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163|回覆: 30
收起左側

[華語片] 2012/08/03 女朋友。男朋友 拿下2012台北電影獎,最佳男演員獎張孝全、最佳男配角獎張書豪

[複製連結]

發表於 2011-9-22 08:3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本文章最後由 popo0121 於 2012-7-21 22:21 編輯

《女朋友。男朋友》探班記者會 (2011/09/21)

兩男一女的愛情故事能譜寫多少複雜情愫?以《冏男孩》獲得2008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的楊雅喆,九月十二日正式開拍最新劇情長片《女朋友。男朋友》。該片預計明年春天上映,片中將呈現「無法定義的情感及愛情的不同面向,」飾演女主角的桂綸鎂在二十一日的探班記者會上這麼說。

IMG_9141.JPG
桂綸鎂在二十一日的探班記者會頂著可愛俏麗的妹妹頭現身。

《女朋友。男朋友》劇組十九日晚間在中正紀念堂、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搭起1990年學運抗議的場景,預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在園區進行三天的拍攝。該劇組二十一日下午在國家音樂廳迴廊咖啡舉行探班記者會並同時進行拍攝,主要演員桂綸鎂、張孝全、鳳小岳、楊雅喆導演與葉如芬監製均一起出席,大談「青春與愛情。」

IMG_9115.JPG
(左起)導演楊雅喆、桂綸鎂、張孝全、鳳小岳及監製葉如芬出席探班記者會。

楊雅喆導演表示,選擇在中正紀念堂拍攝片中一主場景,是希望能重現90年代台灣社會剛得到發言權的興奮與活力。他認為中正紀念堂代表的不只是野百合學運,而是千千萬萬個在此發生的抗議。楊雅喆導演說年輕時他並沒有參加過學生示威,反而是長大後,特別是這幾年,對社會關注的議題深入了解,才開始參與街頭活動。

而這場在中正紀念堂拍攝的示威場面,楊雅喆說在廣場上人群熱血激昂,但三位演員也要詮釋彼此間波濤洶湧的複雜情感,難度不低。

記者問及導演對90年代的回憶,楊雅喆笑說,二十年前他還是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學在八仙樂園打工,常常裸奔跟裸泳。

IMG_9140.JPG
《女朋友。男朋友》讓張孝全、桂綸鎂、鳳小岳首次在電影裡合作飆戲。

IMG_9158.JPG
鳳小岳(左三)表示,拍電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這次參與《女朋友。男朋友》的演出,雖然是第一次合作,大家排戲演出非常有默契。

《女朋友。男朋友》是桂綸鎂、張孝全、鳳小岳三人第一次一起在電影中合作演出對手戲。在片中飾演知識青年的鳳小岳說,開拍的第一天他就知道「事情對了,凡事都是在非常美好的階段。」

桂綸鎂則表示,學運只是背景,電影最重要的是呈現三個人之間的情感,「劇情非常好看。」她表示很多時候愛情不一定真的可以定義,導演試圖推翻大眾對愛情的想像,「愛情可以有很多不同面貌。」

IMG_9165.JPG
桂綸鎂在《女朋友。男朋友》將詮釋愛情的不同面貌。

記者會上較沉默的張孝全則語帶神秘的說,在每一段感情中,「男生不一定會展現男孩子的性格,同樣的,女生也不定就要展現女生的性格。」張孝全對愛情的詮釋暗示著在楊雅喆導演的新作中,觀眾一定可以期待不同形式的愛情關係。

而在探班記者會舉行前曾發生一段小插曲,因有議員到場關注劇組在自由廣場上的噴漆字樣可能有破壞牌樓外貌之嫌,監製葉如芬當場解釋,牌樓上的噴漆是「可撕式噴漆」,劇組的美術人員在牌樓共上了四層的防護,噴漆不但不會傷害牌樓表面,且噴漆字體用手指輕輕撥就可清除。葉如芬事後感嘆,「只能說台灣的美術太屌了,做得太像、太好,才會引起注意。」

 樓主| 發表於 2011-9-22 08:35:31 | 顯示全部樓層
兩廳院為《女朋友。男朋友》開放拍片 (2011/09/21)

繼總統府、台北賓館的借景拍攝任務後,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再度達成一個不可能的使命─把從未開放給電影取景拍攝的中正紀念堂及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兩廳院)納入電影拍攝主場景。

歷經台北市政府與北市影委員會兩個月的居中協調,2次大型場地會勘、3次跨部會會議,以及出動國防部、憲兵司令部、內政部警政署、台北市警察局總局、市府文化局及吳育昇立法委員的大力協助,電影《女朋友。男朋友》二十日下午正式在中正紀念堂開始為期3日的拍攝工作。

《女朋友。男朋友》由2008年以《冏男孩》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的楊雅喆編劇、執導,劇情講述發生在兩男一女之間、橫跨三十年的青春浪漫愛情故事。不同於一般刻劃浪漫愛情的電影,楊雅喆嘗試把台灣近代社會背景帶入片中,藉由劇情的鋪陳與拍攝,巧妙呈現1980年代至今,劇烈變動中的社會氛圍及男女愛情故事。

因應劇情需要,《女朋友。男朋友》劇組人員透過北市影委會,申請在中正紀念堂及兩廳院拍攝其中一場主景,這是中正紀念堂及其園區在1980年落成以後,第一次開放給電影劇組取景拍攝。藍瓦白牆的中正紀念堂主體、自由廣場牌樓、飾有朱紅色廊柱中國傳統宮殿形式建築的兩廳院都將首次在電影中亮相。

19日晚間,《女朋友。男朋友》劇組人員連夜展開佈景搭設,中正紀念堂主廣場、國家戲劇院內側拉起學運抗議布條、國家音樂廳前方搭起10多個小型帳棚,自由廣場外側則是架起30座拒馬、2座蛇籠,並由內政部警政署、台北市警察總局提供共10輛軍用警備車當作拍攝背景。劇組人員對第一次使用中正紀念堂拍攝也格外小心,在自由廣場下的彩色噴漆是鍍上一層薄膜的「可撕式噴漆」,拍攝完畢、清除薄膜後不會留下任何噴漆的痕跡。

《女朋友。男朋友》監製葉如芬二十日下午表示,該片在中正紀念堂取景,是為了呈現劇中三位主角大學生活記事裡的一段記憶,而那段記憶中有過學生抗議的歷史。「在中正紀念堂拍攝不是為了再現學運或是任何政治運動,而是借由美麗的場景來單純突顯主角正直的個性跟成長過程。」葉如芬說。


二十日傍晚電影開始拍攝,劇組出動3台大型底片式攝影機,主廣場聚集了近五百位飾演參與學運抗議的臨時演員。導演楊雅喆帶領主要演員桂綸鎂、張孝全、鳳小岳及近百位劇組工作人員,穿梭在中正紀念堂園區。中正紀念堂、兩廳院的第一次電影初體驗獻給了《女朋友。男朋友》,為充滿藝術氣息的表演、休憩場地,增添濃厚的電影氣氛。

《女朋友。男朋友》為北市影委會繼《艋舺》、《一頁台北》等賣座電影後,再度傾盡全力支援國片劇組,期望透過公部門資源的整合,提供更多有心致力於國片拍攝的導演及製片,一個更友善、方便、且溝通順暢的拍片環境。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9-24 08:56:40 | 顯示全部樓層
《女朋友。男朋友》探班記者會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9-24 22:35:39 | 顯示全部樓層
桂綸鎂的造型十分清純可愛!!! XD
光是她便可吸引觀衆買票入場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0-8 13:46:17 | 顯示全部樓層
桂綸鎂造型不一樣了!!
之前聽到要拍這部片還以為已經拍的差不多
原來才要開始拍!!期待整個故事的內容~
再次進電影院支持國片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6-4 00:12:46 | 顯示全部樓層
女朋友。男朋友 電影預告片 2012年8月3號上映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6-5 21:10:52 | 顯示全部樓層
這部片 預告在You tube看過了...只能說還好!!
最後一幕好Gay的感覺阿 哈哈!!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6-8 10:51: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popo0121 於 2012-6-8 10:56 編輯

楊雅喆導演帶【女朋友。男朋友】坎城影展初登場


◎緣起篇◎ 狂飆年代!追求未來的希望


張孝全【女朋友。男朋友】坎城影展初體驗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6-18 11:36:16 | 顯示全部樓層
女朋友。男朋友  拍片幕後花絮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6-27 17:16:45 | 顯示全部樓層
林美寶(桂綸鎂飾):充沛生命力,勇敢追尋愛與恨的執著


女朋友。男朋友 活動宣傳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6-28 15:21:10 | 顯示全部樓層
●無敵篇● 高雄腔最無敵:三大明星狂練高雄腔,張孝全被導演罰面壁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6-28 18:42:36 | 顯示全部樓層
看了預告片覺得好像還蠻有趣的,剪輯跟文案都做得不錯

不過比較令人擔心的是........
以兩男一女或兩女一男的人際關係越界,然後失控為主題的華語片真的太多了
從心動,藍色大門,到盛夏光年都是類似的梗
若是表現方式過於爛俗沒有新意也不過是淪為空有卡司的偶像劇
希望本片能有獨到的見解跟創意給觀眾真正的感動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6-30 07:52:13 | 顯示全部樓層
2012台北電影節 開幕片 女朋友。男朋友 首映會花絮照(由於是用手機拍攝,人潮眾多,照片模糊多多包涵)

配樂音效大師杜篤之
DSC_0946.jpg

女朋友。男朋友 導演、演員 座位區(在斜後方lucky!)
DSC_0948.jpg

女朋友。男朋友 導演、演員首映前上台致詞
DSC_0955.jpg

導演、演員就定位,一同觀賞首映會
DSC_0958.jpg

DSC_0959.jpg

放映完畢,導演楊雅喆接受觀眾鼓掌
DSC_0961.jpg

女朋友。男朋友  會後海報簽名排隊實況
DSC_0972.jpg

DSC_0976.jpg

導演楊雅喆
DSC_0980.jpg

桂綸鎂
DSC_0981.jpg

DSC_0990.jpg

張書豪
DSC_0983.jpg

鳳小岳
DSC_0984.jpg

張孝全
DSC_0986.jpg

DSC_0985.jpg

女朋友。男朋友 導演楊雅喆,演員桂綸鎂、張孝全、鳳小岳、張書豪 親筆簽名海報
DSC_1004.jpg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6 11:40:03 | 顯示全部樓層
台北電影節開幕,(愛情+音樂)×演技=觀眾太感動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19 22:37:05 | 顯示全部樓層
【女朋友。男朋友】15秒青春篇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1 22:19:4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popo0121 於 2012-7-23 00:30 編輯

女朋友。男朋友 拿下2012台北電影獎,最佳男演員獎張孝全、最佳男配角獎張書豪

張孝全《女朋友。男朋友》《台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得獎感言


楊雅喆《女朋友。男朋友》《台北電影節》媒體推薦獎 得獎感言


張書豪《女朋友。男朋友》《台北電影節》 最佳男配角獎 得獎感言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2 23:0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電影【女朋友。男朋友】無敵篇 6:桂綸鎂化身女殺手,張孝全煞不住犁田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28 11:56:46 | 顯示全部樓層
出處來源: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418&period=368
青春豔火的時代餘燼 專訪《女朋友。男朋友》導演楊雅喆  報導 / 楊皓鈞
1.jpg
誰能給我更溫暖的陽光 誰能給我更溫暖的夢想 誰能在最後終於還是原諒我 還安慰我那創痛的胸膛──羅大佑〈家〉


兩男一女(或兩女一男)的三角習題、偶像卡司、高中制服,似乎在過去十年台灣電影中成為某種清新討喜的主流,在此般反覆試驗卻又說不出新意的類型趨勢下,《女朋友。男朋友》似乎容易被誤認為另一段追憶那些年我們一起經歷過,卻又無關痛癢的盛夏時光。

然而,本片絕無意重彈青春無敵的懷舊老調,從一開始主角們衝撞體制、參與學運的社會轉型背景,就證明本片企圖與歷史、時代締造更深厚的連結,超脫了浮泛的青春愛情文類。但那些在悠長馬路上飛揚、運動現場上吶喊的不羈身影,終究只是短暫的煙花一瞬,全片著墨更深、描寫更真切的,反而是青春燃燒殆盡後,自朦朧煙塵中逐漸看清人世殘酷與自我面貌的失落與滄桑。

在楊雅喆一貫的作者視野下,他延續了《違章天堂》、《不愛練習曲》、《囧男孩》等影視作品中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仍擅於刻劃來自畸零、殘缺家庭的個體,渴愛尋愛、在流離過程中建立關係、尋求片刻暖和的崎嶇歷程;並同樣用不願戳破明說的溫柔曖昧,去包裹故事中巨大的悲傷;始終不願放棄的,是透露溫暖微光的結尾中,角色們那份對幸福渺小而平凡的期待。

《女朋友。男朋友》沒有逃往異次元的滑水道,它直指許多生命中連才華洋溢的舒伯特都只能沉默低吟的殘酷時刻,但卻也打開了另一種對親密關係、家庭結構的嶄新想像。生命中總有些人是無法用朋友、情人、家人的稱謂去清楚定義,對這份無以名狀的愛,我們該如何解讀呢?


《放映週報》本週特別專訪楊雅喆導演(以下簡稱楊),請他暢談編劇、導戲的創作理念,分享製作過程中的種種點滴,帶領大家摸索這部宛如「樹洞」般滿載幽微秘密的電影中,他所施放的人間煙火。


導演小時生長於板橋、中永和,為何編劇時會選擇高雄作為三位主角的成長背景?

楊:可能因為氣質的關係,我常被誤認為南部人,即便我講國語,很多人和我對話時,會自動切換成台語。

我很羨慕南部人的童年生活與成長環境,喜歡南部那種「天高地厚」的感覺,我想要讓主角們年輕時雖然在戒嚴體制下,可是卻活在自由、開闊的氣氛中;對照中年的他們,雖然已經爭取到新的政治自由,但每一個人卻都把自己綁死。

2.jpg


拍片之前對南部的環境熟悉嗎?前製、勘景時做了哪些研究?

楊:因為拍戲常到處跑的緣故,所以對南部的風土民情也沒那麼不熟,加上台北人很多都是離鄉背井的南部人,很容易就可以觀察出南部人的應對、交往,和台北人之間的不同,而這被我拿來作為劇本中角色表達感情的方式。

在我的觀察中,南部人慷慨、樂於分享,不一定是物質或錢財,可能是他們手上吃的,或是感情層面上的某些東西,這種慷慨在台北人身上比較少見。


開場時,三位主角夜晚時在玉蘭樹上採花的戲很令人印象深刻,這場戲的靈感是怎麼來的?

3.jpg

楊:電影中三人的關係難以被形容,無法用「女朋友」或「男朋友」加以定義,這種愛與情感交流的方式,超脫了一般所謂的愛情或友誼,在生命中,他們可能比你的情人更了解你,那他們算是什麼呢?

在片中我想用氣味、無聲的動作,去表達這種曖昧、朦朧的感情關係。氣味很難在影像被呈現,所以我會想嘗試、挑戰看看,包括阿良採樟樹葉給美寶聞,舒緩她經痛的戲也是如此。

原本並沒有摘玉蘭花這場戲,但有次我翻到一本攝影集,上頭拍攝了玉蘭花從採收、到銷售至都市的過程,知道玉蘭花原來是晚上摘花,我覺得這個畫面很美,就把它放了進來。玉蘭花是一種「台」到不行的花卉,它可能是媽媽帶回來的,或是你去拜拜時從某位阿嬤手上買的,它的形象和氣味能牽起許多觀眾自己的回憶。


主角上大學、離鄉背井到台北後,正逢90年的野百合學運,導演當時也是差不多年紀,請問您當時感受的時代氛圍是?

楊:我當時大一,戒嚴體制剛被打破,大家對自由、未來的社會有很多想像,對社會議題的熱情與關注度也比較高,不一定是指政治方面,對於許多被欺壓的弱勢、與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每天都也人發聲。相較下,這個年代不是麻痺,只是大家更關注的是自己個人的權益,而非整體社會,我想把那個年代的感覺再找回來。


年輕的時候有參與過哪些活動嗎?

4.jpg

楊:我年輕的時候其實也不懂社會運動,頂多聽聽演講,反倒是這幾年才關注某些議題。我無意批判時下年輕人,因為就連我這一代的實踐能力與勇氣,和二、三十年前吳念真、柯一正導演那一輩所代表的「新浪潮」相比,都還比較低,他們才是真正站上抗議舞台、推動改革的人,一直到今天還願意號召大家,身體力行地去改變社會。


台北電影節首映後,導演講過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沒有慾望的話,談什麼自由。」導演所呈現的學運事件中,檯面上的政治似乎只是背景,反而著墨更多的是角色私下的情愛糾葛,以及對欲望的追求,學運在你眼中,似乎不是那麼純粹、理想化的民主自由運動?

楊:我對於理想主義,或是所謂熱血、勵志的光明面,一直抱持著有點懷疑的態度,傾向用更現實的角度去看待它;所以才會在看似「聖潔」的學運中,呈現角色私下的欲望。這也不是我瞎掰,當年廣場上數千人的學運中,的確有不少男女的情愛糾葛,這點我是有做過research的。

您是否會擔心學運世代的反應?會不會有人覺得學運事件在電影中只著重現實的個人欲望描寫,沒有直接觸及裡頭的政治面向,或對整個事件呈現得不夠完整?



楊:嗯,打個比方,如果用相同的標準來檢驗,有人會因為《艋舺》裡面對八零年代的描寫不夠完整、或黑道的呈現不寫實,就否定整部電影嗎?對我而言,這是一部關於愛情與友誼的電影,裡頭的社會背景就是我心中對九零年代台灣的看法,它充滿欲望、每個人在尋求自由發聲的管道;即便我未曾深入學運,擔任裡頭的幹部,但我仍有權利表達我對那個時代的看法。


許多國外電影在處理學運、革命議題時,也常帶到男女之間的欲望與情愛關係作 為對比,比方說像貝托魯奇的《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或是婁燁的《頤 和園》,請問導演有看過這些電影嗎?對這些電影處理革命與愛情的方式有什麼想 法?

楊:當初寫劇本時,很多人就叫我去看婁燁的《頤和園》,它是一部很棒的片子,但裡頭對於學運的正面描寫其實也不多,只有一場戲拍出運動學生四散奔逃的場景,它反而談了更多「六四」之前學生們熱切交流、渴望自由的時代氣氛。

我編劇時沒有想要參考任何電影作為範本,也無需將我的作品與其他電影類比,婁燁的電影語言非常詩化,但我做不到、也無意傚仿;而且《頤和園》後面處理的東西,其實更深沉、血淋淋,我的東西明顯比較商業點(笑)。

5.jpg


片中有些東西還是蠻殘酷的,例如過去在學運抗爭的前鋒份子,長大後卻變成政客的打手;年輕時的友誼與愛情,在成年之後也成了劈腿、不忠,或淪為小三,進入成人世界後,角色似乎都面臨了某種理想的幻滅,這是您刻意安排的嗎?

楊:沒錯,但我不認為片中角色的改變是錯誤或邪惡的,比方說我其實對小三採取開放的態度,沒有任何批判,片中兩位角色的處境其實都是「元配變小三」,明明年輕時兩人更早在一起,為什麼後來結婚的人可以指責他們是小三?感情這種事情,沒辦法去計較「先來後到」這種事,那只是角色之間在情感上分不開彼此。


人生態度轉變這件事亦然,好比對於成了政府官員後換了腦袋的文人,有些人很憤慨,但我覺得站遠一點來看,其實那只是人生必經的改變,我並不覺得那就是「壞」,有些人可能無法接受王心仁的改變,但是誰有資格指責誰是好是壞?最好你都沒變?

6.jpg

導演曾說自己喜歡在劇情、角色情感關係間留白,給予觀眾想像空間,片中也有許多類似的處理,比方說那封空白的情書,或是美寶和母親的關係?

楊:我會用角色的生長背景去詮釋她的性格,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和聯想,美寶的母親是歌舞女郎,她向母親拿生活費要透過另一個朋友,後來媽媽又跟著別人跑了。生長在不完整的家庭,她的故作堅強只是外在的保護殼,但內心其實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而這也連帶影響她後來人生中的許多決定。


導演曾引用一句名言「生命中也有舒伯特無言以對的時刻」,來說明自己對編劇、或導戲的某些概念,這部電影中有哪幾段戲,是你心目中認為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時刻?

楊:像是中年的阿良和美寶爬過欄杆,回到片中兩個人年少相處的地方,過去青春時那個湛藍、充滿水的游泳池,現在卻是天色灰暗、一片乾涸,儘管兩個人在笑,但觀眾從影像中「乾涸」的意象,可以看出這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它代表了角色對於青春的揮別、生命的耗盡。而當結尾時羅大佑的〈家〉的歌出現時,歌詞的意義與畫面又會激盪出另一種弦外之音。

另外,當三人在日本料理店唱卡拉OK的那場戲中,阿良對美寶說:「林美寶你這樣很好玩是不是,你玩夠了沒有?」她忽然變臉賞他巴掌,一句話都不說。映後有觀眾問我說:她為什麼要打阿良巴掌?這對我而言就是一個讓觀眾聯想的留白。

其實這段本來有台詞,最直白的版本是林美寶在搧巴掌後,補一句「你知不知道我找你的時候,你在哪裡?」我知道這句話說出來後,很多觀眾對戲劇的困惑會獲得紓解,但這樣演起來就未必好看,所以拍攝時我就決定把這句台詞拿掉。

7.jpg

對於結局林美寶的去向,似乎也存有很多想像空間?

楊:我之前提到一種超越、又包含友情與愛情的感情關係,有些人比你的情人更了解你,有些人不是你交往的對象,卻會讓你一直擺在心裡,這些都不只是世俗所定義的「愛」。

對許多人而言,愛的終點是長相廝守、結婚生子,因為我們一定會面對生老病死,不可能永遠青春無敵,需要小孩來讓我們看見未來。但所謂家庭的組成一定是男女之間的婚姻關係嗎?它有沒有可能是無性關係?台灣過去有這種案例,幾個拉子幫異性戀女子一起扶養小孩組成「拉媽」家庭,但她們之間沒有感情關係,只是以朋友的身分互相照料。

再舉一個例子,女歌手Patti Smith在回憶錄《只是孩子》(Just Kids)中寫到了自己與男友Robert Mapplethorpe之間的關係,男友後來坦承自己也喜歡男性,甚至兩人到後來也都有各自的伴侶,但她回憶起來,他還是她一生中的摯愛,這種不只是愛情、親情的關係要如何界定呢?我想「靈魂伴侶」(soul mate)可能是最接近的詞彙吧。

8.jpg

導演在早先的訪問中,也有提到另一本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的小說《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裡頭也有類似您所說非血緣、非婚姻的家庭關係,導演過去許多作品中,角色都來自殘缺的家庭,但經過許多風雨後,卻能在另一種類似家人的關係中,找到溫暖與救贖。


楊:我過去寫過很多家庭的故事,阿嬤和孫子、兄弟姊妹、阿公和阿嬤……,寫來寫去都還是台灣的一般家庭關係,直到某次我在報紙專欄上讀到同志父親領養異性戀女子小孩的故事,才開啟我對家庭的另一種想像,體會到原來有愛,就可以組成一個家。

回到剛才提問林美寶的下落,一般煽情的導演,在處理悲傷的情節時,可能會說得更清楚、直接,或是捕捉角色對事件的情緒反應,但導演對這部分總是說得很隱晦?

楊:對我而言,林美寶的「結局」其實已經在泳池那場戲說完了;你當然也可以想像她還在家中,等著阿良與兩個孩子回家,有何不可?

我不喜歡激烈的情感戲或灑狗血的結局,越悲傷的事情,我向來不會直接觸碰,反而會用越快樂的方式處理,這是我的習慣,也是我認定的美學觀。人生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比方說我和某人很好,他隔天要出國了,即使我們倆人在機場淚眼汪汪,但我們前一晚相聚,聊的一定是在一起時最快樂的時光。

9.jpg

劇中主角的四個人生階段,在拍攝過程中是採用跳拍的順序完成,先拍阿良中年,再到三人上大學、出社會,最後再拍高中,演員要在角色不同的人生階段中切換是不小的挑戰,請問在排練或教戲時,如何讓演員順利進入角色心境?

楊:他們身為職業演員,不需要我特別耳提面命,就能在與不同年齡與狀態間切換自如。我唯一需要做的,是讓他們相信這三個角色的人生是真實存在的,有時候是由我向他們口述說明,但過程中有時候難免會引起質疑與爭辯。

比方說張孝全他一開始不願意演陳忠良這個角色,反而想演王心仁,後來我打到同志諮詢熱線,請他們幫我安排有類似經歷的過來人和張孝全、張書豪聊自己的故事,講自己青少年因為娘娘腔被欺負、到後來長大把「娘」當成武器捍衛自己,或是變得更內縮、壓抑。

後來遇到一個生命經歷幾乎與陳忠良重疊的人,和張孝全分享自己從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感情史,包括男友跑去結婚生子,卻又和他勾勾纏,最後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聽完他真實的生命經驗後,張孝全就完全能理解陳忠良在想什麼,再也沒對角色產生疑惑。

我對桂綸鎂採取的策略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她是不能「說太多」的演員,她和美寶有些部份很像,例如她很有主見、個性認真,但除非她的表演和角色設定差太多,我不太會去更動她,不然她反而會亂掉。

10.jpg

桂綸鎂這次表現的形象很多變,在不同的角色階段,從口音、說話方式,到神情都有很大的改變,這些都是她自己的發揮嗎?過程中對演員們的表演方式有沒有什麼調整?


楊:很多是她自己的詮釋,我很感謝她認真注意到這些細節,也不會更動這些東西。

我拍《囧男孩》時,小孩子的表演很多時候是用「騙」出來的,不可能重複太多次,鏡頭也都很長;相較下這部片分鏡很多,拍攝過程緊湊,所以開拍前我就先挑出角色不同階段的重點轉折場次,邀演員出來分開討論、排練,但不會和對手碰面,而演員也可以依照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創造新的詮釋方式。

比方說大學時阿良和美寶在泳池畔的那場分手戲,重點是兩人要把場面搞得很難看,才會造成之後彼此好幾年避不見面。張孝全排練時決定要演得比劇本兇,其實這也很合理,不然這個角色從頭到尾太安靜,沒什麼起伏;而和桂綸鎂排練時,我們討論出如果要讓對方和你避不見面,你可以撕破臉、對他口出惡言,但更聰明的方法,是讓他羞愧到無地自容。

等到了拍攝現場,張孝全無法預期對手會有什麼反應,當他投入劇情中、演得很兇狠的時候,桂綸鎂突然對他做了一個那樣溫柔的動作,當下使他一整個大崩潰。

之所以採取這種方法,是為了打開演員的感官,很多演員做好準備,卻常常只顧著講自己的台詞、演出自己設定的方式,卻不管對手在演什麼,但其實演員必須隨時打開自己的感官,才有辦法「接招」,演出最真實的反應。

11.jpg

成年出社會後,三人重聚時日式料理屋的那場戲充滿爆發力,據說這段是後來重新補拍的,請問會選擇補拍的原因是?

楊:這場三人重逢的戲,原本的宗旨是「暗潮洶湧」,裡頭沒有怒罵、賞巴掌,桂綸鎂在餐廳中吃到一半、講兩句話,就裝醉倒在桌上,角色間的情緒是隱約、壓抑的,處理得很安靜,有點像是前段三人高中時摩托車壞掉,在鐵道上的場景。

如果這段被剪掉的戲放進整部片,後段最大的爆點會落在超市裡張孝全跟蹤男友的橋段,那場戲像是棉裡針,裡頭沒有人尖叫嘶吼,看起來很軟,卻是很恐怖的一場戲。

我當時擔心如果整部片拍得這麼「沉」,對於觀眾會是很大的考驗,所以才想辦法把三人找回來,讓整部片的情緒提前在這段爆發,採取類似八點檔的方式,要他們在裡面卯起來互拼演技,想辦法讓自己亮起來。

聽說林美寶的角色在導演的設定中,原本希望能改得更世俗、現實?

楊:桂綸鎂這個演員比張孝全還慢熟,她和我之間似乎始終有層保鮮膜,即便約出來喝酒、茫了,仍然有一股客氣在。

等到開拍後,這個演員卻變得完全不一樣,很多東西打開了,演法不是排練時的那個樣子。她第一場戲是拍大學時在鞋店裡買鞋子,她那時的眼神好像就已經看穿張孝全的心思,那種鬼靈精怪的演法,超出我原先對林美寶的設定和想像,後來按她的演法修正下去,林美寶這個角色變得很「ㄎㄧㄠˇ ㄎㄧ」(難伺候、挑剔),對付她需要很多眉角。

另一個版本的林美寶也不是不能作,但考慮很久後,覺得那個實在太血淋淋了,觀眾看完後會沉重到走不出戲院,所以只把它放到電影小說裡。

12.jpg

本片攝影指導是包軒鳴(Jake Pollck),在視覺設計上呈現不同年代時,做了哪些溝通,比方說少年時燦爛昏黃的陽光,或是成人後在都市中的灰冷色調?

楊:一般在攝影、美術的視覺設計上,會用一個比較大的詞彙為影像定調,我們一開始想呈現的感覺是「朦朧」,所以才有開場夜裡樹上摘玉蘭花的那場戲;而在角色人生每一階段結束時,也都沒有清楚明確的交待,高中時陳忠良拿著情書作結束,大學時他喊了聲林美寶後沉到水裡,也沒有明說他怎麼了,一直到最後那場乾掉泳池的戲,都是依著「朦朧」的原則去處理。

先用「朦朧」確立三段故事後,回過頭想,電影的另一個母題是「自由」,人們在破除體制、爭取自由的過程中,最後要爭取的其實是心的自由,而不是形式上外在的自由而已。所以在戒嚴時期,我們反而拍得最狂野,呈現很多藍天綠地、戶外開闊的空間;中年出社會後,我們大多反而選擇室內景,鏡頭常刻意帶到天花板、大片地板,或在構圖上加入很多線條,色調一律是灰、白、藍,呈現出角色被框限與壓迫的心境。

我們的確在不同故事階段,選用了不同基調,就連攝影機的運用也是如此,在拍攝狂野的青春階段時,用了最多軌道和腳架;中年階段卻反而有很多手持鏡頭,這些和角色的情緒狀態有關。這些細節一般觀眾未必會意識到,但都是刻意選擇的。

13.jpg

導演之前曾在許多訪談中,提到父親是算命師,小時候跟著他跑了許多婚喪喜慶,比同齡的孩子更早看到一些現實的人情世故。而算命師的客源很大一部分是問姻緣的曠男怨女,必須幫他們化解心中的苦惱,導演曾說自己長大拍電影後,也有點像算命仙,因為電影在某種層面上,也是用故事去療癒人心?

楊:寫影評的人常常會寫到「救贖」這個詞,我之前一直到三十幾歲拍《囧男孩》時都搞不懂它的意思,那好像是某種我到不了的境界,後來我終於懂什麼叫救贖。

戲劇中我們常常美化英雄人物,羨慕他的成功,覺得我們有朝一日也會如此,這是一種正面的勵志故事。另一種戲劇原理,是呈現出小人物身分低下、命運坎坷,不斷作出錯誤的選擇,但到最終這個小人物卻似乎有一些小小的翻轉,讓他能夠重新爬起來,令我們感動落淚。我才搞懂原來這就叫「救贖」,但在東方的語言,這其實叫「超渡」。

大家可以去看光明的勵志電影,也可以看我這種故事中的小人物,帶著女兒等公車、回家吃飯,這種平凡卻巨大的幸福,連美寶、阿良、阿仁這三個那麼看不清自己的人,都能獲得幸福,那我們一般人當然也可以。

最後,請給放映週報的讀者一個進戲院觀賞《女朋友。男朋友》的推薦理由。

楊:每個人過去可能都有一段難以開口的感情關係,你認為這輩子最瞭解你的人,最後卻不一定會和你在一起,成為你的情人或伴侶。如果你生命中曾出現過這樣的人,那就來看《女朋友。男朋友》吧,片中有段留白的情書,就是要讓觀眾填入自己心中隱藏的私密感受,看完後,這部電影就會成為你吐露心中祕密的樹洞。

以上劇照、圖片,由原子映像提供。劇照出處:《女朋友。男朋友》官方臉書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31 23:25:51 | 顯示全部樓層
《女朋友。男朋友》挑戰高難度協拍 http://www.taipeifilmcommission.org/tw/MessageNotice/NewsDet/2291
 (2012/07/31)

  《女朋友。男朋友》於兩廳院廣場拍攝學運的劇情,並找來上百名臨時演員 (5).JPG.jpg
在北市府、影委會與兩廳院的大力合作之下,順利推動電影《女朋友。男朋友》成為在中正紀念堂及其園區在1980年落成以後第一部進駐拍攝的電影 

要成就一部電影,除了需要導演、演員與整個劇組日夜不懈的努力;一座友善的影視城也會傾盡全力,幫助電影順利完成。甫於今年台北電影節拿下最佳男主角、男配角與媒體推薦獎三項大獎的電影《女朋友。男朋友》,自開拍以來即受到各界矚目,影片不但大規模的封閉台北橋取景,更進駐中正紀念堂與兩廳院廣場拍攝,成為首部獲准在中正紀念堂拍戲的影視作品。而在一幕幕看似簡單的畫面背後,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的支援協拍,可說是成就這部電影的功臣之一,尤其是中正紀念堂的拍攝,影委會足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作事前籌備和協調,堪稱是超高難度的協拍案例。
 
在各局處的支援之下,《女朋友。男朋友》借到警備車、蛇籠網、拒馬等設備,重現學運場.jpg
藉由中央與地方單位的協調和支援, 《女朋友。男朋友》借到警備車、蛇籠網、拒馬及鎮暴警察裝備,完整重現熱血的學運場景 

《女朋友。男朋友》講述1980年代至2012年的3人愛情故事,為呈現解嚴以後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場景,北市府、影委會與中央單位協調了兩個多月,並仰賴兩廳院的大力合作,終於推動本片成為中正紀念堂及其園區在1980年落成以後第一部進駐拍攝的電影,期間進行過2次大型場地會勘、3次跨部會會議,更藉著國防部、憲兵司令部、內政部警政署、台北市警察局總局、市府文化局及吳育昇立法委員的協助,借來10輛警備車、2座蛇籠網、30座拒馬及鎮暴警察裝備,完整重現熱血的學運場景。劇組於2011年9月19日深夜正式開始為期4天5夜的拍攝工作,當抗議布條一拉起,還有路過的民眾誤認為這是真實的學運活動,足見劇組美術和調度之用心。而藍瓦白牆的中正紀念堂主體、自由廣場牌樓、飾有朱紅色廊柱中國傳統宮殿形式建築的兩廳院,則因此首次在電影中亮相。
 
《女朋友。男朋友》於兩廳院廣場拍攝學運的劇情.JPG
《女朋友。男朋友》講述1980年代至2012年的愛情故事,並呈現出解嚴以後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場景 


作為連結台北市與新北市的重要橋樑之一,台北橋本次也在《女朋友。男朋友》裡展現迷人且壯麗的一面,經過近月的籌備和沙盤推演,以及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一區的支持,影委會及劇組於2011年9月25日進駐台北橋,並且動員大量的人力及交管,在橋上擺放了五百餘支的交通錐,暫時封閉兩條車道,供劇組拍攝演員鳳小岳和張孝全騎乘機車雙載的畫面,整個工作時間從凌晨4點至晚上7點,歷時15個小時,過程順利,而藉由鏡頭的捕捉,不但呈現出8、90年代年輕人的熱血樣貌,台北橋南側的淡水河岸風景也盡收眼底。這是台北市電影委員會自創立以來的首度大型封橋,亦是電影推動城市行銷的實證。
 
《女朋友。男朋友》於台北橋封橋拍攝 (3).JPG
影委會及《女朋友。男朋友》劇組於2011年9月25日進駐台北橋,並且動員大量的人力及交管,在橋上擺放了五百餘支的交通錐,暫時封閉兩條車道,供劇組拍攝演員鳳小岳和張孝全騎乘機車雙載的畫面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協助國內外影視劇組在台北市取景,截至今年6月底已突破1,100部,透過不斷地協調、溝通及解決的過程,影委會已形成一套標準作業流程(SOP),隨著台灣電影的興盛,台北市影委會也持續挑戰極限,一般封街、借景已不在話下,而如同電影《女朋友。男朋友》的大型封橋和古蹟借景案例亦快速累積,顯見影委會與中央單位和台北市各級局處的合作已臻純熟流暢。台北市以成為影視城市的目標自許,更期許藉由影視作品將台北市行銷出去,相信《女朋友。男朋友》的上映,不只代表一部好電影的誕生,更象徵著台北市「挺電影」的決心。(文/何俊穆,攝影/影委會協拍組)
 
《女朋友。男朋友》於台北橋封橋拍攝 (4).JPG
《女朋友。男朋友》封閉台北橋取景,是台北市電影委員會自創立以來的首度大型封橋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1 12:3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電影【女朋友。男朋友】全球同步首映記者會

http://www.youtube.com/user/gfbf ... k&v=uZqUloGF1Qw

Snap3.jpg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熱門推薦

Starke Sound Stereo A2.640 後級擴大機:在高階音響世界中罕見的重量與驚人能量
Starke Sound Stereo A2.6
Starke Sound Stereo A2.640 後級擴大機:在高階音響世界中罕見
屢獲殊榮的 Habitech 體驗中心仰賴 StormAudio 打造震撼人心的音效體驗
屢獲殊榮的 Habitech 體驗
屢獲殊榮的 Habitech 體驗中心仰賴 StormAudio 打造震撼人心的音
南臺灣首座Storm Audio風暴EVO AoIP/Starke Sound P 11.6.6.7超級劇院落成!
南臺灣首座Storm Audio風
南臺灣首座Storm Audio風暴EVO AoIP/Starke Sound P 11.6.6.7超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聽揚聲器?我推薦:Barefoot Footprint 02!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聽揚聲器?我推薦:Barefoot Footprint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遇(轉載網友蔡先生家訪專文)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遇(轉載網友蔡先生家訪專文) ●器材組

聯絡我們| 問題反映| 小黑屋| 手機版| Archiver|  本網站特別聘請 蔡家豪律師 為本站法律顧問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