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17-4-4 01:02:17
|
顯示全部樓層
popo0121 發表於 2017-4-2 11:23 
Lightstorm將與科視Christie簽訂合作協議,並且將開發新款的RGB雷射投影機以及提供相關設備給Lightstorm於 ...
今年的北美戲院業者年度大會Cinema Con,比往年提早了將近一個月舉行,我上個星期也在THR看到這則報導,先簡單提一下這則新聞的內容。
THR這則報導其實是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擁有的Lightstorm娛樂(Lightstorm Entertainment)製片公司,與電影放映機大廠Christie續約(報導使用的文字是renew)5年。雙方的協議內容是互惠的,柯麥隆可以使用(THR報導使用的文字其實是access)Christie的Mirage系列4K RGB三色雷射放映機系列(Christie Mirage 4KLH RGB laser projection system)、THR報導提到也就是可以正確播放李安執導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2016)的那款放映機,相對的Lightstorm也必須提供該公司所研發的3D、高幀率(high frame rate,HFR)、高動態範圍(high-dynamic range,HDR),以及與顏色相關的影像給Christie。不過,THR報導一開頭也提到,第一台新型4K RGB三色的雷射放映機目前仍在發展中(the first of a new RGB laser projection series now in development)。另外,報導也提到柯麥隆仍然熱衷3D(I'm still very bullish on 3D),而且他認為不需要3D眼鏡(的3D電影)最終會發生,他樂觀認為未來可以達到裸視3D(and ultimately I think it can happen — with no glasses. We'll get there)。所以,THR這則報導其實在暗示仍在研發階段的最新雷射放映機,除了是RGB三色輸出的4K畫質,在3D的部份則將以裸視3D為最終目標。
關於這類先進的電影放映設備,我猜宅男粉絲(fanboys)應該都很興奮,並且熱切期盼可以儘快親眼目睹。所以,我也想提一下現實的問題。其實,上週的Cinema Con還有關於4K、甚至上看8K放映設備的報導,THR同一位記者在發完Lightstorm與Christie續約5年的報導後的一個多小時,又在Cinema Con會場發佈了一則報導,主要談的是在會場展出的未來數位電影放映系統。THR的這則報導提到GDC宣佈了巨幕版(Premium Large Format,PLF)的新概念,使用的是「三星的LED『電影銀幕』技術(Samsung LED “Cinema Screen” technology)」,解析度最高可達8K畫質(GDC, the cinema tech company, on Wednesday announced a PLF theater concept that could offer imagery up to 8K resolution using Samsung LED “Cinema Screen” technology. )。Sony也在會中展示了16尺的Crystal LED 4K panels,並預定在下個月的NAB展出更大的32尺銀幕。除了提到會中展示的未來新科技,THR這則報導更提到實際的問題:『Who will pay for it?』,也就是誰會出錢買這些新科技放映設備?
But the issue is cost. While prices are coming down, large cinema installations require two 4K laser projectors totaling in the $1 million list range, leaving many theater owners questioning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 While LED panel costs were not revealed, it'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ese will be even more expensive for a similarly sized screen.
上面這段THR的報導文字提到了這些新科技可能的價位,而這也是現實世界中最大的問題。報導提到巨幕廳需要裝設2台4K雷射放映機,花費金額大概在100萬美元的範圍,這個價位讓很多戲院業者思考投資效益。LED技術的花費金額並未在會中揭露,但是業界多數相信只會比前面提到的金額更高,也就是可能至少百萬美元起跳。一套放映設備只能對應(映)一個銀幕,也就是說如此昂貴的先進放映系統(百萬美元、至少3000多萬元台幣起跳)只能用在一個放映廳,以台灣目前的情況來說,最大的放映廳能容納的觀眾數不但已經不再超過1000人(絕大多數廳應該連一半都不到),而且已經有好幾年完全不再出現放映廳客滿的狀態。所以,如果從投資效益的角度來看,一張票要賣多少?我相信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京站威秀所謂「未來3D版」800元一張票應該會是參考價位,而當時中信卡提供的660元卡友價不一定會再重現,我相信660元的卡友價是威秀與中信銀洽談的單一個案,主要是看在李安的份上。而前面提到PLF巨幕版,P代表的Premium就是加收票價。所以,仍然熱愛進戲院看片、尤其是看特殊規格電影的朋友要有心理準備,未來的電影票價只會愈來愈貴,將近4年前盧卡斯與史匹柏已經預測未來會出現一張票50美元,這個未來可能不用等太久。
當然,可能會有人說這可是柯麥隆的新片,而且是阿凡達的續集。我想,這裡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看。先看柯麥隆與李安的吸金力,我相信前者當然會有更大的吸引力與吸金(睛)力,戲院老闆當然也很清楚,但是花至少百萬美元買一台使用率可能不高的設備,絕對需要三思。哈比人三部曲當初推廣高幀率(還只是48 fps,而不是李安去年底推廣的120 fps)放映設備,最後一部曲都下片2年多,近5年來完全沒有其他導演跟進(除了李安以外,而且只有一部)。阿凡達據說有4部續集,但並不是連續推出,而電影終有下片的一天,如此昂貴的設備在下片後能否繼續收高票價來放映其他電影,會是一個很大的問號,而且是價值百萬美元的問號,柯麥隆的名號在這方面的說服力可能還不夠。更何況阿凡達在2009年底、2010年上半年創下全球票房的歷史新高,更帶動3D電影的吸金(睛)潮流,但這個潮流在北美只維持了約一年,2011年暑假檔的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4:幽靈海(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 Stranger Tides,2011)就已經出現3D版本票房崩盤的現象,之後幾年不但持續落底,甚至擴及海外市場。不需眼鏡的裸視3D也許能在片商的大手筆行銷下,可望帶動一時的熱潮,但熱潮能否持續?持續多久?能否持續到第二部續集上片?更重要的是,第一部續集的熱潮是否夠熱以及夠持久(當年的第一集差不多熱賣近3個月)?這些都是問號。
另外一個層面就是電影院觀眾持續減少的問題,好萊塢六大的電影提前從戲院走入家庭(或是個人的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某種程度在今年的Cinema Con被搬上了檯面,無論是好萊塢大片廠或是戲院業者,兩方的態度都與去年大不相同。Sean Parker去年在Cinema Con試圖推廣Screening Room,讓電影可以使用串流(stream)方式提供觀眾付費在家觀賞,一部電影50美元的定價,但好萊塢六大與電影院業者都興趣缺缺。沒想到才過了不到一年出現大變化,雖然北美戲院業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er Owners,NATO)的總裁兼執行長John Fithian在年會中的演說並未多說,只在被記者問到時表示We’re not going to talk about it publicly, and our members aren’t going to talk about it publicly.(他以及會員、也就是戲院業者都不會公開談論相關議題),但是that the parties involved with the negotiations needed to meet behind closed doors to reach an agreement(牽涉到的團體、也就是好萊塢五大以及戲院業者,必須在閉門會議中尋求共識)。『這個問題已經在每個人的心中,每個人都想找到解決方法(This issue is on everybody’s mind. Everyone wants to find a solution.)』,Fithian提到了『每個人(everyone)』,顯然無論是好萊塢六大、除了迪士尼之外,或是戲院業者,都已經深刻體會到電影院消費人口持續減少(大概只有包括桃園縣長鄭文燦在內的政治人物不知道,而且他們也不知道電影院已經是高消費的娛樂),那些不進(或很少去)電影院的人口仍然有看片需求,『每個人(everyone)』都想從他們的身上賺錢。
THR在Cinema Con正式揭幕前就已經有一則報導提到,除了已經一家獨大的米老鼠之家以外,好萊塢其他五大的『每個人(everyone)』都在想premium Video on Demand(PVOD,又是premium,好萊塢真的是想錢想瘋了,但也反應出好萊塢電影的觀眾流失速度)這塊餅。PVOD就是加價的隨選視訊,現階段主要包括串流、iTune...等數位發行,而THR的報導也具體提到其中三大的提案。被AT&T併購後的華納提出電影上片17天後(也就是過了第三個週末)就可以花50美元看院線片,屬於Comcast集團的環球提出上片10天(也就是過了第二個週末)後消費者可以花40美元看一次,福斯也趕在Cinema Con開展前提出上片45天後花30美元看片的提案。報導也提到,Sony與派拉蒙雖然沒有提案,但都認同PVDO可以彌補家庭娛樂市場的收入,並幫助中型規模電影找到更多付費觀眾。所以,不僅是電影院觀眾不斷流失的問題,還有包括串流在內的看片模式已經成為愈來愈多民眾的首選,尤其是那些沒有手機活不下去的年輕世代。而近年的趨勢更顯示年輕世代願意花錢進電影院的頻率愈來愈低,他們應該是電影院未來的潛在觀眾,也是對這些新科技最有興趣的世代,而愈來愈普遍的「青貧」現象加上愈來愈高的電影票價,電影院老闆一定很難決定是否要花百萬美元購入這些新穎的放映設備。電影院觀眾愈來愈少,願意花大錢看特殊規格(3D、包括IMAX在內的巨幕,以及震動座椅可能已經不稀奇)的族群,愈來愈無法撐起每一部好萊塢億萬大製作的票房。柯麥隆打算拍4部阿凡達續集但一直沒有開拍,福斯未來更要面對不斷快速變化的市場,第一部續集上片時不知道市場已經變成什麼光景。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cinemacon-2017-studios-push-competing-proposals-premium-video-demand-988861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