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每日郵報的報導,第24集除了已經開始進行前前製作業之外,並準備明年在松木片廠(Pinewood Studios)開鏡,以趕上預定2014年秋季上片的檔期。2014年秋季這個上片檔期其實並不讓人意外,兩年前米高梅財務警報解除,空降危機得以順利籌拍,當時的財經專業媒體彭博社(Bloomberg)的報導就已經提到,米高梅打算讓第23集(也就是空降危機)於今年秋天上片,然後每隔兩年推出一部007電影。每日郵報的報導還提到,第24集的概要(outline)受到高度的保護,目前只有製片Michael G. Wilson、Barbara Broccoli、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以及受信任的助理知情。
Deadline的獨家報導也有類似的內容,但是更進一步提到,Logan在空降危機仍在進行拍攝期間,向Wilson與Broccoli提報了一個原始計劃需要發展為兩集電影的劇情規劃(Logan pitched an original two-movie arc to Barbara Broccoli and Michael Wilson while they were shooting Skyfall),而Logan也已經開始寫劇本了。Deadline的記者因而據以猜測,第24與25集有可能會一起拍攝(could be shot back-to-back)。另外,每日郵報的新聞中還提到,Logan這一次是一個人作業,獨自寫第24集的劇本(he will pen it on his own),而這個部份Deadline的報導並沒有提到。空降危機的劇本,事實上是由Neal Purvis與Robert Wade這個二人編劇組所寫,Logan則是負責改寫。
每日郵報的新聞也提到,Purvis/Wade二人組從第19集縱橫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1999)開始,一連參與了5部龐德電影的編劇工作,縱橫天下還有另外一位編劇Bruce Feirstein參與,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2006)與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2008)也有Paul Haggis(衝擊效應、登峰造擊)參與。不過,他們並不是參與007電影最多次的編劇,已經在21年前過世的Richard Maibaum,在前16集007電影之中,一共參與了其中13集的編劇工作(全部都有在片頭掛名),他沒有參與的只有第5集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1967)第八集生死關頭(Live and Let Die,1973),以及第11集太空城(Moonraker,1979)。
比較讓人好奇的是哈里斯的角色,她的角色之前盛傳是Moneypenny,也就是M的秘書,但是劇組都對外表示她的角色是名叫Eve的外勤幹員,也就是說並不是坐辦公桌的女秘書。而這一類被歸類為龐德女郎(Bond girls)的女性角色,一般都沒有續攤繼續演出下一部007電影的機會,除了Eunice Gayson與Maud Adams以外。前者連續出現在第一集與第二集,但是都屬於戲份很少的配角;後者則是先後演出金鎗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1974)與八爪女(Octopussy,1983),在金鎗人中是第二女主角,在八爪女中則是第一女主角,也就是八爪女,她也與兩位製片維持了很好的情誼。而哈里斯可以回鍋演出,有可能是她的角色其實就是Moneypenny,而Moneypenny一般而言並不會被歸類為龐德女郎。這個部份下週末空降危機上片時,大概就可以知道了。
Deadline這則新聞提到,空降危機在英國的首映票房,可望有2000萬英鎊(3220萬美元)。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2006)當年在英國的首映週末票房1337萬英鎊(2153萬美元),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2008)則是1538萬英鎊(2477萬美元),後者當時創下英國最高首映票房紀錄。目前已知空降危機週五在英國首映當天收入約620萬英鎊(999萬美元),打破量子危機首映日收入的490萬英鎊票房紀錄,拜口碑與評價極佳之賜,週六的票房可望有更好的表現。
Barbara Broccoli是Albert R. Broccoli的女兒,父親是前16集007電影的製片,女兒從第17集黃金眼開始接手,Eon製片公司(Eon Productions)就是他們家的公司,擁有007一半的版權(另外一半在米高梅手上)。而從前面提到的情形可以發現,Broccoli家的人都很念舊,空降危機全球票房超過11億美元,是007電影目前為止全球票房最高的一部,所以曼德斯日後再回鍋不是沒有可能。個人希望他還是專心拍藝術電影,不要再來染指007電影。也許丹尼爾克雷格再拍兩部之後,Eon大概又要再找下一任龐德,屆時似乎可以找諾蘭一起來選下一任龐德,順便執導新任龐德演出的第一部(當然諾蘭若是想拍成三部曲更好)。
今天又有國外媒體在傳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可能執導007第24集的消息,消息的起源是英國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主要內容其實只有諾蘭的代理人(his representatives),與007的兩位製片Barbara Broccoli與Michael G .Wilson,開始非正式的談話(It's early days, but informal talks have begun between Nolan, his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powers behind the James Bond pictures, Barbara Broccoli and Michael G .Wilson.),這是每日郵報這則報導與諾蘭有關部份的主要內容。
我個人的感覺是這則新聞很無厘頭,因為諾蘭不可能執導第24集007,除非米高梅與兩位製片至少願意等到2016年才發行。諾蘭目前正在為他的下一部導演作品Interstellar進行前製作業(pre-production),該片也已經訂下了明年11月7日的上片檔期。而有在follow諾蘭上一部作品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在本站的討論串的朋友,應該也知道諾蘭對於他手上的導演作品,是一次只專心在一部電影,所以2014年11月之前,他不可能有空接007電影。而且每日郵報的報導提到,與007電影的Eon製片公司兩位製片接觸談話的,並非諾蘭本人而是代理人,前兩年傳聞諾蘭與兩位製片私下已經談過。每日郵報的報導還提到一件事,那就是諾蘭是現任007丹尼爾克雷格的仰慕者(he is known to be an admirer of Bond star Daniel Craig),不過這點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諾蘭明年底之前都沒有空。
首先,Variety的獨家報導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似乎被台灣平面媒體忽略。Variety的消息來源指出,雖然去年空降危機(Skyfall)推出前幾個月,就已經傳出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已經續約,而且是一次簽兩部007電影的合約,但事實上「合約細節仍然在喬(the details of Craig's deal are still being worked out)」,而由於克雷格接手演出男主角之後,電影的票房與評價都非常成功,特別是空降危機全球票房達到11億美元,創這個系列23部電影的歷史新高紀錄(即使將通貨膨脹因素計算在內仍然是第一名),Variety的報導還提到,「他的合約預期將會是利潤豐厚、『或許還牽涉到導演的同意權』(the star’s deal is expected to be very lucrative and probably also involves director approval)」
至於『導演同意權』的部份,Variety沒有多作解釋,雖然有可能是記者揣測,但也可能是實情,畢竟空降危機的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就是由他居中引介,沒想到空降危機竟然成為007電影50年票房最成功的一部。而Deadline號稱獨家的報導指出,Sony與米高梅已經在與曼德斯方面洽談,繼續執導下一集。但是曼德斯之前決定不繼續執導第24集,是因為他已經在舞台劇界有了承諾,而且他手上的案子是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以及李爾王(King Lear)兩齣戲,根據The Hollywood Reporter(後面簡稱THR)的報導,其中前者將於6月25日在倫敦(的West End)首演,晚一點還將移師百老匯(Broadway),至於後者則預定2014年上半年首演,所以他其實很忙,雖然Deadline的報導很有信心,甚至質疑包括Variety在內的媒體,報導所提到的這些人選有多少有效性(I'm not sure there is much validity to any of them)。
接下來,就來看一下這些「報派」的導演人選。首先來看Firstshowing號稱獨家提到的尼可拉溫丁黑芬(Nicolas Winding Refn,落日車神),那是上週在坎城影展時的面對面專訪。老實說,那則所謂的獨家與台灣電子媒體的某些獨家專訪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A記者與當事人面對面專訪,旁邊沒有其他家媒體,至於當事人在訪問完畢之後,又去接受其他媒體訪問,就與A記者無關,可以完全問心無愧地掛上獨家的標題。而黑芬今年有Only God Forgives參加坎城影展,導演有作品參加影展,一定有相當多的記者邀訪,Firstshowing的獨家完全沒有意義,更不要說片子的評價與口碑據說都不佳,Collider的報導提到,雖然他目前還沒有下一部電影的計劃,但新作品若是拍得不好,好萊塢會找他拍大片的機會應該不高。而Firstshowing報導最無厘頭的地方就是,記者因為在問到007的問題時,黑芬笑得很開心,就自動對號入座將黑芬列入名單上,我很少在看國外的報導時會邊看邊搖頭的,這位記者的一廂情願實在讓人不搖頭也難。
Variety報導提到的人選包括:李安、湯姆霍伯(Tom Hooper,王者之聲、悲慘世界)、大衛葉茨(David Yates,哈利波特最後四集)、沙恩布萊克(Shane Black,鋼鐵人3);另外,Comic Book Movie網站突然冒出來獵頭遊戲(Headhunters,2011)的挪威導演摩頓帝敦(Morten Tyldum),帝敦只是因為最近在訪問中提到,曾經與Eon製片公司的製片人會面,而Eon是24集007電影的製片公司,握有007的50%版權,因此帝敦被加入所謂的名單。其實,Eon最近是一方面在喬克雷格的合約,同時也在面談導演,但是李安、霍伯、葉茨以及布萊克等人,雖然都在「報派」名單上,但不確定Eon的兩位製片最近是否曾經與他們會面洽談過,而相關報導會出現在平面媒體,主要是因為這份名單上有李安。
我個人是比較相信THR的部落格Heat Vision的報導提到的,只有A咖級(A-list)的導演才會被列入Eon的會面名單,而無論曼德斯是否再度回鍋,空降危機之後的007電影已經被曼德斯帶入下一個階段(Mendes took the franchise to the next level),而由於007已經有超過50年歷史,目前檯面上的導演基本上都是在龐德的陪伴下成長,很難找到哪一位導演不想拍一部007電影,Eon仍然有很多人選,Heat Vision甚至提議,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也是很好的人選。
至於李安,他之前已經說過是否接拍電影要看劇本,空降危機的編劇John Logan目前仍在寫下一集的劇本,也就是說目前還沒有劇本,要李安如何作決定?而且他最近的情況不太好,已經因為被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綁了4年(實際上應該沒有那麼久),而感覺到被淘空,因而臨時請辭已籌備幾個月的FX電視影集,想要休息一段時間。說到這裡,我的感覺其實是,若不是上次回台引起的糾葛,他也不會感覺到身心俱疲。我本身不認識馮光遠先生,只有因為工作時看過他幾次,但是沒有說過話。不過,我個人認為,如果只是因為不喜歡或痛恨陳文茜,就藉著李安來對陳文茜進行人身攻擊(攻擊私領域部份就已經算是人身攻擊了),對李安是很不公平的,而馮先生還號稱與李安是老友與好友,但為的卻只是發洩個人的不滿,一向溫柔敦厚的李安夾在中間當然會感到左右為難,也難怪他會感到心力交瘁。李安是在娛樂界工作,經常要面對媒體,這已經是娛樂工作的一部份,而陳文茜是媒體人,當然是李安在工作上需要面對的(我個人不知道他們私交如何),難道馮先生連李安面對什麼媒體也要幫忙過濾嗎?只能說放炮放得很莫名其妙,又莫名地讓李安感到很大的壓力,這不應該是好朋友應該做的。
007第24集已經預定2015年11月6日在北美上片(想必英國屆時會在10月下旬上片),英國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最新報導指出,在上集空降危機(Skyfall)中飾演龐德上司M的秘書Moneypenny,在新片中的角色將會與前20集大異其趣,不會只是坐在M的辦公室外待命,而會開始成為龐德的助手(sidekick),並且會跟著龐德一起出任務,幫忙動手(應該也會動腳、動用武器)打壞人。 娜歐蜜哈里斯(Naomie Harris,上圖,神鬼奇航二、三集)在空降危機的最後,成為「佛地魔」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所飾演M的秘書,而且就像前20集007的傳統一樣,她通常就坐在M辦公室外的秘書專屬辦公室,隨時聽候M的差遣,雖然有時候辦公室會更換地點,包括潛水艇、軍艦、汽車...等。只不過,空降危機最後出現M的辦公室,與Moneypenny辦公室之間只隔了一扇門,而不是像前15集一樣是隔了兩扇隔音門。而在前20集中,無論飾演M的是Bernard Lee(1到11集)、Robert Brown(13到16集),或是茱蒂丹琪(Judi Dench,17到23集),飾演Moneypenny的無論是Lois Maxwell(1到14集,下面左圖)、Caroline Bliss(15到16集,下面右圖),或是Samantha Bond(17到20集),Moneypenny這個角色通常都是跟在M的身邊,絕對沒有動作戲的演出(第20集誰與爭鋒中的模擬戰鬥應該不算)。Moneypenny這個角色在中斷兩集之後,從上集開始再度出現,而且從一開始的動作戲中就出現了,不但開車追逐衝撞,也受命開槍。
「對於娜歐蜜哈里斯在龐德領域的構想規劃,會比較像是龐德的助手,讓她走出辦公室去傷害壞人(The idea formulating in Bond-land is for Naomie to be much more of a sidekick to James, and for her to get out and harm the bad guys)」,這是每日郵報從接近007製作高層那裡得到的說法,而每日郵報這則報導的標題則是:「Moneypenny的驚險刺激執照(Moneypenny's licence to thrill)」。
最後提一下,將再度飾演男主角詹姆斯龐德(James Bond)的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上個月下旬曾經對媒體表示,下一部片中的龐德將會更加幽默(more humorous)。目前為止的六任龐德演員中,羅傑摩爾(Roger Moore)絕對是最幽默的一位,除了劇本特別針對他的特質寫有笑點的對白,他也很擅長用他特有的方式將這些對白以幽默的方式說出,笑果也相當好,連曾以美的過火(Trop belle pour toi,1989)一片拿下坎城影后、冷豔的卡洛波桂(Carole Bouquet),聽到他的幽默對白都不禁失聲大笑(請參考第12集最高機密片中一場飛車追逐戲,那場戲開的是金龜車)。我個人認為,外型偏向強硬的克雷格,未來若要有幽默演出恐難與前輩比美,他最好多看幾次羅傑摩爾演出的007電影,而且是7部每部都要多看幾次。
版主大人另外提供HitFix報導的網路連結,大概是我目前看過的幾則相關報導中,內容較詳盡的。而如同HitFix的報導,這則新聞的主體,是一個為期9天的法庭案件,結果是雙方達成協議,Danjaq與米高梅兩家公司終於共同取得007所有的權利。Danjaq是一家控股公司,與詹姆斯龐德(James Bond)有關的版權、註冊商標、相關角色...等,都屬於這家公司所有,負責拍攝007電影(目前有23部、包括空降危機在內)的Eon製片公司(Eon Productions),則是Danjaq的子公司。而這次的開庭,讓糾葛超過50年的相關訴訟「終於達到永久、不可撤銷的結果(has finally come to a permanent, irrevocable end)」,這才是新聞的重點、但新浪的報導完全沒有提到。而這個重點所帶來的可能影響,就是前七集007電影的主要犯罪組織魔鬼黨(SPECTRE),以及最著名的壞蛋(Villain)、魔鬼黨的創始人、也是前七集電影中龐德的頭號敵人-布洛費(Ernst Stavro Blofeld),有可能得以重出江湖,但是否會在下一集中再度現身,目前還不確定。這則新聞的另外一個重要性,是Danjaq與米高梅手上的007相關權利終於完整,拼圖不再缺角。由於相關人士都已經不在人間,雖然Danjaq與米高梅等相關方面並未公佈協議的相關內容,相關人士的遺族選擇將相關權利換成現金,一般而言是明智、合情合理的發展。
由伊安佛萊明(Ian Fleming)撰寫的007小說,從1953年的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開始一共有14本、其中包括兩本短篇合輯,與纏鬥逾50年的訴訟有關的是1961年出版的霹靂彈(Thunderball)。霹靂彈最早其實是以劇本的型式開端,1958年時佛萊明與Kevin McClory、Jack Whittingham、Ivar Bryce,以及Ernest Cuneo等5人一起合作,希望發展這個故事成為以龐德為主角的第一部電影。5人前後參與幾份大綱(treatments)以及幾個版本的劇本(screenplays),之後準備開始電影前置作業,而當時片名是西經78度(Longitude 78 West)。但是電影並沒有進入前置作業,因為佛萊明與其中一位編劇Bryce、後者原本要兼任電影的製片,兩人私下搞小動作排擠McClory,最後導致電影拍不成。佛萊明將他與McClory、Whittingham一起創作的劇本寫成霹靂彈的小說,並在未獲McClory等人的同意下於1961年出版,相關訴訟於是陸續登場。(上圖是霹靂彈的劇照,圖右是布洛費的手下Largo、也是龐德的主要對手)
1961年小說出版前夕,McClory在讀了提前拿到的小說內容後,即與Whittingham向倫敦法院申請禁制令,希望小說停止印刷,法院則是裁定小說仍可以發行,但留了後門讓McClory可以採取後續法律行動。1963年11月,McClory與Whittingham控告佛萊明,法院花了不到兩週的時間宣判,諭令佛萊明支付3.5萬英鎊的賠償金給McClory,這起官司另外還花了佛萊明5.2萬英鎊。這只是錢的部份,佛萊明還必須放棄與McClory和Whittingham一起發展的霹靂彈任何劇本與大綱的所有權利,日後再版的小說必須在作者欄位加掛McClory和Whittingham兩人的名字。而最關鍵的一點則是,佛萊明必須放棄霹靂彈的電影拍攝權,並交給McClory,Eon製片公司日後若要拍攝電影,McClory將共同掛名製片,Eon對於相關製作權也只能保留10年,10年之後所有相關權利全部回歸到McClory。法庭相關判決造成很大的困擾,因為當McClory想要拍攝自己的龐德電影,Eon製片公司以及佛萊明的遺產管理人(他於1964年8月因為心臟病過世)都會控告他,但McClory每次都贏得訴訟。(上圖是霹靂彈在東京的首映典禮,右邊那位就是共同掛名製片的McClory,右二則是007系列電影的製片Albert R. Broccoli、也是掌控Danjaq公司的Broccoli家族大家長)
同樣根據霹靂彈小說改編的電影巡弋飛彈(Never Say Never Again),花了McClory七年的時間才拍成,並打算於1983年上片。由於第13集八爪女(Octopussy)也安排於同年的6月10日在北美上片,Eon仍然試圖採取法律行動阻撓,結果僅是讓巡弋飛彈延後到10月7日上片,兩部電影也分別在北美開出5543.28萬美元(1.416億美元)與6789.36萬美元(1.735億美元)的票房(括號內數字是考量通貨膨脹因素後調整為2012年的幣值,相關數字參考Box Office Mojo網站,網站沒有兩片的海外票房數字),可見007電影受歡迎的程度。根據Deadline的報導,Sony/哥倫比亞1997年時以200萬美元的價位購買McClory所擁有的相關權利,打算發展為系列電影,米高梅與Danjaq當然再度提起訴訟,2001年法官裁定Sony敗訴,這起訴訟導致Danjaq展開行動取得另外一塊失散已久的007相關版權,也就是皇家夜總會的小說版權,這個部份在2008年發行的3碟新版DVD/2碟新版藍光中,有相關背景的說明(但並沒有提到霹靂彈),這裡暫時略過。這其實也反應出007所有相關權利,米高梅與Danjaq希望完全取得的決心,巡弋飛彈以及皇家夜總會1967年拍攝的搞笑版電影,後來也全部被米高梅取得版權,並發行相關的DVD/藍光產品,當然Danjaq與米高梅是完全不承認這兩部作品屬於所謂的正宗007系列電影。被MI6網站報導形容為直到死前都驕傲又頑固的McClory(A proud and stubborn man up until his death in 2006)已經於2006年過世,享年80歲。(上圖是佛萊明1963年出庭的照片)
在大概了解相關訴訟以及爭議後,來看一下小說與電影的部份。霹靂彈是佛萊明的第九本007小說,也是魔鬼黨與布洛費在007小說中的首次登場。小說的世界有所謂『布洛費三部曲(The Blofeld Trilogy)』,也就是霹靂彈、1963年出版的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以及1964年出版的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但在電影版中,布洛費的角色出現在前七集中的五部電影,除了小說三部曲的三部電影版之外,另外還有第二集七號情報員續集(From Russia with Love,1963),以及第七集金鋼鑽(Diamonds Are Forever,1971),霹靂彈是第四集(1965)、雷霆谷是第五集(1967),女王密使則是第六集(1969),而在雷霆谷、女王密使以及金鋼鑽中,布洛費是龐德要對付的主要敵人,七號情報員續集與霹靂彈則是雖然看得到人、卻完全沒有露臉,也就是只有脖子以下在大銀幕現身。(上圖是雷霆谷中由Donald Pleasence飾演的布洛費)
但無論是由哪位演員飾演、是否在銀幕上露臉,布洛費的形象在這五部電影中,都是光頭(bald head)、穿著尼赫魯式的外套(Nehru jacket),手上並抱著一隻白貓。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1889-1964)是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大概只有在巡弋飛彈中飾演布洛費的麥斯馮西度(Max von Sydow)、也就是大法師(The Exorcist,1973)『本人』,不是光頭且穿著西裝,但是手上仍然抱著一隻白貓。在女王密使中飾演布洛費的泰利沙瓦拉(Telly Savalas),是戲份最重、也是唯一一位有參與動作戲(帶隊冰上大追殺、製造雪崩以及片尾的一對一雪車追逐)演出的布洛費,由於動作戲份都在雪地,所以有尼赫魯裝之外的雪地服裝,尼赫魯裝應該不防寒吧!?至於魔鬼黨,另外還要加上第一集七號情報員(Dr. No,1962),因為片中的壞人諾博士(Dr. No)是布洛費的手下,他在片中有提到是為魔鬼黨做事,續集中不露臉的布洛費也有提到諾博士。(上圖是女王密使中由泰利沙瓦拉飾演的布洛費)
纏訟超過50年的官司在上週五正式落幕後,國外報導大多認為布洛費與魔鬼黨可望藉以重出江湖,再度與龐德周旋的主要判斷依據,就是因為Danjaq與米高梅終於再度掌握了相關的所有權利,因為這兩者都是McClory所創作的,而這也就是相關訴訟他一再得以勝訴的主因。雖然,為佛萊明寫傳記的一些作者認為,這兩者都是劇本發展階段由佛萊明想出來的,但也有人認為事實上是來自McClory在那段時期提出的構想,起碼法院判決幾乎都站在McClory這邊,合理判斷McClory應該是在法庭上提出了具說服力的證據。而呈現在銀幕上的成果,就是布洛費與魔鬼黨只有出現在1971年之前上片的前七集電影中。前面提到法院判決,Eon對於相關製作權也只能保留10年,10年之後所有相關權利全部回歸到McClory,所以第七集金鋼鑽(1971)之後,兩者都不得再出現在Eon版的龐德電影。至於第12集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1981)的開場戲,龐德被困在遙控直昇機上,最後將操控直昇機的壞蛋丟進煙囪。那位坐輪椅的壞蛋雖然是光頭、穿著尼赫魯式的外套,手上也抱著一隻白貓,但是羅傑摩爾(Roger Moore)所飾演的龐德,在整場戲的所有對白中都沒有提到布洛費,007的粉絲仍然知道那個人就是布洛費,可以說Eon製片公司是遊走法律邊緣。(上圖是金鋼鑽中由Charles Gray 飾演的布洛費)
至於霹靂彈在007系列電影中的地位,先來看票房的部份。由於去年11月上片的第23集空降危機(Skyfall)適逢龐德電影問世50週年,在上片前夕有相當多的相關資料出爐,其中一張圖表提到前22集電影的全球票房,在考量通貨膨脹因素調整為2012年的幣值後,霹靂彈的全球票房10.4億美元(1.04 B)是前22集電影票房最好的一部,目前為止也只有空降危機的11.086億美元超越這項紀錄,但是若扣除IMAX加收票價以及近50年來的票價調整,相信霹靂彈的購票觀影人數應該仍然是23部007電影中最多的(其中還不包括近50年來藉由電視、VHS/DVD/藍光/網路播放觀賞的人數)。至於評價與口碑,爛蕃茄(Rotten Tomatoes)網站由影評人評分的新鮮度(Tomatometer)高達85%,觀眾口碑70%,IMDB評價7.0,基本上屬於23部電影的前段班。至於重拍版的巡弋飛彈,爛蕃茄的新鮮度有60%,但觀眾口碑僅有46%,IMDB評價也只有6.1,比霹靂彈顯然差了一截,導演Irvin Kershner的前作帝國大反擊(The Empire Strikes Back,1980)是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電影中評價最高的,他的功力在重拍版上未能發揮。(上圖是巡弋飛彈中由麥斯馮西度飾演的布洛費) ?itok=sy0vbc7j
前Variety資深記者的部落格Thompson on Hollywood在報導引述了一些說法,正在撰寫第24集劇本的John Logan、也是空降危機的主力編劇,他曾經表示「龐德應該永遠與布洛費對抗(Bond should always fight Blofeld.)」,而Logan已經在空降危機中重新找回了Q以及M的秘書Moneypenny兩個007的經典角色,再重新找回布洛費與魔鬼黨,並以魔鬼黨來取代似乎不太成功的量子(Quantum)組織,似乎是可行的;而現任龐德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也曾經表示:「如果(像早期007電影一樣)處理得當,(布洛費重出江湖)可能會很棒(If done properly [as in the early Bonds], it could be fantastic)」。近年來國外曾經傳過布洛費將在龐德電影中復出使壞,傳聞的人選包括曾經因為疑雲殺機(The Constant Gardener,2005)一片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的瑞秋懷茲(Rachel Weisz,神鬼傳奇、康斯坦汀:驅魔神探)、她也是現任的克雷格夫人,以及麥可辛(Michael Sheen,請問總統先生、決戰異世界),這兩位人選我都沒有意見,也樂觀其成。我之前曾經在空降危機的討論串中,針對懷茲的傳聞寫過相關內容,當時我認為「這個選角很有創意,因為懷茲從來沒有在電影裡演過壞人,這對她來說也是一項挑戰。...這個選角對007電影來說也是很有突破性的,因為22集的007中,從來沒有出現女性的壞人,壞人的手下倒是有不少女性...我還滿喜歡懷茲的,希望她會接下這個有挑戰性的角色」,而我的看法至今仍然相同。(上圖是尼赫魯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