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展期:2010/06/11~08/08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以電影《臥虎藏龍》榮獲2001年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而揚名世界的葉錦添,不僅在電影界表現超凡,於舞台劇、電視劇、服裝設計、空間設計、攝影、繪畫、文學等各方面的創作,也有相當的涉獵和個人的特色,葉錦添多元廣泛的興趣和做什麼都「樂此不疲」的一種專注精神,以繼時性的累積和共時性的連結,產生了總體的傲人成果。前《中國時報》副刊主編高信疆曾經指出:「葉錦添是一個難以歸類的名字」,稱許的也就是長期以來,葉錦添在不同的創作媒材、藝術類型、專業領域和文化時空中自由穿梭、跨界揮灑而縱橫無礙的一種個人成就。
葉錦添為台北當代藝術館量身打造的《仲夏狂歡》個展,除了植根於多年來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親身體驗和深刻觀察,也全面反映了他對於個人創作美學的堅持與反思。本展所有「作品」的呈現,貫串融合了當代館的歷史建築空間;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著一個虛構的女主角「莉莉」而發生和推演。展覽的軸線從小我拉到大我,藉由象徵自我特殊化的莉莉出發,去觀看這整個社會。就某方面來說,這個虛構的女主角,也可能就是你、我、或他,乃至於生活在這城市中的每一個人,也因此,每一個進到展場的觀眾,都將是葉錦添這場夏日嘉年華的意中人和真正主角!
此次的《仲夏狂歡》個展,葉錦添視之為體現自我心念、鋪陳眾人夢想的一種社會文化工程,為此,他刻意以劇場的概念來規劃和設計整個展場,劇場的空間和氛圍是他所擅長營造的,也是觀眾最好奇而難得有機會親自體驗的。從黑暗寧靜到光亮喧鬧的空間氛圍,從開放的生活場域到私密的心理空間,葉錦添混用了多樣的敘述元素和表現材料,併用了包括靜態照片、動態影像、服裝、雕塑、裝置藝術等,整個展覽的動線邏輯是,以我們所不知道的另一個葉錦添為觀想的出發點,進而轉換到一個有待我們去認識與探索的新莉莉。
本次個展,葉錦添特意在作品中加入在地的元素和意象,他精挑細選臺北市的某個時間和某個場所,作為莉莉諸般影像和多部短片的拍攝場景,期望觀眾能透過葉錦添書寫的《仲夏狂歡》文本,一面感受女主角莉莉的台北故事,同時編想著自己的城市夢象。
葉錦添/ 簡歷

香港理工學院高級攝影文憑畢業
電影雙週刊《曝光人物》任攝影師與撰稿人
香港攝影師協會(HKIPP)會員
插畫作品受邀日本插畫家協會JCA年鑑
電影
2009 《風聲》 陳國富 服裝造型設計 中國、香港
2008 《赤壁》 吳宇森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美國、中國、台灣、日本
榮獲第28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及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入圍第4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之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提名
2006 《天堂口》 陳奕利 服裝造型設計 中國、香港、台灣
《夜宴》 馮小剛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中國
榮獲第4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之最佳美術設計及最佳造型設計
2007亞洲電影獎之最佳美術指導
第26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及服裝造型設計提名
2005 《桑桑與小貓》 吳宇森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中國
為聯合國兒童緊急救援基金會與世界糧食組織與位於義大利羅馬之MK電影製作S.R.L.公司聯合製作
2004 《天邊一朵雲》 蔡明亮 製作顧問 法國、中國、台灣
《無極》 陳凱歌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中國、香港、韓國、日本
2002《戀愛中的寶貝》 李少紅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中國
《雙瞳》 陳國富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香港、台灣
2001 《小城之春》 田壯壯 服裝造型設計 法國、荷蘭、中國、香港
榮獲威尼斯國際影展聖馬可獎之最佳影片
2000 《妳那邊幾點》 蔡明亮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法國、台灣
榮獲得第37屆芝加哥影展評審團大獎及最佳導演、第46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
導演、第54屆坎城影展競賽片
1999 《臥虎藏龍》 李安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美國、香港、台灣
榮獲得奧斯卡之最佳藝術指導、英國電影金像獎之最佳服裝設計、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之最佳藝術指導以及雙項入圍(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奧斯卡、英國電影金像獎、香港金像獎、台灣金馬獎
1997 《國道封閉》 何平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入圍第34屆年金馬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1995 《我的美麗與哀愁之夢境花園》 陳國富 場景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1992 《誘僧》 羅卓瑤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香港
榮獲第30屆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項
1991 《秋月》 羅卓瑤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香港、日本
榮獲1992瑞士盧卡洛電影金豹獎
1990 《阿嬰》 邱剛建導演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香港、台灣
入圍第28屆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
1989 《三個女人的故事》 關錦鵬 執行美術 美國、香港
1988 《吃一碗茶》 王穎 執行美術 美國
1987 《胭脂扣》 關錦鵬 執行美術 香港
1986 《英雄本色》 吳宇森 執行美術 香港
電視劇
2009 《紅樓夢》 李少紅 美術總監 中國
2001 《橘子紅了》 李少紅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中國
1999 《大明宮詞》 李少紅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 中國
榮獲第21屆飛天獎最佳美術設計
舞臺
2010 《情話紫釵》 香港藝術節協會有限公司 服裝造型設計 香港
《鄭和1433》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與美國舞台大師Robert Wilson的首次跨界合作
2009 《觀》 無垢舞蹈劇場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教坊記》 漢唐樂府 服裝造型及舞臺設計 台灣
《入夜山嵐》 優劇場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2006 《國王與我》 百老匯歌劇 服裝造型設計 中國
2005 《電影之歌》 電影頻道 服裝造型及舞臺設計 中國
2004 《長生殿》 蘇州崑劇團 服裝造型及舞臺設計 台灣
並於2006年在法國Dieppe Scène Nationale舉辦《長生殿》服裝展覽
《暴風雨》 當代傳奇劇場 服裝造型及舞臺設計 香港、台灣
榮獲香港Time Out 雜誌評為年度最佳舞台演出
2004 《雅典奧運會閉幕典禮》 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 美術总监與服裝設計 希臘
2003 《蒲公英之劍》 優劇場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2002 《九歌》 城市當代舞蹈團 服裝造型及舞臺設計 香港
與著名華人編舞家黎海寧、奧斯卡獎作曲家譚盾合作,於香港首演,並於2008年應邀於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北京頒獎典禮中演出
2001 《八月雪》 國家文化建設委員會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執導,於台灣首演,並於2003年應邀赴法國馬賽「高行健年」節目中馬賽歌劇院演出
《持劍之心》 優劇場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天地七月情》 Product Partners Int’l LLC 服裝造型及舞臺設計 北美
於2002年4月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北美首演
《韓熙載夜宴圖》 漢唐樂府 服裝造型及舞臺設計
演出紀錄:2002年,臺北國家劇院(首演)、荷蘭國家劇院 Muziektheater Holland;2007年,臺北國家劇院、北京故宮皇極殿;2008年,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2009年,新加坡濱海劇院;
2000 《李爾在此》 當代傳奇劇場 服裝造型設計
演出紀錄:2000年,於法國巴黎陽光劇團Odeon劇場首演;2001年,台灣臺北、嘉義、台中、花蓮、新竹、彰化等地;2002年,日本東京第一屆亞洲表演藝術祭;2003年,香港藝術節、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韓國世界音樂戲劇藝術節;2004年,丹麥、捷克布拉格Archa劇院、英國倫敦ICA當代藝術中心;2006年,德國柏林世界文化中心、澳洲布里斯本、中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2007年,美國西岸巡演、美國林肯中心藝術節開幕演出、台灣高雄亞洲城市文化藝術論壇;2008年,台灣高雄台積心築藝術季、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香港台灣月、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台灣臺北國家戲劇院、台灣高雄中山大學藝文中心;2009年,澳洲塔司馬尼亞島上十日藝術節
2000 《花神祭》 無垢舞蹈劇團 服裝造型及道具設計
演出紀錄:2000年台灣國家戲劇院、法國里昂國際雙年舞蹈節;2001年法國里昂舞
蹈之家、西班牙馬德裏秋季藝術節、西班牙加納利庫雅劇院;2002年義大利新喬凡尼
劇院、法國ARTE舞蹈盛宴;2003年台灣國家戲劇院、法國馬恩河谷國際雙年舞蹈節、
德國沃夫堡動感國際舞蹈節、西班牙維多利亞劇院、德國塞姆佩爾歌劇院「芭蕾慶
典」; 2004年奧地利布萊根春季藝術節、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夏季舞蹈節;
2005年台灣第七屆臺北藝術節、墨西哥國家美術宮、
美國全美表演藝術經紀人第48屆年會。
《愛玲說》 臺北越界 服裝造型及舞臺設計 台灣
1999 《騷動的靈魂-天堂鳥》 臺北越界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焚松》 雲門舞集 服裝造型設計 於台灣首演,並應邀參加2000年香港藝術節
《梨園幽夢》 漢唐樂府 服裝造型設計
演出紀錄:1999年,薩布蕾藝術節/法國薩布蕾市Centre Culrurel de Sable劇院
(首演)、烏垂克藝術節/荷蘭烏垂克市 Stadsschouwburg劇院、
依弗立藝術節/法國巴黎市Manufacture des Oeillets劇院;
2000年,法國默市盧森堡劇院、法國巴黎喜歌劇院、法國格勒諾布爾市梅藍劇場、
法國馬西市馬西歌劇院、法國納伊市納伊戲劇院、臺北國父紀念館、新竹市立文化中
心演藝廳。
1999 《太陽懸止時》 雲門舞集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與著名華人編舞家黎海寧再次合作
1998 《蝕》 臺北越界舞團 服裝造型設計
於台灣首演,並應邀赴美國邁阿密、柯羅拉多、英國倫敦The Palace Theater、
香港藝術節演出
《羅生門》 國立復興國劇團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創世紀》 香港城市當代舞團 服裝設計及意念構成
於香港與北京演出,與著名華人編舞家黎海寧合作,2005年於香港重演。
《一紙相思-南管移步遊》 江之翠南管實驗劇團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 新古典舞團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荔鏡奇緣》 漢唐樂府 服裝造型設計
1998年,漢唐樂府藝文中心(首演);1999《已卯年臺北上元燈戲》/中正紀念堂露天廣場、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西班牙馬德里希古洛劇院;2005年,新店食養文化
天地戶外、法國巴黎《印象藝術節》、尼斯亞洲博物館
1998 《海潮音》 優劇場 服裝造型設計
此作品應邀至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法國里昂國際雙年舞蹈節演出;並於法國里昂國際
雙年舞蹈節榮獲最佳觀眾獎
1997 《天國出走》 臺北越界舞團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1997 《儷人行》 漢唐樂府 服裝造型及舞臺設計
於台灣首演,並應邀在第四十二屆亞太影展-臺北文化之夜中演出
1997 《崔斯坦與伊索克》 奧地利格拉茲歌劇院 服裝造型及道具設計
於奧地利演出,與德國名導演 Lutz Graf 與舞臺設計師Andrea Jander合作
1996 《曹丕與甄宓》 新古典舞團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1996 《羅生門》 奧地利格拉茲歌劇院 服裝、道具設計
奧地利秋季歌劇大戲,與林懷民導演、舞臺名設計師李名覺、音樂家久保摩耶子合作
1996 《黑洞》 新古典樂團 服裝設計 台灣
1995 《南管遊賞》 江之翠南管實驗劇團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醮》 無垢舞蹈劇團 服裝造型設計
演出紀錄:1995年,台灣國家戲劇院;1997年,法國馬恩河谷國際雙年舞蹈節;
1998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2007年,西班牙馬德裏秋季藝術節;2008年,應邀演
出於西班牙畢爾包亞利亞加歌劇院、西班牙加納利庫雅劇院藝術節、法國里昂國際
雙年舞蹈節-城市圓形劇場、義大利東西方藝術節、大陸北京奧運藝術節-北京國家
大劇院
《詩與花之獨言》 太古踏舞團 服裝造型設計 台灣
《月影台》 法國編舞家Susan Buirge 服裝造型設計
此作品於法國藝術節(Festival de Saint-le Vieil)首演
《移植》 光環舞集 服裝設計 台灣
《奧瑞斯提亞》 當代傳奇劇場 服裝造型設計
於台灣首演,與美國環境劇場大師理察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合作,
為戶外表演
1995 《豔歌行》 漢唐樂府 服裝造型設計
演出紀錄:1996年,漢唐樂府藝文中心(首演)、法國、拉托維亞、丹麥、英國;1998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1999年,德國呂內堡市stadsschouwburg劇院、北京保利劇院、上海天蟾逸夫劇院、廈門市影劇院、泉州市藝術文化中心、漢唐樂府藝文中心;2000年,台東縣文化中心、烏克蘭國家歌劇院、《第九屆里昂雙年舞蹈節》(獲最佳舞評獎)、法國里昂市烏蘭文藝復興劇院、法國里昂歌劇院、澳洲《阿德雷得藝術節》;2001年,西班牙巡演;2002年,西班牙馬德里希古洛劇院、法國巡演;2003年,德國波昂、美國巡演、紐約林肯中心戶外藝術節(獲紐約時報評選為《全美年度風雲榜最佳舞作》)、《雅各之枕》舞蹈節Jacob’s Pillow、 哈佛大學燕京圓書館、波士頓John Hancock演藝廳、挪威貝爾根藝術節/Haakonshallen 劇院;2004年,中美洲巡迴(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2005年,尼斯亞洲博物館、法國巴黎《印象藝術節》、《首屆海峽兩岸南音藝術節暨閩南民間藝術節》廈門影劇院、俄羅斯國際契訶夫藝術節/普希金劇院;2006年,新加坡國家歷史博物館、臺北藝術節/北京海澱劇院;2008年,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廈門)/廈門文化藝術中心城市空間劇場
1994 《生之曼陀羅》 太古踏舞團 服裝造型設計
1994年受邀赴法國夏特瓦隆藝術節,並被評選為閉幕節目;1996年受邀赴德國阿亨陸維德美術館參加台灣當代藝術節、荷蘭荷林藝術節、德國杜賽道夫劇院及1997年斯帕雷托藝術節-美國南卡等地巡迴演出
1993 《樓蘭女》 當代傳奇劇場 服裝、道具設計
於台灣首演,1996年應邀赴新加坡,2008年應邀赴上海、香港、臺北演出,2009年應邀赴高雄演出
廣告作品
2008 可口可樂迎奧運《Shang City》 美術總監 中國
1994 意識型態廣告公司合作案
中興百貨《巴掌篇》 美術總監 台灣 獲臺北時報金像獎及華文廣告獎
《紫色司迪麥》 美術總監 台灣
《紅色司迪麥-張震篇》 美術總監 台灣
《TOSHIBA-蝴蝶篇》 美術總監 台灣 獲臺北時報金像獎
展覽
2009 《無憂》 葉錦添個人藝術展 北京銀泰中心
2008 《迪奧與中國藝術家》 Christian Dior 60週年慶展覽 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葉錦添個展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臺北世貿中心
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 北京中國世貿中心
《芝華士 25 年》 葉錦添服裝展 上海展覽中心
《周大福珠寶展》 葉錦添設計珠寶與現代婚紗展覽 香港文化博物館
2007 《寂靜.幻象》 葉錦添個人藝術展 北京今日美術館
2006 《長生殿》服裝展覽 葉錦添服裝展 Dieppe Scène Nationale, France
2005 《Visions and Creation》 葉錦添的攝影世界 西班牙希洪
Centro Cultural Antiguo Instituto Jovellanos
《International Asian Art Fair》 葉錦添現代服裝展 美國紐約
The Park Avenue Armory
《中國紅》 中國節 美國甘乃迺中心
2002 《時代的容顏》 葉錦添服裝創作暨靜態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
《Neoclassicism - The Art of Tim Yip》 服裝創作靜態展 荷蘭皇家劇院
《Rouge – L’art de Tim Yip》 服裝、攝影、繪畫、電影、
舞臺設計及文字創作展 Maison de la Culture, Bourges, France
2001 《橘子紅了》 靜態服裝展 臺北誠品敦南店
1999 《羅生門》 葉錦添服裝造型創作展 臺北國家劇院音樂廳
1997 《驚豔印象》 葉錦添服裝造型創作展 臺北國父紀念館
書籍作品
2009 《神思陌路—葉錦添的創意美學》 美學散文作品集 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8 《神思陌路—葉錦添的創意美學》 美學散文作品集 III 天下雜誌
《赤壁》電影.美術筆記 作品集 天下文化
《赤壁》電影.美術筆記 作品集(簡體中文版)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7 《寂靜.幻象》 現代藝術作品集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6 《Gijón》 作品集 西班牙出版
2005 《藍色》 作品集 格林出版社
《迷色》 作品集 格林出版社
2004 《流白-葉錦添的旅行.映射.美學》 作品集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無間》 葉錦添小說 III 正中書局
《大火》 葉錦添小說 IV社 正中書局
《繁花》 美學散文作品集 (簡體中文版) 北京三聯書店
《中容》 美學散文作品集 II 天下文化
《ROUGHE – L′ART DE TIM YIP》
葉錦添服裝展覽圖錄 EDITIONS GRANDVAUX, France
2002 《繁花》 美學散文作品集 I 天下文化
《流白》 葉錦添作品集 馬可孛羅文化
《時代的容顏》 作品集 麥田出版社
《漫遊》 葉錦添小說 I 正中書局
《小說》 葉錦添小說 II 正中書局
2001 《不確定時間》 葉錦添作品集 香港明報出版社
時尚
2010 《凱迪拉克車展》 凱迪拉克與中影集團聯合媒體活動,並於中影集團舉辦服裝秀
2008 《芝華士 25 年》 為著名酒牌設計超現實時裝,並於中國上海舉辨服裝秀
《周大福珠寶展》 為珠寶品牌設計現代婚紗,並於香港舉辨服裝秀及展覽
《Diesel xXx》三十週年慶 短片「被囚禁的愛」的美術及服裝造型顧問
2005 《M.A.C.》 為化妝品牌於中國上海舉辨頭飾與人體彩繪設計
2002 《時代的容顏》 一百套服裝設計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辨服裝秀
2001 STAR V 網站《鞏俐形象造型》 服裝造型
《中國女紅坊》 與《中國女紅坊》合作設計服裝
關於葉錦添 |
葉錦添:從電影戲劇到當代藝術
1993年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1999年第二十一屆飛天獎最佳美術、2001年奧斯卡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之最佳藝術指導、英國電影金像獎之最佳服裝設計。提到葉錦添,很多關注他的人會即刻冒出關於他在電影電視戲劇工作方面的成就。
葉錦添合作過的導演與電影我們甚至比他更如數家珍:
吳宇森《英雄本色》、《赤壁》、林領東《龍虎風雲》、關錦鵬《胭脂扣》、羅卓瑤《誘僧》,陳國富《我的美麗與哀愁》、《雙瞳》、《風聲》,李安《臥虎藏龍》,蔡明亮 《你那邊幾點》、《天邊一朵雲》,田壯壯《小城之春》,陳凱歌《無極》,馮小剛《夜宴》;李少紅《橘子紅了》、《大明宮詞》、《紅樓夢》。
而他的藝術創作又不只電影這麼簡單,從在電影、傳統戲曲、話劇、現代舞、歌劇等舞臺為導演量身設計,近年來葉錦添創作專注更為自由的表達,方式覆蓋服飾、繪畫、攝影、雕塑、裝置等當代藝術領域。
香港的電影生涯 |
葉錦添1967年出生於香港,自小家境平平,典型的三代同堂擠一屋。
“那時候真的是一無所有。一家六口人只得雙層上下木板床。童年在模糊的記憶中度過,我沒有發表意見的習慣。我的心靈躲藏在某個角落,觀看家人的行蹤。我很喜歡想像,個性比較自閉,和別的小朋友不太一樣。”
從小葉錦添就對畫畫感興趣。“當時十分投入,因為在這個幻象的世界之中,最能表達自己的感情,可以主控自己的世界,又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後來他迷上攝影,同樣是觀看與下手,繪畫是種刷新的過程,攝影讓他吸收許多偶然、直接的感受,二者兼對他以後的創作生涯有極大影響。
家境無法支持創作,又在香港視物質如命的環境,葉錦添始終不改對文藝的熱情。香港理工學院攝影專業畢業後,先是畫舞臺佈景,後來到香港《電影雙週刊》雜誌擔任專欄攝影師。念大學時參加比賽的畫作被徐克賞識,徐克推薦葉錦添到《英雄本色》劇組當美術,開始了他與電影的不解之緣。
1987年,葉錦添在香港的工業電影裡面已經嶄露頭角,但他始終覺得自己和香港一樣有所缺失。帶著母親贊助的少少兩萬港幣,葉錦添放下在香港的工作,踏上了去歐洲的路。從最西邊的葡萄牙到東南邊的希臘愛琴海及至東北邊的南斯拉夫,途中經過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奧地利。那是一段流浪漢式的生活,因為預算不多,他又有野心走太多地方,於是白天吃著麵包趕赴博物館、美術館參觀,晚上則四處尋找各式各樣的小旅館甚至在街頭露宿。就這樣,帶著對藝術的激情,他以一種孤獨甚至艱辛的方式走遍了整個歐洲。
歐洲行回到香港,葉錦添卻感到了茫然。他在電影上的取向與香港電影發展的主流方向有差距。他憑興趣辦事,寧願耗著也不願接一些他心中沒有挑戰的工作。“我是堅持要拍自己的東西,就變成這也不做那也不做。是潔癖,很尊重自己的期望,最後的結果就是不拍,一直等。不能亂拍戲的,寧可等。”
這樣的等待大概有七年之久:“事實上我並沒有耗費,我花費很多精力去看去想。比如義大利時裝的樣子啊,以前的人的生活啊,詩詞歌賦啊......慢慢化解當時的情懷。所以是最後機會真正到的時候,我已經作了很多準備了。現在想起來當時也蠻幸福的。你惟一的壓力就是家人覺得你會發瘋,怕你到最後一事無成。誰也不知道你將來會怎樣,不做事,一年、兩年......就這樣待著。”
其時,低產的葉錦添做了《胭脂扣》、《人在紐約》的服裝。直到1992年,葉錦添參與電影《誘僧》,結識了擔任電影男主角的吳興國。1993年,葉錦添通過《誘僧》拿下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令多數人知道葉錦添這個名字,是他憑藉《臥虎藏龍》一舉獲得2001年奧斯卡雙項提名並獲“最佳藝術指導獎”。當年他同時斬獲奧斯卡金像獎及英國電影金像獎,成為華語電影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美術指導。然而此前的葉錦添已經四年專攻舞臺戲劇,未有涉獵電影美術。
舞臺劇之緣 |
好友吳興國在臺灣有一個舞臺劇團,1993年,葉錦添去了臺灣,開始他在創作方面的另一個起點。
1993年,葉錦添在臺灣的第一個工作是為京劇《樓蘭女》設計服裝、造型。他領悟著舞臺為他帶來的奇異空間:“那時候我才開始研究人的身體跟衣服的關係。電影是碎的,舞臺是整的。舞臺會跟你心裡最深處的東西結合,它是活生生的,而且現場的感受無法替代;電影更像是消費,舞臺供我創作的空間非常大。”
奠定葉錦添在臺灣劇場界地位的是《漢唐樂府》。從1994年開始他與南音名家陳美娥進行一系列合作,創作了《豔歌行》、《梨園幽夢》等經典舞臺作品。
葉錦添在臺灣一待就是七年。他做舞臺劇,臺灣國家劇院、法國巴黎小艇歌劇院、荷蘭皇家劇院,世界各地遍佈了他作品留下的獨特魅影。
在與漢唐樂府、雲門舞集、當代傳奇劇場等藝術團體合作的《梨園幽夢》、《儷人行》、《焚松》中,葉錦添設計的戲劇服飾豔麗、典雅、唯美,具有強烈的風格。隨著這些戲在歐洲的演出,葉錦添的影響力也波及到了歐洲。1996年,葉錦添應邀去奧地利葛拉茲歌劇院為歌劇《羅生門》擔任服裝及造型設計;1997年,再度應邀返葛拉茲歌劇院為瓦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擔任服裝與道具設計。
時至今日,葉錦添參與了30多部劇本、舞團的服裝造型與舞臺設計,為舞臺美術在劇場藝術裡的作用詮釋出非凡意義。
堅定的藝術內核 |
奧斯卡的光芒,讓葉錦添的工作機會更多,但他始終沒有偏離藝術的主旨。各個工作邀約表示了對葉錦添的信賴度,他本著一顆良心與特有的使命感,對自己的作品越發挑剔。對現時的事業峰頭葉錦添坦言已經超越了最初所預期,但對理想的實現,他覺得始終尚差一點。在這挑剔裡,包含葉錦添對自己的期待,即他是一個純粹藝術家,而不只是一個作嫁衣的指導者。
2002年葉錦添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行首個服裝特展《時代的容顏》,同年在荷蘭皇家歌劇院開展《Neoclassicism-The Art of Yip Kam Tim》(新古典主義); 2003年法國波席文化中心 Maison de la Culture de Bourges四十周年紀念,舉行名為《Rouge - The Art of Tim Yip》(紅-葉錦添之藝術)的展出,為首位中國藝術家受邀在當地做全面的展示; 2004年於西班牙馬德里的Centro Cultural Conde Duque of Madrid City Hall舉行名為《The World of Tim Yip: Visions and Creation》之特展;2005年紐約《International Asian Art Fair》以及華府甘乃迪藝術中心 《Festival of China》;2007年12月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個人展覽《寂靜•幻象》。
直到2009年12月在北京銀泰百貨設置的《無憂》個展,葉錦添看似已經完成了作為當代藝術家的完美轉型。
只有熟悉葉錦添的人知道,他由始至終也沒變過,做戲劇做電影,他都是嚴格按著做藝術的態度在進行。
在給葉錦添書籍作的序言裡,林懷民稱他:“這是一個使足勁努力工作、一定要成功的藝術家。”
田壯壯說:“他看似信手拈來,實非一日之寒。勤奮、天賦是錦添成功的必然。”
吳興國眼裡:“他從一個喝咖啡也得從口袋湊出零錢的窮藝術家,到備受推崇禮遇的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這過程是極其掙扎和辛酸的。最可貴的是,他從沒有放棄自我充實和堅持完美的努力。不管在哪種媒體。高等的、主流的、實驗的,大小類型的舞臺上,他總是刻苦勤奮,拖著一車的書,嚴肅地闡述,辯論自己的觀念。”
葉錦添依然忙碌,工作辛勞到許久沒有休息跟度假。他對自己的作品一直要求嚴苛,願意犧牲各種休息時間,也力求到達最好。
葉錦添天生要做藝術家,但不妨礙他做衣服做首飾做傢俱,指導凡人如何描眉畫目更漂亮出現在本城派對、指導做一艘目的是為了燒毀的巨型航船。他對探索有興趣,在他的閱讀史與遊歷裡,是各式各樣相容並包到常人難以想像的涉獵。
從作品看人最直接,葉錦添涵蓋了服飾、繪畫、攝影、雕塑、裝置的各式作品,可以看出他內裡蘊含著太多能量。
起初葉錦添像一個藏於街巷小店的裁縫,他喜歡做衣服,因為喜歡看這些著裝在不同人身上的模樣,兼滿足他的嘗試。後來市內名媛找他紛紛裁衣,穿出去件件精彩。但他根本又不只是一介裁縫,他一日日都在練他的絕技,絕技裡有煉金術、養蜂、栽花、雕刻、采藥甚至雜耍。這些能量太大,糅合出來,他做一件衣服已經不只是衣服,沒有人穿的出精髓,便只得成了掛在廳堂隨風招展的藝術品。
藝術家們一旦得到認可與賞識,一定活得矜貴。但他們也要不辜負名譽和期望。做事情到一定境界,期望一定有,大家都在看,看你怎麼做。
但葉錦添不同,他的靈氣加上他花的力氣,常人無法企及。所以你永遠就是跟在他後面,他做出什麼東西,你歎為觀止,你心悅誠服,你無話可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