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2-4-5 21:35:58
|
顯示全部樓層
iPadX 發表於 2012-4-5 09:30 
皇家夜總會中喝馬丁尼中毒, 改喝啤酒也不賴
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是從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開始飾演龐德,而皇家夜總會在台灣放映時的全名應該是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一方面這是根據第一本007小說改編,但以往因為版權的問題一直沒有被Eon製片公司(Eon Productions)拍成007系列電影(3碟版DVD與雙碟版藍光的特別收錄中,有一段專門談這個部份);另一方面,應該是受到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系列電影的影響,以及前一集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的口碑不太理想,既然龐德要換人演出,Eon乾脆利用這部電影來重新塑造龐德。克雷格連續演出兩部007電影,口碑都算不錯,個人演出也超乎預期地好。
在克雷格演出的兩部007電影之中,雖然作了不少突破既往的改變(譬如:M的女秘書不見了、龐德CIA好友Felix Leiter改由黑人演員飾演...等),但是龐德喝馬丁尼(martini)的習慣,一直沒有被正式的點到,但這個習慣是從第一集就開始,而且可說是龐德的註冊商標之一。在皇家夜總會中,曾有一場戲是他到賭局進行飯店的吧台點一杯馬丁尼,酒保就問是要手搖還是攪拌,而當時在賭局上不太順利的龐德仍在氣頭上,對酒保表示你看我現在在乎嗎?而之後那杯被下毒的酒,電影其實沒有清楚交待是不是馬丁尼,以及是手搖還是攪拌的馬丁尼,只有在畫面上暗示那杯酒被下毒。所以,基本上,手搖馬丁尼仍然算是007電影的一項傳統,但是克雷格版的龐德在這個部份並沒有完全確定是否要大幅修改。
50年來007電影在這個世界的魅力,其實是相當多樣化也多面向的,而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個人是認為,有一點應該可以確定,那就是007電影一直以來,都會在片中展示出各種不同的高級社交場合,展示出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的上流社會奢華風情,以及每集不同的異國風情,高檔飯店、俱樂部、賭場、賽馬場....等,呈現出來的都是高消費、精品級的奢華路線風貌,在這些場合的男男女女,不是穿著剪裁合身的高級西服就是名牌精品(老實說,我個人對名牌不是很熟,只記得上一集量子危機中克雷格穿的是Tom Ford)。龐德座車內外不管有多少機關,一定是名牌高級轎車,BMW、Aston Martin、勞斯萊斯...都曾出現在片中,而這些車就算是沒有任何機關的市售版,也都不是一般升斗小民可以買得起的。龐德的手錶,儘管也有不少機關,但印象中不是Rolex就是Omega,這些廠牌的高級名錶也都不是薪水階級可以負擔得起的(這種錶通常比一輛車還要貴)。
總而言之,007電影中,大概每一集都會出現的精品化路線、高級社交場合、穿著名牌服飾的辣妹(身材火辣似乎是龐德女郎的基本條件)...連每一集的壞蛋大概都是家財萬貫(沒有錢怎麼使壞)、名牌(名貴首飾、服飾、座車...族繁不及備載)環繞,而這些地方對於一般觀眾來說,也是很有看頭的。全球的狗仔,喜歡跟拍的除了大明星之外,還有名流,而這些所謂名流大多數都是好野人,他們的奢華生活,有很多人有興趣了解,所以狗仔高價賣照片給八卦媒體,八卦媒體包裝後(包括印刷成平面,或是製成影片檔)再賣給讀者,相關產業可說是生生不息。有需求就有供給,因為讀者有這種需求,名人八卦才會成為產業。不過,老實說,啤酒與這些走奢華路線的產品,其實在產品屬性上是大異其趣的。當然我並不是說啤酒是劣質的低價產品,我也不清楚高級場所(六星級飯店、高檔俱樂部...等)賣不賣啤酒,我個人是不抽煙也不喝酒(龐德則是兩樣都很精,不論是小說版或是過去的電影版),但是印象中好像也從來沒有看過龐德喝啤酒,目前為止六位龐德好像都沒有在007電影中喝過啤酒(喝一口啤酒後,啤酒泡在唇邊留下半圈印記,印象中沒有哪一位龐德留下這樣的畫面)。
連007的敵人都知道他的飲酒習慣,他的朋友應該也知道。而即使是不喝馬丁尼,在M的辦公室,無論是舊版的兩位男上司,或是現任的茱蒂丹契(Judi Dench),也不會把啤酒放在辦公室。像M這種層級的英國高階公務員(情報局的頭頭當然是高階公務員),在辦公室是不太可能放啤酒這種層級的飲料。更不要說,無論是在小說中或是電影版,龐德都是精於品酒的人。007第7集金鋼鑽(Diamonds Are Forever)一片中,就有一場戲是龐德與M出席一場飯局,主人招待喝雪利酒(sherry),龐德喝了一口就說出年份是51年,M立刻吐槽說雪利酒是喝不出年份的,龐德就解釋他說的是製酒的酒基(Solera)。龐德接著再喝了一口,再補充說酒基的年份是1851年(金鋼鑽是1971年的電影,當時會讓人聯想到1951年,所以龐德必須進一步說明確實的年份)。而稍有常識的人應該可以想到,會品酒的人通常都是有相當的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不少的高級酒價格昂貴,沒有身份地位是喝不起的,而啤酒很顯然也並不屬於需要品酒的酒類。
前幾天在寫海尼根(Heineken)的新聞時,我只寫了兩段文字,沒有提到克雷格以及關於007電影傳統的部份,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大題目,光是龐德品酒的部份,以及啤酒與007電影呈現的奢華風情相當格格不入,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寫完。既然有人提到,龐德不如改喝啤酒,我就把他不能改喝啤酒的理由寫一下。今天的蘋果日報影劇版,也寫了海尼根與007的新聞,裡面也提到國外的龐德粉絲抗議海尼根的作法,蘋果的標題提到:「高貴龐德變俗貨」,內文則反應粉絲看法:「太廉價,重創龐德硬漢形象」。基本上,當時看到那則新聞的時候,第一時間我的直覺反應差不多也是這樣,只是在寫的時候不想在這個部份來做文章,太累人了。
007電影的置入性行銷,不是從空降危機開始。目前的好萊塢電影,製作成本節節升高,如果不找協力廠商合作,成本根本壓不下來。前一陣子我在這裡,也寫了關於超級戰艦(Battleship)協力廠商的國外新聞內容,前兩個星期,環球也發佈了正式新聞稿(註),說明超級戰艦的協力廠商。空降危機一定也找了不少協力廠商,請他們出錢贊助,以降低製作成本,但是有些協力廠商,他們的產品是不適合在007電影中置入性行銷的,像啤酒就是其中一種。
附註:環球的那篇新聞稿我大概瞄了一下,但是不敢寫相關內容。如果對產業界的了解不夠多、了解層面不夠深,那個內容是很難寫的。基本上,跑財經產業新聞有相當資歷的記者,大概才有辦法寫環球的那篇新聞稿。有人可能會說,網路上的翻譯軟體很多,隨便找一個來用,大概幾秒鐘就可以看到中文版了。這種說法也沒錯,但是希望用的人真的可以看得懂軟體翻出來的中文。以龐德(Bond)為例,一篇寫007的新聞,內文基本上用的都是龐德而不是007,所以Bond這個字會出現很多次。用翻譯軟體翻出來的中文,可能會發現債券這個辭出現很多次,但卻找不到龐德,或是邦德等類似的中文名字,因為英文單字經常發生一個字有多種意思,bond同時也是債券,而這基本上也是翻譯軟體經常會發生的錯誤之一。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