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有一項名為Screening Room的提案在好萊塢引進議論,這項提案的內容與華納和環球的宣示其實差不多,Screening Room是讓電影在戲院上映的同時,也可透過Screening Room進入家庭。北美的獨立製片電影,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讓戲院與包括iTune在內的線上付費觀賞同步進行。Screening Room在簡報上提到,機上盒大概要150美元,每一部電影也是收費50美元,付費後必須在48小時內看完,根據Variety當時的報導,50美元只能看一次(Individuals briefed on the plan said Screening Room would charge about $150 for access to the set-top box that transmits the movies and charge $50 per view. Consumers have a 48-hour window to view the film.,這是去年3月Variety的報導文字)。Screening Room當時是由Sean Parker帶頭提出,但無論是好萊塢六大或電影院業者、主要是美國戲院業者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er Owners,NATO),兩方面都不以為然。
我在「迪士尼4K UHD BD 要到2017年底才有望看見?? 」的回應中提到,除了電影院觀眾連年減少,家庭娛樂的實體產品銷售也是連年下滑。Deadline這則報導中其實還有一段文字:「家庭娛樂(實體)產品從2004年開始減少了約24%,也就是每年損失80億美元(And with hom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venues down around 24% since 2004, a loss of about $8 billion annually.)。」所以,家庭娛樂實體產品12年來已經少了近千億美元(約960億美元)營收。Deadline最近幾年都會在年初製作前一年度前20名票房大片的系列專題(2016年的大概會在下個月開始刊登),報導提到的數據就包括每一部片家庭娛樂產品的製作成本,同一部電影的北美加上海外家庭娛樂產品製作成本加起來差不多都超過一億美元。包括串流在內的數位產品雖然成長,但並未能彌補實體產品銷售持續下滑的缺口,但至少數位產品不需要壓片、包裝,以及相對高額的行銷費用。無碟化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就算是發燒友們應該已經有很多人改聽數位音樂,所以不需要轉盤。前一陣子Oppo 203的精研集體評測在本站像洗版一樣,我唯一點進去看的只有KOBSS的評測,只是因為KOBSS在標題上提到SACD播放。最近10年的好萊塢電影愈來愈乏味,我的劇院用來聽音樂的時間,最近幾年已經超越看電影。
「這個最新的杜比(影像)規格將會融合HDR以及一些杜比自家擁有專利權、與色彩有關的秘密配方(the newest Dolby format, which combines HDR with some proprietary color secret sauce)」Filmlight的Baselight、SGO的Mistika、Blackmagic的Resolve,以及數年前柯達申請破產期間,杜比趁機買進的一些柯達獨家技術(以及當時名為柯達戲院,後來杜比購入後更名為杜比戲院),想必都是杜比視界的秘密配方。杜比花了不少鈔票買下這些技術,搭載杜比視界的晶片想當然不會太便宜。「Dolby Vision必須在『播放端』及『顯示端』器材都植入專屬處理晶片,才能得到Dolby Vision的HDR效果」,這是樓主的文字,但是我懷疑有多少人在乎、除了發燒友之外,因為觀賞數位版本的人數仍在持續增加,尤其是年輕世代。而且有愈來愈多的人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在看自己喜歡的節目,這些行動裝置的螢幕都很小,2K大概就很足夠,有沒有HDR更是無所謂,用(看)的人大概也不會太在意。所以,有多少人願意花(或花得起)那麼多鈔票買搭載杜比視界的顯示器以及轉盤(OPPO 203也是轉盤吧?!)?一個新的影音規格,光靠發燒友真的撐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