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09-4-26 21:36:5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阿平 於 2009-4-26 12:34 發表 
這觀點不一定正確
因為現在絕大部分電影後製時都是用16:9滿畫面比例在製作了
但因為事前就規劃好上戲院時要用2.35:1來放映
所以在完工後要另外裁出去掉上下兩塊原本有畫面的2.35:1版本給戲院放映用
不過後製時16 ...
我認為以後製階段時使用的畫面範圍來判定正確與否並不妥。
後製時使用拍攝的滿框畫面、或是使用膠卷掃描器掃描進去的滿框畫面,
在很多電影的後製上其實都是這類情形。
然而主流的Super35格式拍攝,在4-perf下全畫面甚至是4:3的,
3-perf才是接近16:9(實際上比16:9還要寬一點點)。
如果後製的比例就等於正確比例,
那現在可能沒有多少電影該是Scope比例(2.35:1 / 2.39:1 / 2.40:1)了。
實際上後製階段使用的畫面範圍並不等於導演當初的構圖範圍,
隨意改變可視的畫面範圍(不論使其減少或擴大)可能會使原本的構圖產生變化。
像是駭客任務的案例即是標準4-perf Super35方式拍攝,
連後製時也是在原本掃描的4:3比例下完成,
而當年駭客任務的VCD版本就是直接選用後製時的比例收錄,
結果在某場面卻出現收音麥克風出現在畫面中的情形。
這並非失誤,
因為那本來就不是駭客任務預先架構要給觀眾看到的構圖範圍,就算它在後製時已經包括了。
電影在後製完成要給觀眾看到的時候,超出構圖部份會在最後沖印時去掉,
早期一些方式甚至是播放時才「遮(matte)」掉,
這件事我想在很多電影理論的入門書籍裡都有提到。
然而在推出電視台播放的版本時,有時為了畫面要滿框而在比例處理上發生了妥協,
因此電視台播放的版本畫面比上映時看到得還多的情形有時也是存在的。
這例子我想恐怕是多不甚數了,但是這畢竟只是讓電視滿框的妥協而已。
(其實很多電影在推出IMAX DMR版本時,也是相同情形。)
然而導演就算不願意,但很多時候也無法干涉讓發行商不去這樣做。
像是據我所知,薛尼波拉克導演就曾經因為這種事情而告上法院(只可惜這官司沒有贏)。
因此,雖然像台版赤壁DVD和BD、甚至更之前的台版霍元甲DVD,
雖然他們選擇把後製後的畫面依造16:9的標準HDTV比例去處理,
的確以電視的角度來說可以避免掉黑邊的問題,看到的畫面還比標準的還要多。
但是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這變成是一種妥協,恐有改變構圖之疑慮。
因此維持上映時的比例處理,才能確保畫面構圖符合導演所希望呈現給觀眾的。
再不然還有一種能同時滿足想要正確比例畫面和電視全畫面的方式,
那就是發行兩種版本,分成一種是完全填滿標準16:9寬螢幕電視畫面的、一種是呈現正確比例的。
其實真的有些電影以這種模式出過雙版本的DVD(當時多分成4:3電視版和正確比例的版本),
只是台灣鮮少有DVD的發行有這樣做過而已。
當然啦,如果電影本身的真正構圖比例本來就是16:9者,那以上的顧慮也就全都沒有了。
(其實還有另一個特例是蟲蟲危機,因為它打從一開始就已經被設計成要對應多種不同比例了。)
[ 本帖最後由 Mind_steam 於 2009-4-26 21:55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