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0-9-25 16:36:52
|
顯示全部樓層
台北製片動態-台灣觀眾熱情擁抱《父後七日》
文/張凱文
2010年的夏天,大量台灣電影爭先恐後排隊上檔,在經歷一番自相殘殺之後,在暑假結束的九月,卻由一部並無明星掛帥的小成本電影《父後七日》票房領先,上映不到三周,全台票房已經突破三千萬,並且仍持續熱賣,不僅已超越《唐山大地震》成為今年暑假華語片票房冠軍,更成為今年台灣電影繼年初的《艋舺》之後第一部歡喜慶功的作品。
《父後七日》由劉梓潔獲得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作品改編,原著以充滿詼諧卻又感性的細膩筆觸,刻畫她個人父喪的經驗,在她回到彰化家中奔喪的七日裡,透過各種台灣民俗喪葬文化,經歷了哭笑不得的荒謬時刻,卻也同時走過自我療傷的過程,並以另一種角度重新體認自己與親人間的關係。
原著作者劉梓潔與導演王育麟攜手合作,將這部感人的散文改編成同名電影《父後七日》,以繽紛多彩的形式,呈現了台灣本土的孝女白琴、罐頭塔等獨特喪葬禮俗,以及台灣人濃厚的人情味,又以含蓄冷靜的口氣,娓娓道來痛失親人後僅管壓抑卻又終將爆發的情緒波動。該片從年中台北電影節首映後,就開始傳出極佳口碑,為未來的上片奠定了良好基礎,僅管因題材奇特又無明星可供宣傳,業界對該片都持保留與觀望的態度,但仍有部分人別具慧眼,對該片深具信心。就連對市場最敏感的戲院業者,也提前嗅到商機,紛紛主動爭取拷貝上映,讓該片成為近年台灣電影少數在中南部仍可有大量戲院上映的異數。
《父後七日》一飛沖天的票房,果然證明了台灣觀眾對於這樣呈現濃厚本土情感的電影的熱情擁抱,不僅絲毫不在意喪葬情節觸霉頭等傳統聯想,更紛紛在口耳相傳之下買票進戲院。尤其中南部票房遠遠超過台北市,更讓國片成功突破過去往往只有都會知識份子觀眾才會關心的小格局。尤其在《父後七日》之前,諸如《愛你一萬年》、《初戀紅豆冰》、《戀愛通告》、《近在咫尺》、《街角的小王子》等暑期華語片,雖然都有偶像明星掛帥,卻都沒有一部可以衝到全台千萬的票房,《父後七日》的成功相形之下更成為讓業界津津樂道的話題,也讓台灣電影工作者多了一個有待討論研究的經典案例。
在《父後七日》之後,資深導演王小棣的新片《酷馬》也在九月接棒上檔,透過一個男孩意外身亡的悲劇,來呈現他的生命中不同的人們之間的寬恕與救贖,不僅感人催淚令人動容,更展現王小棣導演向來對於真實小人物情感的投入與關懷,不僅將是下一部成績備受矚目的台灣電影,也讓台灣電影在面對好萊塢與中國大片的夾擊之餘,仍然能夠在有限的資源與資金之下,呈現出台灣最引以為傲的人文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