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前言】
在高效能與高溫並存的 DIY 時代,風冷玩家的選擇越來越講究!不只是要風扇夠大、氣流夠順,更要在外型、擴充性與安裝便利性之間取得完美平衡,COUGAR AIRFACE 180 的誕生,正是為了回應這樣的需求,一款專為風冷架構打造的中塔機殼,不靠水冷也能涼爽到底~
如果提到專為風冷特化的機殼,你會想起誰呢?經典的 Torrent、特大的 PA602、難忘的 Lancool 216 以及進化的 217 等等 … 這些機殼都共通的特色,就是都不便宜且體積較大,多數為了兼容頂部 360 水冷順便能裝得下旗艦級顯卡,比起放在桌面上更適合放在桌下
AIRFACE 180 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正面預裝的兩顆 180mm ARGB PWM 大風扇,不僅視覺震撼,更在氣流表現上展現出色效率!搭配磁吸網孔面板,整體散熱路徑更為順暢,清潔維護也更加輕鬆~此外,它也支援背插式主板,讓整線不再是惡夢,機殼內部整潔度大幅提升,對於喜歡展示內裝的玩家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款能兼顧效能與美感、又不想走水冷路線的機殼,那麼這篇文章你絕對不能錯過,COUGAR 是否真的為風冷玩家打造出一個理想新選擇?讓我們一起拆箱、實測、深度解析,看它是否能成為 2025 年風冷機殼的新標竿!

▲外箱勾繪著機殼輪廓,不說還以為是喇叭音響呢!好在一旁有個彩色貼紙來呈現樣貌~

▲另外一面標示著機殼尺寸,整體外型是比較瘦高的類型,大約 43.6 升的體積,放在桌上還算可以接受

▲這咖機殼的特色在於前面兩顆大大的 18 公分風扇與後方的 12 公分風扇,都是 PWM 接口而且也有燈光效果!並且把價格壓在兩千有找,香味就飄出來了~

▲在側面也有列出機殼的相容性列表,在散熱器高度的部分能達 170 mm,顯卡長度 34 公分對於一些主流的三風扇顯卡還算可以~

▲箱內包材採用保麗龍,這次開箱的版本是白色,要來好好檢視一下白化的程度如何!

▲前面板的開孔網版在外型上特別把風扇的大輪廓給往外推出來強化概念,比起平平無奇的鐵網更有特色!下方的 Logo 處有設計了一個斜面做出凹槽,方便手指卡位,讓拆卸更輕鬆便利~

▲前面板採用金屬濾網面板,搭配六個磁鐵做磁吸固定,內層沒有額外的濾網,讓整體進風更順暢~

▲機殼的 I/O 設置在頂部靠右,頂部是一塊磁吸式濾網來防止落塵

▲機殼頂部可以安裝兩個 12 或 14 公分風扇,鎖點做了偏移設計,往玻璃這一側靠攏

▲機殼後方在左右兩個面板都做了螺絲加固設計,主機板的安裝位有做內縮,預裝的後方風扇比較不會遮擋主機板護蓋上的呈現~

▲在 PCIe 這塊做了模組化設計,透過兩個固定螺絲來轉換成直立式的安裝,而且給的也都是給重複式擋板,沒有因為成本而妥協!在下方的電源安裝位比較特別一點,稍微更往背板來靠攏,騰出更多空間以利散熱~

▲在左右兩側面板的手轉固定螺絲上,很貼心的附上墊片來防止刮傷掉漆,細節有顧到~

▲側透玻璃的上方採用球型卡扣固定,底下的左右兩側有凸起定位,玻璃的厚度為 3mm

▲從內部的空間架構可以看得出來,支援 M-ATX 與 ATX 的背插式主機板,頂部的挑高不算充裕,主要靠頂部的鎖點偏移來避讓主機板上方的 VRM 散熱片

▲在主機板安裝位的右下方有個簡易的顯示卡支撐架,螺絲可以從正面來鎖固,在整個操作上很方便~

▲在分艙平台上可以安裝兩個 12 公分風扇來加強散熱效果,在右側也開了顯示卡的走線孔,不會影響風扇的安裝

▲在玻璃下方做了網孔面板,讓分艙平台上安裝的風扇能更有效的進氣,搭配上偏移的電源安裝位與些微的挑高,相信能一掃以往在分艙平台上加裝風扇效果有限的既定印象!下方的斜面處理我覺得很好看~

▲雖然顯示卡可以直立安裝,不過如果是安裝風冷的話,通常顯卡的越肩會容易卡到散熱器,這部分大家就斟酌一下,建議安裝水冷的時候再來考慮把顯卡直立安裝

▲接著來看到背板的部分,主要的走線落在左側,預先提供了兩條魔鬼氈來整線,在主機板後方也提供了一組六口的燈光控制器,所以頂部的按鈕不是重新開機鍵,而是燈光控制鍵

▲附件盒塞在硬碟架裡面,硬碟架的下方只能裝一個 HDD,上方可以裝 HDD 或 SSD

▲先來看附件的部分,裡面給了一本說明書、十條束帶、兩個球型卡扣備用母座以及一袋螺絲,整體配件都有配合白色機殼做搭配

▲強迫症的我拿了阿嬤藥盒來進行螺絲分類,在說明書裡面也可以對照數量與用途,機殼內附的兩顆螺絲算是補充備品而已~通常是自行使用購買風扇內附的螺絲

▲回到硬碟擴充性的部分,除了下方的硬碟架之外,在顯示卡支撐架對應的後方還有一個 SSD 支架,最多總共兩個 HDD + 一個 SSD,或是底部硬碟架的上方的 HDD 轉換成 SSD

▲在燈光控制器的部分,須要接上電源供應器的 SATA 供電,也提供了一條 5V 3-Pin ARGB,可以接到主機板上進行燈光同步,透過長按燈控鍵三秒就可切換,長按六秒也能夠直接關閉燈光效果

▲預裝的三個風扇已經先接上控制器,並且每條都有延伸出多一組串接口,所以即便是散熱器與其他加裝的風扇,都能點亮~

▲預裝的風扇都是目前主流的 PWM 接口,也有延伸出串接口可以接在一起,沒有因為成本考量而採用 3-Pin DC 甚至是 Molex 定速,這點值得肯定!

▲前置的 F_PANEL 採用一體式的接口設計,USB 3.0 跟 Type-C 都是採用扁線處理,線材白化的細節有做到~

▲在預設的狀態下,硬碟架靠前,電源安裝空間有約 23 公分,對於高瓦數的 16 公分電源來說也很充裕~

▲底部的電源進氣孔設有一個簡易的卡扣式濾網,硬碟架下方有兩個固定螺絲

▲把硬碟架移到靠後的位置後,電源安裝空間還有剩下約 20 公分,比較適合採用主流的 14 公分電源,不過就算是 16 公分電源也很夠用了

▲而把硬碟架往後移的目的是為了讓前方可以安裝水冷排,不過前方只保留了 37mm 的空間,只能容納冷排而已,所以前方要安裝 360 水冷的話就得拆掉前面兩個大風扇!
依照國際慣例,簡單列出本次測試平台與設定參數:
測試環境:室溫 28 度,濕度 50% 左右
開箱主角:COUGAR AIRFACE 180
散熱器:upHere UE2 Elite 白色 雙塔風冷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7 265K
主機板:Z890 AORUS ELITE WIFI7 ICE
散熱膏:Arctic MX-4
記憶體:Acer Predator Hermes RGB 白色
顯示卡:Msi RTX 4070 Ti GAMING X TRIO WHITE 12G
電源供應器:MONTECH 君主 TITAN PLA 1200W

▲頂部的挑高空間大約是四公分左右,安裝 240 水冷還可以,在外觀上看起來會比較緊湊一點,但要裝 280 水冷可能就容易卡到了不太建議!

▲基於上方的挑高空間以及相容性,還有保留前面板的大風扇,再加上 170mm 的散熱器高度,比起水冷,這咖機殼更適合採用風冷,也更符合他的價格定位~

▲顯示卡支撐架的固定螺絲,在內側沒有墊片防護,所以難免會有一些刮痕,不過顯卡裝上去之後就看不到了~

▲顯卡支援長度最大為 340mm,以我這張 337mm 白魔龍來實測看看好不好裝!

▲實際安裝進去之後,還有大約 5-6mm 左右的阿縮比!所以嚴格來說,剛剛好 34 公分的顯卡,像是暗黑犬、神龍、AERO、AMP 等高階顯卡都能夠剛剛好塞進來~

▲對於風冷來說,在整體的安裝上沒什麼難度,基本上就是該接的線接一接就好了,整體白色看上去也相當賞心悅目~

▲不過在整線上有個小缺點,主要的右側魔鬼氈固定線材的部分正好是開孔,所以從正面看容易顯露出來,即便是採用背插主板也一樣,所以這邊如果能夠附跟上面一樣的整線橡膠圈的話會更好!

▲顯示卡支撐架對於這張白魔龍相當剛好,完全不會卡到風扇,輕鬆擁有牢固的支撐~

▲由於支援背插式主機板的緣故,背後的理線深度達 3 公分,很隨便的簡單理線也能輕鬆蓋上側板!我在想,從下往上接的燈光控制器,如果遇到比較鬆的燈光接口會不會容易脫落,所以我嘗試將控制器翻轉 180 度,感覺這樣接起來更順手~

▲大家給點亮後的外觀呈現打幾分呢~

▲關於風扇的轉速部分,官方網站上的規格有標示,前方的 18 公分風扇為 300-1200 RPM,實際測試出來為 287-1119 RPM,後方 12 公分風扇為 1200 RPM,實際測試出來為 531-1406 RPM,給大家參考!對於前面的風扇我比較感興趣,所以只測試前方風扇的噪音數據~

▲在兩個風扇都滿速狀態下,噪音約 46 分貝,甜蜜點約落在 60% 的 830 RPM 上下,超過 900 RPM 後就會有明顯增加,建議日常使用下以 40% 為基礎,大風扇在低轉速時就有相當不錯的風流表現!

▲即便將機殼風扇調到滿速狀態下,在模擬遊戲狀態下進行的 3DMARK Steel Nomad 壓力測試中,整機最大為 50 分貝,在開音響或是戴耳機的情況下不太會感受到風噪~

▲在風扇滿速的威力之下,顯卡平均僅不到 70 度,快把 CPU 給凍感冒了,只有不到 50 度,就算沒有額外加裝風扇,散熱表現也是相當不錯~

▲老規矩,依照慣例,每次機殼的開箱,詩人都會再次整理出更加詳細的相關規格給大家參考,記得點讚收藏一下,回去慢慢看,希望對大家都能有所「收貨」!
「總結」
先說價格,黑色兩千有找,白色稅 +100,在螺絲、束帶、線材等細節上都有做好白化處理,加錢合理,這點我給過!硬碟支援性上中規中矩,雖然整體短了點,不過電源空間跟顯卡相容性也還行,面對主流中高階配置仍然合適!沒有因為成本關係而犧牲了重複式擋板與 PWM 風扇,甚至還給了燈光控制器,整體 CP 值相當不錯~
整體設計可以說是針對風冷架構玩家量身打造的一次誠意之作!從外觀設計到內部結構,從散熱配置到安裝體驗,它不僅滿足了風冷玩家對氣流效率的高標準,也在細節處展現出品牌對 DIY 使用者的深度理解,隱藏式的顯卡支撐架兼具了實用與美觀~
最具辨識度的亮點在於前面板的 18 公分燈扇,從許多前輩們身上汲取到的經驗,採用大尺寸的風扇能夠兼具靜音與散熱表現,也在視覺上更具衝擊力!不過在厚度上仍然採用常規的 25mm,並沒有更激進的去提升厚度,並且扇葉也是採用直葉扇,特別適合低轉速場景下使用!
雖然前面板直接採用較為細密的金屬網孔做為防塵的一部份,多數機殼也是採用這樣的方式,能夠讓氣流阻抗較低,從而帶來更好的散熱效果,可以理解!但相信還是有不少用戶會希望內側能額外增設一層更為緻密的尼龍防塵濾網~
支援目前市面上越來越普及的背插式主機板,要全力來迎接新世代的規格,如果是因為外觀而選擇背插式主機板的話,那麼我會建議使用 ATX 的背插,因為 M-ATX 會露出下半部的挖孔,也建議 COUGAR 這邊將主機板右側的走線開孔給補上橡膠裡線圈,不要讓預設魔鬼氈的走線區塊在正面暴露出來,讓整體更加美觀!
偏置式電源的設計是散熱路徑優化的關鍵!相較於傳統機殼將電源艙設於中間,AIRFACE 180 將其偏移至機殼右側,騰出更多側邊通風空間,搭配玻璃下方的通風網孔設計,能有效提升整體氣流表現,讓下方進氣不再受限於電源位置,加裝風扇不再只是裝飾!
當然它並非全能型選手,定位就是為風冷架構而生!如果你是水冷玩家,那麼這款機殼可能不是你的首選,頂部空間緊湊,若前方安裝水冷須拆掉風扇,並會影響到顯卡支援長度,反而失去了本身特色,雖然可以因此便於直立顯卡安裝,但也因此無法安裝分艙平台上的風扇,水冷不是不能裝,而是要取捨的點比較多,直接裝風冷就不用顧慮那麼多~
總結來說,在設計理念、散熱效能與使用體驗上都是個相當有不錯的中塔機殼,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個能真正發揮風冷架構優勢的平台,那麼 AIRFACE 180 就是那個「專為你創造的新選擇!」
以上就是我對
【「專為風冷玩家創造的新選擇!」COUGAR AIRFACE 180】的開箱心得
有問題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報告完畢,感謝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