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5-11-6 17:09:50
|
顯示全部樓層
昨天專程到台北國賓大廳看首映,簡單地說,個人感覺比空降危機好看,因為至少本片比較像動作片,動作場面比較多,而且並沒有集中在開場與最後半小時。空降危機(Skyfall,2012)在開場戲以及搭配主題曲的片頭畫面結束之後,就變成了劇情片,而且是又臭又長的劇情片(只比本片短5分鐘)。不過,雖然在進場前喝了一杯咖啡(我其實只有喝大概三分之一杯,但卻是四份義式濃縮不加水,只加了一些糖),而且進場前有先上廁所,但還是有點坐不住。除了用近2000萬美元稅務優惠換來墨西哥政府大力配合的開場戲大場面還算吸睛之外,擅拍藝術電影的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仍然像上集一樣,花了很多時間經營文戲,嚴格考驗觀眾的耐性。另外,開場約5分鐘長度的長鏡頭讓人印象深刻,這個長鏡頭當然也像地心引力(Gravity,2013)一樣有用到特效達到長鏡頭的效果,但這可能是印象中007電影53年來第一次使用長鏡頭。而本片最大的爆點,應該是克里斯多夫沃茲(Christoph Waltz)的壞人角色到底是誰,可惜這個部份對我而言完全沒有新鮮感,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一年多前關於沃茲加入本片演出的報導已經將劇本的重點完全曝光,等到那隻貓在片中出現,又看到沃茲身著改良版尼赫魯裝、上半身從原本設定的灰色改為藍色正式現身歡迎龐德,007鐵粉應該不用等到他開口承認改用母姓的全名,就已經可以知道他是誰(其實本片的英文片名已經是正式宣告)。
後面的文字很難避免爆雷,還想要觀賞本片的朋友,就請不要再繼續讀下去。
對於像我這種前23部電影都進電影院看過至少兩次(除了第一集七號情報員、第20集誰與爭鋒,以及空降危機之外)、之後的LD、DVD以及藍光版本不知道已經看過多少次的粉絲來說,空降危機是在慶祝007電影問世50週年,而本片某種程度仍然像是在繼續慶祝50週年,只不過慶祝的是第4集霹靂彈(Thunderball,1965)50週年。片中那枚魔鬼黨八爪魚圖案的戒指,第一次出現就是在霹靂彈。霹靂彈中的魔鬼黨大會也在本片中重現,只不過規模比50年前更盛大;而兩次大會中也都有一個人死亡,霹靂彈中是有魔鬼黨幹部因貪污而被當場處死,這一次則是想要強調沃茲這位老大的殘酷面。霹靂彈中有巴哈馬的嘉年華會,本片中則有墨西哥的亡靈節,兩個都是大場面的扮裝遊行。霹靂彈與本片也都有一位黑衣寡婦,只不過兩者的性別不同(看不懂的朋友請回去找霹靂彈來看)。(魔鬼黨大會目前為止只有在007系列電影中出現過兩次,第二集七號情報員只有不露臉頭目與兩個執行幹部的談話)
由於本片的英文片名是魔鬼黨,所以本片也安排了不少情節,某種程度在向前12集與魔鬼黨有關的情節致敬。開場的直昇機動作戲,有點像第12集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1981)的開場,當然刺激程度更上一層樓。女主角工作的診所,在畫面上看起來就像第6集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1969)片中魔鬼黨頭目布洛費(Ernst Stavro Blofeld,本片字幕用的是布洛菲)的病毒中心,當然前者的規模小了一點。沃茲雖然沒有在片中一直抱著招牌白貓,他也沒有光頭,他穿的尼赫魯裝不但是改良版也換了顏色,但是他受傷後在倫敦現身時的扮相,就相當貼近第5集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1967)中的布洛費,也就是右眼有傷疤。布洛費這個角色,只有在第5、6以及7集金鋼鑽(Diamonds Are Forever,1971)中親自現身使壞,但在前兩集中都是大光頭,只有第5集的扮相在右眼有傷疤。與魔鬼黨、創黨頭目布洛費,以及版權收復有關的內容,麻煩請參考2年前本討論串第一頁19樓的本人發言。
再回頭來看本片的劇情,我個人認為問題除了曼德斯的藝術片拍法之外,本片的劇本也顯然有不同編劇協調不佳而產生的問題。前面提到的相關版權收復時間點距今僅約2年,版權收復不到一年後又發生換編劇的事件,換了編劇之後又發生Sony被駭翻導致劇本外洩,再加上我在前面提到的沃茲選角確定,媒體報導劇情重大爆點(而且現在已經證實報導完全正確),其實已經可以確定本片先天上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就算沒有劇本或是關鍵劇情外洩,本片其實一年後再推出會比較好,因為與魔鬼黨相關的版權收復才一年,寫出來的劇本顯然仍不夠完善,而且我不認為換上來的編劇有比較優秀。空降危機有三位編劇掛名,分別是John Logan(神鬼戰士、雨果的冒險)以及Neal Purvis & Robert Wade這個兩人編劇組。同樣是英國每日郵報在本片開拍前幾個月的消息指出,Logan臨時被換掉,由後者這個兩人組接手重寫。Purvis & Wade這個兩人組合從第19集縱橫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1999)開始連續擔任6集007的編劇,其中僅第20集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2002)是只有這個兩人組掛名編劇,其他的都有另外一位編劇擔任主要編劇,包括縱橫天下的Bruce Feirstein(黃金眼、明日帝國)、第21集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2006)與第22集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2008)的Paul Haggis(衝擊效應、登峰造擊),以及空降危機的Logan。空降危機是Logan受僱改寫Purvis & Wade兩人組寫好的劇本,本片則是反過來,從誰與爭鋒就可以看出這個兩人組的『能耐』,顯然曾經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著劇本獎(衝擊效應)的Haggis比較可以兼顧藝術與商業,這應該也是皇家夜總會受到好評的原因之一。IMDB本片網頁下方已經有則標題是Get rid of Mendes and Craig的影評,我個人是認同曼德斯應該被換掉。
我個人不認為本片是走味的咖啡,但是編劇重新塑造的布洛費與龐德關係,對於007鐵粉來說感覺很瞎。編導用了148分鐘的超長篇幅,但卻只用鳩佔鵲巢來解釋布洛費的心態,似乎太過單薄,看完後只是感覺浪費了沃茲這位兩屆奧斯卡金像獎得主的演技。我大概兩週前就在The Hollywood Reporter(THR)看了本片的影評,THR就曾提到本片的副線劇情與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Mission: Impossible Rogue Nation)神似,昨天看完電影後,也很難沒有類似的聯想,有點好奇這是否就是Mi5臨時從原訂的年底提前到暑假檔上片的原因,Mi5甚至到了5月中旬還在倫敦補拍,距離正式上片僅剩兩個月。不過,先不論Mi5的女主角有不少動作戲,本片的女主角卻淪為花瓶,至少兩片某種程度都是安排男主角在外孤軍奮戰,所屬組織卻要為面臨崩解而奮鬥,Mi5至少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編劇(得獎作品刺激驚爆點)掌舵,娛樂性以及劇本完整度都更勝一籌,本片則是想要表現角色深度卻失敗,冗長且沒有顧好娛樂效果。
對於007鐵粉來說,本片不是沒有優點,M、Q以及M的秘書Moneypenny這幾位007系列電影的固定角色,之前的電影差不多都是安排飾演這些角色的演員從事靜態演出,也就是在「辦公室」內交待任務以及相關談話。唯一的變化大概只有「辦公室」的地點會更換,除了倫敦之外,還有潛艇(雷霆谷)、軍機(第15集黎明生機)、開羅(第10集海底城)、廢棄潛艇偽裝的礁岩(第9集金鎗人)...等,但M、Q以及Moneypenny基本上都不需要出外勤。Moneypenny在空降危機中從外勤調內勤(所以,我個人是將空降危機視為『Moneypenny首部曲』),M與Q也先後在本片中走出辦公室,Q差點被殺,M也再次拿起手槍,對於007鐵粉來說,算是很有趣也可接受的安排。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致敬片段,以及夠濃的咖啡,勉強讓我不致於在冗長的看片過程中睡著。
最後再提一件事,本片的片頭畫面(也就是唱主題曲的那段),竟然看到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掛名共同製片(Co-producer),這除了表示他也可以拿票房分紅,更是007電影53年來的第一次。大牌明星在好萊塢大片中掛名製片,或是以製片公司的名義參與,在好萊塢已經行之有年,但是前五位飾演龐德的演員,從來沒有獲得掛名製片等級的待遇。也許,已經是第二代在經營的Eon製片公司,高層已經改變態度。Albert R. Broccoli當家的時代,連演員或導演要求分紅都不允許,史匹柏就是因此而錯失執導007電影的機會(他如果談成交易,應該可以執導第11集太空城)。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