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有這樣一種食物,名稱是個栩栩如生的動詞。驢打滾,通地碌,弄得土臉灰頭滿身沙。是開心?還是發脾氣?懶理。只知有個人,權傾一時,不吃驢打滾,會發脾氣,隨時株連十兄弟,人頭滾落地。驢打滾到底是甚麼?發脾氣的人是誰?
老師傅手做
尖東麼地道,帝苑酒店地庫,京菜館東來順的廚房內,有些事在發生。一個壯實漢子,站在按板前,仔細思量一些事。「糯米粉一斤,粘米粉二兩,一斤兌二兩,做出嚟先至煙韌軟熟,先至啱啱好。」他邊把麵粉傾倒在鋼兜內,邊喃喃自語。他用的糯米粉,是泰國三象牌,黏性重,做出來的糕點質感較好,是廚師恩物。他把兩種粉兌啱比例,還未注水,先往粉堆中下了一塊牛油。並說,下牛油,粉糰搓起來特別軟身,蒸熟後也特別軟熟,是師傅教落的秘技 「以前師傅教係落豬油嘅,不過東來順係清真食肆,清真唔食豬,所以改用牛油。」他說。只見他在注入開水,便起勢攪拌,使勁的搓揉,未幾,粉變成一團,愈搓愈軟身。「鋪平在淺盆中,入蒸櫃蒸十零分鐘左右,粉糰就完成了。」他邊說邊做,如行雲流水,一切遊刃有餘。他叫沈景全,帝苑酒店東來順點心師傅,店子甫開就進來工作,那年是2004年。他是寧波人,九十年代在九龍城和平飯店入行當學徒,學上海點心,後來輾轉在上海坊、霸王山莊等工作。饅頭、銀絲卷、生煎包、鍋貼……以至驢打滾,全部都會做。「外省點心注重手功,廣東點心注重撈饀,我覺得外省點心技巧難啲。」他說
慈禧最愛吃
驢打滾,是滿族傳統小吃,是外省點心的表表。又稱豆麵糕,以糯米做皮,紅豆做餡。將糯米粉水加水和成糯米漿,上鍋蒸熟成麵糰,然後用勁攪拌,再裹以炒熟的黃豆粉,用棍子搟成麵皮,放入紅豆餡,推捲成卷,再切成合適的大小,最後在表面撒上大量黃豆粉,因為這層厚厚的黃豆粉,外觀頗似小毛驢在土地上打滾後渾身沾滿乾土而得名。它又有一個名字,叫打面倉,是官府版,做法與民間有點不同,以熟芝麻代替黃豆粉,用煎炸代替蒸製,一般為過年時吃。之所以叫打面倉,乃寓意倉滿糧多,年年有餘。這小吃,深得民眾歡心,在東北地區、老北京和天津衛最古老又最受歡迎的小吃。清朝八旗子弟最愛就是它,就連皇族也對它痴心一片。據說,就連慈禧太后與香妃,也捲入這道傳奇小吃中 傳說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嘗點新鮮的,御廚乃用江米粉裹著豆沙做了道新小吃,沒想到一個叫小驢的太監,不小心把做好的菜掉到了盛黃豆粉的盆裡,大廚沒時間再做,硬著頭皮端上了菜,並說這菜是小驢打滾了的。沒想到慈禧太后吃完,覺得味道不錯,大廚抱怨的驢打滾,成為這道菜的名字
另一傳說,是乾隆搶香妃作為妃子,香妃思鄉食慾不振,乾隆下令白帽營給香妃做家鄉菜,香妃的丈夫艾買提藏身在白帽營,做了祖傳自製的江米糰子,香妃看到江米糰子,眼睛一亮,知道丈夫來了,就夾起吃了一口。艾買提於是天天做江米糰子,香妃天天都吃,雖然見不到丈夫,也因能吃到丈夫親手做的美食而感安慰。這江米糰子,就是後來的驢打滾了
啖啖是工夫
從清朝回到今天,東來順的廚房內,早前放進蒸櫃的糯米麵糰早已蒸熟。沈師傅小心翼翼的取出,放在一旁攤涼,趁有空就做其他饀料配套。豆沙饀料,雖然是從點心饀料供應商叫貨送來,但他也沒有半點閒著,把一團的豆沙饀,搓好研平,薄薄的一片,A4大小,用保鮮膜前後包住。 「驢打滾好多人點,生意好時一晚可以做到超過一百件,所以紅豆饀平時做定一片片,到有柯打時就可以省很多工夫了。」他說。至於黃豆粉,南貨舖送來的,本來只是是炒香了的黃豆磨成的粉末,師傅嫌味道單寡,自行溝入糕粉及砂糖,調成香郁甜膩的美味
一切備好,他把麵糰取來,放在按板上,撒把黃豆粉,用手搓得軟熟,再用棍子搟成麵皮,搟好,再撒上黃豆粉,把早已研薄的豆沙饀鋪上,跟麵皮一起四方裁好,用手一推一捲,切去頭尾,再將長卷切成段,每段約兩截手指般長短,最後再撒上大把黃豆粉,胖胖的小驢,滾得一身灰土,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拿一塊吃,軟熟滑糯,豆沙的清幽,和黃豆粉的香惹,匯成一團在口中,想起那穿著長長的手指套的慈禧太后,拈糕微笑,一口吃下,沒空理會那跪在地上的廚子,驚魂未定,走過生死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