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17-4-22 13:45:15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家電影公司的任務:贏取詹姆斯龐德新片的發行權(Five Studios’ Mission: Winning the Distribution Rights to James Bond)」,這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NYT)的最新報導。應版主大人要求,下面就來說明這則報導的一些重點。
首先,這五家電影公司分別是華納、環球、福斯、Annapurna,以及從第21集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2006)開始為米高梅在全球發行4部007電影的Sony/哥倫比亞。這裡補充NYT報導沒有提到的一點,根據去年6月底的媒體報導,福斯已經與米高梅就家庭娛樂產品的發行完成續約,雙方的合約將於2020年6月到期,與上次一樣,一次續約5年。除了Annapurna以及環球之外,另外3家公司完全不會讓我意外。派拉蒙沒有來參一腳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新執行長James N. Gianopulos才剛於月初上任,目前是安內重於攘外;至於米老鼠之家,這家公司目前滿手大片,雖然年產量不多,但已經夠玩了。環球之前就沒有參與競爭前4部電影的發行,這次想參一腳但似乎並無意下重本。

至於Annapurna會來參與,真的讓人意外,因為這家公司過去比較有興趣的一直是藝術電影。Annapurna製片公司的負責人是Megan Ellison,她是Skydance製片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David Ellison(下圖左,右邊的是Megan)的妹妹,兩人差3歲。他們的父親則是甲骨文(Oracle)的創辦人,目前並擔任該集團的執行主席及技術長(CTO),他也是億萬大富豪,身家至少10位數美元,所以兩兄妹在電影界混,背後有雄厚資金支撐。從Skydance參與投資的電影品味來看,David顯然偏愛宅男粉絲(fanboys)導向的大片,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最新獨家報導指出,Skydance有意找李安執導Gemini Man,Gemini Man就是一部fanboys導向的科幻題材。不過,當年Megan曾經花了超過2000萬美元,取得魔鬼終結者的相關權利(請注意,兩個連結的內容不太相同),魔鬼終結者同樣是fanboys導向的題材,而最後的成果就是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Terminator Genisys,2015),而且是由David買下Megan的股份後促成。所以,如果Annapurna最後拿下發行權,David很有可能會加入,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就是前例,反正資金來源都是有錢的老爸。

第二,第25集007尚未開始討論選角問題,但據說製片仍希望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至少可以再續攤一次(although producers hope Daniel Craig will play the lead for at least one more chapter)。
第三,已經連續發行最近4部007電影的Sony,NYT的報導用了一整段來敘述他們的動作。在Sony集團執行長平井一夫(Kazuo Hirai)的親自協助下,本週二在內部進行了一小時的簡報,對象是米高梅以及EON製片公司(Eon Productions)高層、雙方各持有007相關權利的50%。簡報地點是Sony的一個攝影棚,Sony特別在這個攝影棚複製了第七號情報員(Dr. No,1962)、也就是第一集007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報導沒有提到是哪個場景,Sony在這個場景中進行簡報。
第四,Sony之前兩度拿下007電影的全球發行權,每次都是取得2部電影的發行權,但是,米高梅這次只有提供一部電影的發行權(MGM and Eon, which stands for Everything or Nothing, are only offering a one-film contract.),也就是第25集007。Sony上次拿到發行權的時間是2011年,而根據當時雙方聯合發佈的新聞稿,Sony讓剛走完破產程序的米高梅在Sony的多部大片中「插乾股」,花錢複製電影場景的動作相對「小氣(要用小器也可以)」許多,但也可以看出Sony最近5年的落魄程度,因為現階段的Sony不但缺乏賣座大片,也缺乏大製作可以讓米高梅再來插乾股。對於這裡的4K玩家來說,這應該也可以充分說明Sony在4K的UHD BD市場為何態度相對消極,至少遠不如當年推動BD的積極,因為Sony幾乎拿不出什麼吸引人的4K電影軟體。我之前曾經提過,Sony雖然2012年市佔率曾經拿下第一名,但第二年開始就是好萊塢六大的後段班。而2012年讓Sony市佔率拿下第一名的最大功臣就是第23集空降危機(Skyfall,2012),但該片實際上是米高梅的財產,Sony只是投資以及代為在全球發行,如果扣掉該片的票房,Sony在2012年的市佔率只能排第三,輸給華納與迪士尼。
第五,「插乾股」、也就是Sony拿了那麼多東西朝貢米高梅,到底利潤如何?NYT的報導也用了兩段文字來說明。第24集007:惡魔四伏(Spectre,2015)製作成本2.5億美元,Sony投資50%另外還要加上逾億美元的行銷費用,卻只能收取25%的利潤,而這25%利潤必須在收支平衡之後才會產生(but received only 25 percent of certain profits, once costs were recouped)。下面一段文字接著指出,根據2014年外洩的Sony內部電子郵件,當時負責為Sony監督相關業務的Andrew Gumpert在電郵中提到,根據他的精算,如果惡魔四伏的全球票房可以達到空降危機的水準,Sony可以拿到3800萬美元的利潤。空降危機全球票房11.085億美元,惡魔四伏則是8.806億美元,少了約20%、2.2億美元,所以利潤估計大概只有3000萬美元出頭。Sony投資惡魔四伏的金額估約2億美元,可以收取的發行費用不到業界行情(8%),而且包括家庭娛樂在內的相關收入完全拿不到,最終利潤僅3000萬美元,花了那麼多力氣,划算嗎?前面提到的25%的利潤也等於透露了,米高梅與EON製片公司可以平分75%,對於EON來說肯定划算。
個人推測,如果比照2011年的發展、當時也是在4月份宣佈電影以及家庭娛樂產品的發行權,第25集007有可能可以在明年11月上片。由於今年是007電影問世55週年,第26集上片的時間應該是2022年,也就是60週年的時間點。至於實際發展,大家只好拭目以待。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