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5-7-31 00:53:15
|
顯示全部樓層
今天一大早到台北,與朋友一起到國賓大廳看早場。在提出個人感想前,想先對UIP小抱怨一下,兩週前訂票時原本以為週四早場是首映第一天第一場,沒想到訂完票沒幾天UIP又決定提早一天上片,但是大家的行程都已經喬好,只好照原訂計畫看週四早場。
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Mission: Impossible Rogue Nation)已經是這個系列的第五部電影,男主角兼製片的阿湯哥也在本月初過了53歲生日,而無論是臉或是體型都可以在某些畫面上看出歲月的痕跡,這大概是本片成為這個系列電影動作戲份相對最少的原因之一。不過,動作場景雖然相對較少,但由曾經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的克里斯多夫麥奎瑞(Christopher McQuarrie,刺激驚爆點)編寫的劇本,以暑假檔爆米花娛樂大片來說則是相當紮實,唯一女性角色到底是正是邪,幾乎可說是本片的關鍵情節也與故事核心習習相關,懸疑性緊扣諜報情節,而本片的諜報情節也可說是這個系列最強的一部,充分彌補了動作場面偏少可能降低娛樂效果的疑慮。
關於本片的動作場面,我個人有兩點想要挑剔一下。電影開場阿湯哥掛在起飛中運輸機門外的畫面,是本片最早釋出也最吸睛的場景,也格外讓人期待整場戲是否還有更刺激的畫面,但最後感覺似乎有點虎頭蛇尾,連阿湯哥以及背後那一大包東西(這裡不說明是什麼東西,以免破壞尚未進場觀眾的觀影心情)是如何降落的畫面都沒有,這個降落畫面刺激度應該不會輸給他一個人掛在飛機外的畫面,派拉蒙是想省錢嗎?而這可能不是本片唯一虎頭蛇尾的地方。
「仍在倫敦進行的拍攝工作暫停約一個星期,『因為電影的結局被認為差強人意』(But the production recently shut down for a week or so in London because the film’s ending was deemed unsatisfactory.)」這段話是The Hollywood Reporter(後面簡稱THR)今年2月下旬關於本片的獨家報導,現在電影上片了,看過的觀眾可以回頭來看一下THR報導是空穴來風,還是無風不起浪。這個系列過去的4部電影劇情收尾的第三幕,第一集玩的是法國子彈列車,第二集主要玩的是重型機車在雪梨對尬,同時加上吳宇森從香港帶來武術指導特別設計的動作(當然還有吳導的招牌白鴿),第三集是在上海摩天高樓大玩特技(據說劇組原本打算玩的是101大樓),第四集則是從印度風的奢華場景再轉到停車塔的激烈動作。基本上,前四集的第三幕場面與動作在當時都算玩的很大,但是本片的第三幕無論是動作、場面、異國風情顯然都低調很多。THR當時的報導一出,編劇兼導演麥奎瑞隨後在自己的社群網站進行消毒,但現在再回頭看當時的報導,已經看過本片的朋友可以自行決定官方說法是否可信。
阿湯哥在美國的宣傳行程中,透露了第六集已經在籌備中。我個人一貫是對於宣傳行程中的訪談持保留態度,不過以他的年齡,除了要拍要快,最好也趕緊找好未來的徒弟兼接班人。而目前的好萊塢生態,系列電影是六大的優先要務,派拉蒙與Sony是最缺乏系列電影資產的兩大(也是業績最差的兩大),因此不難理解派拉蒙已經在籌備第六集。本片的核心邪惡組織辛迪加(Syndicate),在上集片尾眾人交換完手機後,已經出現在阿湯哥預埋伏筆的台辭中,沒想到本片真的將辛迪加列為IMF的敵人,這在前三集是未曾出現的情形(前三集都是各自獨立)。而從片尾CIA局長在國會秘密聽證會的說辭看來,辛迪加的餘孽仍在各處潛伏,感覺派拉蒙似乎意圖將辛迪加打造成類似007電影之前的量子(Quantum)組織。量子組織在007第22集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2008)片中,被塑造成潛伏在各處政府機關且幾乎完全無法偵測的邪惡組織。但由於量子危機影評與口碑不佳,加上約2年前米高梅與EON製片公司重新買回魔鬼黨(SPECTRE)以及創辦人布洛費(Ernst Stavro Blofeld)的相關權利後,007最新的第24集電影惡魔四伏(Spectre)就以魔鬼黨為英文片名,看起來要將量子組織改變成魔鬼黨,並讓布洛費重出江湖使壤。而除了辛迪加與量子組織的神似,本片在奧地利歌劇院的刺殺戲碼,也讓我想到量子危機中在奧地利的Tosca歌劇表演台下與後台的戲碼,看起來007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這個系列。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