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opo
收起左側

[業界新聞] 迪士尼與20世紀福斯兩家公司合併預計在美東時間2019年3月20日12點02分正式生效,內文有IVANSHAN精闢解說相關訊息報導

[複製連結]

 樓主| 發表於 2018-7-21 22:30:25 | 顯示全部樓層
康卡斯特退出,迪士尼贏得 21 世紀福斯購併權
http://finance.technews.tw/2018/ ... century-fox-merger/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27 23:59: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opo 於 2018-7-28 12:04 AM 編輯

THR以及Variety都報導了迪士尼與21世紀福斯的特別股東會議中用極短的時間通過將21世紀福斯旗下部分資產賣(713億美元)給迪士尼。

Disney And Fox Shareholders Give Historic Merger Votes Of Approval – Update
https://deadline.com/2018/07/dis ... pproval-1202434925/

Disney, Fox Shareholders Approve $71.3 Billion Deal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 ... illion-deal-1128343

Disney, 21st Century Fox Shareholders Vote to Approve $71.3 Billion Merger
https://variety.com/2018/biz/new ... er-vote-1202888023/

迪士尼砸2.1兆收購21世紀福斯 將掌握好萊塢近半票房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501888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7 08:27:32 | 顯示全部樓層
美國NBC新聞報導,迪士尼與21世紀福斯雙方的收購案,預計在2019年1月底之前完成交易。
https://www.nbcnews.com/news/all ... kout-battle-n952026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8-12-30 12:55: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IVANSHAN 於 2018-12-30 12:56 PM 編輯

米老鼠之家併購福斯的案子,應該會在2019年內正式完成,之前國外預期X戰警系列最新一集Dark Phoenix,將會是第一部由迪士尼旗下的博偉(Buena Vista)發行的福斯電影。該片原訂上片檔期是今年11月初,但據說因為編導在拍攝完工後打算重新改寫第三幕並進行補拍,先是延後到明年2月初,之後又延到明年6月初上檔。我在這起受到全球矚目的併購案仍在進行之際,曾經整理了過去幾年的米老鼠之家、福斯以及好萊塢六大年產量的資料,但因為近年的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億萬大製作愈來愈難看,而一直懶得完成,趁著元旦假期將這個資料整理收尾。

Box Office Mojo(BOM)網站並不是只有票房資訊,在網頁左側的分類中有一個Studios,點進去可以看到各大電影公司各年度的市佔率(北美)、影片發行以及相關票房資訊。查看這個項目其實可以發現,米老鼠之家雖然市佔率排名近年都在前段班,而且2016年開始一家獨大,但實際上每年的電影產量通常僅10部左右,而且幾乎都是億萬大製作。明年即將正式被併入迪士尼的福斯系統,年產量除了今年以外都是至少20部。下面就大概整理一下2012年開始、也就是併購Marvel後第一部電影復仇者聯盟上片的那年,米老鼠之家每年的電影產量:

2018年的好萊塢六大一共推出了126部電影,這個數字是包括了環球旗下的Focus(9部)、福斯旗下的Fox Searchlight(4部)、Sony旗下的Sony Classics(13部)...等獨立製片口味子公司的作品,米老鼠之家今年只有推出10部電影,除了摯友維尼(成本7500萬美元)之外,其他9部都是億萬大製作。而雖然滿手大片卻不保證一定都會賺錢,今年應該可以確定會有4部賠錢貨,摯友維尼小賠,時間的皺褶、星際大戰外傳:韓索羅以及胡桃鉗與奇幻四國的各別虧損金額應該都會超過一億美元,據說成本接近3億美元的韓索羅、這還不包括應該2億美元起跳的全球行銷費用,最終虧損應該是2億美元起跳。

  • 黑豹(Black Panther,據說2到2.1億美元)
  • 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據說3.16到4億美元)
  • 超人特攻隊2(Incredibles 2,據說2億美元)
  • 蟻人與黃蜂女(Ant-Man and the Wasp,據說1.62到1.95億美元)
  • 星際大戰外傳:韓索羅(Solo: A Star Wars Story,據說2.75到3億美元)
  • 無敵破壞王2:網路大暴走(Ralph Breaks the Internet: Wreck-It Ralph 2,1.75億美元)
  • 時間的皺褶(A Wrinkle in Time,據說1到1.3億美元)
  • 摯友維尼(Christopher Robin)
  • 胡桃鉗與奇幻四國(The Nutcracker and the Four Realms,1.2億美元)
  • 愛‧滿人間(Mary Poppins Returns,據說1.3億美元)


而福斯同一年則推出12部電影,其中包括死侍2的PG-13級重新剪接版Once Upon a Deadpool,所以實際上應該只有11部;另外,同屬福斯系統的Fox Searchlight則推出了4部電影,也就是說福斯今年實際上推出了16部電影,比米老鼠之家多出6部。而福斯今年推出的電影之中,億萬大製作僅有死侍2(Deadpool 2)1部,對外宣稱製作成本1.1億美元;另外終極戰士:掠奪者(The Predator)製作成本8800萬美元,其他電影的製作成本都不超過7000萬美元。如果考慮到電影通常需要至少2年的發展、拍攝、行銷期,從今年的產量與成本來看,梅鐸應該是2年前就決定要把福斯賣掉,所以才會縮減相關產量與支出。

2017年的好萊塢六大一共推出了119部電影,這個數字是包括了環球旗下的Focus(6部)、福斯旗下的Fox Searchlight(11部)、Sony旗下的Sony Classics(12部)。迪士尼實際上只有推出8部電影(括號中的金額是迪士尼對外宣稱的製作成本),除了一部紀錄片之外,其他7部都是億萬大製作,其中至少3部(包括最後的絕地武士在內)超過2億美元(神鬼奇航5實際上應該超過3億美元),而這7部大片的全球行銷費用與製作成本其實相去不遠。

  • 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1.6億美元)
  • 星際異攻隊2(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2,2億美元)
  • 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死無對證(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en Tell No Tales,迪士尼宣稱2.3億美元)
  • Cars3:閃電再起(Cars 3,據說1.75億美元)、
  • 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Thor: Ragnarok,1.8億美元)
  • 可可夜總會(Coco,據說1.75億美元)
  •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據說3.17億美元)
  • Disneynature的Born in China(4月21日在北美上片)。


Disneynature是迪士尼旗下專門拍攝自然生態類紀錄片的一家子公司,從2009年開始每年或每隔一年都會推出一部,台灣博偉雖然不會安排在台灣戲院上片,但好像會發行DVD/BD產品。下面是Disneynature電影票房資料的網路連結:

http://www.boxofficemojo.com/fra ... id=disneynature.htm

而福斯同一年則推出13部電影,同屬福斯系統的Fox Searchlight同一年則推出了11部電影,也就是說福斯這一年實際上推出了24部電影,是米老鼠之家的3倍。而福斯今年推出的電影之中,億萬大製作僅3部,最高的一部是1.5億美元,另外還有2部福斯宣稱的製作成本接近1億美元,可以看出福斯在花錢的態度上相對保守。

猩球崛起:終極決戰(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1.5億美元)
萌牛費迪南(Ferdinand,1.11億美元)
金牌特務:機密對決(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1.04億美元)
羅根(Logan,9700萬美元)
異形:聖約(Alien: Covenant,9700萬美元)

2016年好萊塢六大一共推出了137部電影,而迪士尼實際推出11.5部電影,另外1.5部其實是由迪士尼代為發行的夢工廠(Dreamworks)電影,其中迪士尼有投資吹夢巨人,所以算是0.5部。

  •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Finding Dory,據說1.75到2億美元)
  • 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2億美元)
  •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2.5億美元)
  • 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1.75億美元)
  • 動物方城市(Zootopia,紐約時報報導1.5億美元)
  • 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1.65億美元)
  • 海洋奇緣(Moana,Deadline等媒體報導1.5億美元)
  • 魔境夢遊:時光怪客(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1.7億美元)
  • 尋龍傳說(Pete's Dragon,6500萬美元)
  • 絕命救援(The Finest Hours,紐約時報報導8000萬美元)
  • 逐夢棋緣(The Queen Of Katwe,1500萬美元)


另外,迪士尼同年還發行了2部實際上是夢工廠的電影:

吹夢巨人(The BFG,1.4億美元)
為妳說的謊(The Light Between Oceans,2000萬美元)

這2部應該也是夢工廠與迪士尼簽訂發行合約中的最後2部,其中迪士尼有參與投資前者,也是史帝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第一部為迪士尼拍攝的電影。

而福斯同一年則推出16部電影,同屬福斯系統的Fox Searchlight同一年則推出了5部電影,也就是說福斯同一年實際上推出了21部電影,差不多是米老鼠之家的2倍,其中有5部是億萬大製作,不過,福斯僅投資刺客教條並取得北美的發行權,不完全算是福斯的電影。

X戰警:天啟( X-Men: Apocalypse,1.78億美元)
ID4星際重生(Independence Day:resurgence,1.65億美元)
冰原歷險記:笑星撞地球(Ice Age: Collision Course,1.05億美元)
怪奇孤兒院(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1.1億美元)
刺客教條(Assassin's Creed,1.25億美元)

2015年好萊塢六大一共推出了145部電影,這一年華納有27部電影,旗下的New Line則有4部(2016年開始都由華納發行),也就是說華納系統這一年就有31部電影,2016年後New Line的電影在BOM的資料全部併入華納。而迪士尼在這年僅推出10部電影。

  • 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2.45億美元)
  •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2.5億美元)
  •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1.75億美元)
  • 仙履奇緣(Cinderella,9500萬美元)
  • 蟻人(Ant-Man,1.3億美元)
  • 恐龍當家(The Good Dinosaur,洛杉磯時報報導1.75到2億美元)
  • 明日世界(Tomorrowland,1.9億美元)
  • 夢想越野隊(McFarland, USA,維基資料2500萬美元)
  • 仲夏夜魔法(Strange Magic)
  • Disneynature的Monkey Kingdom


另外,史匹柏執導的間諜橋(Bridge of Spies,4000萬美元)是夢工廠的片子,北美由迪士尼發行,海外多數地區則是由福斯發行。

而福斯同一年推出17部電影,同屬福斯系統的Fox Searchlight同一年則推出了8部電影,也就是說福斯同一年實際上推出了25部電影,是米老鼠之家的2.5倍。福斯的25部電影之中,只有3部億萬大製作,但神鬼獵人實際上是由Regency主導,福斯僅投資並取得包括北美在內的部份地區發行權,該片在台灣由威望(Catchplay)買下版權。

絕地救援(The Martian,1.08億美元)
驚奇4超人2015(The Fantastic Four,1.2億美元)
神鬼獵人(The Revenant,1.35億美元)
史努比(The Peanuts Movie,9900萬美元)
金牌特務(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8100萬美元)

2014年好萊塢六大一共推出了139部電影,迪士尼只推出13部電影,扣掉代為發行的3部電影,實際上米老鼠之家這年只製作了10部電影,其中4部是億萬大製作。

  • 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1.7億美元)
  • 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1.7億美元)
  • 黑魔女:沉睡魔咒(Maleficent,1.8億美元)
  • 大英雄天團(Big Hero 6,1.65億美元)
  • 亞歷山大衰到家(Alexander and the Terrible, Horrible, No Good, Very Bad Day,2800萬美元)
  • 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5000萬美元)
  • 飛機總動員:打火英雄(Planes: Fire & Rescue,5000萬美元)
  • 布偶歷險記:全面追緝(Muppets: Most Wanted,5000萬美元)
  • 百萬金臂(Million Dollar Arm,2500萬美元)
  • Disneynature的Bears


另外,下面2部是夢工廠的片子,還有宮崎駿執導的風起(The Wind Rises),也是由迪士尼負責北美戲院的發行。

美味不設限(The Hundred-Foot Journey,2200萬美元)、
極速快感(Need For Speed,6600萬美元)

而福斯同一年則推出17部電影,同屬福斯系統的Fox Searchlight同一年則推出了8部電影,也就是說福斯同一年實際上推出了25部電影,是米老鼠之家的2.5倍。福斯電影這年有5部億萬大製作,可說是近年來手筆最大的一年,不過,最終只有X戰警:未來昔日以及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的票房表現理想,另外3部都是賠錢貨。

X戰警:未來昔日(X-Men:Days of Future Past,2億美元)
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1.7億美元)
里約大冒險2(Rio 2,1.03億美元)
博物館驚魂夜3(Night at the Museum: Secret of the Tomb,1.27億美元)
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1.4億美元)

2013年好萊塢六大一共推出了125部電影,迪士尼只有8部,其中的6部是億萬大製作。

  • 鋼鐵人3(Iron Man 3,2億美元)
  • 怪獸大學(Monsters University,維基資料2億美元)
  • 冰雪奇緣(Frozen,1.5億美元)
  • 奧茲大帝(Oz: The Great and Powerful,2.15億美元)
  • 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Thor: The Dark World,1.7億美元)
  • 飛機總動員(Planes,5000萬美元)
  • 獨行俠(The Lone Ranger,2.15億美元)
  • 大夢想家(Saving Mr. Banks,3500萬美元


另外,下面這2片是代為發行的夢工廠電影。
百萬精先生(Delivery Man,2600萬美元)
危機解密(The Fifth Estate,2800萬美元)

而福斯同一年則推出14部電影,同屬福斯系統的Fox Searchlight同一年則推出了8部電影,也就是說福斯同一年實際上推出了22部電影,接近米老鼠之家的3倍,其中億萬大製作僅2部,另有3部的製作成本超過9000萬美元。

金鋼狼:武士之戰(The Wolverine,1.2億美元)
森林戰士(Epic,1億美元)
終極警探:跨國救援(A Good Day to Die Hard,9200萬美元)
波西傑克森:妖魔之海(Percy Jackson: Sea of Monsters,9000萬美元)
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9000萬美元)

2012年好萊塢六大一共推出了134部電影,迪士尼推出了10部電影,扣掉舊動畫轉製3D版本重新上片的3部,實際上當年只有7部新片,其中4部是億萬大製作。

  • 復仇者聯盟(Marvel's The Avengers,2.2億美元)
  • 勇敢傳說(Brave,1.85億美元)
  • 無敵破壞王(Wreck-it Ralph,1.65億美元)
  • 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John Carter,2.5億美元)
  • 小芽的奇幻人生The Odd Life of Timothy Green,THR報導2500萬美元)
  • 科學怪犬(Frankenweenie,3900萬美元)
  • Disneynature的Chimpanzee


同年迪士尼還有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1991)、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2003)、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s Inc.,2001)3部舊動畫轉製3D版本重新上檔撈錢。

另外,史匹柏執導的林肯(Lincoln,6500萬美元)、平凡人生(People Like Us,1600萬美元)這2片是夢工廠的片子,以及借物少女艾莉緹(The Secret World of Arrietty)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2010年的動畫,這3片由迪士尼在北美發行,其中林肯在包括台灣在內的海外多數地區是由福斯發行。

而福斯同一年則推出15部電影,同屬福斯系統的Fox Searchlight同一年則推出了7部電影,扣掉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1999)轉製3D版本重新上片,福斯同一年實際上推出了21部新片,正好是米老鼠之家的3倍,而其中只有2部是億萬大製作。

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1.3億美元)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1.2億美元)
冰原歷險記4:板塊漂移(Ice Age 4 :Continental Drift,9500萬美元)

由前面的數據來看,我算的數據其實都是高估,至少比The Hollywood Reporter這類專業電影媒體估的數字要多一些,

2018年126部
2017年119部
2016年137部
2015年145部
2014年139部
2013年125部
2012年134部

如果再考慮到上面提到的好萊塢六大整體年產量中,有一些電影其實是在一些影展的市場展中買進的獨立製片,例如曾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自由之心(Twelve Years a Slave,2013),北美雖然是福斯旗下的Fox Searchlight發行,但該片採預售海外版權的方式來籌募拍片資金;另外,雷神主演的決戰終點線(Rush,2013)在北美是由環球發行,海外版權也是相當混亂。所以,六大的年產量其實是呈現連年下滑的走勢。而米老鼠之家完成併購福斯,台灣的影城業者應該要密切關注後續發展,因為併購完成後的產量預估會再下滑至少一成,而電影院消費人口持續減少,串流改變消費者觀影模式的速度持續大幅加快,好萊塢電影在台灣電影市場又佔了八成的票房(這是威秀老董吳明憲今年5月的對外發言),台灣的影城好像還在不斷展店,滿手大片的迪士尼近年來一直在全球推動增加戲院分帳比例(這才是2014以及2018年初威秀與國賓兩大影城兩度加收10元票價的真正原因),電影的產銷模式已經在大幅改變。

評分

參與人數 2名聲 +40 精幣 +20 收起 理由
popo + 20
west + 20 + 20 原創內容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9-1-6 12:37:17 | 顯示全部樓層
迪士尼併購福斯的過程預期將在今年正式完成,好萊塢六大今年將正式變成五大、或者應該說是4+1大—四大加上一個超級大。我在樓上發言的最後一段,只是簡單說一下仍在演變中的影視娛樂新局面的可能影響,比較詳細的相關內容會從今天開始刊登,目前暫訂會有三篇。

一、串流收入已經開始超越電影票房

聖誕節前一週的The Hollywood Reporter(THR)有一則報導,內容是美國娛樂產業分析公司Ampere的調查預測報告,報告指出全球民眾在串流市場的訂閱花費,2019年將開始超越電影市場、也就是全球整體電影票房的金額,預測的數字則是2019年的串流市場訂戶將會支出460億美元(Global subscription revenue is expected to top $46 billion),而全球電影票房的總收入則是接近、但不到400億美元(just under $40 billion in worldwide theatrical revenue)。前幾天的最新報導雖然提到,2018年全球電影票房收入達到41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但主要依靠的是北美比2017年成長7%的119億美元,去年海外票房298億美元,僅比2017年成長1%,而其中的中國地區票房89億美元,年成長率僅9%,比2017年的13.5%年成長率大幅下滑。報導還提到,美國的串流平台收入已經在2017年超越電影票房,英國則預期會在2018年有相同的走勢。目前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則預期串流市場收入會在2019年超越電影票房,2018年的電影票房成長率大幅下滑其實已經預視了這個趨勢。

而報導提到,會助長這種發展的一個原因,就是電影票已經太昂貴,尤其是串流平台容易取得(訂閱)以及每月費率低廉(Ampere's study suggests that one of the reasons behind the shift may be that movie tickets are too expensive, especially when compared to readily available, low-cost monthly SVOD services.)。報導進一步提到綜合全球15大市場的調查顯示,電影票愈貴則電影院消費人口愈少,反之亦然(the more expensive cinema tickets are, the lower the cinema attendance, and vice versa)。報導舉了一些例子,墨西哥平均電影票價約2.5美元,平均每個人民一年會進電影院3.3次(Mexico, where the average movie ticket costs just $2.50, averages 3.3 cinema admissions per capita per year.),墨西哥最近幾年一直都名列好萊塢電影海外十大市場之一。而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平均電影票價至少13美元,每個人民每年平均進電影院不到一次。愛看電影的法國人則在這兩者之間,報導提到法國的電影票價平均接近、但不到8美元,這個票價水準大概比台灣低了兩成,如果不使用任何優惠來購票的話,而法國人民平均每年會進電影院1.5次。

在Ampere調查的15個市場之中,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9個地區的平均電影票價,都比當地串流平台的月費要高(the study found that in nine out of 15 markets, including in the U.S., U.K., Germany and Japan, the average price of a cinema ticket is higher than a one-month subscription to an SVOD service),伴隨著這兩者(電影票價Vs. 串流平台月費)平均消費差距而來的,是電影院更低落的來客率,這在其中兩大市場明顯可見(The gap was even bigger in the two markets with the lowest cinema attendance),日本的電影院平均票價幾乎是串流平台月費的2倍(In Japan the average cinema ticket cost almost double that of the average monthly SVOD subscription.),而德國的平均電影票價則比串流平台月費高出50%。墨西哥的情況則與日本完全相反,當地串流平台月費幾乎是平均電影票價的2倍(In Mexico, in contrast, the average monthly price of an SVOD service is almost twice as high as the price of a cinema admission.)。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15 收起 理由
popo + 15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9-1-7 08: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IVANSHAN 發表於 2019-1-6 12:37 PM
迪士尼併購福斯的過程預期將在今年正式完成,好萊塢六大今年將正式變成五大、或者應該說是4+1大—四大加上 ...

剛好看到這個關於串流的新聞,很驚訝的是報導內容提到,超過4200萬的用戶(應該是指北美地區)擁有4K電視的設備。

https://www.mediaplaynews.com/20 ... WFfGbUI-s1h41-3alIc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9-1-7 15:56:51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好萊塢固有商業模式失靈中

我在前面最後提到現在的電影產銷模式已經在大幅改變,最主要分兩方面,一方面串流已經快速改變人們在影視娛樂的消費模式,也就是電影票愈貴,去串流平台找樂子的人愈多,完全不進電影院的人也愈多(這種情形從前幾年的北美票房頻創新高,但電影票售出張數卻屢創二十幾年新低可以看出);而另一方面,好萊塢近年的商業模式出了問題,或者應該說是好萊塢沿用多年的一些模式,近年來已經受到串流愈來愈大的影響。

好萊塢沿用多年的其中一個模式,就是電影上片後三到四個月發行家庭娛樂產品,最近幾年則是增加了數位版本比實體版本提早約半個月左右發行,我稱之為『行禮如儀』。至於老祖宗留下來的祖產,也就是片庫中的舊片,米老鼠之家就不提了(前面提過了),福斯在BD上市初期原本還算積極,但是BD格式出來不但沒有將DVD逼退(出市場),整體銷售仍然持續且快速地下滑,這應該就是福斯最近幾年差不多都只是『行禮如儀』的原因,米老鼠之家也一樣,都是以發新片為主。2016年4K的UHD BD出來後的情況也差不多,米老鼠之家更是晚了一年多才加入市場,大概是因為市場非常殷切期盼,沒辦法,米老鼠之家手上強片太多,但目前看來也是『行禮如儀』,米老鼠之家極少回頭發行舊片的UHD BD(其實新片量也少,米老鼠之家的年產量差不多平均10部左右,且還不是每片都是原生4K拍攝,新片若沒有4K拍攝就不會有UHD BD)。總的來說,米老鼠之家近年就是因為家庭娛樂產品銷售持續不振,才會打破以往的電視轉播權銷售模式,例如:通常是電影頻道播放外片二輪的東森洋片台,2018年已經開始播不到一年前上片的米老鼠之家大片,當然是花了大錢買播映權。

應該會在今年下半年上線的Disney+,米老鼠之家旗下的幾個電影品牌,屆時應該只有Marvel、皮克斯、迪士尼動畫(Walt Disney Animation)、迪士尼真人版電影...等的電影上架,所有的星際大戰系列電影要到2024年才可以上架,海外市場不確定。因為迪士尼在2016年就已經將所有的星際大戰、包括米老鼠之家接手前的六部電影以及未來所有電影(包括今年底才要上片的九部曲)的電視以及相關媒體播映權,以2.75億美元的代價賣給了Turner Broadcasting。Turner Broadcasting原本屬於時代華納集團旗下,現在則是屬於AT&T/華納旗下。而為了充實Disney+的內容,幾個月前就傳出米老鼠之家想要買回星際大戰所有電影的播映權。由此可見,米老鼠之家至少在2016年仍然是舊思維,直到2017年才開始意識到串流搶市場的危機,而串流搶的可不只是電影院票房,連家庭娛樂產品市場都因而持續快速萎縮。

米老鼠之家執行長Bob Iger雖然可能因為自家片庫太寒酸,加碼買進福斯以及相關影視娛樂片庫,但這並無法很快解決Disney+即將面臨的問題,因為現在的串流平台最起碼要有2K畫質,無論是米老鼠之家或是福斯的家庭娛樂部門,對於老祖宗留下的祖產並沒有一套完整的持續修復計劃。我在前面提到的『行禮如儀』,指的就是這個部份,因為家庭娛樂產品的銷售近年來快速萎縮,這兩家公司的家庭娛樂部門似乎就因而荒廢了相關工作,至少並不積極,相對來說華納在這方面就一直持續在進行,Sony/哥倫比亞也一直在修復舊片,比較沒有考量實際銷售問題。

Disney+將面臨的另外一大問題則是,未來將播放的電影不可以有R級、也就是限制級,Deadline將近一年前的獨家報導就已經提過,Hulu將會成為迪士尼/福斯的R級節目集散地(There will be no R-rated films, and the programming will be consistent with the Disney brand. The R-rated stuff will go on Hulu.)。而兩個多月前有一則報導提到,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MPAA)、也就是專門為美國電影分級的半官方機構一項統計資料顯示,1968年以來通過分級的29791部電影之中,有17202部是R級。所以,集團執行長Bob Iger如果確定設下這個門檻,再加上自家(包括福斯)片庫修復工作落後,屆時應該會出現Disney+上的片單選項不夠多,很可能比不上Netflix。The Hollywood Reporter(THR)差不多每個月底或月初都會有標題相似的兩則報導,例如:Netflix: Movies and TV Shows Leaving in December,以及Netflix's New Releases Coming in December 2018是較近的兩篇,也就是Netflix即將在當月下架以及上架的片單,我看了11月與12月後大概的算了一下,每個月上下架的片單都超過100多部,內容有電影也有影集,已下檔影集好像都是所有季數一併上架,據此推算Netflix同時在架上的片單應該遠超過500部。前兩年我裝的MOD送了電影199,電影199同時也有超過千部電影在架上,其中光是劇情與動作兩類就超過700部,我猜Netflix的規模應該接近,Disney+想超越,恐怕不是砸錢就可以辦到。順便提一下,應該會有人想知道,NC-17級、也就是以前的X級,MPAA的資料上有524部。

家庭娛樂產品銷售雪崩的效應,也導致米老鼠之家去年6月決定收掉Disneytoon這家子公司。Disneytoon是1988年成立,主要業務就是製作直接發錄影帶(direct-to-video)、實際上就是不會上院線而直接發行家庭娛樂產品的動畫影片。應該有不少人以前在唱片行看過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1991)、阿拉丁(Aladdin,1992)、獅子王(The Lion King,1994)...等迪士尼經典動畫都有三部曲的套裝DVD,這些三部曲的後面兩集就是Disneytoon製作的。維基英文版的資料提到:「根據2002年的媒體報導,Disneytoon每部影片的製作成本不到1500萬美元,但是租售金額卻高達一億美元(As of 2002, the films that Disneytoon had made often had budgets less than $15 million for production, and had taken in $100 million in sales and rentals.)」,難怪會有這麼多續集出來撈錢。而在去年6月的相關新聞中,雖然多數報導內容都提到公司收攤與鹹豬手有關,但是洛杉磯時報的報導中就有這段文字:「很多這些影片都是以家庭娛樂的模式發行,格式包括DVD與藍光,但是現在的銷售市場已經萎縮,因為觀眾幾乎都去串流平台看片(Many of these titles were released in home-video format, including DVD and Blu-ray. But the market for these physical formats has shrunk as audiences embrace streaming video.)」,這應該才是公司收攤的真正原因,因為如果獲利仍然良好,米老鼠之家不會斷然決定收攤,米老鼠之家就沒有因此讓皮克斯以及迪士尼動畫收攤,而只是讓這兩家子公司的創意總監換人,鹹豬手先請假半年然後在去年底離開。

如果有人在看我的這一系列發言,並且期待下一篇發言內容,麻煩在相關內容刊出之前,先看一下這段2013年的文章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20 收起 理由
popo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9-1-9 10:32: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史匹柏與盧卡斯2013年已準確預測影視娛樂版圖的劇變

好萊塢大片愈來愈燒錢的商業模式失速ing

我先假定大家都已經看過本人2013年的文章,「喬治盧卡斯與史帝芬史匹柏:(大型)電影公司將會內爆;隨選視訊是未來(George Lucas & Steven Spielberg: Studios Will Implode; VOD Is the Future)」,這裡的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VOD)指的就是串流(Stream),國外報導有時也稱為SVOD,S就是Stream,或是OTT(over the top)。兩位大導5年半前就看到現在的情勢演變,而且根據他們在電影業超過45年的經驗,可說是準確預測了很多現況,而不僅是串流已經成為人們影視娛樂的主要選項。那篇文章的內容還有『Variety報導提到,史匹柏認為由於現在有很多種不同的娛樂型式都在爭取消費者,電影公司將寧願花2.5億美元拍一部電影,而不願意用同樣金額製作好幾部較個人化(personal)、或古怪(quirky)的電影。史匹柏認為「那是很大的危機,最終會(對電影業)形成內爆-或是一次大崩盤。當三、四部,也許六部(半打)大製作電影的票房崩盤,此時『典範』將再度改變(That's the big danger, and there's eventually going to be an implosion — or a big meltdown. There's going to be an implosion where three or four or maybe even a half-dozen megabudget movies are going to go crashing into the ground, and that's going to change the paradigm.)」』目前看來,『典範』正在改變中。

昨天建議先讀一下我在2013年的發言,那篇文章是2013年暑假檔票房系列檢討的第三篇,而我在第二篇則提到2013年暑假檔好萊塢推出了18部億萬大製作,結果市場消化不良,最終造成其中8部大幅虧損,分別是米老鼠之家的獨行俠(The Lone Ranger,迪士尼宣稱製作成本2.15億美元),Sony/哥倫比亞的地球過後(After Earth,1.3億美元)、白宮末日(White House Down,1.5億美元)、極樂世界(Elysium,製作成本不詳,但Sony以1.15億美元取得全球發行權)以及藍色小精靈2(The Smurfs 2,1.05億美元),環球的降魔戰警(R.I.P.D.,1.3億美元),華納的環太平洋(Pacific Rim,1.8到2.2億美元之間),夢工廠動畫的渦輪方程式(Turbo,1.35億美元),這些大製作的最終虧損金額至少5000萬美元起跳,實際應該都虧損至少一億美元。另外,派拉蒙的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Into Darkness,1.9億美元)以及末日之戰(World War Z,派拉蒙宣稱1.9億美元,實際上據說花了至少2.7億美元)的虧損金額應該也是達到數千萬美元,福斯的森林戰士(Epic,1億美元)、金剛狼:武士之戰(The Wolverine,1.2億美元)以及波西傑克森:妖魔之海(Percy Jackson: Sea of Monsters,9000萬美元)情況也不是很好,應該都會有千萬美元等級或以上的虧損。這些暑假檔大製作的虧損原因,除了製作成本昂貴,最重要的就是全球行銷費用太高,電影票房又有超過一半會被戲院業者拿走,而當年民眾愈來愈少進戲院消費的趨勢已經是進行式。根據THR當年的報導,好萊塢暑假檔大片的全球行銷費用在2014年就已經飆到2億美元。而好萊塢電影的全球行銷費用行情,大致上來說2007年1.5億美元,2011年1.75億美元,2014年2億美元,依照這樣的燒錢速度,最近兩年應該已經達到2.3億美元的水平。所以,不要再只用好萊塢宣稱的製作成本與票房的差異來計算電影盈虧。

2013年就已經發生不止六部大製作電影票房崩盤,如果仔細檢驗,最近幾年好萊塢每年都有超過六部大製作票房崩盤。以2018年來說,我在前面就已經提過米老鼠之家就有3部的虧損金額是一億元美金起跳,福斯的終極戰士:掠奪者(The Predator,8800萬美元)與紅雀(Red Sparrow,6900萬美元)、華納的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Fantastic Beasts: The Crimes of Grindelwald,2億美元)也都將會有至少數千萬美元的虧損。聖誕節前的好萊塢熱門新聞之一,就是環球2部聖誕/新年檔電影的票房失利,其中移動城市:致命引擎(Mortal Engines)的最終虧損金額預估上看1.5億美元,這個金額差不多就是該片實際的製作成本;羅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回到未來三部曲、阿甘正傳)執導的新片Welcome To Marwen,可能虧損6000萬美元,據說該片的成本也只有四到五千萬美元,環球已經將原訂1.2億美元的全球行銷費用砍掉一半,應該就是未來台灣可能要等家庭娛樂產品出來才看得到。

所以,好萊塢近年來面臨的最大核心問題,其實是燒錢愈來愈兇,而且是製作費用與行銷費用都很燒錢,但回收愈來愈困難。所以,Netflix去年開始就成為好萊塢的最後手段,或者是國外媒體所說的dumping ground(垃圾場)。Netflix去年已經從派拉蒙手上買下The Cloverfield Paradox(柯洛佛檔案的第三部系列電影,據說原本噤界也是設定在這個系列,還好該片有上院線),以及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主演的Annihilation兩部電影,後者是僅買下海外版權(該片有在北美以及中國的戲院上片),派拉蒙去年感恩節前更乾脆與Netflix簽約合作,但是不確定合約中會有幾部電影。

最讓人震驚的應該是華納,去年7月突然宣佈將原本預定10月上片的森林之子毛克利(Mowgli)賣給Netflix,該片應該是Netflix從好萊塢買進的第一部億萬大製作。其實仔細檢視最近幾年華納虧損的大製作,這個動作其實不會讓人意外。成本1.75億美元的亞瑟:王者之劍(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2017)、成本1.8億美元的泰山傳奇(The Legend of Tarzan,2016)、成本1.5億美元的潘恩:航向夢幻島(Pan,2015)、成本1.76億美元的朱比特崛起(Jupiter Ascending,2015)...等都已經是範例,在考慮全球行銷費用後,這些華納大片的最終虧損金額與製作成本應該相去不遠;而哈比人三部曲的燒錢內幕也很精彩,華納的虧損金額雖仍是個謎,但合理推算應該是上億美元起跳,而且是每一部都是虧損上億美元起跳。把這類高風險的電影賣給Netflix,至少可以省掉行銷費用,派拉蒙的The Cloverfield Paradox據說就因而小賺(製作成本4500萬美元,Netflix花5000萬美元買下),派拉蒙還可以省下行銷費用。

但是Netflix接手好萊塢大片廠的電影也是有選擇性的,最近就傳出Sony安排在聖誕節當天上片的福爾摩濕與滑生(Holmes & Watson,4200萬美元),Netflix就不願意收購。據說該片的試片反應非常糟糕,風聲早就傳到Netflix高層,Netflix當然不想變成好萊塢的dumping ground。Sony只好硬著頭皮安排上片,最終應該也會有千萬美元起跳的虧損,很好奇該片最後是否還會在海外市場全面上片。

環球除了去年初也將原訂去年1月26日上片的Extinction賣給Netflix之外,也因為行銷費用持續飆漲,最近幾年開始在發行策略上有較靈活的安排。我所謂的靈活,指的是如果發現電影拍完卻前(錢)景不佳,就縮減上片地區,至少可以省下不少行銷費用。例如:萬磁王主演的雪人(The Snowman,2017)北美首映票房失利,影評與口碑也不佳,環球就縮減海外上片的地區,該片原本安排2017年底在台上片,後來則是直接進家庭娛樂市場。

THR去年2月就有一則報導,標題是「好萊塢的兩難:在電影院票房上賭一把,或是乾脆賣給Netflix?(Hollywood's Movie Dilemma: Gamble at Box Office or Sell to Netflix?)」雖然文末的結論引述一位好萊塢大片廠高層的看法,認為賣片給Netflix長期來說不利於大片廠,但實際上愈來愈多好萊塢電影大幅虧損才是更加不利,不但對電影公司的財務不利,電影沒人看也對電影院的營運不利。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20 收起 理由
popo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9-1-10 22:5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金主分攤風險的模式還能持續多久?

從前面提到的近年好萊塢燒錢大製作,應該已經有人發現這麼多大片的虧損金額差不多等於製作成本,那好萊塢六大為何還會繼續沿用這套行之有年的燒錢模式?答案很簡單,除了米老鼠之家以外,其他五大都有固定合作的金主,而且很多都已經合作多年,這也是我在前面提到的另一種『好萊塢固有商業模式失靈』,而這個模式失靈已經是進行式。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些金主,愛看好萊塢電影的朋友應該不時會看到這些金主公司的logo出現在片頭。


威秀(Village Roadshow):除了環球以外,另外五大都曾經合作過,但主要與華納合作,駭客任務(The Matrix)三部曲、兩集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族繁不及備載)等片都可以看到威秀的logo接在華納logo後面出現。(威秀影城1998年初成立時,Village Roadshow就是主要投資公司,這也是影城中文名稱的由來,所以我會用威秀來稱呼這家公司)


Regency Enterprises:上個世紀主要與華納合作,世紀末開始轉與福斯合作,最近的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片頭一定可以看到New Regency的logo畫面接在福斯的logo後面出現。


傳奇(Legendary Pictures):2013年之前與華納合作,2014年開始轉與環球合作,今年又開始與華納合作,但人事已非,因為宅男粉絲(fanboys)品味的前執行長Thomas Tull(上圖右)已經下台(他自己承認是fanboys),而且在他下台前被中國的大連萬達集團併購。


Alcon Entertainment:比較常與華納合作,或者是製作的電影交由華納發行。後者例如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2017,製作成本1.5億美元),但該片海外由Sony拿到發行權,票房收入也由Sony優先收取,等到Sony投資的金額攤平後,Alcon才可以拿到後續的票房收入。所以該片估計上億美元的大幅虧損最終絕大多數會由Alcon承擔,華納則只負責在北美發行,不但未投資一毛錢還可收取發行費用。


RatPac-Dune Entertainment:原本是兩家金主公司,2012年底成立的RatPac Entertainment,創辦人是導演Brett Ratner(尖峰時刻三部曲)與澳洲億萬富豪James Packer(上圖右),RatPac的名稱就是兩人姓氏的前三個字母組合而成,當然資金是來自後者。Packer前幾年與西洋音樂天后瑪莉亞凱莉(Mariah Carey)一度訂婚,據說兩人就是經由Ratner介紹。Packer已經於2017年4月賣掉他的持股,而前一個月的富比士(Forbes)雜誌估計他的財富從2014年的66億美元(US$6.60 billion),大幅降到39億美元(US$3.9 billion),這應該可以某種程度反應出好萊塢大片廠非常燒錢但很難賺錢的程度,難怪他才到好萊塢『玩』了不到4年半就決定認賠停損。對他來說,寵天后雖然很花錢,但燒錢速度遠不如好萊塢電影,現在他則是已經兩個燒錢但不賺錢的『東西』都甩掉了。RatPac通常與華納合作,包括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2017)在內,但自從Ratner捲入性騷擾風暴,神力女超人女主角Gal Gadot親自出面要求RatPac不得再參與投資續集,華納也在去年4月宣佈切斷雙方合作關係。由於RatPac-Dune投資了76部幾乎都是華納的電影,因而擁有這76部電影的小部份版權(報導指稱約15%到25%,也就是當初投資那些電影的比例),上星期華納花了3億美元買下這個不完整片庫(library)的所有權利

至於Dune Entertainment在合併前則是通常與福斯合作,這家公司的創辦人是現任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上圖),所以可以在包括神力女超人在內的幾十部華納電影看到他掛名製片(producer)或監製(Executive producer)。而前面提到的76部片庫的買賣,就是由梅努欽的哥哥Alan Mnuchin仲介。


BRON Studios:由於去年4月結束了與RatPac-Dune的合作關係,華納去年底又找到這家金主公司遞補金主資金『缺口』,雙方簽了6部電影的合作協定,這6部包括台灣即將於週五上片的賭命運轉手(The Mule)


TSG Entertainment:通常與福斯合作,最近兩部X戰警系列電影(未來昔日與天啟)、最近兩部金剛狼系列電影(金剛狼:武士之戰與羅根)、移動迷宮三部曲...等片,都可以看到TSG的古人射箭動畫logo接在福斯的logo後面出現。


StudioCanal:比較常與環球合作。


Media Rights Capital(MRC):比較常與Sony合作,但也有投資環球的部份電影,包括移動城市:致命引擎(Mortal Engines)在內,所以也必須分攤該片正在發生的巨額虧損。


GK Films:2017年與派拉蒙簽了3年合約,但也會投資其他公司的電影,例如最近的波希米亞狂想曲就有GK的股份。


甲骨文(Oracle)創辦人Larry Ellison的一對兒女,也是電影圈著名的金主。熱愛爆米花娛樂片的36歲兒子David Ellison(上圖,阿湯哥旁邊那位),2010年創辦了Skydance目前是派拉蒙經常合作的金主,阿湯哥的招牌系列大片不可能的任務最近三集,以及三集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等電影的片頭都可以看到Skydance的logo畫面,David Ellison當然也掛名製片之一。而雖然是含著金湯匙出生,David Ellison經營Skydance近10年來並沒有什麼太負面的新聞。不過Skydance的最新動作可能引發爭議,因為Skydance宣佈聘請鹹豬手掌管該公司的動畫部門,鹹豬手未來將直接對David Ellison報告,此舉已經引起包括Time's Up、Equal Rights Advocates...在內的反性侵活動或平權組織的抗議,而且抗議聲浪有逐漸高漲的趨勢。而與Skydance有密切合作關係的派拉蒙,高層據說已經在煩惱這項突如其來的人事任命,THR的報導提到Skydance是在美國時間週三正式對外宣佈前才告知派拉蒙高層。

而33歲的妹妹Megan Ellison則是比較藝術片傾向,她也在2011年創辦了Annapurna Pictures,曾經參與投資製作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2012)、瞞天大佈局(American Hustle,2013)以及最近的為副不仁(Vice,2018)等片,明顯可以發現這些電影都是當年電影獎季節的熱門作品。另外,Annapurna去年也拿下第25集007 電影的北美發行權,屆時將與米高梅共同負責北美的發行工作。

以上介紹的大概是除了米老鼠之家以外的好萊塢五大片廠經常合作的金主公司,除了這些公司之外,其實還有一些較小型或是以獨立製片為主的公司,例如Cross Creek PicturesFilm4Participant Media...等,以及近年開始出現的中國金主,例如阿里巴巴華樺傳媒(Huahua Media)...等。而米老鼠之家的電影都是獨資,這是集團執行長Bob Iger的政策,所以沒有金主公司參與,而這點其實很容易被忽略,尤其是被台灣的戲院業者忽略。因為併購福斯在今年內正式完成後,福斯系統的幾家公司以往合作的金主,在合資的合約結束後,就必須看Iger如何授權集團的電影部門通過電影企劃案,以及整個集團的電影未來是否還是以大製作為主,是否願意像史匹柏所說的:『用同樣金額(2.5億美元)製作好幾部較個人化(personal)、或古怪(quirky)的電影』,Fox Searchlight的電影就差不多都是這類成本較低的電影,例如去年的2部奧斯卡金像獎大羸家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製作成本2000萬美元)以及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據說1200到1500萬美元),更不要提這2部都是R級、也就是限制級電影。如果米老鼠之家未來還是持續大片策略,個人認為在福斯與那些金主的合約到期,以及正式合併前開拍的電影都上片後,後者我的估計大概2020年底前就會消化完、頂多有少數電影拖到2021年,除了阿凡達的續集以外,未來的迪士尼/福斯電影年產量可能最多15部。如果未來又要挪資源與資金去拍Disney+的節目(不要忘了還有可能成為R級節目集散地的Hulu),電影產量可能更少。我在前面提過,近年迪士尼+福斯的年產量差不多35部左右、除了去年以外,未來一下子少了20部,如果又有更多電影被賣給Netflix,電影院要怎麼賺錢?更不要說米老鼠之家已經因為滿手大片,可以而且不止一次要求提高戲院分帳比例,戲院已因收入將減少而調漲票價。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20 收起 理由
popo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9-1-13 12:35: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IVANSHAN 於 2019-1-27 11:50 AM 編輯

四、好萊塢固有商業模式持續失靈後要怎麼辦?

家庭娛樂碟片收入原本是電影業利益的大補湯

Digital Entertainment Group(DEG)前兩天已經公佈2018年家庭娛樂市場消費的初步數據,最終的正式數據將在2月公佈。DEG公佈的初步數據提到,去年美國整體家庭娛樂市場消費金額約233億美元($23.3 billion)、年成長率11.5%。但其中,以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以及Hulu為首的串流媒體收入年成長率高達30%、金額則是129億美元($12.9 billion),連續第二年超越電影票房收入。北美去年的整體電影票房收入118.89億美元,年成長率其實僅7.4%,無論是金額或是成長率都大幅輸給串流平台,如果考慮串流訂閱月費與電影票價的差距,消費者人頭(或收視戶數)的成長率差距更大。

碟片的銷售、也就是實體家庭娛樂產品的銷售數字,則是40.3億美元,比2017年大幅衰退14.6%,儘管4K的UHD BD銷售大幅提升(Total disc sales continued to fall, despite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4K Ultra HD Blu-ray, with consumer spending on physical media in 2018 coming in at an estimated $4.03 billion, a 14.6% drop from the prior year.)

至於UHD BD的銷售,DEG並沒有提供銷售數字,唯二的數字則是比2017年的銷售大幅提高70%,去年第四季的成長率則是46%(Sales of 4K UHD content rose 70% during the year and 46% in the fourth quarter.),但這些成長率數字其實沒有意義,因為UHD BD的銷售金額已經包括在整體碟片的銷售、也就是實體家庭娛樂產品的銷售數字之內。而去年美國整體碟片的銷售金額40.3億美元,比2017年又少了四成。我去年4月就已經,引述Deadline報導的數據:(北美)「家庭娛樂產品的銷售『持續萎縮』,從2004年的249億美元($24.9 billion),到了2016年則僅有125億美元($12.5 billion)。(Home entertainment sales have been “shrinking consistently” from $24.9 billion in 2004 to $12.5 billion last year.)」,而2017年再掉到68.3億美元,差不多是對半砍,從北美與全球的碟片銷售快速且大幅下趺的走勢來看,難怪OPPO決定不再開發新的轉盤。2017年美國的實體家庭娛樂產品銷售金額68.3億美元,2018年再跌40%、剩40.3億美元,包括DVD、BD、UHD BD在內的影碟銷售看來離谷底不遠。

家庭娛樂碟片收入原本是好萊塢電影利潤的大補湯,前面提到
2004年的銷售數字249億美元($24.9 billion)還是只有DVD的銷售,而根據Box Office Mojo的資料,該年北美電影票房收入93.805億美元,碟片銷售金額接近整體票房的3倍。但到了
2018年情勢大幅逆轉,電影票房收入118.89億美元,碟片銷售卻僅有40.3億美元,整體票房是碟片銷售的3倍多一些,而靠著愈來愈貴的票價墊高票房,15年後的票房數字反而更少。2004年北美賣出15.105億張電影票,平均票價僅6.21美元,2018年則是13.009億張,平均票價飆升到9.11美元,再考慮現在很多宅男粉絲(fanboys)喜歡到戲院二刷、三刷或更多刷以及愈來愈昂貴的票價,15年來觀眾流失速度其實遠超過帳面上的2.1億張票的差距。

雖然報導也提到去年美國人購買數位版本的影視節目(movies, TV shows and other content)、包括電影、電視以及其他節目的金額24.6億美元($2.46 billion),以及美國人用串流方式看電影以及租碟片(stream movies on demand, the electronic equivalent of renting a DVD or Blu-ray Disc)的金額20.9億美元($2.09 billion),這兩個金額合計45.5億美元比2017年成長10.5%,但這些消費支出不完全都是好萊塢電影,大概只有一半左右。

而DEG的報告還提到,4K的UHD BD目前有445個titles,另外4K數位版本則有682個titles(The number of 4K Ultra HD Blu-ray titles available in the market grew to 445 titles, with another 682 4K titles available digitally.),可以合理判斷其中的237個titles是只有數位版本而沒有實體的碟片版本。所以,未來的碟片銷售下滑速度加快,數位版本應該會更多,好萊塢六大可能已經在評估往後只發數位版本,而減少甚至停止發行碟片版本。

至於版主大人前面提到的「超過4200萬的用戶(應該是指北美地區)擁有4K電視的設備」,DEG的報告也提到這個部份,但相關文字是美國境內「4K電視的市場滲透率比前一年成長60%,達到4800萬戶(4K UHD TV penetration rose 61% over the year-earlier period, to 48 million households.)」。其實,我不認為這個數字有什麼特別之處,4K電視已經上市差不多5年,市面上應該已經買不到2K電視,或者是仍然有少數2K的Full HD電視,但是4K電視的價格更有競爭力,只是想換電視的消費者當然會選擇買4K電視,觀察重點其實放在使用4K訊源以及看4K節目的用戶有多少。Variety報導緊接著提到,「可以接收4K訊源裝置(遊戲機以及機上盒)的市場滲透率比前一年大幅成長66%、達到1300萬戶[penetration of 4K-capable player devices (game consoles and set-top boxes) rose 66%, to 13 million homes.」。先看4K電視市場滲透率比前一年成長60%,達到4800萬戶這個部份,美國人口目前是3.279億、去年9月的數據顯示有1.219億戶,4800萬戶可算是有40%左右的比例。但是有將接收4K訊源裝置使用在4K電視的比例太低,1300萬戶的比例僅佔美國總戶數的一成多一點,而且1300萬戶的4K裝置是包括遊戲機以及機上盒,其中可能有些家庭是兩者都有,所以實際滲透率比數據顯示可能更低。2K推了差不多10年,接下來4K推了差不多5年,實際狀況是兩個都推得不好,所以今年的CES已經在推8K。連好萊塢電影都還沒有做到每一部電影都是4K,就算是賣座大片也不一定都有4K版本,會發行UHD BD不代表電影院拷貝也是用4K後製。而愈來愈多人在看串流,其中有很多人用的裝置只是手機或平板,這些手提式的播放裝置畫面其實都不大,2K就已經很好用了,雖然也許有人還是會希望在手機或平板上看4K畫質,但8K用在這些小型行動裝置有意義嗎?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20 收起 理由
popo + 2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9-1-15 00:22:40 | 顯示全部樓層
電視轉播權的銷售可以彌補家庭娛樂銷售萎縮的缺口嗎?

前面提到的數據、包括票房收入以及家庭娛樂銷售,在考慮愈來愈燒錢的製作以及行銷費用後,已經可以說明好萊塢收益的缺口持續在擴大。而我在前面也提過,米老鼠之家2016年已經將所有星際大戰電影的電視轉播以及相關媒體播映權賣給對手(AT&T/華納旗下企業),顯示好萊塢前幾年就已經在注意這一塊收入可以彌補急速短收的家庭娛樂利潤。但在好萊塢隨即開始關注並即將加入的串流市場,轉播權未來還能繼續賣嗎?米老鼠之家都已經在盤算買回星際大戰的播映權,因為自家的串流平台Disney+下半年就會上線,AT&T/華納的串流平台也是預定今年上線,這些平台都需要愈來愈多的內容、包括電影在內,內容就是王道。

我在前面提到RatPac-Dune Entertainment去年底在拍賣76部以華納電影為主的片庫,華納最終應該是在拍賣結束後,以優先購買權的方式用得標價的3億美元買回。我在前面提到華納與Regency在上個世紀合作,其中誰殺了甘迺迪(JFK,1991)以及烈火悍將(Heat,1995)...等片前幾年陸續推出最新修復版BD,卻是由福斯發片,因為Regency在上世紀末已經改與福斯合作,因而委由福斯發行相關家庭娛樂產品。可以合理判斷這些當年由華納在全球發行的電影,版權在20年後重新轉移到Regency,這應該是當初雙方的投資合約中有相關條款。所以,我會說華納在RatPac-Dune的合作合約中,應該設下了優先購買權、或者說是在特定條件下優先買回相關權利的條款,而這裡的特定條款時間點應該就是雙方結束合作後,而RatPac-Dune收攤後隨即拍賣相關權利。但內容就王道,華納可不容許這些掛著自家招牌的電影,又跑到其他平台。誰殺了甘迺迪以及烈火悍將修復版的片尾字幕最後,其實仍然註明了相關的劇本、配樂...等的版權是屬於華納,包括華納在內的好萊塢電影片尾字幕的最後差不多都有類似字眼,修復版並沒有修改原始拷貝上的這些內容。

而在我引述的那則Deadline報導還提到一點,「消息來源估計,這批76部電影的片庫在未來5年,每年還可以產生6000到8000萬美元的收入,之後就沒有價值了(Sources projected the library will generate $60M-$80M annually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then dissipate.)」而這裡提到的未來5年指的就是全球各地的電視以及串流平台播放權的授權收入。這76部片庫的確包括了一些當初應該有賺錢的電影,例如:地心引力(Gravity,2013),安娜貝爾(Annabelle,2014)以及續集、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2014)、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2016)、厲陰宅2(The Conjuring 2,2016)、自殺突擊隊(Suicide Squad,2016)、牠(It,2017)、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2017)...等,這些電影大概都是當年的賣座大片,未來5年還可以產生的利潤應該主要是來自這些電影,不過地心引力應該已經沒什麼價值了,因為上片己經超過5年了。但是,這個片庫中的賠錢貨更多,前面提到的亞瑟:王者之劍(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2017)、泰山傳奇(The Legend of Tarzan,2016)、潘恩:航向夢幻島(Pan,2015)、朱比特崛起(Jupiter Ascending,2015)其實都在這個片庫之中,而且片庫中還有更多億萬大片賠錢貨,例如:阿湯哥的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2014)、300壯士:帝國崛起(300: Rise of an Empire,2014)、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2015)、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2015)、氣象戰(Geostorm,2017)...等。而這個片庫中還有很多中小型製作,從華納去年切斷與RatPac-Dune的合作後,火速花了約半年時間找到另一家金主公司BRON Studios,可以發現好萊塢找金主公司分攤投資風險,原本主要是以億萬大製作為主,但最近幾年是連成本幾千萬美元的中型或小型製作都要找金主,突顯了好萊塢光華不再。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批76部電影的片庫在未來5年,每年還可以產生6000到8000萬美元的收入,其實是一筆很好的生意,所以美國財長的哥哥仲介的交易的確有幾組人馬或公司競標。但是,這個金額是來自76部電影,也就是說平均每片每年僅有將近80萬美元到105萬美元的收入;由於這些金額是來自每片15%到25%的版權,這個百分比代表的是RatPac-Dune當初的投資比例,如果換算成100%的一部電影收入,則是每部電影每年大約320萬美元到700萬美元,這個金額對於一部當初花了上億美元製作的電影來說,大概只夠塞牙縫。而且還要考慮到這些錢並不是立刻可以收到,一部電影要上片幾年後才會陸續有這些小額鈔票入帳,而當初花掉的數億美元製作成本加上行銷費用,則是在上片前就要支付,等到這些電影下片後才會進來的後續收入入帳前,高達數億美元的直接成本若未付清則會有利息支出。所以,我會說這些未來5年才會陸續進來的小錢,對於好萊塢大片來說只夠塞牙縫,而且可能還不夠塞。

而銷售電視轉播權其實還有分階段,用電影術語來說就是還有首輪、二輪、三輪...的分別,前面我提到東森洋片台以往就是二輪或三輪,但去年開始首輪播出米老鼠之家上片不到一年的大片,當然是花了大錢。而Deadline差不多每年都會有幾則報導,內容是美國有線頻道花錢買到哪些賣座大片的播映權,而過去幾年通常看到的是福斯旗下的FX在買播映權,台灣也看得到的Fox Movie Premium經常廣告即將播放的大片,其中也有很多是上片才半年多的院線片,個人相信來源可能是包括在FX的購片合約。而這類新聞以往經常是在大片北美首映週末過後才出現,例如:超級8(Super 8,2011)的北美有線電視播映權由FX取得的消息,就是在當年6月14日刊登,該片的北美首映日期是6月10日,首映週末是10到12日,首映週末才結束,FX就買下有線電視播映權。報導中這段文字Because of Super 8's strong early performance, its license fee is expected to be close to 12% of its domestic box-office tally.,可以合理判斷銷售金額是與北美首映票房表現成正比(報導暗示由於該片北美首映週末票房表現強勁,播映權的費用可能接近北美最終票房的12%。該片北美最終票房1.27億美元,12%約等於1200萬美元,這個播映權還挺值錢的),前面提到的那些賠錢貨應該不太可能賣到好價錢,因為首映票房爆掉了(bomb)。

由於家庭娛樂的銷售近年急速下滑,電視轉播權的收入對電影公司愈來愈重要,但這其中就出現兩個吊詭。首先就是米老鼠之家已經併購福斯以及相關電視頻道,FX未來不會再花大錢買片,而且不要說是首輪播映權,可能連二輪、三輪播映權都不會買,那未來怎麼辦?從Deadline一年前的報導可以發現,FX買的片單沒有侷限,除了福斯自家的片子(東方快車謀殺案大娛樂家),也包括Sony(野蠻遊戲:瘋狂叢林)、環球(歌喉讚3美國製造)、派拉蒙(變形金剛5:最終騎士家有兩個爸),以及米老鼠之家的大片,也就是說,好萊塢在這一塊的收入又將出現缺口,而且可能是很大的缺口。其次,串流平台成為好萊塢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內容不止是王道,串流平台還很吃內容,因為內容就是武器。Deadline這則報導是最近也是最後一則FX買進賣座大片的首輪播映權新聞,內容提到「FX的電影播映權購買合約同時包括串流播映權,也就是說除了cable(FX是有線電視頻道)之外也可以在FX的串流平台上看到,這個改變是在幾年前開始(FX, whose movie deals also include streaming rights to make the films available on the network’s digital platforms, made the switch several years ago)」。FX未來是否還會繼續買電影播映權,應該是等米老鼠之家正式接手後才會決定,而米老鼠之家據說在盤算將已經賣出去的星際大戰播映權買回。所以,未來還要再買或賣播映權嗎?不賣的話,收入會再減少;要繼續賣的話,怎麼賣是問題;買到播映權的頻道是否達到經濟效益也是問題。以東森洋片台來說,近年已經因為串流的普及速度加快,第四台剪線率也持續上升,東森洋片台一定會評估砸錢買這些大片的首輪播映權是否符合經濟效益。也許東森的購片合約中有包括獨家條款,在台灣地區未來N年內不得在包括串流在內的其他平台播映,但這樣的條款等於要花更多錢,生意頭腦靈活的米老鼠之家不可能沒想到。

所以,串流快速攻佔市場對影視娛樂產業的影響與改變,可能超呼大家的想像。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20 收起 理由
popo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9-1-19 12:56:06 | 顯示全部樓層
好萊塢固有商業模式的票房表現:

米老鼠之家自從2006年開始併購皮克斯(Pixar)漫威(Marvel)、包括星際大戰(Star Wars)在內的盧卡斯產業,以及預期今年內即將完成併購程序的福斯,所以,現在是適合的時間來回顧一下好萊塢固有商業模式是否真的失靈?由於復仇者聯盟(Marvel's The Avengers)於2012年上片,象徵米老鼠之家的併購成效開始顯現,下面就整理了2012年以來,好萊塢六大到底推出了多少部億萬大製作。各位可以發現數字大概在18到25部之間,而其間的消長則是,米老鼠之家的大片年產量愈來愈多,也愈來愈燒錢,去年已經有製作成本3、4億美元的天文數字出現,華納基本維持在5部上下,其他四大則是愈來愈保守,甚至某些年度完全沒有推出億萬大製作。而經過2013年的殺戮戰場(一個暑假檔就推出18部億萬大製作,超過一半虧損),其他四大推億萬大製作的手筆愈來愈謹慎,其中環球相對來說,2014年之後雖愈來愈謹慎,但相對來說步伐也愈來愈穩健。(米老鼠之家與福斯的億萬大製作片單請參考本人樓上發言)

2012年六大總共推出19部億萬大製作:

米老鼠之家:
4部,其中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的虧損至少2億美元(全球票房僅比製作成本多出3413萬美元)

福斯:
僅2部億萬大製作,整體來說有賺錢。

Sony/哥倫比亞3+1部:
蜘蛛人:驚奇再起(The Amazing Spider-Man,2.3億美元)、MIB星際戰警3(Men in Black 3,2.25億美元)、攔截記憶碼(Total Recall,2012),後者的虧損金額應該是上億美元起跳,另外,007空降危機(Skyfall,2億美元)雖是米高梅的電影,主要資金是來自Sony,但米高梅會拿走最多的票房收入。

華納4部:
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據說3億美元)、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2.5億美元)、黑影家族(Dark Shadows,1.5億美元)、怒戰天神(Wrath of the Titans,1.5億美元),其中只有黑暗騎士:黎明昇起賺錢,哈比人:意外旅程的虧損應該上億美元,另外2部也會有千萬美元等級的虧損。

環球3部:
超級戰艦(Battleship,2.09億美元)、神鬼認證4(The Bourne Legacy,1.25億美元)、公主與狩獵者(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1.7億美元),3部都不會賺錢,其中可能只有公主與狩獵者會在之後數年靠陸續進帳的電視轉播權勉強打平,極昂貴的超級戰艦(成本逾2億美元)虧損至少上億美元。

派拉蒙:
完全沒有億萬大製作的真人演出電影,唯二的兩部億萬大製作都是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DWA)的馬達加斯加3:歐洲大圍捕(Madagascar 3: Europe's Most Wanted,1.45億美元)以及捍衛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製作成本1.45億美元),DWA與派拉蒙的合作也在該年告終,接下來5年改由福斯代理發行,並在前兩年賣給環球。派拉蒙市佔率該年起開始在六大中墊底,而且是第七名,表現甚至比Lionsgate還差。而派拉蒙的問題,我在2011年底就已經提過,已經過了將近8年,這家公司仍然欲振乏力,換了執行長也很難振衰起蔽。

2013六大總共推出25部億萬大製作:

米老鼠之家:
6部,其中獨行俠的虧損應該是2億美元起跳,後果就是昔日金牌製片Jerry Bruckheimer的製片公司當年底結束與米老鼠之家將近20年的合作關係。

福斯:
雖僅2部億萬大製作,但都有千萬美元等級的虧損。

華納6部:
哈比人:荒谷惡龍(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據說3億美元)、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2.25億美元)、環太平洋(Pacific Rim,華納宣稱1.9億美元)、傑克:巨人戰紀(Jack the Giant Slayer,1.95億美元)、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1.05億美元)、地心引力(Gravity,1億美元)。華納是該年市佔率冠軍,但6部億萬大製作僅地心引力與超人:鋼鐵英雄有賺錢,哈比人:荒谷惡龍與環太平洋恐都有逾億美元虧損,傑克:巨人戰紀的虧損可能接2億美元(全球票房僅比製作成本多出268萬美元)。

環球4部:
浪人47(47 Ronin,1.75億美元)、玩命關頭6(Fast & Furious 6,1.6億美元)、降魔刑警(R.I.P.D.,1.3億美元)、遺落戰境(Oblivion,1.2億美元),只有玩命關頭6賺錢,阿湯哥的遺落戰境虧損至少數千萬美元,另外2部的虧損都是上億美元起跳。

Sony/哥倫比亞4部:
地球過後(After Earth,1.3億美元)、白宮末日(White House Down,1.5億美元)、極樂世界(Elysium,製作成本不詳,但Sony以1.15億美元取得全球發行權)以及藍色小精靈2(The Smurfs 2,1.05億美元),全部都是賠錢貨,前面3部的虧損應該都是5000萬美元起跳。

派拉蒙3部: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Into Darkness,1.9億美元)、末日之戰(World War Z,派拉蒙宣稱1.9億美元,實際上據說花了至少2.7億美元)、特種部隊2:正面對決(G.I. Joe: Retaliation,1.3億美元),都有千萬美元起跳的虧損。連續第二年市佔率在六大中墊底,而且仍是第七名,表現比Lionsgate還差。

2014年六大總共推出20部億萬大製作:

米老鼠之家4部:
都有賺到錢。

福斯5部:
其中博物館驚魂夜3以及出埃及記:天地王者都是賠錢貨,後者的直接成本(製作成本+全球行銷費用)還高於全球票房,虧損應該是上億美元起跳。

華納4.5部:
哈比人:五軍之戰(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據說3億美元)、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1.78億美元)、300壯士:帝國崛起(300: Rise of an Empire,1.1億美元)、哥吉拉(Godzilla,1.6億美元),前兩部的虧損應該都是上億美元起跳,其中阿湯哥的明日邊界的全球票房與直接成本(製作成本+全球行銷費用)差不多;哥吉拉等接下來幾年的電視轉播權進帳後應該有利潤。

Sony/哥倫比亞1+1部:
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The Amazing Spider-Man 2,據說2到2.93億美元),另外,代理發行米高梅的機器戰警(Robocop,1億美元)。

環球:
2014年竟然完全沒有億萬大製作,雖然年度市佔率是第五名,在六大中僅贏過派拉蒙,但至少利潤不錯,因為該公司幾部年度賣座大片製作成本都偏低,年度賣座第一名的惡鄰纏身(Neighbors)製作成本僅1800萬美元,全球票房2.706億美元;與盧貝松(Luc Besson)的公司合作的露西(Lucy),成本4000萬美元,全球票房高達4.633億美元。

派拉蒙4.5部:
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2.1億美元)、忍者龜:變種世代(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1.25億美元)、挪亞方舟(Noah,1.25億美元)、海克力士(Hercules,1億美元),後面2部都有虧損。另外,星際效應(Interstellar,1.65億美元)是與華納合作,派拉蒙拿到北美發行權。派拉蒙已經是連續第三年市佔率在六大中墊底,不過小升到第六。

2015年六大總共推出18部億萬大製作:

米老鼠之家6部:
其中2部的虧損應該都是上億美元起跳(恐龍當家明日世界),因兩片的製作成本都太高。

福斯3部:
其中的驚奇4超人2015虧損應該也是上億美元起跳。

環球2部
花了1.5億美元拍攝的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全球票房16.71億美元,對外宣稱成本1.9億美元的玩命關頭7(Furious 7)全球票房15.16億美元,兩片都有很好的投資報酬率,也是環球成為當年全球以及北美電影市場市佔率第一名的主因。

華納5部: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1億美元)、潘恩:航向夢幻島(Pan,1.5億美元)、朱比特崛起(Jupiter Ascending,1.76億美元)、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1.5億美元)、加州大地震(San Andreas,1.1億美元),其中前2部的製作成本還比全球票房高,朱比特崛起的製作成本僅比全球票房少739萬美元,瘋狂麥斯:憤怒道的全球票房差不多等於製作成本加上全球行銷費用,這4部的虧損應該都是上億美元起跳,只有加州大地震可以收支平衡,但也要等最近幾年的媒體播映權收入全部進帳之後。

Sony/哥倫比亞:
2015年也完全沒有億萬大製作,製作成本高達2.45億美元的007:惡魔四伏(Spectre)實際上是米高梅的電影,Sony有投資並代為在全球發行,所以掛在Sony的帳上。

派拉蒙2部:
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Mission: Impossible–Rogue Nation,1.5億美元),以及派拉蒙實際僅佔三分之一股份的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Terminator Genisys,1.55億美元),後者加上全球行銷費用已經超過3.55億美元,全球票房4.406億美元可以推估最終虧損金額接近製作成本,今年底還要再推續集,fanboys有那麼樂此不疲嗎?

2016年六大總共推出25部億萬大製作:

米老鼠之家9部(包括吹夢巨人):
米老鼠之家從這一年開始在全球電影市場一家獨大,但其中2部(魔境夢遊:時光怪客吹夢巨人)都是賠錢貨,另外3部製作成本不到1億美元的小片也會有2部賠錢(逐夢棋緣小賠,絕命救援大賠)。

福斯5部::
5片都有虧損,其中ID4星際重生怪奇孤兒院都會有至少千萬美元起跳的虧損。

華納4部: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2.5億美元)、怪獸與牠們的產地(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1.8億美元)、泰山傳奇(The Legend of Tarzan,1.8億美元)、自殺突擊隊(Suicide Squad,1.75億美元),其中泰山傳奇會有千萬美元等級的虧損。

環球3部:
神鬼認證:傑森包恩(Jason Bourne,1.2億美元)、狩獵者:凜冬之戰(The Huntsman:Winter's War,1.15億美元)後者全球票房僅1.64億美元,虧損應該是上億美元;另外,魔獸:崛起(Warcraft,1.6億美元)是由傳奇主導,環球僅部份投資,該片最終證明也是賠錢貨,因為4.336億美元的全球票房,中國就佔了2.135億美元,好萊塢電影的中國票房最終只能收回25%。

Sony/哥倫比亞2部:
魔鬼剋星(Ghostbusters,1.44億美元),全球票房僅2.291億美元,比直接成本(製作費+全球行銷費)少了上億美元,合理判斷虧損達上億美元;星際過客(Passengers,1.1億美元)也會有數千萬美元的虧損,證明了大明星救不了票房,或者說是好萊塢已經沒有明星了。

派拉蒙2部:
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Star Trek Beyond,1.85億美元)、忍者龜:破影而出(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Out of the Shadows,1.35億美元),2部的全球票房都遠高於直接成本(製作費+全球行銷費),都有上億美元的虧損。

2017年六大總共推出24部億萬大製作:

米老鼠之家7部:
其中神鬼奇航5成本太高一定會賠錢,難怪迪士尼去年宣佈將重啟(reboot),而且是包括主題樂園與電影版本的故事與角色全部重啟(這個系列是根據迪士尼的海盜主題園區改編),新版本不會有傑克船長的角色,反正強尼戴普太貴而且他已經臭掉了。

福斯3部:都會小幅虧損

華納6+1部:
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1.49億美元)、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1億美元)、金剛:骷髏島(Kong:Skull Island,1.85億美元)、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據說3億美元)、亞瑟:王者之劍(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1.75億美元)、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製作成本1.5億美元)、氣象戰(Geostorm,1.2億美元),其中,只有前2部賺錢,金剛:骷髏島大概這兩年可以收支平衡,其他都是賠錢貨,亞瑟:王者之劍的全球票房還比製作成本少了2600多萬美元。另外,前面提過華納僅負責在北美發行銀翼殺手2049,未投資一毛錢。

環球2+1部:
玩命關頭8(The Fate of the Furious,2.5億美元)、神鬼傳奇(The Mummy,1.25億美元),前者大賺,後者小賠;另外,長城(The Great Wall,1.5億美元)的虧損約0.75億美元,但該片由傳奇主導,環球僅投資25%並負責中國以外地區的發行(還可收發行費用),損失不大。

Sony/哥倫比亞1部:
蜘蛛人:返校日(Spider-Man: Homecoming,1.75億美元)

派拉蒙3部:
變形金剛5:最終騎士(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2.17億美元)、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1.1億美元),怪獸卡車(Monster Trucks,1.25億美元),3部的虧損金額合理推測都是上億美元起跳,後者更離譜,還沒上片就已經編列預期虧損金額。

2018年六大總共推出22部億萬大製作:

米老鼠之家9部:
其中4部(星際大戰外傳:韓索羅胡桃鉗與奇幻四國時間的皺褶摯友維尼)都會是賠錢貨

福斯1部

華納5部:
水行俠(Aquaman,據說1.6到2億美元)、巨齒鯊(The Meg,1.3億美元)、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1.75億美元)、毀滅大作戰(Rampage,1.2億美元)、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Fantastic Beasts: The Crimes of Grindelwald,2億美元),僅有水行俠會大賺,巨齒鯊小賺,一級玩家勉強收支平衡(因為成本太高,中國收入佔了接近40%但最終只能收回25%票房,還好家庭娛樂產品銷售是年度前幾大),毀滅大作戰會小虧,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會虧損數千萬美元。

環球4部:
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Jurassic World: Fallen Kingdom,1.7億美元)、移動城市:致命引擎(Mortal Engines,1億美元)、摩天大樓(Skyscraper,1.25億美元)、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Pacific Rim: Uprising,1.5億美元),後面2部都是傳奇主導的電影,雖然都有大幅虧損但對環球影響不大,移動城市:致命引擎是與Media Rights Capital共同投資也分攤虧損,還好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大賺。

Sony/哥倫比亞1部:
猛毒(Venom,1億美元)

派拉蒙2部:
不可能的任務:全面瓦解(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1.78億美元)、大黃蜂(Bumblebee,1.35億美元),前者利潤微薄,後者若是以當初宣稱的7000萬美元成本拍攝則會小賺。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20 收起 理由
popo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9-1-26 00:38:52 | 顯示全部樓層
固有商業模式失靈後,好萊塢連口香糖電影都拍不出來

好萊塢現在面臨的問題,除了六大寧願花數億美元製作及行銷宅男粉絲(fanboys)導向的大片之外,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是好萊塢已經不知道如何製作對多數觀眾有吸引力的優質商業電影,尤其是「口香糖電影(chewing-gum movie)」,例如:刺激一九九五。

刺激一九九五(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今年將慶祝25週年,當年票房成績不佳,花了2500萬美元拍攝,北美票房僅2834萬美元,隔年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奧斯卡金像獎九項提名,最後全部落空,而在2834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裡,其實有1000萬美元是來自提名後重映的收入,可見原本的票房有多差。但之後靠著觀眾持續不斷的口耳相傳,在家庭娛樂市場、媒體授權播出...等領域,持續創造奇蹟。除了1995年成為北美出租率最高的錄影帶(應該也包括DVD在內),更是電影頻道最常播出的電影之一("Shawshank" was the top rental of 1995. On television, as cable grew, it has consistently been among the most-aired movi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WSJ)在2014年有一則有趣的報導,史匹柏曾經對本片導演兼編劇法蘭克戴拉邦(Frank Darabont)說,你「拍了一部口香糖電影—如果你踩到它(指口香糖),它就會黏在你的鞋子上面(Steven Spielberg once told the film's writer-director Frank Darabont that he had made "a chewing-gum movie—if you step on it, it sticks to your shoe,")」。史匹柏不愧是近50年來好萊塢的通俗娛樂大師,『口香糖』的形容非常傳神,因為無論是影響面或是經濟面,這塊口香糖黏附的範圍以及持久程度可能超乎想像。

今年73歲的演員Bob Gunton(上圖)對WSJ記者表示,他每天都會聽到有人在他的周圍竊竊私語,這些低語來自計程車司機、餐廳侍者、超市收銀台櫃員...等,他們在見到Gunton後會與旁人交頭接耳:「那是Shawshank監獄的典獄長(That's the warden in 'Shawshank.)」。Gunton過去40年來演出過無數的角色,IMDB的資料庫顯示他曾經在電影以及電視影集中演出過135個不同角色,但是這個典獄長角色對他來說,過去25年就像『口香糖』般黏著他。而黏著他的不止是這個角色而已,由於他也是美國演員工會(Screen Actors Guild,SAG)的會員,當初他參加本片演出的合約,部份合約條款包括片酬在內,SAG都有相關的規定以保障演員的權益,而片酬部份的條款就包括來自後續的家庭娛樂產品租售、媒體播放授權金...等的餘款收入(residual payments)這筆收入不是巨款但很穩定(not huge, but steady)。而由於美國的職業工會相對健全,據說除了臨時演員之外,參與該片的多數人員、包括負責特技的替身演員在內,他們的合約中都有餘款收入條款。十幾年前好萊塢編劇鬧罷工,這些編劇爭取的就包括影視產品上片或播出後的其他收益分紅、也就是餘款收入。WSJ的報導提到,2004年該片10週年時,Gunton的餘款金額是接近六位數美元(close to six figures by the film's 10th anniversary in 2004),而且之後還持續有「非常實惠的進帳(a very substantial income)」早就超過餘款通常會枯竭的時間點(long past the age when residuals usually dry up)。Gunton對WSJ記者表示:「我懷疑我的女兒在往後數年仍會持續收到支票(I suspect my daughter, years from now, will still be getting checks)」,Gunton的意思應該是指懷疑他死後,他的女兒仍然可以收到該片的餘款收入。

我在前面的文章提到華納的前金主公司RatPac-Dune Entertainment,今年初以3億美元賣出該公司所擁有的76部電影片庫,我引用的Deadline報導中有這段文字:「消息來源估計,這批76部電影的片庫在未來5年,每年還可以產生6000到8000萬美元的收入,之後就沒有價值了(Sources projected the library will generate $60M-$80M annually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then dissipate.)」,其實文中提到的「每年還可以產生6000到8000萬美元的收入($60M-$80M annually)」這個部份就是電影下片後才產生的餘款收入(residual payments)。因為電影的主要收入仍是以票房收入為主,這個餘款收入實際上就是電影殘餘價值,而這個殘值不是全部都會進到電影公司的口袋,因為根據相關合約,電影公司必須將這些錢的一部份分給當初參與的人員(所以,我在前面才會說對於那些大幅虧損的億萬大製作來說,這些後來才入帳的小額鈔票連塞牙縫都不夠)。而Gunton在電影上映滿10週年時都可以收到一張近六位數美金的支票,合理推測兩位男主角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收到的支票應該有七位數,更不要說導演兼編劇戴拉邦也可以收到金額不小的支票。而且,不止是參與電影的工作人員仍有餘款收入可領,連他們的經紀人也有份。熱門影集六人行(Friends)的女主角之一Lisa Kudrow(下圖左邊那位),據說前幾年她的前任經紀人到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她支付160萬美元的餘款收入,因為當初她演出六人行的機會是這位經紀人爭取來的,而經紀人的工作就是幫僱主爭取工作機會,這些工作機會得到的薪水、包括餘款收入,經紀人都有權要求分享一定比例,在Kudrow這個case上的分享比例據說是5%。

這塊『口香糖』除了黏附著每一位參與拍攝的人員以及經紀人之外,更重要的是黏在愈來愈多觀眾的心中,這些觀眾在過去25年來,或是租片、或買片(VHS、LD、2種版本的DVD、更多不同包裝的BD,UHD BD應該也會在今年推出)、或在電影頻道欣賞(而且愈來愈多人會重複觀看),未來應該也會在串流平台出現,2014年的這則WSJ報導提到華納尚未授權給Netflix播放。而除了前面提到1995年成為北美出租率最高的錄影帶之外,也經常是有線頻道最常播放的電影之一。WSJ這則報導是2014年刊出,內容提到根據華納的資料,2013年在美國的頻道播出了151個小時,以該片片長2.4小時(144分鐘)來計算,2013年的播出次數大約是63次,也就是每個星期至少要播一次,而華納通常也只會短期授權給頻道播放,讓想重複觀看的觀眾更想再看一次。華納家庭娛樂的戲院商品部門(Warner Bros. Home Entertainment theatrical catalog)高層Jeff Baker,他對WSJ記者表示,本片「是一個難以置信的賺錢資產,持續讓觀眾產生共鳴(It's an incredible moneymaking asset that continues to resonate with viewers)」,但華納並不願揭露已經收到多少的本片餘款收入。WSJ的報導提到,「一般而言,電影公司可以拿到(北美)票房收入的一半[海外則是不到一半],三分之二的家庭娛樂銷售,以及幾乎全部的電視授權播出費用。以這個標準來說,本片大概(為華納)帶來超過一億美元的收入(As a general rule, studios pocket about half of box-office revenue [less than that overseas], two-thirds of home entertainment sales, and almost all of TV licensing revenue. Based on those margins, "Shawshank" has brought in more than $100 million.)」,我推測這個金額如果正確,應該是在分給當年參與人員以及經紀人後,華納實際收到的保守估計金額,實際金額應該遠超過報導所提到的數字。

而WSJ的報導還提到這這塊『口香糖』的一些影響。那所虛構監獄的名字Shawshank,原本被很多美國人認為很繞口,但隨著愈來愈多人看過本片,而且很多人是一看再看,Shawshank這個字對多數美國人來說,已經變得很順口。臉書(Facebook)上還有專門為本片製作的網頁,有粉絲會貼出照片,展示他們將本片金句對白刺青在身上,或是展示他們所擁有的採礦錘(Rock hammer)、也就是由提姆羅賓斯飾演的安迪用的同型錘子(看過電影的人一定知道是什麼東西)...之類與本片有關連的照片或影片。而如果在Google搜尋370,000,這個數字才輸入完成網頁就會自動幫忙補充: "in 1966." Andy escapes in 1966 with $370,000 of the warden's ill-gotten gains,意思就是1966年安迪帶著典獄長的不義之財37萬美元($370,000)逃亡。而位於俄亥俄州的小城更因本片成為觀光勝地,人口不到5萬人的Mansfield,因為本片十幾年來擁有愈來愈多粉絲,這個小城的旅遊官員在5年前(應該是2009年,報導是2014年刊出)特別設計與本片有關的觀光路線。報導提到觀光團會被帶到14個景點,其中包括安迪遭判刑的法院、監獄(實際上拍攝地點是Ohio State Reformatory,俄亥俄州立少年感化院)、那株橡樹(安迪在那裡留了一筆錢,給出獄後的Red作為盤纏,Red就是摩根費里曼所飾演的角色)...等。而報導提到,前一年夏天的某個週末,就有6000名遊客前來朝聖。

一部口香糖電影的影響層面,不但超乎眾人想像,更遠非fanboys導向的億萬大製作所能及。好萊塢近年的億萬大製作,除了賠錢貨愈來愈多,就算是賣座大片,例如復仇者聯盟系列之類,砸了數億美元拍攝以及行銷,除了吸引fanboys一看再看,一般觀眾最多只是因為砸了大錢行銷,會有些人買票進場看一下熱鬧。若要說深入人心,讓更多觀眾有共鳴,就不是這類億萬大製作辦得到的,現在的好萊塢已經不知道如何製作好的商業電影了。

最後,順便提一下,本片是根據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小說改編,WSJ的報導提到,金先生是在80年代末,以5000美元的代價將電影拍攝權賣給了當時仍是無名小卒的戴拉邦。而金先生從來沒有將戴拉邦的5000美元支票拿去兌現,並在電影上片多年後,將這張支票裱框郵寄給戴拉邦,並隨信附上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如果你需要保釋金的話(In case you ever need bail money.) Love, Steve.」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20 收起 理由
popo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9-2-3 00:46:11 | 顯示全部樓層
好萊塢大製作與電影院市場都已經是利基市場

我在2013年的文章曾經用了『好萊塢大製作未來將屬於利基市場?』這個副標題,而什麼是利基市場?我當時的文章提到:『關於兩位大老(盧卡斯與史匹柏)談話的報導,國外曾提到這個名詞:「利基市場(niche market,或翻譯為分眾市場)」,這樣的市場是屬於有特殊需求的較小眾市場,雖然小眾但是他們可以(或願意)負擔較高的票價,而內容供應商也願意花較多的錢來製作,但是相對的也必須要持續運作(也就是上演)較長的時間,才可以達到收支平衡或是創造較高的利潤,這也就是盧卡斯提到的「(一部電影)將會在電影院上映一年,就像現在百老匯的表演一樣」,特別是在娛樂型式愈來愈多樣化的現在,電視、網路、Game...其實都在與電影業爭奪消費者(觀眾),這也就是北美電影院觀眾逐年減少的原因之一。』所以,本質是小眾市場的利基市場,要有利潤的兩大前提就是高單價(票價)、銷售期長(在戲院長期上片),有了利潤片商才會願意拍攝億萬大製作。而當時我用的例子就是環太平洋(Pacific Rim),因為這部拍攝成本加上行銷費用接近4億美元的昂貴製作,最終只吸引宅男粉絲(fanboys)與男孩觀眾,其他觀眾、特別是女性觀眾幾乎完全不感興趣,而宅男粉絲重複消費(也就是到戲院看好幾次)對該片票房有極大貢獻,但最後全球票房只比4億美元多一些些。THR當時雜誌版報導提到,對手電影公司(rival studio)了解內幕的人士透露,環太平洋大概會造成傳奇(Legendary)與華納虧損5000萬到一億美元(could lose $50 million to $100 million for Legendary and Warners),這個虧損金額已經估算到日後發行DVD/藍光/VOD...等家庭娛樂產品以及電視轉播權利金等餘款收入,而實際上,當時的家庭娛樂產品租售已經在急速下滑之中,電視轉播權利金等餘款收入也受到北美首映票房不如預期影響,該片實際上的虧損可能超過一億美元。

fanboys導向的市場,一直以來就是利基市場,fanboys熱愛的動漫、公仔、模型...等,以往都必須到專賣店才買得到。而專賣店並不多,相關產品單價也偏高,因為只有環太平洋的觀眾群、也就是fanboys才會買。現在這些店很多都已經轉型網路商店,另外大概就是每年的動漫展是fanboys朝聖與購物的重點。兩位大老2013年6月抱怨好萊塢只願意花2.5億美元拍一部電影,這些億萬大製作絕大多數都是fanboys導向,前面提到的那些賠錢貨之中,環太平洋、超級戰艦、攔截記憶碼、降魔刑警、地球過後、極樂世界、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特種部隊2:正面對決、明日邊界、驚奇4超人2015、朱比特崛起、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魔獸:崛起、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銀翼殺手2049、攻殼機動隊、星際大戰外傳:韓索羅、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都是這類電影。而除了六大的賠貨貨之外,應該是最大的獨立製片Lionsgate,過去幾年也有億萬大製作最後成了賠錢貨,例如:花了1.1億美元拍攝的戰爭遊戲(Ender's Game,2013)全球票房僅1.255億美元,以及花了1億美元拍攝的金剛戰士(Power Rangers,2017)全球票房僅1.423億美元,這些電影也都是fanboys導向。這些賠錢貨的共通特色大概有兩點,無論是根據漫畫(主要是美漫或日漫)、遊戲(超級戰艦、魔獸:崛起)、玩具(特種部隊2:正面對決)改編或原創(環太平洋系列、明日邊界),都是科幻類型,另外就是大多都牽涉到相對複雜的設定,一方面fanboys好像喜歡複雜的設定,另一方面複雜設定的目的就是可據以創造大型動作場面,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視覺特效,視覺特效就是燒錢的主因,再加上愈來愈燒錢的全球行銷費用,最後只吸引fanboys族群而其他觀眾多感無趣,大幅虧損是必然的。

電影市場經過最近二十幾年來的演變,已經不可能讓電影有更長的上映時間。票房穩定的電影通常也只有3到4個月的首輪放映期,以去年的北美年度賣座冠軍黑豹來說,北美最終票房7億美元(外加接近6萬美元的零頭),上片滿三個月(13週)時票房已累計達到6.969億美元,雖然在北美上映時間延到25週,但可以發現多出來的12個星期也只增加不到310萬美元,顯然米老鼠之家希望讓該片的北美票房可以突破7億美元大關。而在北美票房不佳的電影,通常到了第二個月就從首映週末三、四千家戲院的上映規模,大幅萎縮到僅數百家戲院。這些fanboys導向但大幅虧損的億萬大製作,在票房不佳又加上家庭娛樂市場巨幅萎縮,後續的媒體播映權銷售也不會太好,餘款收入、也就是剩餘價值也在萎縮。我在前面的文章提到華納的前金主公司RatPac-Dune Entertainment,今年初以3億美元賣出該公司所擁有的76部電影片庫來說,我引用的Deadline報導中有這段文字:「消息來源估計,這批76部電影的片庫在未來5年,每年還可以產生6000到8000萬美元的收入,之後就沒有價值了(Sources projected the library will generate $60M-$80M annually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then dissipate.)」,文中提到的「每年還可以產生6000到8000萬美元的收入($60M-$80M annually)」這個部份就是電影下片後才產生的餘款收入(residual payments),而餘款收入的期限只有5年,「之後就沒有了(and then dissipate)」。而刺激一九九五片中飾典獄長的老演員Bob Gunton,在前面引述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WSJ)報導中提到「早就超過餘款通常會枯竭的時間點(long past the age when residuals usually dry up)」,這裡的枯竭(dry up)指的就是「之後就沒有了(and then dissipate)」,兩者實際上是同一件事,但枯竭時間的長度卻有很大的差異。WSJ的報導時間點實際上是刺激一九九五的20週年,而為什麼刺激一九九五在上片20年後仍會持續產生餘款收入,而RatPac-Dune的76部電影片庫的餘款收入在5年後就沒有價值了?這就是因為現在的好萊塢已經拍不出有這樣價值的電影,而是忙著策劃拍攝fanboys導向的大製作。上週The Hollywood Reporter(THR)就有一則報導質疑「華納在購買RatPac-Dune片庫的交易是否超額支付?(Did Warner Bros. Overpay With Its RatPac-Dune Deal?)」。THR這則報導其實提到幾點,華納花錢購買這個片庫的確如同我在前面提的,華納可不容許這些掛著自家招牌的電影,日後又跑到其他串流平台,但2.9億美元(Deadline的報導是3億美元)的金額,華爾街的娛樂產業分析師認為這個價位被高估。我的看法是如果與刺激一九九五的剩餘價值相比,這76部電影沒有一部有類似的價值,加起來也沒有,其中那些fanboys導向的大製作賠錢貨,花了幾億美元製作及行銷,5年後剩餘價值就枯竭了。而THR的報導也用了sugar daddy這個字眼,因為華納電影執行長Kevin Tsujihara據說原本並沒有興趣買這個片庫,而與AT&T合併似乎是讓華納找到了新財源,暗示華納又可以開始亂花錢拍大片。

WSJ的報導也提到,「在持續變動的好萊塢版圖之中,電影片庫對大片廠金脈的重要性日益增加(In a shifting Hollywood landscape, film libraries increasingly are the lifeblood of studios. )」,這裡的電影片庫(film libraries)也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老祖宗留下的祖產。WSJ的報導還提到,華納有6000部電影的片庫(不要忘記米老鼠之家只有500部)刺激一九九五是其中之一,這個片庫2013年在授權電視頻道播放這個部份進帳15億美元(6,000 feature films in a library that last year helped generate $1.5 billion in licensing fees from television),另外在實體與數位家庭娛樂的銷售上收入22億美元(plus an additional $2.2 billion from home video and electronic delivery)。但並不是片庫中的每一部電影都仍有殘餘價值,前面提到的那些fanboys導向的賠錢貨在過了5年後就沒有殘值了。報導提到只有少數電影至今仍會有餘款收入,例如:刺激一九九五、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1939)、A Christmas Story(1983)...等,其中後者更被美國好幾個民調選為影史聖誕節電影或最受歡迎聖誕電影的第一名。而包括刺激一九九五在內的這些經典電影,好萊塢在授權電影頻道播放時經常會採用包裹授權的方式,也就是電影頻道如果想取得授權播放刺激一九九五,必須花錢買下個一個包裹(package)的授權,這個包裹中會有很多部電影,其中包括刺激一九九五,刺激一九九五就是這個包裹的package leaders之一,前面提到的綠野仙蹤、A Christmas Story也經常是package leaders。RatPac-Dune的76部電影片庫在5年內也許有些電影可以成為package leaders,但那些賠錢貨以及大部份製作成本低於一億美元的中小型製作,大概都只能被列入package充場面。華納的手法就是用刺激一九九五這類電影當領頭羊,也試著幫其他可能已經乏人問津的舊片尋找觀眾,試著為這些電影創造剩餘價值。類似這樣的包裹搭售模式,2012年米老鼠之家也在電影市場玩過。當年米老鼠之家花了2.5億美元拍攝的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John Carter)票房失利,迪士尼北美發行部門為了拉抬該片的票房尾盤,趁年度超級強片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在北美上片時,在北美的汽車電影院玩兩片聯映(double feature)的銷售模式,讓原本氣勢已盡的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在那個週末(5月4到6日)票房巨幅成長1224%,也讓該片的北美最終票房得以突破7000萬美元關卡,最終以7305.86萬美元的成績在北美下檔,也就是靠著與復仇者聯盟搭售的方式增加了300多萬美元票房。所以,無論是華納還是迪士尼,用的都是用強勢電影搭配弱勢電影的招數來增加收益。而米老鼠之家更進一步,在復仇者聯盟的票房表現上發現Marvel的吸金能力,接著在第二年的鋼鐵人3(Iron Man 3,2013)開始要求增加北美戲院的分帳比例,並且在同年底在海外市場開始與戲院業者談判要求提高分帳比例,而且可能在4年後又在玩類似手法(2014年初威秀與國賓影城調漲10元票價,去年春節前又漲10元,這應該才是背後的真正原因)。

2013年的文章還提到:『盧卡斯則預測:「未來大製作在大銀幕上映,而這些電影將會花掉很多費用製作。至於其他(指不是大製作的電影)則將會在小螢幕。這幾乎已經是現在的模式。林肯與Red Tails(2012)差一點進不了戲院。意思就是,史帝芬史匹柏與喬治盧卡斯無法讓他們的電影在戲院上片(There'll be big movies on a big screen, and it'll cost them a lot of money. Everything else will be on a small screen. It's almost that way now. 'Lincoln' and 'Red Tails' barely got into theaters. You're talking about Steven Spielberg and George Lucas can't get their movies into theaters.)。」好萊塢電影近年不斷籌拍fanboys導向大片,同時造成電影院觀眾愈來愈少,以及家庭娛樂產品的銷售快速下滑。這些大片未來仍會如盧卡斯預測地在大銀幕上映,但是好萊塢未來還會有多少大片?我在前面已經提過除了米老鼠之家以外,其他五大都對製作大片愈來愈保守,甚至有不止一家大片廠一年內完全沒有推出億萬大製作的情形發生。而電影院消費觀眾愈來愈少,2017年春天時除了已經一家獨大的米老鼠之家以外,好萊塢其他五大的『每個人(everyone)』都在想premium Video on Demand(PVOD),但到了2018年態度又變了,而且顯然是電影院業者以及好萊塢兩邊的態度都變了。好萊塢看起來是乾脆放棄與戲院業者談判,六大從去年開始陸續有動作,迪士尼買下福斯為今年下半年上線的自家串流平台Disney+做準備,華納與AT&T合併後的WarnerMedia將在今年下半年讓旗下的串流平台上線,環球的母公司Comcast也在上週宣佈重組高層人事,準備明年推出NBCUniversal串流平台,有趣的是,Comcast執行長Steve Burke竟然宣示,明年自家的串流平台上線後,仍然會將自家節目賣給競爭對手平台(Steve Burke: NBCU Will Continue To Sell Shows To Rival Platforms),態度與米老鼠之家以及華納不同。所以,盧卡斯預測不是大製作的其他電影將會在小螢幕、也就是串流平台播放,非常可能會成為趨勢,前面就已經提過好萊塢去年已經有四大把拍好的電影賣給Netflix。

而電影院業者則是以愈來愈高貴的票價來應變以提振營收,最近幾年國外的大型影城持續增加提供較一般影廳座位更寬敞的躺椅(recliner seats)放映廳,國內影城的應變方式看起來也差不多,好像幾個連鎖影城都有不同設計但都提高票價的超豪華座椅或躺椅,威秀有Gold Class以及Mappa廳;秀泰有VIP柏金廳,座位是電動床的丹普廳(據說目前是雙人優惠價1860元)則是新玩意;華威有相對平價的LOMO沙發廳;豪華有頭等COACH廳以及摩登聲動座艙,新玩意則是在放映廳內裝了溜滑梯;國賓也有金鑽貴賓廳以及尊爵豪華沙發席,這些豪華座椅的放映廳,如果沒有使用任何優惠,一張票大多都要價三、四百元或更高價,有些則是有綁餐點。另外,票價更高貴的震動座椅,國賓有D-Box,威秀有4DX,新光則有MX-4D。前兩個星期在香港的AVBuzz網站看到站長專程跑到深圳去看杜比電影院(Dolby Cinema)版本的大黃蜂,看了一下內文發現,中國境內至少已經有深圳、東莞以及上海三個地方有杜比電影院。包括杜比電影院在內,我從2014年開始在這一串還陸續介紹過4K雷射放映機、BarcoEscape放映系統(類似新藝拉瑪體的21世紀數位版)、高動態範圍(High Dynamic Range)杜比視界(Dolby Vision)DTS:XAuroMax,,,等目前算是最先進的電影院放映或音效系統,但目前看來,這些相對昂貴但可以大幅提升放映品質的放映系統,國內的影城似乎都無意進口。也許有人會說,台灣已經有幾家影城裝了4K雷射放映機,問題是那幾台雷射放映機有HDR嗎?有搭載杜比視界的晶片嗎?最近幾年的好萊塢大片、尤其是億萬大製作,除了會製作杜比全景聲音效以外,畫面也會使用杜比視界調校,而這些效果都必須有適當的播放設備才能在大銀幕完全展現,請問台灣影城目前安裝的有哪一台4K雷射放映機有這些功能?連已經賣了幾年的4K電視,都強調具備HDR功能,連UHD BD也有HDR,UHD BD播放機則是HDR與杜比視界都支援,國內的影城有這樣的設備嗎?至於音效,現在好萊塢大片的音效都已經是物件導向(objec-based),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DTS:X以及AuroMax都是物件導向音效,國內的影城只有杜比全景聲,而且全台灣有裝設杜比全景聲的放映廳可能不到20個,全台最大的連鎖影城威秀好像最多只有Dolby 7.1,沒有一個廳有裝全景聲,而Dolby 7.1還是2011年推出的,應該是最後一代的聲道導向(channel-based)音效。

2013年的文章還提到:『盧卡斯更進一步預測:「最後戲院數量將會減少,更大的戲院有更多的好東西。屆時(去戲院)看電影(一張票)將會花50美元、或100美元、或150美元,就像百老匯(舞台劇)目前的票價,或是看一場足球賽(的票價)。(看電影)將會成為很昂貴的事...(一部電影)將會在電影院上映一年,就像現在百老匯的表演一樣。而那將會被稱為『電影』業(You're going to end up with fewer theaters, bigger theaters with a lot of nice things. Going to the movies will cost 50 bucks or 100 or 150 bucks, like what Broadway costs today, or a football game. It'll be an expensive thing. … (The movies) will sit in the theaters for a year, like a Broadway show does. That will be called the 'movie' business.)。」』盧卡斯的預測,我認同最後戲院數量會減少這個部份,尤其是在台灣,威秀老董半年多前才表示好萊塢電影在台灣電影票房佔了八成,在串流快速改變影視娛樂消費的現在,好萊塢的製片量已經在遞減,其中最吸金的米老鼠之家電影又不斷在增加票房收入的分帳比例,台灣電影院如果只靠票房收入已經愈來愈生存,而台灣的影城還在增加之中,真不知道這些影城未來要怎麼存活?至於盧卡斯預測更大的戲院有更多的『好東西(nice things)』,我想盧卡斯5年半前預測的這些『好東西』可能跟他當時想的不一樣,盧卡斯想的應該是我在上一段提到的那些可以大幅提升放映品質的東西,而不是那些票價愈來愈高貴的超豪華座椅或躺椅。我的標題提到好萊塢大製作與電影院市場都已經是利基市場,利基市場雖然是小眾市場,目標消費者可以(或願意)負擔較高的票價,但消費者應該是想多花點錢享受更好的放映品質,如果沒有更好的音效以及畫質,消費者為何還要花大錢進電影院呢?看電影已經不再是平價庶民娛樂了。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20 收起 理由
popo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9-2-7 11:5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收購之後,大約會有4000人被裁撤。其中3200人是福斯方面的,大都是市場銷售,家庭娛樂重疊的部門。

Anxiety, AWOL Executives and "Bloodshed": How Disney Is Making 21st Century Fox Disappear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 ... x-disappear-1182704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9-2-10 12:39:00 | 顯示全部樓層
『鬧哄的約會告終,感覺驟變空』

這是天后林憶蓮1992年底推出的廣東歌「沒結果」的歌詞,相當適切反應多數觀眾對現在好萊塢大片的感覺,除了fanboys之外。好萊塢億萬大製作幾乎都充斥砸大錢堆砌出來的大場面,搭配愈來愈暴力的音效,但卻缺乏讓人有感的情節,人物的感情與情緒也不易與多數觀眾產生連結,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不接地氣」,更無法「持續讓觀眾產生共鳴(continues to resonate with viewers)」。除了fanboys之外的一般觀眾,花了大錢進電影院看這些大片,散場時發現就像『鬧哄哄的約會才結束,感覺驟然變空虛』,這也難怪愈來愈多觀眾轉到消費相對便宜許多的串流平台,「追劇」人口已經大幅超越電影院消費人口,「韓流」、我說的是南韓的娛樂節目早就已經大幅入侵影視娛樂市場,而且是全球市場,消費金額或許不及好萊塢,但消費人口可能已經超越。我在2013年中的文章提到:『「他們就是想賺錢(They're  going for the gold)」,這是盧卡斯對於電影公司、指的當然主要是好萊塢六大的看法,「但這並非永遠行得通。結果就是他們(指電影公司)不斷窄化目光焦點。觀眾將會感到厭倦。他們(指電影公司)則將會不知道要怎麼做(But that isn't going to work forever. And as a result they're getting narrower and narrower in their focus. People are going to get tired of it.They're not going to know how to do anything else.)。」』而實際上已經有愈來愈多的觀眾感到厭倦,好萊塢現在就面臨這樣的困境,所以只好不斷拍續集,因為這樣比較保險,即使前一集反應不佳還是要拍,所以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Terminator Genisys,2015)賠錢但今年底還會有新的一集,2年多前的女性版魔鬼剋星不但賠錢且反應不佳,Sony仍然打算再拍新的續集。而不僅是六大如此,連獨立製片界也差不多。一年一度的美國電影市場展(American Film Market,AFM),去年度的熱門片之一就是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的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第五集。1981年開始舉辦的AFM,一直都是全球各國片商匯集的場合,這些片商會在AFM買片、賣片或是為電影籌募拍片資金。而現在的電影交易內容也因串流而改變,第五滴血(Rambo 5: Last Blood)在AFM銷售版權的對象,不僅是各國片商,也有串流平台購買播映權,Amazon的Prime Video就買下了美國境內串流平台的首輪(first-run)播映權(Amazon Prime Video has the exclusive first-run SVOD window in the U.S.),而各國片商現在買到的版權,通常也會包括串流平台播放權,因為光是靠票房收入肯定賺不了錢,連家庭娛樂產品都已經很少發片。

好萊塢近年其實也很努力想拍攝各類型電影,希望扭轉電影院消費人口持續減少的趨勢,但除了前面提到的fanboys導向電影絕大多數都大幅虧損且口碑不佳,好萊塢六大拍攝的其他類型電影也是失敗虧損居多,這些類型包括古典(泰山傳奇、亞瑟:王者之劍、白鯨傳奇:怒海之心、海克力士)、聖經(出埃及記:天地王者、挪亞方舟、賓漢2016年版)、奇幻(吹夢巨人、怪奇孤兒院、浪人47、胡桃鉗與奇幻四國、魔境夢遊:時光怪客、時間的皺褶)、童話reboot(傑克:巨人戰紀、公主與狩獵者、狩獵者:凜冬之戰、潘恩:航向夢幻島)、災難(氣象戰、絕命救援)、電視影集翻拍或舊片reboot(黑影家族、天龍特攻隊、紳士密令、魔鬼剋星、瘋狂麥斯:憤怒道)...等,這些賠錢貨大概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色,就是都需要用到數量不一的電腦特效來塑造銀幕奇觀或大場面,但是熱愛eye candy的fanboys族群不一定買單,一般觀眾也顯然興趣缺缺。而無論是fanboys導向或是前面提到的這些票房災難,其實還有另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電影都不是前面提到的「口香糖電影」,這些電影無論是什麼類型,都沒有讓人回味再三的金句對白,讓人意猶未盡的情節,包括刺激一九九五(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在內的好萊塢昔日經典,讓人經常想要再次重溫,或是正好尋找當下有什麼值得一看的節目時,看到電影頻道正在播映這些電影讓人回味無窮的情節時,就放下手中的搖控器跟著看下去。

除了今年即將歡慶25週年的刺激一九九五,最近幾年的電影新聞網站例如Deadline、The Hollywood Reporter(THR),不時會報導某部電影即將屆滿多少週年,例如:去年疤面煞星(Scarface,1983)、西雅圖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1993)以及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1998)分別歡慶35、25以及20週年,前者是黑幫電影的經典,美國黑人的hip hop文化更奉為神級作品,後面兩部也是好萊塢曾經擅長的愛情喜劇,對於都會男女、尤其是女性觀眾特別有吸引力,而現在的好萊塢已經不太拍這兩類電影,更找不到有號召力的明星以及優秀的編劇與導演。以疤面煞星來說,該片由布萊恩狄帕瑪(Brian Russell De Palma)執導,他曾經執導魔女嘉莉(Carrie,1976)、剃刀邊緣(Dressed to Kill,1980)、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1987)、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1996)...等名片;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負責改寫符合當時背景的劇本(該片是1932年的同名舊片重拍),他之前以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1978)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之後又以前進高棉(Platoon,1986)以及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兩度拿下最佳導演獎;男主角則是艾爾帕西諾(Al Pacino),他在七次提名最佳男主角獎失利之後,終於以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1992)拿下奧斯卡影帝寶座。疤面煞星在這三人演藝事業的高峰期推出,可說是集合了三人的精華,也難怪雖然上片時因內容涉及毒品以及太過暴力而影評不佳,但之後的35年卻累積了愈來愈多的粉絲,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2003年選出影史50大cult片,該片是第八名(在這份名單中,銀翼殺手是第九名,刺激一九九五則是第十名)。帕西諾飾演的東尼孟塔納(Tony Montana)在片尾的經典台辭Say hello to my little friend!,更成為經常被引用的金句,美國電影協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AFI)2005年選出影史100大金句(AFI's 100 Years... 100 Movie Quotes),這句經典台辭是第61名。THR前幾年甚至專文報導那位小朋友(little friend),這位小朋友其實是專為該片客製的道具槍,是仿照當時美國軍事廣泛使用的M203榴彈槍改製,這位小朋友在電影拍完後就賣給專門租借道具槍枝給好萊塢拍攝電影的公司Stembridge Gun Rentals,之後曾出現在多部好萊塢電影之中,其中包括終極戰士(Predator,1987),男主角阿諾就曾拿著這位小朋友出現在片中好幾個場景,所以,這位小朋友可是影史名槍。THR的報導最後提到,這把影史名槍2015年11月拍賣,最終得標價高達54400美元。

由刺激一九九五以及疤面煞星的例子,回頭看現在的好萊塢,就不僅是『鬧哄的約會告終,感覺驟變空』而已。六大最近10年砸下愈來愈多鈔票製作及行銷大片,大幅虧損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購票觀眾持續銳減,以及家庭娛樂產品銷售持續快速下滑,真正反應出的問題就是,好萊塢現在拍攝的絕大多數電影都沒有價值,沒有再看一次的價值(所以觀眾愈來愈不願意購票入場,碟片也滯銷),即使砸了大錢行銷也無法挽救這些電影原本就乏味的現實。愈來愈多觀眾因為撲天蓋地的行銷,買票進場想看一下熱鬧後卻發現除了眼花撩亂、耳朵還被疲勞轟炸,看完只感到空虛。而Netflix以及其他的串流平台,製作了愈來愈多的節目,內容多樣化的程度以及品質早已超越好萊塢,及時填補了好萊塢造成的愈來愈大市場空虛。這些賠錢貨在上片時就虧大錢,下片後的剩餘價值也快速遞減,當初砸了大筆行銷費用卻完全沒有辦法延長及擴大餘款收入。上片25年以上的刺激一九九五以及疤面煞星,至今仍然讓人懷念,無論是電視轉播權利金或家庭娛樂產品的銷售仍然持續有進帳。而前面提到那些賠錢貨的影音產品銷售愈來愈差,台灣得利去年就先後放出幾批上片才三、五年的BD,用1片299或2片598元的價位(市價大概一張280元左右)拋售,前面提到的那些賠錢貨,例如:明日邊界、朱比特崛起、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攔截記憶碼、泰山傳奇、白鯨傳奇:怒海之心...等有很多都在這個片單中,其中有好幾片還是2D+3D雙碟版也是280元左右。也由於疤面煞星實在太經典,環球一直想重拍或拍攝續集,但是完全不知從何處著手,相關計劃發展了二、三十年一直找不到可行方案,重拍案原訂去年底上片,目前也沒有下文。也難怪盧卡斯5年半前就看出好萊塢大片廠的困境,「結果就是他們(指電影公司)不斷窄化目光焦點。觀眾將會感到厭倦。他們(指電影公司)則將會不知道要怎麼做(And as a result they're getting narrower and narrower in their focus. People are going to get tired of it.They're not going to know how to do anything else.)。」

而大明星原本是好萊塢吸引觀眾買票的其中一大賣點,超過半世紀以前好萊塢就擅長組合男女巨星,經由優秀的編導,推出了很多優秀的娛樂大片,例如前一陣子MOD電影199的經典名片區,就陸續推出兩位赫本(奧黛莉赫本與凱瑟琳赫本,兩位都是金像獎影后,後者更是影史唯一的四金影后,四座都是最佳女主角獎)、亨佛萊鮑嘉...等昔日巨星的經典名片,可以充分看到好萊塢的往日榮光。前面提到的西雅圖夜未眠與電子情書,男女主角湯姆漢克(Tom Hanks)梅格萊恩(Meg Ryan)也是經典組合,兩人在銀幕上的化學效應至今仍讓人懷念。反觀現在的好萊塢,已經完全沒有明星了。阿湯哥大概是好萊塢最後的明星,他的全盛時期、大概到2006年的不可能的任務3為止,無論是主演劇情片(軍官與魔鬼、雨人)、驚悚片(黑色豪門企業、夜訪吸血鬼)、科幻片(世界大戰、關鍵報告)、喜劇片(征服情海),甚至日本背景的古裝片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2003),掛上阿湯哥的大名都可以成為當時的賣座大片,這才是真正大明星應有的表現。但可惜好日子在13 年前就結束了,阿湯哥只剩下不可能的任務系列是保證賣錢的,所以在1996到2006只推出了三集,但之後連續幾年票房失利,只好在2011年再推第四集,而且是在7年之間推出三集,2007年之後的阿湯哥也只有這三部賣座電影,只有這三部有賺錢。阿湯哥在去年的第六集創下這個系列的票房新高之後,目前看來未來只安排演出3部電影,包括預定明年暑假檔上片的捍衛戰士(Top Gun,1986)續集Top Gun: Maverick,以及預定2021以及2022年暑假檔推出的不可能的任務第七、八集,第八集推出時阿湯哥已經過完60歲生日。看起來,阿湯哥似乎嘗試延長他的票房巨星時期,但似乎忽略了歲月的無情。他拍第六集時就曾受傷導致劇組拍攝工作中斷數月,他當時已經55歲,而且顯然想在60歲前再拍兩集。

版主大人轉貼THR的報導,提到米老鼠之家完成併購福斯後會大幅裁員的內容,其實不算是新聞,因為當初環球母公司Comcast來攪局之前,就已經有媒體報導相關的推測內容,例如:對米老鼠之家的電影部門來說,原本就已經有電影發行、家庭娛樂...等部門,福斯的相關部門人力在合併後就幾乎完全不需要,電視部門也差不多。同天的Deadline其實有另外一則報導引起我的注意,這則報導與年底即將上線的Disney+有關,報導提到即將上片的驚奇隊長(Captain Marvel)將會是第一部米老鼠之家電影不會在Netflix上架。這則報導是米老鼠之家執行長Bob Iger與華爾街娛樂產業分析公司舉行電話會議的內容,也就是說Disney+正式上線後將不再授權Netflix播出自家影視產品,報導提到『集團財務長(CFO)Christine McCarthy預估:「被(迫)放棄(forgone)」的授權播出收入大概在1.5億美元左右(CFO Christine McCarthy estimated the "forgone" licensing opportunity from this and other releases in 2019 would cut operating income by about $150 million.)』。這個地方未來就會有兩個觀察點,我在前面提過,Comcast上個月底宣佈重組高層人事,準備明年推出NBCUniversal串流平台,Comcast執行長Steve Burke宣示,明年自家的串流平台上線後,仍然會將自家節目賣給競爭對手平台(Steve Burke: NBCU Will Continue To Sell Shows To Rival Platforms)。所以,Comcast並不想放棄授權播出的收入,米老鼠之家看來目前是決定獨善其身(或敝帚自珍?),兩者各有利弊,何者在經濟效益上較划算有待觀察。而我在前面也提過,華納有6000部電影的片庫(米老鼠之家只有500部),這個片庫2013年在授權電視頻道播放這個部份進帳15億美元(6,000 feature films in a library that last year helped generate $1.5 billion in licensing fees from television),但是不確定華納授權串流平台播出的進帳如何。華納的片庫實際上包括米高梅80年代中期之前的所有電影,豐富程度應該遠勝併購福斯完成後的米老鼠之家,而McCarthy預估的1.5億美元左右的金額,不確定是否包括福斯的片庫在內,因為兩家的合併程序尚在進行,這個部份也有待觀察。而根據去年底的THR報導,AT&T執行長Randall Stephenson公開表示仍會授權Netflix播放六人行(Friends,1994—2004)影集,因為這個授權是non-exclusive,也就是非獨家授權給Netflix播放。所以,可以合理推測華納的這個龐大片庫未來仍有可能授權給其他媒體播放,而且非獨家授權播放表示可以授權給很多家媒體,反正都有錢可賺。但如果是米老鼠之家的獨善其身作法,少賺的錢應該會超過1.5億美元。六人行雖然下檔已經15年,但至今仍然有不少觀眾在看或重看,我在前面提到6位主角之一的Lisa Kudrow,她的前經紀人前幾年還透過法院索討高達逾百萬美元的餘款收入,就可以看出六人行雖然下檔15年但仍有不少剩餘價值。

另外,X戰警系列電影的製片Lauren Shuler Donner,前幾天在Deadline的報導她談到了原本屬於福斯的X戰警系列電影未來。Donner是福斯所有X戰警系列電影的製片,她除了表示未來應該不會再為米老鼠之家的X戰警電影擔任製片,也提到仍處於發展階段的金牌手(Gambit)電影版,將交由Marvel電影(Marvel Studios)總裁Kevin Feige來決定還要不要拍。Feige是所有米老鼠之家/Marvel電影的唯一製片,或者應該說是實際上的太上導演,他在進入Marvel工作之前曾經是Donner的助理。她還提到有聽說關於新變種人(New Mutants)的傳聞(rumors),該片排定今年8月2日上院線,但據說米老鼠之家打算讓該片直接在Hulu上架。新變種人的8月2日上片檔期,將會遭遇玩命關頭外傳電影Fast & Furious Presents: Hobbs & Shaw同檔上片,但對手太強可能不是問題,我推測有可能與該片的尺度有關,放到Hulu已經暗示可能會是R級,而且據說該片是走恐怖片路線,導演Josh Boone據說拍攝該片受到半夜鬼上床第三集猛鬼逛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3: Dream Warriors,1987)的影響。報導最後提到,Donner表示「我要看到(新變種人)在戲院推出,我痛恨看到該片被丟到Hulu(I want to see it released (theatrically), I'd hate to see it thrown at Hulu.)。」我也是,我原本以為這部會是我最後一部買票進電影院看的X戰警系列電影,而我原本就因為這起併購案而對金牌手電影版沒有太多期待,這個case發展拖太久了。

米老鼠之家併購福斯,某種程度象徵影視娛樂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將更大幅度的往串流平台傾斜,Netflix、Amazon...等串流平台已經在這個新領域打下大片江山,而且是很大片的江山,因為這兩大都砸了很多鈔票製作或取得授權播放了非常多也非常多樣化的節目。米老鼠之家年底才要加入,又有非R級的限制,所以我其實並不看好Disney+。而米老鼠之家目前又是fanboys導向的最大品牌(Marvel以及星際大戰),但並不一定表示可以藉以吸收最多的訂戶。電影院市場可以藉由鼓吹fanboys一刷、二刷或更多刷以及多種高票價產品來加速墊高票房,但是串流平台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市場定位。我在前面提到好萊塢大製作與電影院市場都已經是利基市場,利基市場就是小眾市場,就像是那些專賣公仔、動漫...的專賣店,這些產品不會在類似家樂福、愛買...之類的大賣場上架(以前DVD還會在大賣場上架,BD就幾乎在大賣場絕跡可見一般),但串流平台卻相當於影視娛樂的大賣場,產品要能夠上架必須有一定的銷量(點閱量)。我之前在PCDVD與某位網友爭論提到,在串流平台「一個節目10個阿宅各看5次與50個一般觀眾各看一次的差異,最主要就在於前者無論看再多次,只代表10個訂戶而後者則是代表50個訂戶,相信這樣的看片紀錄對於像Netflix這樣的串流平台來說,除了可以相當明確將前者定位為fanboys族群之外,如果一個節目、例如夜魔俠或是之前幾個Netflix砍掉的Marvel影集,主要收看訂戶只集中在fanboys族群,而已屬少數的這個族群收視數量又愈來愈少,應該就可以相當程度解釋了這些自製節目最終被砍的原因。」我當時同意那位網友的回應:串流平台是『分眾品味,不會是單一族群,也不需要到絕對多數,串流平台反而可以用不同的分眾非多數風格交織起來的廣泛訂閱戶』。但我認為這個看法有一個盲點,那就是每個節目仍然需要一定的點閱量,如果點閱量太少,串流平台就會考量是否要繼續花錢拍下去。所以,任何節目要在串流平台上架,就不能只吸引單一族群而必須儘可能吸引更多其他觀眾來看。雖然,我將串流平台比喻成大賣場,現實世界的大賣場貨架有限,所以產品必須有一定銷量才得以上架,數位的串流平台雖然沒有容量有限的貨架,但是資金卻是有限的。

雖然Netflix並未公佈、好像也罕見公佈自製節目的收視情況,但是相信內部一定有相關的收視資訊。根據英文維基的資料,除了內部的收視資訊之外,Netflix同時也會參考社群網站、例如川普愛用的Twitter以及Instagram...等的網友討論數據。夜魔俠第一季在2015年4月上架後,有接近27.5萬的討論量,第二季在2016年3月上架後,討論量就已經跌到僅比20萬筆略多一些,第三季在去年10月中旬上架後,討論量暴跌,只剩7.5萬筆。這個數據已經很明顯,那些被Netflix砍掉的自製Marvel影集的收視觀眾顯然只集中在fanboys,其他族群收視率原本就少且是愈來愈少,而fanboys族群收視率也在持續下滑,也難怪Netflix在第三季上架不到一個半月就決定砍掉,不想再花錢拍下去了。至於這些社群網站的數據,Deadline網站每個週末的票房報導,都會引述RelishMix的數據,RelishMix會統計北美境內的所有社群網站發言,只要發言內容提到電影片名的都會被列入統計,我看過的RelishMix統計數據都會有一個數字後面接著M,M就是百萬,億萬大製作的數字都是三位數加上M,也就是有上億筆數據,一般電影也會有一個兩位數加上M,也就是有數千萬筆數據。夜魔俠第一季的數據只比四分之一M多一些已經算很少了,第三季竟然跌到7萬多,反應出的就是收視人口實在是太少了。目前在維基英文版的Disney+的資料顯示,未來將專門在Disney+上架或仍在發展中的18部電影,沒有一部是Marvel或星際大戰系列;而拍攝中或仍在發展中的15部影集,Marvel只有3部,星際大戰只有2部,加起來僅有總量的三分之一,顯然米老鼠之家也意識到不能光靠fanboys導向的節目爭取訂戶。所以,米老鼠之家在併購福斯之後,雖然fanboys都很興奮X戰警以及驚奇四超人都將回歸,但是在串流平台的硬戰,在本質上與fanboys想的可能很不一樣。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20 收起 理由
popo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9-3-11 08: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最後由 popo 於 2019-3-11 08:28 AM 編輯

兩家的合併事宜很快地即將結束,完成合併後立即立即投入運營。迪士尼企業內部仍會有福斯的名稱,像是Fox和Fox Searchlight製作電影以及F電視台)也都將保留其名稱。

Disney CEO Bob Iger Says Fox Deal to Close "Soon"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 ... -close-soon-1192996


Bob Iger Says Disney-Fox Deal Will Close ‘Soon,’ Updates Star Wars: Galaxy’s Edge Opening Date
https://variety.com/2019/biz/new ... meeting-1203157336/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9-3-13 00:28:4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最後由 popo 於 2019-3-13 08:32 AM 編輯

迪士尼宣布獲得墨西哥監管機構最後核准,兩家公司合併生效預計在美東時間2019年3月20日12點02分正式生效。

Disney Sets March 20 Closing Date for 21st Century Fox Acquisition
https://variety.com/2019/biz/new ... isition-1203161135/

Disney's Fox Acquisition Expected to Close Next Week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 ... e-next-week-1194013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9-3-19 20:43:14 | 顯示全部樓層
21世紀福斯發布新聞稿,迪士尼收購20世紀福斯公告

21ST CENTURY FOX ANNOUNCES COMPLETION OF DISTRIBUTION IN CONNECTION WITH DISNEY ACQUISITION
https://www.21cf.com/news/21st-c ... disney-acquisition/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9-3-20 11:59:54 | 顯示全部樓層
迪士尼也發布了正式收購21世紀旗下的20世紀福斯、福斯探照燈、福斯2000 · 福斯動畫工作室....等多個部門公司

Disney’s Acquisition of 21st Century Fox Will Bring an Unprecedented Collection of Content and Talent to Consumers Around the World
https://www.thewaltdisneycompany ... s-around-the-world/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熱門推薦

何止錦上添花!?Zidoo Neo Alpha的最佳Wingman - HD Fury Vrroom V3
何止錦上添花!?Zidoo Ne
何止錦上添花!?Zidoo Neo Alpha的最佳Wingman - HD Fury 8K VR
風暴StormAudio/Goldmund家庭劇院巡禮 "KazCorporation:為音樂愛好者實現家庭劇院夢想"
風暴StormAudio/Goldmund
風暴StormAudio/Goldmund家庭劇院巡禮"KazCorporation:為音樂愛
風暴StormAudio 4.6r0韌體釋出囉!
風暴StormAudio 4.6r0韌體
風暴StormAudio 4.6r0韌體釋出囉! 新功能和增強功能 系統控
劇毒!DIVA EX-7/EX-mini賢昆仲相汝以沫Hi-End音響網路交換器體驗心得分享
劇毒!DIVA EX-7/EX-mini
劇毒!DIVA EX-7/EX-mini賢昆仲相汝以沫Hi-End音響網路交換器體
TechRadar器評:Paradigm Signature Sub 2  - 「史上最強大的主動式超低音揚聲器」
TechRadar器評:Paradigm
TechRadar器評:Paradigm Signature Sub 2 - 「史上最強大的主

聯絡我們| 問題反映| 小黑屋| 手機版| Archiver|  本網站特別聘請 蔡家豪律師 為本站法律顧問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