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15-9-19 13:34:16
|
顯示全部樓層
popo0121 發表於 2015-9-17 07:58 
根據THR的相關報導文中,指出環太平洋(Pacific Rim)續集目前已被推遲撤出2017年的檔期,並且無限期的停工。 ...

環太平洋(Pacific Rim,2013)續集的拍攝將無限期延後的消息,是藏在The Hollywood Reporter(後面簡稱THR)最新一期雜誌版報導中,而這則報導主題原本是主導拍攝環片的傳奇影業(Legendary Pictures),將原本在環球的Kong: Skull Island電影企劃案帶到華納,THR的報導指稱這其實是環球與傳奇從2014年開始的財務與製片合作5年關係陷入了麻煩。傳奇的執行長Thomas Tull(上圖中)是於2013年7月宣佈,將於當年底結束與華納長達10年的財務合作關係。THR這則報導有點長也有點亂,內容也有點複雜,因為牽涉到傳奇、環球與華納三家電影公司,尤其是關鍵的高層人事因素報導只是點到為止,業界人士或是長期在follow相關高層人事異動的人是一看就懂,但是一廂情願想看到環2的宅男粉絲(fanboys),雖然熱心的將THR報導的六成左右翻成中文(然後自爽),但卻不知道省略掉的那四成中藏了重要的關鍵因素。而整件事的關鍵核心就是鈔票,雖然問題還包括三家公司的高層,但這些高層的決策考量點是獲利,所以還是鈔票。
金剛與哥吉拉整合 華納並不欣賞
先來看Kong: Skull Island。這個案子算是金剛(King Kong,2005)的番外篇,以金剛所在的那個島嶼為背景。傳奇從環球那裡拿到這個案子後,原本打算在環球投資25%的前提下發展這個案子,但是最近卻突然傳出Tull打算將這個案子帶到華納,並與哥吉拉(Godzilla,2014)正在發展中的續集整合。THR提到環球不打算投資的原因,是傳奇提報的預算高達1.25億美元,而華納據說有興趣將這個案子與哥吉拉整合後拍攝三部曲,不過華納只打算投資25%,這個比例是比照環太平洋。業界消息來源原本認定這個案子應該屬於環球的財產,因為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執導的金剛是環球的電影,但是傳奇的律師Skip Brittenham表示,Tull已經高談好幾年希望讓金剛與哥吉拉在同一部電影中對決,並已經詢問過環球讓他將案子帶到華納。華納有權參與哥吉拉的續集,但是對於與哥吉拉相關的元素加入原本屬於環球的案子,華納方面並不欣賞(Warners, which held onto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any Godzilla sequel, did not relish the idea of a Godzilla element in a Universal-backed Kong movie.)。

而這不是傳奇第一部被環球打回票的電影,即將於10月上片的腥紅山莊(Crimson Peak)也是。腥紅山莊是環太平洋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上圖右)的導演新片,環球事先表明除非該片最終被審核為PG-13級(相當於台灣的保護級或輔導級),否則不會參與投資,而該片已經被列為R級(相當於台灣的限制級),傳奇只好全額支付拍片成本。而THR接下來的文字就提到了環太平洋續集,因為上一集耗資甚鉅使得續集無論是華納或是環球看來都不保險,因而被環球方面無限期延後,但是傳奇非常滿意上集在中國的票房(1.119億美元,比北美多出千萬美元),仍然想要拍攝。當然,只要傳奇拿得出錢、包括同樣鉅額的全球行銷費用,要拍當然是可以,但以目前的發展來看,傳奇顯然有資金調度的問題,在環球以及華納都不願意分擔財務的情形下,負責發行的環球當然打算無限期延後環太平洋2。
今年營收破影史紀錄 改變環球實質權力架構
環球今年度的營收創下影史新高紀錄,截至上週末(9月11到13日)為止,今年度的全球票房已經突破60億美元,打破福斯去年創下的55億美元紀錄,而今年還有三個多月才會結束。環球今年更創下一家電影公司就有3部電影進入全球票房10億美元俱樂部的紀錄(之前僅有華納與迪士尼分別於2012與2013年各有2部全球票房10億美元以上的賣座大片),以及2部電影的海外票房超過10億美元(玩命關頭7以及侏羅紀世界),影史在去年之前也僅有2部海外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電影(阿凡達與鐵達尼號)。票房持續創新高,使得環球電影主席Donna Langley(下圖)在Comcast集團的地位,幾與環球電影娛樂集團(Universal Filmed Entertainment Group)主席Jeff Shell,以及Comcast主席兼執行長Brian Roberts並駕齊驅,其中Shell還是Langley的直屬長官,而Langley不看好傳奇主導電影的獲利能力,是環太平洋2能否順利開拍的最大阻力。

了解相關內情的消息來源還指出,當年負責牽成傳奇與環球合作的是NBCUniversal執行長Steve Burke。Burke是於2年前Adam Fogelson被拔掉環球電影主席職務之前(註),牽成了相關合作協議。根據2年前Langley上台、Fogelson被拔掉的新聞稿,Burke也是Shell的直屬長官。據說,當時Burke承諾傳奇可以選擇參與投資環球的任何一部電影,但顯然在2年前的權力改組後,傳奇並未如願投資太多環球賣座大片。而環球則要投資傳奇的3部電影,除了成本僅1500萬美元的恐怖片Krampus(北美預定12月4日上片)之外,還包括魔獸世界(Warcraft,北美預定明年6月10日上片)以及The Great Wall(預定明年11月上片)兩部大製作,後者是由張藝謀執導、麥特戴蒙(Matt Damon)主演,Tull並共同掛名故事編寫(Tull shares "original story" credit)。「幾個消息來源透露,後面兩部(指魔獸世界與The Great Wall)被(環球)視為問題電影,並已經引起環球電影主席Donna Langley的高度關注(Several sources say the latter two are seen as "problem movies" that have heightened concerns on the part of Universal studio chief Donna Langley.)」,顯然Langley質疑這兩部大製作的獲利能力,而環太平洋已經是賠錢貨。
「幾個消息來源表示,Tull與環球從2014年開始的合作,有部份遭到(Tull)濫用,(遭到濫用的)包括兩部破車被安置在環球的發行系統,然後是環球內部有人認為Tull太放縱他自己的壞習慣,將自己包裝成賣座大片的功臣但實際上他僅僅是投資而已(Several sources say there has been strain, in part because Tull kicked off the deal in 2014 with a couple of clunkers that he put through Universal's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n upset some at the studio who feel he has indulged a bad habit of wrapping himself in credit for hits that he merely helped finance.)」
傳奇有幸投資25%的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全球狂賣近17億美元,雖然讓傳奇得以從大幅虧損中恢復一些元氣,但環球內部卻有以上的不同看法。年初上映的2部傳奇獨資電影、也就是從華納帶來的兩部賠錢拖油瓶-黑帽駭客(Blackhat,製作成本7000萬美元)與第七傳人(Seventh Son,實際成本1.05億美元),最終虧損金額約等同(或高於)製作成本,前面提到的『破車(clunkers)』指的就是這2片。而THR的報導用括號補充提到Universal lost no money on those films but spent manpower on releasing them didn't relish the association with them.,意思是環球在這2片上完全沒有虧損,只是在發行上支援了一些人力。其實,根據Variety之前的報導,環球要另外收發行費用,Comcast遍佈全球的旗下頻道也還有廣告費可以收。
傳奇執行長性格浮誇 過度膨脹引起兩大不悅
43歲的Tull在好萊塢是眾所周知的急性子宅男粉絲(fanboys),但善於為電影募集大筆資金(Known as a brash fanboy with a knack for raising big money, Tull, 43, brought potentially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in film financing),這是THR對於傳奇執行長Tull的形容,也是他先後與華納以及環球合作的主因,而兩家公司都只是看上他的錢。但這位老兄除了喜愛拍攝宅男粉絲熱愛的大製作爽片,也喜歡對外自誇。THR的報導就提到2009年他接受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訪問時,表示傳奇製作了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2008),該片是當年的全球、北美以及海外的年度賣座冠軍,根據DC漫畫改編且由華納主導拍攝,DC也是華納的子公司。「接近華納的消息來源指出,『這(指grabbed credit,也就是亂搶功)永遠是他最大的問題』(That will always be his biggest problem," says a source close to Warners.)」。而「環球內部有人認為Tull太放縱他自己的壞習慣,將自己包裝成賣座大片的功臣但實際上他僅僅是投資而已(upset some at the studio who feel he has indulged a bad habit of wrapping himself in credit for hits that he merely helped finance.)」,顯然環球高層也是如此看他。
Tull打算將Kong: Skull Island帶回華納,但是「一位資深業界人士指出,實際上華納當時很高興看到他離開(One industry veteran notes that the deal brings Tull "back to Warners, which was thrilled to see him leave.")」而另一位消息來源則透露,華納與傳奇再度合作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發生,因為華納很滿足與RatPac娛樂(RatPac Entertainment)目前的夥伴關係。RatPac娛樂是由尖峰時刻(Rush Hour)系列電影導演Brett Ratner,與澳洲富豪James Packer所合組的公司,目前也是華納的金主之一。與華納合作的金主還包括基地在澳洲的威秀娛樂(Village Roadshow Entertainment),雙方合作超過10年,合作作品包括樂高玩電影(The Lego Movie,2014)...等片(族繁不及備載)。
環片導演出面滅火 他有錢買單嗎?
THR的相關報導在台灣時間週三晚上發出之後,某種程度引起宅男粉絲一片哀號。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隨後找到環片導演戴托羅,他表示仍在準備續集的劇本並要在三週內提報預算,並表示對他而言,這個案子沒有死掉,我們還在努力(As far as I’m concerned, it’s not gone. We’re still on it.)。畢竟是經過大風大浪的人,很會說場面話,但是拍片要花錢,環太平洋這類需要大量昂貴電腦特效的大製作,不是小錢就可以打發的,戴托羅拿得出錢嗎?而在娛樂週刊的訪問中,下面這句話其實暗藏玄機。戴托羅表示:「我可以告訴你,如果我是億萬富豪(billionaire,billion其實是10億),我絕對會拍攝地獄怪客3、環太平洋2以及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然會我就會成為百萬富翁(millionaire,million是100萬)(I can tell you this, if I was a billionaire, I would definitely do Hellboy 3, Pacific Rim 2, and 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And I would quickly become a millionaire.)」所以,他沒有這麼多錢,必須靠Tull去張羅資金,顯然Tull也很喜歡他的導演作品。
而我個人相當同意載托羅的發言,因為顯然他也同意這三部電影要燒很多錢才拍得出來,但是無法獲利,10億美元與100萬美金的差距是9.99億美元(999 millions),應該可以cover這三部電影的製作成本以及全球行銷、但可能仍然需要再找一些金主補助行銷費用,但因為沒有獲利,億萬富豪最後變成百萬富翁(錢都燒光了)。這大概就是Tull在THR的報導刊出之後,為魔獸世界電影版找了中國的網路巨擘騰訊(Tencent),以及中國境內最大的連鎖戲院業者萬達(Wanda,在幾年前併購北美第二大連鎖戲院AMC之後,也是全球最大的連鎖戲院業者)合作,顯然這兩大除了可以在中國的網路行銷以及戲院上片給予協助之外,也提供了金援。Tull在中國找金主的動作,其實也反應出他有資金吃緊的問題,但要優先處理已經拍攝完畢、正在進行後製的大片(目前優先的是魔獸世界,The Great Wall的中國資金應該已經搞定),至於環太平洋2根本還不確定能否開拍,應該會等到資金問題解決後再處理,尤其是在環球以及華納都不願意參與投資的情形下。

個人看法,Tull目前的情形其實有點類似史帝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夢工廠(DreamWorks)。史匹柏當年為了讓夢工廠脫離派拉蒙,在外面奔走為夢工廠找落腳地以及金主,最後在與當時的迪士尼電影主席Dick Cook協商後,決定落腳迪士尼,因為Cook承諾夢工廠可以投資迪士尼的部份作品,相對地迪士尼也會投資夢工廠的電影。史匹柏原本以為可以鬆口氣,不必再為想拍的電影找錢(而且據說他也不是會亂花錢的導演),也解決了全球發行的問題。沒想到就在雙方簽約完成後不久,Cook下台,迪士尼集團的執行長Bob Iger設定迪士尼電影不再另找金主的策略、也就是迪士尼旗下電影將完全用自有資金拍攝。Iger的政策完全打亂史匹柏的腳步,迪士尼只為夢工廠電影在全球部份地區發行,史匹柏必須為夢工廠電影另外找資金,這才是最近傳聞史匹柏將帶夢工廠進駐環球的關鍵原因(當然,侏羅紀世界狂賣是最大的催化劑,史匹柏是該片製片以及原訂導演)。而回過頭看,Tull在某種程度上正走上史匹柏/夢工廠的老路,兩件事的情節相當類似,主要變數則是當事人的性格與手腕,顯然Tull的浮誇性格先後被華納以及環球高層嫌惡,而Tull熱愛宅男粉絲導向的大製作電影,已先後經市場證明獲利能力不佳。
Tull顯然不想只是被好萊塢視為金主,但是好萊塢其實是既要錢又希望金主低調,Tull的行事作風顯然犯忌。在好萊塢當金主,要有被用過就丟的心理準備。前面提到威秀投資華納的樂高玩電影,當初華納提案時,威秀原本只打算投資25%,但評估後又追加25%,但是電影全球叫好叫座後,華納發展中的續集以及番外篇(spin-off)就改為獨資,也就是威秀出局。Tull其實遇過同樣的情形,在傳奇投資50%的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e,2013)票房開出紅盤後,華納就決定以後DC漫畫改編電影將採獨資拍攝,Tull最愛的漫畫改編電影投資無門,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傳奇當年決定離開華納的原因之一。而環球與傳奇的合作才過了約三分之一,合約還有3年多才會到期,未來還有戲可以看。
註:在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審核通過後,Comcast集團於2011年1月順利併購環球,並於2013年3月買下剩下的49%股權。所以,2013年9月上旬Comcast用自己人Shell來取代Fogelson,對完成購併的大集團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而當時Fogelson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帶領環球高層前往參加多倫多國際電影節(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TIFF),為決戰終點線(Rush,2013,獨立製片但是環球買下美國發行權)造勢,同行高層都知道未來的新職位,Fogelson本人卻是在回程飛機上才得知自己即將下台。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