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翻譯] HiVi CAST 手冊 課7 (色溫調整)
這是小弟在網路上看到的文章。原網址文章在此:http://www.stereosound.co.jp/hivi/hivicast/hivicast008n.html
日翻中是採用翻譯網站http://www.excite.co.jp/world/fantizi/。
小弟主要是對日本電視節目的放送色溫情況感到興趣...故下列將我感興趣的部分另作標示。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讀看看。
個人的感想在文章後面。
HiVi CAST 手冊 課7http://ic2.pbase.com/g3/49/954649/3/125085664.kKHD7tPu.jpg「RGB偏壓,完全掌握RGB增益」調整的基本
開始為了請完全掌握HiVi CAST的基本性的用法的介紹,很早1年過去了。作為映像篇的最後的題目要談色溫。讀著投影機和電視的目錄和HiVi的報導的話,為這個單詞是很常碰見的:是不是「色溫6500k」啦,「色溫高,低」。果真「顏色的溫度」到底什麼事? 此次,決定從那個附近的說明開始吧。http://i.pbase.com/g3/49/954649/3/125085665.7Xe2SWqL.jpg為了表現顏色的用語和規格,有各種各樣的種類。只在audiovisual的領域被使用的東西限定,顏色的濃度,顏色的配合,顏色上的情況……。選擇了上次的RGB偏壓/增益,也是作為結果左右顏色的參數。當然,為了選擇此次的「色溫」的言詞也表現顏色的用語。
那麼是不是色溫是什麼?有的物體以那個溫度表示成為了特定的溫度的時候發生的顏色,——大大咧咧地發出聲響,是這個色溫的基本性想法。當然,根據物體顯像的關係與溫度有差異。被色溫測量用,用被稱呼為「完全黑體」的物體,這個有著在全部的波長中完全吸收從外部碰上的光和電磁波這樣的特性。一般認為在現實裡(上),完全的東西不存在。不過,而且相近的物質好像存在。絕對以溫度表現了加熱了那個完全黑體的時候發生的光的波長的,東西是色溫。單位是K=開爾文(0℃=273.15k)。
譬如,溶化鐵的熔爐。粘糊看融橫樑鐵的顏色,熟練工理解那個溫度。可以想物體不是完全黑體,不過,是以及同樣事吧。http://i.pbase.com/g3/49/954649/3/125085666.zjuEotvS.jpg
http://ic2.pbase.com/g3/49/954649/3/125085667.yYAbmIce.jpg 色溫,是如果低暗的橘子顏色。色溫從那裡上升的話變得白,並且變得高的話成為青。被認為是朝日和夕陽發生的光的色溫大致2000k,用白天的太陽光從5000、6000k。意味著一般認為在HiVi的報導中如果有「色溫高」的表現的話,要是本來白部分的映像看上去青的事。反過來「色溫要是低」,據說同樣看上去黃色。
在色彩工學的領域,色溫6500k(D65記載)被認為是標準的白。同時,在日本和美國的電視廣播的色溫的基準是6500k。但是在今天的日本,映像內容提供方面和電視機方面,以比起這個高得多的色溫都進行著軟件的製造和硬體的設計。
http://ic2.pbase.com/g3/49/954649/3/125085668.1gYsBfqo.jpg與白用膚色決定色溫。
顏色的濃度的微調整也有效
那麼,進入電視和投影儀的色溫調整。據說想在這裡預先注意的,「色溫」作為調整參數之一雖說被設置,並不是那個調節顯示器機器內部的光源溫度。在audiovisual機器的領域所謂調整色溫,綜合性地調整光的作為3原色的RGB的混合比,伽馬特性,RGB偏壓/增益等,選看作了靠近符合的色溫的預設值這樣的事要是其他沒有。有在試著轉換被顯示器機器準備了的「色溫」設定,不僅僅是白顏色味,特定的顏色與色溫的變化不同的軸上變化為此。
在今天的顯示器機器的「色溫」轉換(選擇),多數的情況,「高」「正常」「低」作為3種類被準備。但,關於各階段相當於的色溫的數值,沒被公開的情況多,同時即使被公開也各式各樣。有的機器「高」色溫是1萬2000k,其他的機器是 9300k的事。
http://ic2.pbase.com/g3/49/954649/3/125085669.IeUdY467.jpg想用色溫的調整著眼的點,是映像裡面的白和人物膚色。
HiVi CAST,作為「色溫」調整用畫面,準備著像上面一樣的2分割畫面。希望首先,現狀的那樣看白畫面左側的100%。突然看,青白色地看不見嗎?家用電視的情況,買了的著的狀態,應該大體上沒錯地看上去青白色。因為希望也有被電視準備了的映像方式由於電影欣賞用要(與電影,電影等被標明的)事,色溫傳動變化的情況,首先試著試驗這個。白畫面,為了因為色溫的變化最易懂,掌握常用品顯示器的色溫變化的範圍也應該有用這個100%。
如果選了在白畫面,自己聯想的白更近左側的100%的設定,這次試著關注右畫面的女性模特兒的膚色。因為對比和黑水平等的基本第5項正確沒被調整,在判斷上犯錯誤,想再一次預先確認。 怎樣呢?自己看上去如想像中的那樣自然的皮膚顏色嗎?如果皮膚看上去黃色,是色溫稍微低的證據。試著調整高1階等級的色溫。「低」的太低而「正常」的太高,那樣的情況,作為次善的策略,稍微稍微試著提高「顏色的濃度」降低,「對比」也有效對策。希望在這樣的微調整的階段,重視右一半的女性的膚色。電影再生白畫面也因為少的事,日常性地接觸膚色在人的視覺中非常敏感領域等是那個理由100%。對膚色的不協調感不快。
有關映像ikoraijingu的基本性的lecture此次結束。下次,想關於試驗信號聰明的用法報告。
(媒體營銷部)
http://i.pbase.com/g3/49/954649/3/125085670.ReSnqF1P.jpg
小弟的感想:
1.日本電視放送確有規範D65為色溫標準是事實;很多日本的電視機跟媒體(片?)、電視節目的色溫沒照規範來,而改採用高色溫來製作也是事實。
2.因為有上述第1點的差異,在觀看日本HDTV節目(衛星收看、網路影片/騎兵片/步兵片或是使用日規電視看歐美影片等情況時,有必要視情況自已進行電視機的色溫調整。目的是要把影片中人物的正常膚色表現出來。 一個日本發行的媒體中,典型的色溫轉換錯誤例子,是神隱少女的DVD。
請參考:千と千尋DVDが赤い理由(日文)
其中有張圖片是明顯色溫轉換的出錯情況。
http://www.synapse.ne.jp/komurano/taiki/sen/a.jpg
心得:
1.當觀看日本節目/DVD等媒體時,若發現有人物膚色與背景顏色太過接近的情況,就可能是色溫顯示/轉換出現問題。可找出影片中的白色畫面作一下確認,看看是否為電視機端需要調整。
2.同樣在觀看日本電視節目(小弟採用暖色溫模式),實際看到的情況是於攝影棚對話的場景,部分片段其人物膚色與攝影棚內的白色背景極為相似(都是白成一片),此為明顯色溫錯誤的情況。但也有其他分鏡鏡頭看起是正常,其他非攝影棚內拍攝的影片,其人物膚色表現也正常。只能說日本電視節目製作,有其即時性的考量吧。 本文章最後由 光之白翼 於 2010-6-1 11:21 編輯
1.最放送色溫為11000K,那請問座標是?
一樣的色溫可是有n種組合。
2.高色溫造成視覺對比感更強烈?
那該研究測試時,是否為同樣輝度下的高&低色溫?
如果只是調整色溫而沒去注意輝度是否相同,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很正常的!
如果高&低色溫兩者個輝度調整至等同情況,根本不會有高色溫對比感比低色溫強烈。
3.色溫
色溫標準當初為何訂在D65是因為晴天日光的色溫,這點亞洲跟北美並無很大的不同,
甚至嚴格來說亞洲地區的平均色溫還低於北美,所以D65就是我們熟悉的色溫,跟人種沒關係。
4.正確的影像重現
原影音重現是一個理想跟口號,但除非重臨現場才有可能,唯一能夠確定可以獲得的是製作者利用各種手段製造出類似的感覺。
製作者監看的畫面這個才是我們能追求到的目標,正確的畫面簡單的定義就是要再現影片製作者的意圖,
而影像重現的色溫標準在D65,目的是要傳真,跟真實的物品比較,跟人種沒有關係,
影片製作者都知道最後影像觀賞的狀態跟環境,這是製作者所要表現的意圖,扭曲標準就代表扭曲製作者想要表現的理念。
而且台灣市場主流還是北美的電影軟體!
4.色平衡
如果有些高中數學基礎的話,可以看到從RGB分別畫一條直線通過色溫座標點,這三條直線會分別通過CMY,這樣才是完整的色平衡。
而SAORI兄您之前提供的所謂D93日本放送規格,這個D93(x0.283 y0.297),其實並非9305K而是9250K,
而且三原色和對應副色間的連線偏離D93(x0.283 y0.297)很遠,在色平衡上是有問題的。
白D93 x=0.283 y=0.297
赤 (Red) x=0.64 y=0.33
綠(Green) x=0.3 y=0.6
青 (Blue) x=0.15 y=0.06
シアン (Cyan) x=0.216 y=0.297
マゼンタ(Magenta) x=0.283 y=0.133
黃(Yellow) x=0.406 y=0.516
依色彩學的角度來看,採D93色溫9250k(x0.2830 y0.2970),一個正常的色平衡狀態是向下列這樣。
x座標 y座標 Y值比例
W 0.2830 0.2970 1.000
R 0.6400 0.3300 0.180
G 0.3000 0.6000 0.723
B 0.1500 0.0600 0.097
C 0.2140 0.2907 0.82
M 0.2736 0.1281 0.277
Y 0.4059 0.5158 0.903
相關資訊請參閱:http://isf.com.tw/ 很有意思的討論, 感謝兩位前輩的分享.
個人認為差別在於: D65 是拍攝時的色溫標準, 但是 D93 是大部分人認同的色溫標準 (以白色來比較). 是不是最後要以導演想表現的標準為依歸? 不同人種的導演 (眼球顏色不同) 會不會對色彩的詮釋也不一樣?
請釋疑! 我是想...除非是有標準校正過的機器,才容易對色溫作出正確判斷(校正過的D65與校正過的D93差別),否則只能以自已的眼睛當作參考。
以前用中色溫看影片時不覺得奇怪。
現在改用暖色溫來看影片,也不會覺得奇怪。
到是之前剛剛轉換電視機色溫時,有發覺到以前的使用設定,所看到的畫面人物,膚色都有偏蒼白的現象,換了暖色溫後感覺就正常些。
如果只是為了讓自已看影片看的順眼,可以照自已喜好調整的。
只要注意別發生讓影片中的人物膚色整個偏掉的情況出現就好。
下圖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
http://www.synapse.ne.jp/komurano/taiki/sen/6.gif
圖片來源:千と千尋DVDが赤い理由 舉個色溫差異的例子(更正,由於觀看效果會經過兩次白平衡轉換,可能大家看到的顏色效果都不一樣,請隨意看看就好。多謝真平兄的說明):
請各位參考一下友站jackyhtl網友分享的EX700照片。
其中最後2張是日本電視節目。小弟看到的情況是畫面字幕及電視節目自已掛上的圖案白色的地方,呈現出來的是青白色。
如果是我的話,大概就會想要修正電視機的色溫設定,看看能不能讓原本青白色的情況可以變的更白一點,這樣看人物膚色的話應該就會更漂亮更真實些吧。 舉個色溫差異的例子:
請各位參考一下友站jackyhtl網友分享的EX700照片。
其中最後2張是日本電視節目。小弟看到的情況是畫面字幕及電視節目自已掛上的圖案白色的地方,呈現出來的是青白色。
如果是我的話,大概就 ...
len1978 發表於 2010-6-1 12:24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屏攝是沒辦法看出關於色彩方面的事情,一是因為相機有白平衡跟色彩處理,二是觀看者的monitor本身也是有白平衡跟色偏的問題。所以最後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樣,會變成雞同鴨講。 要討論基準白色最好連這一頁一起看(ARIB TR-B28:USER REQUIREMENTS FOR A FLAT PANEL DISPLAY AS MASTER MONITOR IN AN HDTV PROGRAMME PRODUCTION ENVIRONMENT),會比較清楚:
http://www.hd.club.tw/attachments/month_1005/10053000198e1ceb1469391002.jpg
excite的日翻中譯文如下:
在在日本的525系的運用中把D93作為基準。規格上的基準白色,Rec. ITU
-RBT 709,SMPTE274M 都成為D65 ,不過,現在,在同樣空間內與525系
和1125系混在一起節目製作被進行,在在同樣環境下的運用中顯示器的色溫
被統一的事最好。同時,照相機調整為了用gray scale海圖被進行,照
相機輸出不影響被顯示器的色溫是一定。
這些的討論好像和另一篇重疊了。我把我當時看過文件後的心得貼過來:
因為BTA S-001文件(1125/60 HDTV Production Systems)已經將基準白色改為D65(三原色的話則是跟REC.709相同的色域座標),所以在D93跟D65以及三種顯示器(CRT、LCD跟PDP)之間的差異性等若未處理好的話,就可能會發生畫質劣化的問題。
相關討論:http://www.hd.club.tw/thread-19250-2-1.html 個人的調整經驗
D65在播放電影時比較適合,充分表現階調性
D93則在播放BS-Hi時有更精神的表現,符合日本人一貫追求高對比感的個性
所以,我都會告訴客戶:我們調整的是劇院標準值,您可依照主觀喜好切換到高色溫,特別是在看高畫質電視節目的時候
而且切到高色溫時,適度增加一些色飽和度,才能與D65時去對應,否則反而會感覺色彩飽和度較差
追求D65有個好處是許多投影機的紅色表現都不夠理想,畫面時常出現偏綠的狀況
經過校正後,電影感(Filmlike)會變得更為明顯
但如果看倌嘗試以Sony Bravia電視裡的"影院"模式來看電影BD
就會出現像"神隱少女"那樣的結局,感覺已經超過了電影院的那種溫暖調性的觀感
而有些偏向"老照片"的調性
我相信大家還是會傾向用"通用"模式來看電影BD
實際上近百萬元的Sony BVM Monitor呈現出來的顏色絕對真實但不討喜(不美?)
導演現場看到的影像,與最後呈現出來的影像更是有很大的出入(導演更像是個畫家,把實景轉換成不同的素描氛圍)
要不然好萊塢電影工業怎麼會有像David Bernstein那樣的調色師生存的空間?
所以,色彩校正的方向認定在於:你希望看到拍片現場的景象?還是最接近製品成像標準的景象?(你希望看到妻子或女友素顏還是化妝?見仁見智囉~)
曹醫師有句名言我覺得很值得細細咀嚼:
"如果大家都吃健康食品,那美食要賣給誰?"
好的主廚懂得怎樣在保留食材原味之餘,透過搭配與不過度烹調的方式呈現多面向的味覺體驗
差勁的廚師即使加了一大堆油鹽與味精等佐料,經過繁複的處理仍讓人難以下嚥
我們廚藝平平的人,能夠經過簡單烹調而吃到新鮮的滋味,也是一種幸福吧! Huang兄:
就您所提到的Sony Bravia電視的一些預設模式(影院、通用等)情況,我是認為未經過儀器量測的話,仍難以判斷畫面表現跟規範D65等設定是否為相近或極小誤差範圍內的效果。
Sony BVM Monitor會賣那麼貴,產品的定位並不是為了要討喜(要不要讓畫面討喜是製作人要想的事情),我想是為了要作色溫管理的關係。
例如光大在另一篇文討論中提到的PVM-L2300器材介紹(請參考):
或是參考SONY新出的PVM-740 機器介紹:
BVMシリーズの色再現を追求したソニー独自の画像処理技術“ChromaTRU”を搭載することで、EBU、SMPTE-C、ITU-R BT709の色域を再現し、正確な階調表示と色再現を実現しています。また工場出荷時に、1台ごとにRGB各色の色域、色温度の管理調整を行っています。このため、放送規格で定められた色合いに限りなく近く、かつ複数台モニターを並べても同様の色合いでの画の表示が可能です。
(EXCITE翻譯)
由於裝載追求了BVM系列的顏色再現的索尼獨自的圖像處理技術"ChromaTRU"的事,再現EBU,SMPTE-C,ITU-R BT709色域,與正確的灰度等級表示實現著顏色再現。再對工廠出貨的時候,每1台進行著RGB各顏色的色域,色溫的管理調整。這個緣故,對用廣播規格被決定了的顏色的配合無限地排列附近,勝的複數台顯示器在同樣的顏色的配合的畫的表示也可以。
這個色溫管理的目的是關係到影片攝影/前製/後製等所有器材需要統一且精度非常準確的標準,讓製作人可以在製作過程中看到一致性的畫面表現,然後進行產品加工/設計等才有意義,工作效率才能提高。
消費型的電視一般不會做到如上述設備或電影院放映設備等此高精度的定位設計(越高精度需求的產品,成本就越高)。我想目前的消費市場會注重這個色溫標準/管理的人仍然不多。所以只有少數高階產品若強調此項支援性的話,會以THX、ISF認證等方式來作宣傳。一般用戶,除了靠行家提供資訊外(註),就只能自已找校色器來量測/校正了。
不過,以後越來越多人開始玩HD攝影時,配合著對畫面色溫管理的需求,這個市場導向應該會有所改變的。
----------------
註:有行家如光大這樣使用光譜儀等級的儀器針對國產電視作過電視機預設值模式的量測,並將結果分享在網路上供大家參考,這點是對大家在選擇產品時,是最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實際上近百萬元的Sony BVM Monitor呈現出來的顏色絕對真實但不討喜==> 非常同意Justin兄所言,這也是小弟對於週遭有意尋求校色朋友的分享
不論D65 or D93 不論眼珠顏色, 不論那種膚色, 不論亞洲或歐美
對於一個視力正常的觀賞者而言, 色彩管理+校色的目地就是要 確認影像 ingest進來->editing->playout-->user end display "理論上" 去 minimize 色偏, 若是以目前劇院電影都是以歐美為主的話, based on D65 是正確的且 make life easier, 若是要爽度高吃重鹹, 那就 based on 個人不同的prefereence, 沒標準
PS: 不同眼珠顏色會有 different perception of color; 這點可能要有更多的醫學上證明了 若是要爽度高吃重鹹 ...
joewang2003 發表於 2010-6-2 12:56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小弟其實目前就有遇到一個問題。
同樣是調色溫,小弟目前有2台螢幕在看。一台是買的47吋低階液晶電視,因為色溫不能調的關係,只有三種選項可以選擇(暖、自然、冷);另一台是19吋LCD螢幕透過顯卡程式作色溫6500K設定(紅藍錄三條BAR目視左右調整)。
這兩台都尚未用校色器作校正。
47吋電視在接電腦觀看SNSD的歌唱節目時,使用電視機暖色溫的結果就是膚色偏黃,使用電視機自然色溫的結果就是膚色整個偏白不自然,冷色溫就不說了,直接發藍光給我看...反而使用19吋LCD電視觀看時,人物膚色的表現最符合我的期望值=.=
只能說,下次買電視等產品,一定要把色溫調整列為必備功能了。 本文章最後由 光之白翼 於 2010-6-2 13:51 編輯
個人的調整經驗
導演現場看到的影像,與最後呈現出來的影像更是有很大的出入(導演更像是個畫家,把實景轉換成不同的素描氛圍)
要不然好萊塢電影工業怎麼會有像David Bernstein那樣的調色師生存的空間?
Justin Huang 發表於 2010-6-2 10:38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回Justin Huang大~
Sony BVM Monitor產品就三項重點,精確的色彩、正確的影像、高度的可靠性。
至於是否討喜就真的得看個人喜好了,上次去看SONY Post-NAB 研討會,小弟可是很想偷搬回家的。
>:)
如果你是導演,你會讓你的成品在你沒看過結果前就發售嗎?
我想答案是不會的。
@吐舌@
基本上好來塢的影片製作品質都還算一致,都會照標準流程做,
導演或製作者他們最後也會在業務用機上監看整部作品,後驗收後才決定發行。
B-)
小弟其實目前就有遇到一個問題。
同樣是調色溫,小弟目前有2台螢幕在看。一台是買的47吋低階液晶電視,因為色溫不能調的關係,只有三種選項可以選擇(暖、自然、冷);另一台是19吋LCD螢幕透過顯卡程式作色溫6500K ...
len1978 發表於 2010-6-2 13:16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回len1978兄~
是有4個方式!
1.想辦法取得工程模式進入方式,看看能不能校正。
(除非對其有研究,否則小弟不建議自行隨意亂調!)
2.接可校色的倍頻器,例如:L牌專業倍頻器,但入門中古機就要三萬左右。
(基本上專業倍頻器的價位,可能已經快超過大大使用的電視。)
3.使用微軟的mediaplayer classic,自已寫script,這樣就可以更動色域/Gamma。
(這也不是那麼簡單,但也不是很困難,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向孫大請益。)
4.與您的19吋LCD使用同樣方式,用電腦播放,然後從driver提供的控制選單去做白平衡校正,但色域還是沒救。 色彩是很難定義的很精確...但是有些東西並不需要弄的這麼玄學...
1.人眼對D65、D93甚至是10000k等等白點, 是否感受偏黃或是太藍~
環境的影響遠遠大於人種的差異!!!
環境的影響我一時找不到圖例說明.但是人眼基本上會比較針對環境作適應.
(因為環境佔的視野較大, 你就算看100吋的電視...也佔不到整個視野的1/3)
當你環境光(簡單的說就是室內照明)比螢幕藍的時候, 當然會覺得螢幕偏黃.
反過來環境光比螢幕黃的時候, 螢幕當然覺得藍啦~
而色溫與偏藍或偏黃的感受本身就不是線性的..這個我再想辦法生圖說明~
所以若以6500k為基準, 5500k偏黃的程度與7500k偏藍程度, 本身就不一樣.
歐美用6500k當放映色溫, 很大的可能是他們客廳比較習慣採用昏黃的鎢絲或鹵素照明(或者替代的省電燈泡). 相較之下6500k就已經夠白了~
但是我們台灣常用日光燈作照明, 色溫很多在7000k以上, 6500k的螢幕一定會感覺不夠白.
因為研究需求, 我測試過一些市面上的日光燈光譜, 至少都在7000k以上,越新的越偏藍(螢光粉老化後色溫會衰退), 高達8000k的也不是沒有.
2.白點的亮度也會影響到你判斷這個白夠不夠白的因素之一
底下這圖,橫軸是不同亮度, 垂直軸是白點的色溫.
若白點的色溫在當下亮度下, 沒辦法跟線相交,你就會覺得這個白點不是太藍就是太黃~
http://docs.google.com/File?id=ddk7gnfk_1092j3mrjfj_b
至於放送色溫設定較高會讓對比更為明顯,我認為是蠻合理的.
但絕對跟人種與色彩平衡沒有關係.....
儀器也無法判定一個顏色是否對人而言是不是純正的白~
因為儀器沒辦法考慮到外在環境光的因素, 絕對不是儀器沒考慮到人種差別這樣的事情.... 在比較正式的文式裏,對於白點及色域的規範都只會提RGB,不會有人提CMY,因為當白點跟RGB定出後,CMY本身就已經確立了,不用另行說明。這就是RGB過白點會到CMY的原因,背後的理由是色彩學加色混色所遵守的定律,工程的人都知道定律的地位多高,牛頓那麼有名,講了一堆東西,不過只有三條定律。今天不論用那個白點,這個關係一定要維持,不然我經由不同途徑所獲得的白點會不一致,會有多重性,接下來就是顏色不一致,這樣的標準不曉得有什麼用。近年來會提到CMY的原因,是因為很多平面顯示器的線性不佳,是沒辦法達到這個標準,所以有些人提出來要檢查這些點,要是像有完美線性的CRT,這件事根本就是跟吃飯一樣是天性,那裏需要什麼色管來調。我是弄不到SONY的BVM CRT,如果大大有管道弄到,不妨量一下它切到D93檔位時,量出來的CMY是什麼?這就是所謂D93或是11000K標準最大的問題,本身內容就矛盾,根本就不符合色彩學的基本原理。
色彩學已經演化近百年,其中標準觀察者曲線重做很多次,現代人沒有笨到不檢查抽樣普遍性,民族性自傲的日本人更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而全盤接受,以現在的科技,做這樣的模型並不會太難,我合理推論日本人有重做過標準觀察者曲線,結果應該是相似,如果不一樣的話,這在國際色彩學上一定是篇重要的論文,一定在目前的色彩學裏會被提到,可能是我讀的還不夠多,我沒看過這樣的文獻,這樣足以証明,對於色感,東西方人並無差異,唯一差異的是喜好。
喜好那種色溫下的感覺跟廣播平台不能認為有直接的關係,擴播平台要確立的是一致性,這樣雙方才是基於相同的平台,講的是同一國話。今天就算日本人喜歡高色溫,他們一樣可以在D65的平台上製做出高色溫味道的影片在D65的顯示器上表現出來,這樣觀看者一樣是看到高色溫的色調。所以重點是他們廣播的規範到底是什麼?
我不懂日文,也沒看過富士電台公告放送標準為11000K的原文,我覺得原文可能是說明富士電台要將節目內容修成11000K的色調然後在標準規範下放送出去,並不是要把放送標準改成11000K,這兩句話沒有仔細分辨的話,是會被認為是相同的。動一個工業規範不是富士電台一家就搞得起來的。
喜好跟標準本來就是兩回事,要改色溫也不是光把電視從D65調成D93那麼簡單,當中有多少東西損失才是值得重視的。 本文章最後由 skyforce 於 2010-6-3 01:40 編輯
19# SAORI
1. 這就怪了 我的D65非常白. 你的D65甚麼狀況下是偏黃的.
2. 同樣的人, 換了環境, 對白的認知就不一樣了...這樣怎麼普查起....
就算普查結果出來了...環境的色溫必定要一致.
但是換回現實生活中, 大家的環境色溫都一致?
btw...是否有普查的論文or資料? 我好奇他普查的手法.
只給我簡單的數據說服不了我的.
不過Sony對於面板原始色溫的要求是在10000k是沒錯.至於原因待查. 本文章最後由 r88522726 於 2010-6-3 01:43 編輯
這個就是日本特有的
拍攝/記錄色溫,與節目製作完成時的最終放送色溫分離處理。
前製的拍攝/記錄,依舊是採用儀器三原色平衡的D65,
但是在後製與放送上,就使用D93,甚至以上的11000K白色基準色溫。
在三原色儀 ...
SAORI 發表於 2010-6-1 16:24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大大不懂攝影跟錄影,攝影跟錄影除了少數情況基本上是沒有色溫規定的,太陽不會因為今天要拍D65就出個D65日光。實際拍攝時是根據創作者想要表現的感覺而決定當時的白平衡,基本上白平衡都是自訂的,光線只有人講幾K沒有人講D65,因為D65的光線是做不出來的,而且同K光線的演色性也不同,總之都是拍攝者自已決定,人懶的話就切到自動白平衡(AWB),由機器自已判斷,只是通常會出錯就是了。
唯一有可能指定拍攝光源的情況是棚內,但那個色溫也不是6500K,更不是D65。
如果日本人那麼鍾情於高色溫,早就發展出一套從頭到尾都高色溫的作業流程了,何必還要搞轉換這種東西。 本文章最後由 r88522726 於 2010-6-3 01:59 編輯
不好意思...我是路過的. 但是有點看不下去了.....
色彩是很難定義的很精確...但是有些東西並不需要弄的這麼玄學...
1.人眼對D65、D93甚至是10000k等等白點, 是否感受偏黃或是太藍~
環境的影響遠遠大於人種的差異!!! ...
skyforce 發表於 2010-6-3 01:12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skyforce大大,沒想到你也跑來精研了,真佩服你能龜那麼久,早知你要發文,我就把我的省下來了。我昨天想了好久,想要用簡單的方式講色彩學裏白點跟RGB間的關係,結果還是放棄了。環境的影響我幫你找了一個例如,雖然是黑白的,但應該可以說明,中間三個灰方塊實際上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因為週遭不一樣,所以看起來不同。
圖取之Charles Poynton著作
19# SAORI
1. 這就怪了 我的D65非常白. 你的D65甚麼狀況下是偏黃的.
2. 同樣的人, 換了環境, 對白的認知就不一樣了...這樣怎麼普查起....
就算普查結果出來了...環境的色溫必定要一致.
但是換回現實生活中, 大家 ...
skyforce 發表於 2010-6-3 01:38 http://www.hd.club.tw/images/common/back.gif
這裏不會有論文的,論文都是洋人寫的,不是日本人寫的沒有效力。
就算是日本人寫的,我也等了好久都沒看過,畢竟這是論壇,不是論文發展,不用那麼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