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09-1-4 22:05:21
|
顯示全部樓層
你們知道嗎
五二0總統就職晚會,煙火施放時將搭配就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交響樂
這首曲子幾乎人人聽過,但是樂曲的背後卻是藏著許多故事。
那就藉此介紹一下1812
《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的第49號作品--降E大調序曲「1812」,對於部分音響迷而言,接觸1812的動機,最初可能不是欣賞音樂,而是拿來試音響,尤其重低音喇叭的愛好者,不讓1812的砲聲試煉音響一番,簡直是暴殄天物。
用柴可夫斯基的1812內加農砲聲試低音,就像用莫乍特的魔笛裡高八度人聲試高音,二者幾乎成為音響迷的必備測試工具。
1812序曲的真砲配樂,成為交響樂中少見的情況,當然一位音樂家能動用大砲配樂,一定要有其能耐。
那麼在試過喇叭之後,大家就開始想瞭解樂曲的故事。
1812序曲產生的背景,就是1880年柴可夫斯基為了1882年莫斯科舉行「世界藝術及商業博覽會」,所做的開幕序曲,為了這個富有國際性博覽會的盛會,當然必須創作代表俄國光輝歷史的音樂,於是1812年俄國擊敗侵襲的拿破崙,成為最具歷史意義的光輝時刻。
1812表面是為了宣揚國威,但是實際上卻是為了解救一個頹敗的政府,希望重訴俄國光輝,凝聚當時革命四起的俄國農民,因為十九世紀中葉,俄國農民革命蓬勃,當時的俄皇亞歷山大二世的鐵腕,根本壓制不了一心求變的俄國農民,在連年征戰之後,想要藉由博覽會振奮人心,並且讓1812序曲重新喚起俄國人民的國家記憶。
但是,這樣的目的並未達成,因為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81年3月遭到炸彈暗殺,根本來不及參與1882年的音樂盛會。
1882年8月,1812序曲如期演出,砲聲鐘聲響徹莫斯科,一首偉大交響樂完成,但是一個國家卻走向衰亡,直到1917年俄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蘇維埃政權成立,俄皇家族遭到滅門殺害。
根據傳說,當時柴可夫斯基不太想接下這項委託,因為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當一位愛國音樂家是有點沈重,但是在金主與恩人的請求下,柴可夫斯基還是完成音樂。
在整個音樂中,以敘事詩歌的方式進行,一開始用寧靜的樂聲,呈現安詳的國度,接著用法國國歌馬賽曲做為主題,意味著法軍的入侵以及壓倒性的勝利,再來就是利用俄國民族舞曲,呈現人民的悲憤,以及奮勇抗敵,最後在變奏的馬賽曲中,意味著法軍的敗退,在不斷戰勝的起伏樂聲中,放入俄國國歌,將高興的情緒不斷拉昇,最高潮時砲聲連放、鐘聲齊鳴,偉大的俄國再度重生。
音樂是很振奮人心,但是想到當時的殺人如麻的沙皇,就是有點反胃。
歷史再如何不堪,但是音樂永世流傳,1812成為許多盛會的慣用曲目,但是不是每次演出都有真砲相伴,畢竟不是每位音樂家都是人面那麼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