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到了把『水世界』從影史(票房)失敗名單中除名的時候?(Isn't It Time To Take 'Waterworld' Off The All-Time Flop List?)」,這是上週Deadline網站一則新聞的標題。為何在隔了18年之後,突然有這樣的報導出現?以下先轉貼我上週一寫北美週末票房時,與藍色小精靈2(The Smurfs 2)首映票房失利有關的一段內容:
Sony電影部門今年以來經營績效極差,年度市佔率目前仍不到10%,是好萊塢六大中唯一還沒有超過10%的;連續兩部大製作地球過後(After Earth)與白宮末日(White House Down)北美票房垮掉,海外票房也不佳;除了年初的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曾經拿下一週票房冠軍之外,截至目前為止在北美沒有任何一部自家出品電影拿下票房冠軍(00:30凌晨密令是獨立製片,Sony只是取得北美發行權),北美票房破億電影目前為止也僅有亞當等大人2一部。擁有Sony約7%股份的對沖基金Third Point,創辦人兼執行長Daniel Loeb週一(7月29日)對Sony集團社長兼執行長平井一夫(Kazuo Hirai)發表公開信,希望Sony將經營績效不佳的娛樂部門股份與整個集團切割出售。Loeb並在公開信中指地球過後與白宮末日兩片,是2013年版的水世界(Waterworld)與伊斯達(Ishtar),並認為Sony電影娛樂(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的兩位執行長Michael Lynton與Amy Pascal應該要負責。THR報導提到,Loeb是Sony最大的民股,他曾於2011年9月對雅虎(Yahoo)的執行長楊致遠(Jerry Yang)發表類似嚴苛內容的公開信,結果是楊致遠於2012年1月宣佈下台。而Sony前幾天宣佈將由福斯電影前執行長Tom Rothman,來重新提振三星(TriStar)這個品牌,被認為是Sony在回應Loeb的作法。Loeb同時也是PMC的股東,PMC則是Deadline與Variety的母公司,兩家媒體的報導會對Sony產生很大影響力。現在,本片的北美票房不如預期,Sony高層未來是否發生地震(人事改組),有待觀察。
最後是適度的海外市場成長的欄位:北美票房收入仍然是考量通貨膨脹因素後,調整為2013年的1.642億美元;海外票房收入則根據目前海外市場18年來的大幅成長,由之前調整為2013年幣值的3.274億美元,再增加為4億美元;前兩項的改變也使得「戲院收入」由2013年的2.147億美元,增加為2.437億美元,環球從全球票房收入中真正入帳的金額,由調整為2013年的43.673%,稍降為43.193%。「其他收入」也由調整為2013年的3.112億美元,變為3.450億美元。「行銷」費用由2013年的1.386億美元,變為1.500億美元。「其他發行費用」由2013年的8453.4萬美元,變為9426.6萬美元。由這兩項費用看來,在調整為2013年幣值的整體行銷費用2.231億美元,再向上微調為2.442億美元。「拍攝預算」仍然維持調整為2013年幣值的2.750億美元。「利潤(Profit)」則因為海外收入的增加,由調整為2013年幣值的2778.8萬美元,增加為6956.8萬美元。「共同投資效益」由調整為2013年幣值的1503.5萬美元,反而減為239.8萬美元;「包括共同投資的利潤(Profit Incl. Co-financing)」由調整為2013年幣值的4282.3萬美元,變為6717萬美元。
由這張圖表可以發現,無論如何本片都不是賠錢貨。Deadline記者最後也提到,當年曾經報導本片災難性的拍攝幕後相關新聞,記者只提到因為遭逢惡劣的暴風雨,在水面搭建的場景被摧毀,有點類似獨行俠(The Lone Ranger)的情形。獨行俠是在拍攝時遭逢沙塵暴,搭設的場景不止一次受到損害,才會導致迪士尼核准的2.15億美元預算,最後又爆增到原訂的2.6億美元,而且根據The Hollywood Reporter(後面簡稱THR)去年的報導,是爆增到2.6億美元時,電影還沒有拍完(最後又多花了近三個月)。根據IMDB的資料,本片受到天候影響的原因,主要是環球並未花一毛錢考察作為拍片地點的夏威夷科納海岸(Kona coast),當地經常性的颳起時速45英哩(45 mph)的狂風,對於搭設場景與進行拍攝造成很大的損害;另外,本片還曾前後三度遭遇颶風而暫停拍攝(The shoot was shut down 3 times due to hurricane alerts.)。而本片的拍攝幕後與末日之戰(World War Z)可以說是不相上下,除了超支、惡劣天候干擾之外,末日之戰經歷了五位編劇,本片則前後經過36個版本的劇本重寫,前後也有六位編劇參與(The script underwent 36 different drafts which involved six different writers.),Joss Whedon(復仇者聯盟的編劇兼導演)並曾在拍攝過程中,專程飛到拍片現場進行「最後關頭的重寫劇本(to do last minute rewrites on the script)」,這個過程後來被Whedon稱為「在地獄待了七週(seven weeks of hell)」。末日之戰傳聞拍攝後期,男主角兼製片布萊德彼特(Brad Pitt)與他欽點的導演不講話,科斯納與他欽點的導演Kevin Reynolds也曾發生「激烈爭吵(huge squabble)」,結果是後者走人,由科斯納接手完成。末日之戰2011年花了五個多月拍攝,然後在重寫整個第三幕(third act)之後,於2012年底再花了一個多月進行補拍,IMDB則提到科斯納也在本片拍攝現場待了157天,每週工作6天(Kevin Costner was on the set 157 days, working 6 days a week)。
再來補充一些說明。本片在1995年度的票房排行:北美排名第12名、海外第八名,全球則是第九名,製作成本無論是1995年時的1.75億美元,或是調整為2013年幣值的2.75億美元,可能仍有人認為不算是很高。以1995年來說,當年的全球10大賣座電影中,海外與全球都是年度冠軍的終極警探3(Die Hard: With A Vengeance)成本是9000萬美元,海外收入2.660億美元,全球票房3.661億美元。前10名中除了本片以外,最貴的應該是蝙蝠俠3(Batman Forever),成本一億美元,全球票房3.365億美元,排名年度第六名。007黃金眼(Goldeneye)成本只有5800萬美元,全球票房3.522億美元,排名年度第四名。在這幾部全球賣座大片的對照下,本片當年成本爆增到1.75億美元,的確是相當昂貴,再加上拍攝過程的不順利,難怪一直都被認為是影史災難,並被Loeb拿來放在給Sony的公開信上。Deadline的報導後面也提到,克隆尼在訪談中也指出,為何Loeb要舉本片為例,為何不提同年的割喉島(Cutthroat Island,1995),或是星際冒險王(The Adventures of Pluto Nash,2002)。我去年在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John Carter)票房垮掉後,曾經介紹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影史10大票房失敗電影(The 10 biggest box office flops of all time – in pictures)」的專題,前者被列為第一名,成本9800萬美元,北美票房1001萬美元,沒有海外票房的數字,虧損金額1.47億美元。後者則是第三名,拍片成本一億美元,北美票房442萬美元,海外票房268萬美元,虧損金額1.45億美元。
最後,這則新聞是因為Sony電影部門今年以來經營績效極差而引起,克隆尼的炮火也讓Loeb發現自己對電影業的了解不夠,並在Variety的訪問中釋出和解的意圖,但不表示Sony電影部門已經走出陰霾。上週末上片的極樂世界(Elysium)雖然為Sony拿下暑假檔第一部北美賣座冠軍(暑假都快結束了!),同時也是今年的第二部北美賣座冠軍,北美票房超過一億美元的電影仍然只有亞當等大人2(Grown Ups 2)一部(目前1.237億美元),在北美的市佔率截至上週末結束時(8月11日)仍只有9.2%,還是無法突破10%。而且,Sony今年的兩部北美票房冠軍都是「傭兵」,兩片實際上都是獨立製片,Sony只是拿下發行權,其中極樂世界花了1.15億美元拿下全球發行權,以目前的票房走勢看來,賺錢機率不高。相對於環球的好成績,環球今年已經有七部電影在北美拿下票房冠軍,分別是:母侵(Mama)、竊資達人(Identity Thief,兩週冠軍)、遺落戰境(Oblivion)、玩命關頭6(Fast & Furious 6,兩週冠軍)、國定殺戮日(The Purge)、神偷奶爸2(Despicable Me 2,兩週冠軍),以及2槍斃命(2 Guns),今天又宣佈海外累計票房已經達到18億美元,超過去年一整年的海外收入總和,Loeb只不過是舉錯例,Sony的經營績效仍然很差。根據Deadline與THR的報導:極樂世界從「成案、投資到製作都由Media Rights Capital(MRC)一手包辦(packaged, financed and produced by M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