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3-5-17 00:57: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下個月即將上片的末日之戰(World War Z),拍攝幕後的混亂傳聞相當多,尤其是The Hollywood Reporter(後面簡稱THR)去年6月份雜誌版的獨家報導披露了部份內情之後,本片的相關負面傳聞可說是持續不斷。浮華世界(Vanity Fair,後面簡稱VF)雜誌6月號除了以男主角兼製片布萊德彼特(Brad Pitt)為封面,內容並附上一篇細節相當豐富的內幕報導,VF大概花了2、3個月時間對相關人士進行訪問、整理與編輯,相關內容可以說是令人嘆為觀止。本人在今年初以THR去年的獨家報導所寫的內容(請參考第一頁4樓本人的發言),現在看來像是「預告片」,VF的報導全文則像是「正片」,看完後可以發現「正片」比「預告片」的精彩程度要高出許多倍。VF的這篇報導不但已經在好萊塢廣為流傳,國外甚至有網站專文推薦,希望網友一定要閱讀VF的報導全文。我個人看完後的感覺是,電影界的人士應該要讀一下相關內容,尤其是對於要拍攝大製作電影的人來說,VF的報導相當有「啟發性」與「教育性」。由於VF的這篇報導細節真的很豐富,篇幅真的很多,在VF官網刊出的全文就長達5頁,每一頁都很長,而且除了第一頁有兩張照片之外,全部都是文字。以下內容將會分四天刊出。由於報導提到的相關人物很多,以下是出現率較高的幾位,第一次提到時會使用全名,第二次提到時只使用姓氏(last name):

派拉蒙的高層:
Brad Grey:派拉蒙電影的主席兼執行長(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of Paramount Pictures)
Adam Goodman:派拉蒙電影集團總裁(president of the Paramount Film Group)
Rob Moore:派拉蒙電影的副總裁(vice-chairman of Paramount Pictures)
Marc Evans:派拉蒙製作部總裁(Paramount's president of production)
小布的公司與人馬:
B計劃娛樂(Plan B Entertainment):小布所有的製片公司
Dede Gardner:B計劃的總裁(president),小布在B計劃的製片夥伴
本片是根據Max Brooks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根據恐怖集中營的消息,台灣的木馬文化似乎有發行中文版),小布除了擔綱男主角,他所擁有的B計劃娛樂(Plan B Entertainment)製片公司也參與製作,導演馬克佛斯特(Marc Forster)也是由他欽點的導演人選,連請來重寫第三幕(third act)的編劇Damon Lindelof(普羅米修斯、電視影集Lost檔案),也是小布找來的。VF的記者是今年1月,在加州的Santa Monica專訪Lindelof。VF的報導一開頭就提到,Lindelof是2012年4月13日到小布的辦公室,與這位大明星面談本片的問題。Lindelof當時被他的經紀人告知小布想與他聊聊,會面當天還提前用e-mail詢問Lindelof,會面時想要喝Starbucks什麼口味咖啡(grande soy latte,我對咖啡沒有研究,不知道是什麼口味)。Lindelof描述當初小布來找他救火時的說法,小布表示當初讀原著時,最吸引他的地方是書中描述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al)的角度。根據3月底發行的娛樂週刊(Entertainmetn Weekly),小布表示「當時我真的對比較政治性的電影有興趣(At the time I was really interested in a more political film)」。但是等到劇組開始發展劇本時,很多這類角度的細節都消失以呈現電影故事。Lindelof在VF的報導中轉述小布當時告訴他的話:「我們(指劇組)在沒有完全鎖定電影情節前就開始拍攝,結果並不是我們想要的(We started shooting the thing before we locked down how it was going to end up, and it didn't turn out the way we wanted it to.)。」這句話的後半段,相對於以下要描述的內容,真的是輕描淡寫。
小布要求Lindelof看一個最近剪輯的版本(recent edit,後面會有進一步說明),並告訴他劇組現在很需要一個局外人,這個人完全沒有過去的負擔(who is not burdened by all the history that this thing is inheriting),可以看出劇組已經有的以及告知接下來要如何做。兩週後,大概是4月底左右,Lindelof在派拉蒙的第五試片室(Screening Room 5)看了一個約72分鐘長度的版本(a 72-minute edit of World War Z)。根據THR去年的報導,Lindelof被找來救火的主要工作是改寫本片的第三幕,在VF的報導中他提到他看了當時的剪接版本發現,「結局很突兀,毫無邏輯的蒙太奇鏡頭被混亂地剪接在一起。但是當放映廳的燈光亮起時,仍有一些東西讓Lindelof感到苦惱:另外的50分鐘片段到哪裡去了?(The ending was abrupt, an incoherent montage of footage smashed together.But there was something else about the movie gnawing at him when the lights came up.Where was the other 50 minutes?)」。
整體成本飆高至3.5到4億美元
VF的報導提到,派拉蒙原本同意拍攝本片時的預算約1.5億美元,THR報導時的預算已經超支到至少超過1.7億美元,但是同業、也就是其他電影公司(rival studios)則指稱,實際的花費超過2.1億美元(what rivals are now saying is more than $210 million),還有幸災樂禍的業界人士指稱接近2.5億美元(gloat that the budget is closer to $250 million),派拉蒙方面當然是完全否認。還有,其中不包括800到1500萬美元的轉製3D費用(And that did not include the additional $8 million to $15 million needed for the 3-D conversion.)。另外,根據了解相關預算的人士透露,派拉蒙還將再花費1.25到1.5億美元在全球行銷(Paramount would have to spend another $125 million to $150 million to globally market the film, according to a person familiar with the budget.)。
前面提到的這些花費已經差不多在3.5到4億美元之間,所以我完全不同意VF報導提到的這句話:「這表示本片的全球票房需要約4億美元,派拉蒙與財務夥伴才會收支平衡(This meant the movie would have to take in around $400 million at the worldwide box office for Paramount and its financial partners to break even)」。Variety上個月的報導提到,迪士尼上個月與北美前四大連鎖戲院各別談判,從鋼鐵人3(Iron Man 3)開始可以拿到約65%的票房分帳收入,之前以及其他電影公司的行情則是五五分帳。也就是說,如果全球戲院是比照辦理(這是高估,至少現在是全球第二大市場的中國就無法拿到50%),3.5到4億美元之間的成本至少需要7到7.5億美元票房才有希望收支平衡。而那應該就是本片在去年底突然悄悄地由只有2D版本(本片完全採用2D拍攝)變成3D電影的主因,因為3D有助於快速增加票房,3D電影至少在海外市場仍有吸金力。(3D電影的3D版本有一小部份票房收入、也就是3D加收票價的部份票款,是分給3D放映設備廠商,這個細節太複雜,這裡就略過不提,也沒有列入前面的計算考量)
Part 1:開拍前即已波折不斷
第一位編劇與小布欽點的導演不合

2006年,B計劃與李奧納多迪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所擁有的Appian Way製片公司,競標本片原著World War Z: An Oral History of the Zombie War的電影拍攝權,雙方都準備了劇本的草稿(manuscript),最後由派拉蒙出價約100萬美元,為B計劃取得本片的電影拍攝權。B計劃為本片聘請的第一位編劇是J. Michael Stracynskii(決戰異世界:未來復甦、陌生的孩子),小布同時也送了一本原著給本片導演佛斯特,而佛斯特於2008年時在小布的敦促下出任本片導演。而佛斯特一開始就與第一位編劇Stracynskii發生衝突,由於當年推出的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2008)評價與口碑都不佳,佛斯特似乎有意雪恥,想要拍攝一部不是非常聰明、但有大型動作橋段的大片(Marc wanted to make a big, huge action movie that wasn't terribly smart and had big, huge action pieces in it)。Stracynskii則表示:「如果你想要拍的是一部無腦藍波對抗僵屍的動作電影,為何選擇這本真正優雅、聰明的書(If all you wanted to do was an empty-headed Rambo-versus-the-zombies action film, why option this really elegant, smart book?)?」但是Stracynskii仍然於2008年12月交出了另外一版的劇本,為佛斯特增加了更多動作橋段,但卻遭到激烈的回拒(Stracynskii的說法是:They slammed the door so hard in my face it came off the hinges,他們當著我的面猛烈摔門,門都摔壞了)。
根據Play List網站轉載娛樂週刊3月底出刊的雜誌版內容(相關內容必須買雜誌才看得到,娛樂週刊官網只有節錄版),第一位編劇Stracynskii為本片寫的第一版劇本是朝小布要的方向所寫,也就是根據原著的地緣政治學角度來發展的驚悚片,據說那個劇本在調性上與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2002)是表兄弟(a tonal cousin to "The Bourne Identity" films),幾年前劇本外洩時被一些人視為傑作(masterpiece)。小布在娛樂週刊的報導表示:「『如果曾經有一種全國流行的疫情像這樣(指本片的僵屍),在社會政治上將會發生什麼事?』那是我們真的想要探索的情況,但是要探索的內容實在是太多。我們陷入泥沼,有太多事情需要解釋。(這些需要解釋的東西)完全剝奪了這類電影應該有的樂趣。('What would happen to sociopolitical lines if there was a pandemic like this?' We really wanted to explore that, but it was too much. We got bogged down in it; it was too much to explain. It gutted the fun of what these films are meant to be.)。」
第一位編劇的劇本被丟棄,第二位編劇則偏離原著

第二位編劇Matthew Michael Carnahan(反恐戰場、權力風暴)被找來重寫(re-write)劇本,他顯著地偏離原著,並創造了原著沒有的角色-聯合國現場調查專家(United Nations field specialist)Gerry Lane,而這個角色其實是從第一位編劇Stracynskii的劇本借來的。本片劇情從此變成冒險動作片(action adventure),Lane必須離開妻子與兩個女兒,到處尋找拯救世界的方法。這個構想引起小布的共鳴,並提出他的想法:「我們能否拍攝一部引發全球驚悚,又同時是一部僵屍電影?(Can we make a global thriller that is also a zombie movie?)」,而小布也於2010年時同意主演本片。大明星小布點頭同意讓派拉蒙樂壞了。在派拉蒙的想法中,小布是派拉蒙最有名的製片夥伴,也是國際知名的名流,他同意演出象徵他將擁有一個屬於他的系列電影(franchise,對於小布來說瞞天過海三部曲是群戲,不算是專屬於他的系列電影)。派拉蒙的執行長兼總裁Brad Grey表示:「小布(的角色)從僵屍手中拯救世界,然後重回妻女懷抱的構想,對我來說很有趣(The idea of Brad saving the world from zombies and going back to his wife and kids, yeah, that's interesting to me)」。Grey與小布兩人之間的關係,THR去年6月的獨家已經有相關說明,VF雖然有多一些細節,這裡暫時略過(VF的報導不但非常長,而且相關細節已經太豐富)。
派拉蒙原本同意拍攝本片時的預算約1.5億美元,無論是恐怖片或是僵屍電影,都是天文數字。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2003)拍攝成本僅800萬美元,全球票房8271.98萬美元;喬治羅密歐(George A. Romero)的僵屍經典-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當年只花了11.4萬美元拍攝,即使是換算為現在的幣值也只有74萬2130美元。而派拉蒙計劃將本片轉製為3D版本,因為3D電影在俄國、巴西與中國等地的吸金力特別強。VF也提到之前The Wrap網站的獨家,為了中國市場刪除提到中國的情節。VF的報導指出那段遭到刪除的情節,是在調查中攔截到一封來自中國的e-mail,而中國在原著中被描寫為僵屍疫情的來源(the filmmakers deleted a reference to intercepted e-mails from China, where, in Brooks's book, the zombie scourge originates)。派拉蒙的副總裁Rob Moore表示,本片尚未送到中國審核,但「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而我們(只是)評估事情在那裡會如何演變(China has become the second-biggest market, and we evaluate how things play there.)」。所以,Moore的說法暗示了派拉蒙的確為了中國市場,要求修改與中國有關的敏感情節。
小布確定接演的同時,Grey認知佛斯特缺乏拍攝像本片一樣大成本、大規模的大製作的經驗(Marc Forster had limited experience directing a big-budget blockbuster the scope and size of World War Z),為了保護派拉蒙的巨額投資,Grey在小布與佛斯特的周圍安排的劇組人員,都是在昂貴、特效導向的動作片方面受過高度訓練、且有相關經驗的人員(Paramount surrounded Forster and Pitt [as a producer] with a highly trained crew experienced with making expensive, special-effects-driven action movies.)。Grey表示,拍攝本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是沒有經驗是會犯錯的。沒想到,一連串可說是匪夷所思的失誤仍然發生。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