技應用得好。

我個人比較喜歡用監視器,跟大家都熟識的標清工作方法一樣,你可以把攝像機接到監視器上去看你的畫面構圖、亮度、彩度、彩色的還原等。 它的好處是你拍的時候,已經預知到你將來所得到效果的90%到95%左右。 因為我拍的東西,大部分都轉換成膠片,然後進行放映,其中要經過很多可以出錯漏和變化的工序,所以現場監視器所看到的畫面也不能完全還原。 監視器的質量以及本身還原的程度、清晰度、彩度,都跟膠片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監視器裏的畫面和最後在銀幕上放映的拷貝會有偏差。 盡管如此,對電影人來說已經是一大驚喜。 現場監視器對於拍電視節目的人來說,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但是對於電影工作者來說,過去我們一直用監視係統,畫面都不清晰,有一些甚至是黑白的,所有亮度和反差都是不能準確反映出來。 現在,我們從HD得到信號,接到HD的監視器上,就馬上可以準確地看到構圖的全部,基本的反差和色調,整個畫面的氣氛,甚至於對美工、道具和表演的要求,都可以通過24英寸的監視器看到。 這對於攝像師來說,也少了一層估計的過程,是非常好的方法。 當然,其中不方便的地方,就是每一次轉換機器角度的時候,要拉一大堆的信號線,工作上雖有不便,但是好處絕對比缺點要多。

在標清時代,監視器的設定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很難找到標準。 大概十年前,我開始接觸HD電視,以為這是一個全新的科技,應該是有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一個比較科學的方案,來設定監視器的亮度、彩度、反差等。 結果,我的願望並沒有達成。 今天我們從模擬標清過渡到數字HD,我們攝像師、導演還是面對著這樣一個沒有絕對標準、沒有絕對參考值的現實,可能在電視台的控製室裏,廠家派來的專家用昂貴的儀器,可以把監視器設定標準,但是對於拍外景、拿著單機拍攝的人來說,監視器的設定是一門學問,是一個沒辦法完全解決的問題。 在目前困難的情況下,基本的技巧是我們通過彩條、灰條,設定一個比較接近正確色調的標準。 攝像機上的觀景器是黑白的,如果拍24P圖像的話,圖像轉換成每秒48場隔行掃描來顯示,觀景器的閃爍度比PAL制式的閃爍度還要大,所以這對攝像師來說是一件非常難受的事情,再者,我們也不能從黑白的監視器上看到彩色的效果,所以現場的監視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大小最好不要小於20英寸。

二、光學問題

今天攝像機用的鏡頭幾乎全是變焦鏡頭,而且是高倍率的變焦鏡頭,這是因為電視行業的傳統習慣,當然也有其工作上的實際意義。 法國安琴(ANGENIEUX)鏡頭的設計師對我說,設計變焦鏡頭基本上是一個妥協的過程。 製作鏡頭時,隻能選擇某個焦距或某個距離作出最佳光學糾正,其它範圍就要作相對的犧牲。 雖然,今天的HDHD的鏡頭清晰度的線數已經比過去有所提高,但是實際上高倍率變焦鏡頭如16倍、20倍等,嚴格來說影像還是有各種不同程度的變形和其它缺點。 最常見的例子如廣角鏡頭,現在流行的9倍、10倍廣角變焦鏡頭,廣角端的桶狀變形非常嚴重。 此外,長焦距端光圈會變小,反差及銳度下降也很明顯。 在標清的世界裏,這些缺點都會被隱藏起來。 HD用的變焦鏡頭產量少,富士、安琴以及佳能公司各隻生產了幾款,而且設計是由標清產品延伸過來,質量還未能完全顯示HD的威力。 反過來,定焦鏡頭的質量比變焦鏡頭好得多,如果我們打算用HD拍攝電影或電視劇,將來作高倍率放大的話,可以考慮用定焦鏡頭。 定焦鏡頭的光圈較大,銳度較高,而且變形糾正較好,耀光控製甚佳,隻是涵概範圍固定,不能在拍攝中途變換,當然不適合很多其它類型電視節目製作。 目前隻有富士和佳能生產這類產品,美國PANAVISION公司也設計了一套給他們改裝的SonyHD攝像機使用的鏡頭,但並不出售。 德國ZEISS公司將會於今年NAB發布一套新的、為B4接環HD攝像機而製的定焦鏡頭。 此外,法國安琴公司則做了一個轉換器,把35毫米用的電影攝影機鏡頭用在B4接環的攝像機上。

在測距的問題上,我們習慣了標清的方法,就是簡單地把鏡頭推到長焦距處,對一下焦,然後拉開,在取景器或監視器上看一看,沒有問題,就算是對好了,其後主體移動也不會有精密的跟焦操作。 今天,我們電視機平均的尺寸是25英寸、29英寸,但是在將來HD的世界裏,我們很容易找到投影機來放映片子,在這樣放大比例的情況下,加上HD本身極為清晰的圖像特點,畫像焦點稍微有一點不準確,觀眾都會看出來,這也是很多製作人說HD拍攝會使成本增加的原因,因為成本增加不單在於設備和器材租金支出,而是在整個製作環境、製作態度等方面,都要嚴謹。 對美工、道具、服裝、化妝、頭套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像標清一樣做法。 因為所有東西都是清清楚楚地重現出來,所以製作各個環節都要更加認真。 當然,HD製作的節目帶來的潛在額外收益是製片人考慮應否投資的最重要因素。

在標清環境看背投射電視、投影機等,但是由於內在基本的結構還是720乘586像素(PAL制式),就是放映的畫面再大,我們也隻能看到這麼多數據量,但是到了HD世界是1920乘1080像素,整個圖像的感覺和清晰度都不一樣,光學上的種種缺點都會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對焦是我們更加要注意的問題,特別是後焦點。 它會令操作人帶來不便,甚至出錯。 用膠片攝影機拍攝時,攝影機和鏡頭的FLANGE FOCAL POINT一經調好,不會輕易出現偏差,就會得到絕對清晰的畫面。 可是攝像機的後焦點是會隨著溫度、使用時間有輕微的變化,也可能是因為這種變量,鏡頭廠家提供後焦點調節環,使我們在現場拍攝的過程裏可以調整。 在標清的年代,我們每天出發拍攝之前調一下,便可用一天了,因為輕微的偏差是不明顯的,但是HD的觀看環境都是大屏幕的,後焦點的準確性就變成非常關鍵。 後焦點可能每三個小時或每半天就要調一次。 要注意的是,我們在普通的9英寸、14英寸的監視器上根本看不出來其中的毛病,我建議如果製作環境允許的話,用大一點的監視器。

至於景深的問題,HD攝像機的CCD尺寸比超16毫米底片的尺寸還小,跟35毫米底片的尺寸差距更大,兩者產生的景深效果是不同的。 如果”底片”大,成像的畫面大,景深就會淺,相反”底片”小,成像景深就會大,這是一個不能改變的物理定律。 這對電視創作人員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用所謂“2/3”英寸CCDHD攝像機來拍攝電視劇影響不大,景深效果與標清攝像機差不多。 但是,在國外比較流行用35毫米膠片拍攝電視係列片,創作人員都不習慣景深大很多的HD畫面。 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我們就隻能用一些補救措施,例如改變光圈的大小和鏡頭的焦距來獲取相近的效果。 對於35毫米的攝影機和鏡頭來說,HD的“2/3”英寸CCD的景深大概相差了2 2/3檔光圈。

舉個例子,我們在同樣的距離、用相應的鏡頭焦距拍攝同一大小的畫面,如果電影攝影機用T4光圈,HD就要放大到T1.6光圈,才能得到相近的景深效果。 正因為攝像機本身就比35毫米電影攝影機的景深大很多,其中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把光圈開大2 2/3檔,這樣做整個打光的控製要改變,打光亮度要降低。 在室外拍攝時要加多一些密度鏡。 另外一個補償的方法就是用較長的焦距鏡頭,如果我們用電影攝影機的50mm鏡頭、距離1米拍攝一個特寫,為了要獲得相似的景深效果,現在要把攝像機挪後2 2/3倍的距離,用攝像機的50mm鏡頭拍攝(同焦距的電影鏡頭涵蓋角約是攝像鏡頭的2 2/3倍)。 當然我們這樣做,兩者的透視效果會不一樣,這是目前沒有理想的解決辦法中的一個補償方法。 德國P+S Technik公司生產了一個轉換器,把普通35毫米電影攝影機鏡頭,轉換到家用DV的攝像機上使用,保留了原鏡頭的景深和透視的效果,將來這個半專業產品的技術如果能改良到HD的攝像機上使用,就可能會突破今天的局限。

三、燈光問題

HD和電影膠片的反差已經拉近。 如果在一個非常理想的環境裏,大家都操控準確,在敏感度曲線的中間部分, 電影膠片和錄像的表現幾乎是一樣的。 但電影底片的好處,就是如果有偏差的時候,尤其是曝光過度的時候, 電影膠片比錄像的補救幅度和彈性要大。 在中間直線部分的時候,HD錄像能夠提供的色彩還原,反差層次非常好,至於在暗部,它提供的層次比大部分的膠片,甚至高速底片還要好、還要明亮和通透,但是在處理高光、高亮度的部分,尤其是曝光過度的時候,整個曲線往上挪時,錄像帶不管是標清還是HD,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還原的能力頗低。

就我個人的經驗,錄像不管是標清還是HD,尤其是HD,暗部的還原率是非常強的,整個畫面如果犯了錯誤,暗淡了,假如我們拍攝的時候拍了暗一檔或者是兩檔的光圈,通過調色,其還原能力是非常強的。 電影膠片如果超過一檔的曝光不足,還原之後就會導致顆粒變粗和灰度提高等惡劣視覺效果。 同樣地,HD的畫面曝光過度的話,也會有非常大的問題,亮部就會損耗,而且這個損耗是不能還原的,不像電影膠片一樣, 電影膠片是一種模擬的、非線性的東西,感光度與銀粒的堆積不是按直線增進,在亮部處會慢慢變成曲線的變化。 在HD中,按所謂”正常”設定,亮度和畫面的光位的層次,基本上就是一個反向的直線變化,即細節量隨曝光量的增加而減少,沒有壓縮能力。 所以我強調曝光準確的重要性。 也因為這個原因,我用監視器去作為我的曝光參考,暗部和亮部自己去控製。 雖然監視器的還原能力還不到百分之一百,但是已經是非常好的出發點,如果我們能夠按照HD的特性,透過調整攝像機內的電子線路把反差控製在一個可以承受的範圍內,HD攝影機紀錄下來的圖像,是絕對不會比電影膠片差。

去年11月,我協助電影電視學會(SMPTE)香港分會和電影攝影師學會(HKSC)做一個HD拍攝工作坊,他們想掌握HD拍攝的基本功,但把燈光的反差控製在對電影膠片最理想的環境下,把HD攝像機和電影攝影機放在同一個位置一起拍攝,HD攝像機內的圖像處理器亦未有適當的調整,得到HD的畫質不如膠片效果好的印象。 我覺得這樣的做法不太科學,因為兩種媒體有不同的特性,用來作為創作工具,我們要掌握它的特點,發揮它的長處,如果我們喜歡膠片在8:1光比下的表現,但硬把HD攝像機放在這裏同拍,單單因為它的還原情況跟膠片不一樣,就說它沒有膠片好,缺乏亮部層次。 我覺得從亮部、直線部分、暗部去調節燈光或機內電子信號處理器去達到理想的效果,才是比較科學的態度來對待HD或者任何一種新科技。

有關對HD的誤解及其他注意事項

我在國內聽到一個說法,說HD亮度要比較強、曝光比較高,才有比較好的圖像。 但如前所說,曝光過度是對HD的一個致命打擊,應小心處理。 我也聽過在國內有一個試驗,就是把50i隔行拍攝的圖像播放 ,然後用逐行格式錄像,這樣就可以把一個隔行節目變成逐行節目,效果是一樣的,我對這個做法有一點保留。 隔行拍攝,從性質來說兩場的時間有差距,不可能有逐行拍攝一次過掃瞄的效果,如果影像是有動態的東西,兩場合成一幀的話,影像裏面應該有一點模糊、有一點損耗。 如果圖像打算轉為膠片作為電影來放映,或是大屏幕放映,我還是主張使用逐行掃描的方法來拍攝。

美國ATSC核準的HD制式有多種,但我比較喜歡1920乘1080制式,因為我的出品主要是在大屏幕投射用的,我覺得在拍攝時就損耗了清晰度有點可惜。 當然,設計1280乘720的制式是有原因的,因為它的數據量比較少的話,可以快一點達到60P的拍攝速度,誠然,60P是拍攝體育節目一個非常好的制式。

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HD16:9寬銀幕畫面和標清的4:3畫面會作同時廣播,也會帶出很多新的創作和後期製作問題。 在後期製作方面,我們今天面對寬銀幕的電影或其它電視節目,如果是兩個人在同一畫面裏對話,當HD構圖很好時,標清上隻看到每個人臉的一部分,這個問題如何來解決? 是不是所有節目都要拍兩個版本呢? 現場直播是不是需要兩個攝影師、兩個導演,兩套攝像機? 另外,還有字幕問題,16:9的美工概念跟4:3的概念很不一樣,如果想省事少做一套的話,是不是幹脆集中在4:3的畫面內呢? 那麼在HD畫面上的字幕就不會很好看;相反,遷就HD後,把左右都切掉一點做標清播出,效果也不會很好;那麼現場播映是不是要做兩套字幕? 動作片的鏡頭要有力量感,所以我們把鏡頭推得很近、很大,如果HD推到夠大,在標清裏可能會切掉一部分,在標清裏推得很大、很有力,可能在HD裏就會有很多虛的地方。 還有, 剪輯喜劇時演員的出入鏡框的時間,演員做反應的時間,以至於拍攝體育運動節目時攝像機擺放位置等等,都會因為HD和標清同時廣播,出現這種16:9與4:3的問題。 這些都是將來在4:3廣播沒有完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我們同業還要面對的問題。 中國的情況還比較好,因為國內的電視觀眾比較接受寬銀幕節目以上下加黑條的方法在4:3的電視機上展示,不像北美洲觀眾對“信箱”這種畫面那麼反感。

如何用CINEALTA係統重現電影膠片的視覺效果

很多人都希望通過HD這個比較方便的工具,去模仿電影膠片的效果。 人們試驗過不同的方法,例如加濾光片,在軟件上下工夫,希望通過軟件生成,加顆粒和拷貝花損的視覺效果,把高光部分延伸,把暗部壓縮做成膠片的感覺。 這樣做,一部九十分鍾的電影可能要三、四個星期才能完成,不太實際。 我們知道,從數字時代開始, 攝像機菜單就已經有一個繪圖(PAINT)的菜單。 裏面有幾個選項,可以讓我們把畫面的感覺,變成比較接近膠片的效果。 當然,如果我們打算把完成的節目轉換成膠片的話,膠片顆粒的問題根本不需要擔心,轉成膠片的時候,本身就帶有顆粒。

我先談談膠片的視覺效果。 歐美創作人對電影有特殊的敬意,很想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仍獲得膠片的視覺效果。 膠片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什麼叫做“膠片的視覺效果”? 很多時候,這隻是一種感覺,沒有人能夠完全界定視覺上,什麼叫膠片,什麼叫錄像,沒有一個絕對的定義,但是我們又能看出來哪是膠片拍的,哪是錄像的。 如果用科學一點的方法描述兩種畫面有什麼不同,在圖像的表面清晰度方面,膠片比較柔和一點,漸變的過程比較柔順,層次比較豐滿一點,高光部分保留的層次比較豐富,低光度、暗部分層次會壓縮一點。 所以,我們就朝著這個方向,對高光、直線部分到暗部分的GAMMA值等選項加以控製、調節攝像機內的數字圖像處理線路,令攝像機對光的反應,對圖像的還原效果比較接近膠片的特性。

SonyHD攝像機的五個菜單裏,PAINT比較重要。 例如HDW-F900裏PAINT的第一頁第一項是FLARE,把因光從三棱鏡到CCD過程中產生反射而導致影像模糊或變灰的現象壓抑,激活後能像膠片一樣獲得較純的黑位。 下一項是GAMMA,主要是控製直線部分的反應,GAMMA值要是降低一點,彩色的濃度就會加強一點。 BLK GAMMA主要是控製暗部的顏色和層次,這是電影膠片所無法做到的。 另一重要工具是KNEE,控製及延伸高光位。 WHT CLIP讓我們控製最高、最亮的部分,主要針對廣播訊號亮度的法律問題亮度的控製。 今天,我們拍電影的人歡迎多一點亮部的層次。 有了這三項的獨立控製,就會達到近似膠片的效果。 DETAIL指輪廓,是為電視畫面生產增強信號的電子線路,使你感覺增加一點虛假的銳利度,對電影工業絕對不適合。 最後一項,MATRIX是很重要的參數低線。

我提供一些資料給大家作為起步點,再按個人喜好作進一步調整。 如果我們想拍膠片的感覺,首先要把DETAIL關掉,它完全是一種虛假的電子增益,把亮度和暗度兩個反差很大的色塊,中間加一個線框,令我們視覺上覺得更清晰 。 我們轉為膠片時不希望有虛假的增強效果,如果在拍的時候不放進去,後期製作時仍可以加入,但是一旦加進了母帶、而且加過量了,後期製作就無法將之完全拿走了。 就像我一直強調的,錄像曝光不足,還可以通過調光、調色部分糾正過來,但是曝光過度了,所有的亮部層次都抹掉了,無法恢復過來。

SKIN DTL是一個有趣的線路,通過它,我們可以選擇三種不同的顏色,控製某一種顏色的銳利度,對拍演員或受訪問者,這是一個有用的工具。 你所拍的環境都不變,艷麗的程度都不變,隻是你選擇人的皮膚膚色,或者是其它任何你指定的顏色變成比較柔和順眼。

我的習慣是拍不同的電影 ,不同的場景,都會按實際創意有不同的參數,所以沒有一個絕對的數值。 一般來說,在第一頁,我建議開啟FLARE、GAMMA、BLK GAMMA、KNEE和MATRIX,關掉DETAIL、LEVEL DEPEND和SKIN DETAIL。 第二頁VIDEO LEVEL可以把MASTER GAMMA調到負25,其它為0。

在GAMMA的頁上,我們一般設定為負25,這也是Sony公司廠家預設的數字,0.45是比較適合拍電影 ,因為0.45是根據ITU-709這個標準來設定的,這是國際公認的HD色度標準,日後做磁轉膠時色彩會比較準確。 TABLE習慣用5號。 下一頁的BLK GAMMA,我們把RANGE設定為15%,下面的Y LEVEL則可設定在15,RANGE是25%,並不動LOW KEY菜單。 再下一頁的KNEE是控製高光的部分,非常重要。 第一項的POINT是控製從哪一點開始,從哪一個亮度開始,把高光部分的直線開始扭曲、壓縮,一般從負10開始。 SLOPE是扭曲的比例,我建議用負20左右。 WHT CLIP的RGB都設定在11。 這是我個人的意見,不是絕對的標準,但應該是個不錯的出發點,從這裏大家再慢慢調節,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參數值(畫面效果)。

關掉DETAIL不用,並把DETAIL的KNEE APERATURE菜單關掉,SKIN DTL菜單關掉USER MATRIX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打開,PRESET也要打開,選項為ITU-709,暫時把USER MATRIX和MULTI MATRIX關掉。 這個機器出廠的時候應該是預設為SMPTE-240M,現已不合時宜,應以ITU-709代替,這是我們拿到新機器的時候要注意的。 提一下快門速度的問題,用HDW-F900攝錄一體機時,如果我們設定每秒23.98楨來拍攝電影 ,或用24P時,要打開快門,選擇1/48秒,不打開快門速度時,是1/24秒,拍攝出來的動態會和電影不一樣,必須注意,但好處就好像電影攝影機的角度開大了,給你多一檔的光圈相似,在一個非常暗的環境裏,你需額外的一檔光圈時,十分有用。

發表於 2008-4-30 02:39:27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西楓大大的分享!!

好家在(台語)我們沒有在拍電影,比較沒那麼複雜!
通常也習慣使用自動光圈,後焦環也沒在調,原來要注意的東西這麼多~~~~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4-30 11:46:44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楓大的標題下的平易近人
內容卻是驚心動魄(吶ㄟ價搞岡)
還好玩玩家用機,自拍自爽
不然真會血脈噴張,口吐白沫,精盡人亡

還是謝謝大大的分享
讓後生小輩了解,學海無涯
對電影藝術創作更生敬佩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5-8 12:00:3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们国内对HD的重视离这个要求还差得太远,感谢西枫这个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启发很大。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5-8 16:28:29 | 顯示全部樓層
推好文........

雖然有些內容太高深
但是基本上是有幫助的...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5-14 10:3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楓大分享文章
我目前經濟能力還不許可踏入HD攝影的世界
不過這些概念與討論有助思考
尤其我有稍微在玩照相。
感恩囉!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5-14 23: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文章,推一下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5-16 07:27:35 | 顯示全部樓層
很有參考價值,有在攝影的人應該都要花點時間把他看完
不推說不過去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5-18 19:14:39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西楓大提供的報導
理論  實務並重 , 概念思緒清楚的好文章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5-18 19:18:44 | 顯示全部樓層
很专业,值得参考呀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5-18 21:37:51 | 顯示全部樓層
學到了很多謝謝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5-26 11:47:50 | 顯示全部樓層
看到了才知到自己沒這天份
這行真專業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6-24 03:49:01 | 顯示全部樓層
果然比在拍標清的節目需要注意到很多的細節,只能用一句"犀利”來形容了,果真是高手,希望以後有機會能和站上的諸位高手請益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7-3 15:26:59 | 顯示全部樓層
學到很多知識了 感謝大大囉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7-4 13: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實在是太精采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7-7 11:15:29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西楓大的經驗分享
以後我將購入攝影機
這對我將會很有幫助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7-8 00:28:35 | 顯示全部樓層

专业好文

专业好文令我受益非浅,我对HD的拍摄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认识,感谢楼主!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7-14 22:54:05 | 顯示全部樓層
非常感谢,真是受益匪浅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7-24 10:13:10 | 顯示全部樓層
相當受用,感謝您!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7-24 10:17:16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好文分享…
雖然了解的有限,相信實務上的結合後,可以慢慢體會…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熱門推薦

Stereophile.com器評:StormAudio ISP Evo 沉浸式音效多聲道純數位劇院處理前級
Stereophile.com器評:Sto
Stereophile.com器評:StormAudio ISP Evo 沉浸式音效多聲道純數
家用投影幕选购一站式指南
家用投影幕选购一站式指南
多少价位以上效果好于白墙?照我的看法,是只要平整度高于白墙
Onkyo TX-SR494 新機直接土炮改 Pre-out
Onkyo TX-SR494 新機直接
由於現役的AV擴大機 TX-NR616 並沒有次世代影音撥放的功能只有將
Les Années Laser器評Storm Audio風暴ISR Fusion 20 :「一款令人震驚的 20聲道環繞綜合擴大機!」
Les Années Laser器評Sto
Les Années Laser器評Storm Audio風暴ISR Fusion 20 :「一款令
台音/享映台中總部荷蘭Final Audio靜電揚聲器暨Musical Style電源優化處理器媒體發表會參訪實錄
台音/享映台中總部荷蘭Fin
台音/享映台中總部荷蘭Final Audio靜電揚聲器暨Musical Style電

聯絡我們| 問題反映| 小黑屋| 手機版| Archiver|  本網站特別聘請 蔡家豪律師 為本站法律顧問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