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本身相當厚重,重量約 37 磅(約 16.8 公斤),尺寸為 19.3 x 6.8 x 17.4 英吋(約 49 x 17.3 x 44.2 公分),適合4U機架安裝。StormAudio也隨機附上機架耳掛,以便進行機架安裝。左右兩側各有三組風扇,啟動與關機時會短暫運轉,但在運行過程中,風扇幾乎無聲,對聆聽體驗毫無影響。
當不使用控制系統時,還有其他方式可以操作此設備。其中一個選項是 StormRemote 應用程式,可在 Apple 和 Google Play 商店下載。它提供了使用者友善的介面,可用於管理基本功能,例如調整音量、開關設備以及更改預設設定。我發現自己經常使用這款應用程式,因為它能輕鬆切換不同的配置,例如比較 Dirac Live、Dirac Bass Control 和 Active Room Treatment(稍後會詳細介紹)。該應用程式還允許您調整揚聲器音量和切換訊號來源。
我首先播放了 Clannad 的《Bridge of Tears》(2024 重新灌錄版)。這首歌開頭吉他弦的彈撥聲讓我印象深刻。在啟用 ART 後,即使我的環繞與後環繞揚聲器沒有主動發聲,它們仍然支援了前方揚聲器,營造出某種 U 形的音場。當這首歌進行到 11 秒時,那清晰的吉他弦聲聽起來彷彿來自我的身後,即便聲音實際上是來自前方揚聲器。這種錯覺是 ART 在我房間內施加的極小延遲所營造出的效果,讓音場彷彿從喇叭的位置向房間中央移動。
接下來,我播放了 Lorn 的《Upside Down Cops》。這首歌具有黑暗且充滿層次感的音場,能將任何音響系統推向極限。在測試 Dirac 的三種模式——空間校正、低頻控制和 ART——之後,我充分體會到 ART 的變革性影響。這三種模式的區別非常明顯。空間校正本身已經提供了不錯的沉浸感。切換到低頻控制後,低音變得更緊緻且更具定義感。而 ART 則將整體表現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整首歌聽起來更加精確,空間感也更加立體,這種感受難以形容。我曾經在其他系統上聽過這首曲子,如果系統沒有適當調整,聲音就會變成一團低頻混響的雜音。但這套系統完全沒有這種問題。每個聲音層次都清晰分明,系統能夠輕鬆應對動態變化。
雖然在這裡我不會深入探討 Dirac Live ART(請參考其他文章),但我想分享一些使用體驗,並將其與 Dirac Live 空間校正與低頻控制進行比較。我至今已經在六種不同的場合體驗過 ART,雖然我是它的忠實支持者,但我也能理解為何一些人對其評價不一。我曾經在不理想的環境中聽過 ART,這會導致聲音表現不太自然。ART 的正確設定至關重要,這也是為什麼並非所有製造商都實作了它。但當 ART 設置得當時,聲音的表現確實令人驚嘆。與其他空間校正技術相比,ART 能提供更乾淨且精準的聲音,一旦體驗過它,就很難回頭。
主動式空間處理(ART)與被動式空間處理的運作方式相似,但它是動態運作的。它不只是處理單一諧振問題,而是影響整個房間的諧振,類似於 Allison Step 效應(指喇叭與牆壁或地板等反射表面互動時,某些頻率會被抵消的現象)。儘管 ART 的作用範圍僅限於 150Hz 以下,但其影響可延伸至超過該範圍三個八度。系統中的揚聲器與超低音越多,這種效果就越明顯。它就像是即時平滑房間中的聲學「皺褶」,這點可以被清楚地聽見。
StormAudio ISR Fusion 20 出色地呈現沉浸式環繞音效,讓你完全融入電影場景。《噤界II》(A Quiet Place Part II)開場片段讓我印象深刻,靜謐與突發聲響的對比極具真實感,細節如葉片的微動、遠方的腳步聲環繞四周。當異形生物襲擊時,聲音無縫地在房間內流動,而爆炸與碰撞的深沉低頻則帶來強烈的衝擊力,展現出 ISR Fusion 20 在動態音效處理上的優勢,能夠讓安靜的時刻同樣緊張刺激。
接著,我觀看了《007:生死交戰》(No Time to Die)開場馬泰拉追逐場景。當鏡頭拉遠,鐘聲響起,音場的表現讓人驚艷,鐘聲的移動與畫面同步,從前方頂部揚聲器流動至後方頂部,再延伸至後環繞,最後返回各揚聲器。聲音的過渡極為流暢,鐘聲細膩且真實,毫無刺耳或失真的問題,即便在高音量播放時依然清晰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