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438|回覆: 71
收起左側

H79 + HTPC with DVI

[複製連結]

發表於 2005-8-22 05:33: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H79 + HTPC with DVI
把玩 H79 + HTPC with DVI 大約一個星期了,
大致上搞清楚了 DVI-in 下的相關邏輯, 既然版上沒有人談起 H79,
我就來談吧.

總覺得, 自己是一個很普通的 Video Enthusiast, 比起真正有學養的專家,
不過只有一些片段收集的, 經驗累積的, 瞎子摸象式的操作與調校;
所以個人常發問, 卻很少發表如何如何之類有教喻性的文章,
其原因主要在避免誤導網友, 所以, 有錯的地方, 懇請指正, 讓我得以學習成長!

H79 Spec.:
顯示技術LP HD2+ Dark Chip 3 DMD晶片
數位微鏡裝置: 0.79" HD2+ DMD
解析度: 1280 x 720
最大支援解析度: 1600 x 1200
色彩: 16.7百萬色
螢幕長寬比: 16:9,支援 5:4 和 4:3 顯示
投影鏡頭: 日本原裝高精密鏡頭。f=28.3~38.2 mm, F/2.44~2.72
縮放比/縮放方式: 1.35x電動縮放及電動變焦
最大投影距離(公尺): 1
最小投影距離(公尺): 12
投影尺寸( 對角線 ): 21吋 ~ 339吋
燈泡型式: 250W瓦 可換式高效能UHP燈泡
亮度(流明): 1000
對比: 4500:1
均勻度: 95%
支援視訊規格: HDTV (480p, 576i/p, 720p, 1080i), Full NTSC, NTSC4.43, PAL, PAL-M, PAL-N, SECAM
垂直掃描頻率: 43~120Hz
水平掃描頻率: 15~100kHz
影像輸入端子:
DVI-I (對應PC/DVI, 類比RGB, HDTV), HDMI 對應(HDMI to DVI 接頭), RBGHV (BNC),色差端子-YCbCr/ YPbPr(RCA ), S-Video,合成視訊輸. +12V繼電器輸出x2,
控制訊號輸入端子: RS-232控制介面
尺寸 ( 寬 x 深 x 高 ): 43x 30.5x 13.5cm
機台淨重(公斤): 7.77
電源需求: AC100-240V; 50/60Hz
噪音值: 23dB(一般模式) / 28dB(高亮度模式)
梯形校正: 垂直±16°、水平±7°
Lens Shift: 上下各半個銀幕高 (鏡心須垂直於銀幕上下緣之間)

HTPC:
CPU: P4 3.5G(2.8CG OC'ed)
VGA adapter: ELSA 960FX
RAM: 512M, Dual channel
Player: ZoomPlayer v.4.03, KMPlayer v.2.7

DVI calbe: 企鵝牌十米 DVI-I cable


 樓主| 發表於 2005-8-22 05:34:45 | 顯示全部樓層
D. Day:

先把 H79 和 PC 用 DVI cable 連接,
開 PC, 輸出設定為 1280x720@60Hz, Clone mode,
在開 H79; H79 在熱機約二十秒後, 抓到 dvi 輸入並確認訊號模式,
Well, 企鵝牌十米 DVI-I 沒有問題, NO Cliff Phenomenon !
(原本是有些擔心, 一則長度, 二則很久沒用; 以我懶散的個性, 是不可能乖乖的按照企鵝兄的指示"長時間不用, 沒事就接上機器抗氧化  "!)

再來就是調整對焦, 畫面大小; 這時, H79 的電動對焦, 電動變焦蠻好用的,
很符合我躺在貴妃座上的散漫個性, 不用來回銀幕/機器確認對焦.
可惜, 還是要把機器擺正, 讓畫面正好壓在銀幕黑邊(以後, 應該不用了).
順便就進入 Service menu(機器上的 RESYNC, SOURCE, MENU, 三鍵同時壓下), 用上下鍵反白 Factory reset > Enter, 這時機器楚於 Default 狀態;
再反白 Exit > Enter, 退出 Service menu.

現在, H79 是在 16:9 mode, 畫面有些餬, 有些 Overscan,
進入 display 選單, 改為 Natve; 一如預期, 1 to 1 mapping 應有的 Sharpness 立刻出現 , GOOD~. 這一項, 以後不會再去更動了.
啟動 Philips TestPattern Generator, TFT TEST(感謝 west 兄),
1 to 1 mapping, Confirmed~ .

再到 User menu
Picture > Mode: Normal
Brightness 0, Contrast 0, Sharpness 1, Gamma 1
Image > Mode: Video
Color Temperature: 2
Advanced Adjustment: RGB Contrast/Brightness 是六個 0.


確認 HTPC 上的設定:
顯示卡的顏色: Default, checked
Fire up ZOOM Player,
Right Click > Player Options > DVD,
Decoder: DScaler5, Checked
Video renderer: vmr9 windowless, checked
Audio renderer: ReColck Audio renderer, checked
Verified;
Colors Controls: VMR9 Default, checked

播放 DVE, Title 12, Chapter 14,
Right Click > Filter Properties > DScaler5 MPEG2 Decoder
Output Color space: YV12, checked
(這時, PC 輸出處於 Levels 0 ~ 255, 包括 BTB and WTW!)

我看銀幕上, 最黑的兩塊區域 Levels Below 16(BTB) and 16(Reference Black) 正好連成一片黑的 STOP DITHERING, 稍微 + 一下 Brightness, Level 16 有了浮起, 在回點 - 一下, 又回到全黑; Bingo 連一點偏差都沒有 (感謝 Digital linking, 完全免調整)!

最亮的兩塊 Peak White(WTW), 和 Level 235(Reference White) 卻正好是分離的, 這和我的調整習慣有些差別, 順手就把 Contrast 提高到
Level 235 = Peak White 並默唸多少 Clicks, 然後, 再把 Contrast 回點一半, 這時的 Peak White 應該在 Level 245 左右.

(出於好奇, 叫出 Picture 中的 Cinema mode 和 Vivid mode(H79 的其他兩項可設定 memory), Cinema mode 的 Black 似乎在設定在 Level 13 左右,
White 似乎還在 Level 255; Vivid mode 則把 Black 設在 Level 20+, White 大約在 Level 230. 這兩項慢慢再調吧!)

回到 Picture: Normal mode, 叫出 Hi Vi Cast Gamma ramp pattern,
整個 ramp 呈現滑順完美的層次,........... 只是不合個人的習慣, 我喜歡暗部在有層次之餘, 有黏著的深邃感, 特別是 LOTR Ep.1 在矮人洞中的混戰與奔逃片段~, 我想, 到 VGA adapter 去降至 Gamma 吧!

(老婆小孩在催我出門了, 再說~)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2 05:37:08 | 顯示全部樓層
先回溯一下之前說的" 用 DVE, Title 12, Chapter 14 調整 Brightness/Contrast":

這個 Pattern 的 APL 很高, 其實不適合調 Brightness and Contrast,
如果要用這個 Pattern 須要把其中的"最暗的三區放大";
同理, 調 Contrast 時, 也要把"最亮的三區放大".這正是為什麼我用 Zoom Player 測.
DVE Title 12 其他有"三對 Balck Bars"的 Pattern 中, 如 Title 12 Chapter 2, 聽說, 最黑的一條是 Level 7, 內側的是 Level 21, 夾中間的是 Level 25. 除了最黑的一條之外, 其他兩條要看得見.

AVIA 沒有 BTB or WTW, 兩條 black bars 是 Level 19 and 21;
在調 Level 16 為最黑的同時, 所有的 bars 都要看得見.

回到正題: Gamma

之前, 有網友提到何謂 Gamma?
也有網友說起, 為了"黑一點"要多花很多錢, 值得嗎?
對比有那麼重要嗎?
這三個問題, 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個相同的問題.

在 Digital Content 對應 Digital Display 來說(Analog 變因太多, 不表),
訊號端是 Video Levels, 001/001/001 ~ 015/015/015 是 BTB, 016/016/016 是 Reference Balck, 235/235/235 是 Reference White, 236/236/236 以上是 Peak White.
我們看顯示卡的 Gamma 圖時, Levels 是 X 軸橫座標, Y 軸是對數下的輸出亮度百分比. 且不管其中的數學, Gamma (曲 or 直)線代表 Digital levels 在銀幕上所對應出來的 %; 理論上, 我們希望 Level 16 是 0%, 也就是"黑",
Level 235 是 100% (白), 實際表現出來的 Level 235 亮度除以 Level 16 亮度 = 對比 (Contrast Ratio), "100%/0% = 無限大" 只存在於理論上的完美顯示器, 可惜就算 CRT 也辦不到.

Gamma 就是所有訊號表現在銀幕上的對應關係, 而 Level 16(最暗) 正好執整個 gamma 關係的一端, Level 235(or whatever you like, 最亮) 正好執另一端, "多黑, 對比"自然關係到整體畫面如何"表現或安排". 說起來落落長, 把 Control Panel 的"顏色"叫出來模擬, 玩一玩最快! 有沒有那麼重要? 這就因人而異, 就我來說, Level 16 ~ Level 235 and Gamma 是個整體的 Color, 就像 Control Panel 所顯示的, 這重不重要, 自己判斷. 我們說"黑", 只是 Level 16 相對於其他 Levels 特別是 Level 30 以下差異感, 如果要比 Level 16 在高 APL 下的黑, 那麼, 有甚麼好比的? 我的 Z1 號稱 C/R 800:1 也很棒!

中間插了太多閒話, 要少說些...............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2 05:38:41 | 顯示全部樓層
DLP 的對比雖說是目前 Digital display 中最好的(聽說明年的 LCD, LCoS 也會很利害), 但是很尷尬的, 一旦 GAMMA 不喜歡, 正好足以曝露設定上的缺點;另一方面, CRT 有著 Level floating 的特質, ON/OFF C/R 又高到近乎可以浪費(只要夠暗), 我用 Toshiba 32" HD 管 CRT 在暗室中做 Monitor, 實在是為難自己, 也為難 H79.

我想要降低 Gamma(壓縮暗部層次), 但是, 目前的 (Default) 已經是最低值, 所以甘脆採用 PowerStrip 在顯示卡設定. 設了 0.95, 0.90, 0.85, 0.80 四組, 每組也相對的須要重設 Brightness/Contrast, 最後選了 0.90 gamma 這一組. 前後已經花了兩個多小時, 我想應該犒賞自己一下, Advanced Adjustment 中的 RGB Contrast/Brightness 就改天吧; 第一天的結尾就放了 1080i .ts GLADIATOR, I like it!

P.S. 讓 Color 在顯示器和顯示卡中做雙重設定其實是不對的, 我只是懶, 貪圖方便, 想趕快看電影.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2 05:39:24 | 顯示全部樓層
再繼續報告之前, 懇請網友對我的邏輯和衍生的方法提出批判,
特別是 Mr. Lin, GIN123兄等專家;
別讓我誤導大家, 也讓我學著點!


D. Day plus 1

回到正題, RGB Contrast/Brightness
這裡我們要調整的是銀幕上各段灰階的色溫. 但是:

1. D65 是黑體連續光譜輻射下的產物, 是一種理想;
現有的投影機卻是用人造燈泡中 RGB 三色的成分去模擬 6500 degrees Kelvin(絕對溫度), D65 是絕對沒有辦法搞得出來的;

2. 如果有 ColorFact, Spider2 Pro, EyeOne 一類的軟體, 和所須要的 Receptor(而且還要會用),............
認證過的 ISF Calibrator 在不願"犧牲對比"的前提下,
大概可以調到各段 +/- 100 degrees;
我的目視法, 充其量, 最多就是調出自己"看起來"各段好像平衡.
如果, 調整的結果, 整體在 5700 ~ 7500 degrees 之間,
各段相互差個 +/- 500 degrees, 我也不會意外;
其實, 我心中大概一輩子都會有這個疑慮.

3. 最重要的:

a. "水銀"燈泡的能量分佈, RGB 是不均勻的,
其中 RED 是 Limiting factor,

b. 人眼在低亮度下, 對綠色特別敏銳.

OK~, H79 remote, User menu > Image > Advanced Adjustment
R/G/B Contrast/Brightness 一排六個 0, 處於 Default. 這六個數值說多不多, 卻可以組出 100 的六次方的組合! 所幸, 3.a 和 3.b 這兩個內外的 Boundary conditions 給了我們一個出發點:

A. 用綠色的 Diminishing Point 做為基礎, 這是大部分 ISF Calibrators 的建議(我喜歡用 Blue Brightness 做為基礎, 其中尚有諸多疑慮, 免了)

B. ZOOM PLAYER 播放 DVE Title12 Chapter14, 放大其中最暗的部分,
先把 R/G/B Brightness 往下調到 -50, 只用 G Brightness 找出 Level 16 正好 STOP DITHERING 的設定值; 把 R/B Brightness 拉高到相同的設定值.

C. 用紅色的 STOPPING PUSH point 做為基礎,

D. 退出 A/A, Image menu, 到 Picture mode 先把 Contrast 恢復原始值;
再到到 Image > A/A 中拉高 R/G/B Contrast 到 +50, 導入 DVE Title12 Chapter 14. 這時 High Levels 部分的畫面是處於 RGB clipping 的高原狀態.

E. 放大最亮的部分充滿整個畫面, 調低 R Contrast, 這時畫面的調性是 C 調,
會看到最上或下端的靛青色 bars, 一條條浮現. 調低到最亮的 bars 不會有亮度變化, 前後 Click 檢查, 最後退一格. 這個 R Contrast 就是沒有 Red push 所能得到的 Peak red. 把 G/B Contrast 也調低到相同的值.

F. 把 B. 和 E. 所找到的 G Brightness. R Contrast 固定下來不再更動.

G. 叫出 Hi-Vi Cast Title 1, Chapter 20 and 21,
我個人喜歡把注意力放在 Chapter 20 的 30IRE, Chapter 21 的 80IRE.
只調整 R/B Brightness and G/B Contrast. Good luck~

以上是個人基本的 RGB Brightness/Contrast 調校, 再說下去就是很有爭議性的部分: 要做多大的 Red push 來爭取高亮度部分的 Lumins(在這個部分彩度本來就低, 有點 Red push 似乎影響不大)???? 又要犧牲多大的色溫正確性(Color Shift)來換取"Black". 在低亮度區我們是比較注重 Levels 還是 CT.
這些問題都是很個人的, 也是須要自己琢磨, 我也是與時而變.

大致上, 我個人 H79 的基本調整到此是一個段落;
再來, 會把 Bypass H79 的 scaler (純用顯示卡操控畫面, 避免不必要的兩段式的 Scaling/Processing)!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22 08:36:23 | 顯示全部樓層
恭喜ㄋㄟ! Peter哥哥,
把H79取進門啦! ^O^!
好羨慕喔! 很棒的評測喔!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22 19:54:07 | 顯示全部樓層
MyAV上面有很棒的討論喔!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過去看看! ^O^!
基本上已經算是"天書"級的! ^O^!
http://www.myav.com.tw/forum/showthread.php?s=&threadid=193728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2 21:29:41 | 顯示全部樓層
在這裡, 先澄清幾點:

1. I'm green to DLP, H79 是我第一部調校擁有的 dlp,
這裡說的純粹只是個人"初步"的把玩, 絕對不是教學;

2. 我調出來的畫面, 只能說充滿匠氣, 比起 Default 設定畫面顯得僵硬~
不過, 只要其方法和邏輯正確, 總會與日而進;

3. 期望我這個初學者的錯誤, 能有版上高手加以指點.

HTPC 的使用, 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瞻前顧後之餘, 不免有些手忙腳亂.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23 16:4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誠如Peter 所言:
"HTPC 的使用, 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瞻前顧後之餘, 不免有些手忙腳亂."

建議Peter兄,先下手一台HDTV player,或是新的DVD player(OPPO那台),
先看個一陣子電影,enjoy 一下,熟悉DLp的畫面,
再來調整.
之前我用RD50也是買來後,惡搞了一陣,看了一陣電影,
又去看了看別人的調整,才發現怎麼其實原廠設定比較好?
過了一陣子又聽了林忠毅的RD50+V880的調整後,又到了另一個關卡,
RD50的調整又完全不同了,
之後又去搞了一陣子測試片,又發現不同的天空,
看過StarWars ep3 類比vs數位版本,又有不同的領悟.

Enjoy ~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3 23:31:37 | 顯示全部樓層
Ya, that's what I thought as well;
想了想, 我有自己長久養成的習慣畫風,
用 dlp 去模擬我習慣的 LCD or CRT 算是失策!

D.Day plus 2:
去成堆的討論串中扒文,
似乎 Vivid mode for ZoomPlayer+vmr9 好像很符合一些 Z2 用家的脾胃.
原本 Vivid mode 不僅只是 user memory, 我一直忽略了 Vivid 和 Cinema mode;
裡面更有特別壓低 0~30 IRE 的 deGamma, 當晚, 就套用 Picture > Vivid,
接著 Brightness @Level 16, Contrast @Level 240,...... YES, BINGO, HOLY COW~
Thanks God! 我驛動的靈魂可以在這裡稍事休息.

LOTR Ep1, FOTR, Moria 洞穴內的場景夠暗卻不失細節;
ZoomPlayer 以後就可以在 Vivid mode 下觀賞.

不過, 我的靈魂依舊驛動如昔(該死的習性, 先前還在有水喝就好; 一旦有水喝, 卻想游泳.....)
所以, 我又叫出 KMP:YUY2 output, DScaler YV12 output, VMR9 windowed, DVE Title 12 Chapter 15.
這個組合在暗部, 各 Levels 對應的 % 壓縮得很扁平,
H79 的 User menu > Picture > Cinema mode; 接著一樣 Level 16 and Level 24?.
轉到 HiVi Cast: Gamma Adjutment, 在 H79 Cinema mode > Gamma 拉高三格.
Bingo again, 不過沒有剛才那麼爽 ---- 不知滿足的蠢蛋就是我!

花的時間不到三十分鐘, 精力依然旺盛? Why not go bypass the scaler circuit inside H79;
聽說在 User menu:
Picture > Normal > Brightness:0, Contrast:0, Sharpness:1, Gamma:1
Image > White Peaking:0, CT:2, Image: Video
Display > Format > Native
H79 只用 User menu > Imgae > Advanced Adj 的 RGB Contrast/Brightness 去配合 PC 顯示卡設定;
在這些條件下, H79 的 Scaler 是不動作的.

OK~, 先確定 ATI Control Panel > 顏色是在"桌面", 預設值.
所有的調整都在 PowerSrip, 叫出 PowerSrip > Color profiles > Color defaults
這時候, 有些麻煩, 既然要在 Player Exlusive mode 下操作才看得清楚,
這樣就要在軟體進進出出, PowerStrip 和 ZoomPlayer or KMPlayer 分別設定.
花了很長的時間, 所幸, 我原本就有用 PC 操控 CRT 的習慣, 總算搞完了!

畫質有比較好嗎? 這個問題剛開始我有些納悶.
例如, 既然我個人在用 H79 scaler 啟動狀態下的畫質都還不完美, 甚至沒有自信,
那我又如何評估 Bypass scaler 下 H79 的畫質.
我再三的比較, 最後恍然大悟, Yes, 乾境.
在這情況下, 所有的 Artifacts 是由 PC 端負責的, H79 只是個 Monitor
不必要的 Levels expanssion/compression,  Colorspace converssion, Color shift, Clipping,.....
顯然更容易忠實的曝露(就 H79 來說, 她的責任只在"最基本的 Brightness, Contrast, Gamma,.....表現"
在 H79 本身的硬體限制下, 對 HTPC 的調整提供了"忠實"的平台,
只要 H79 沒有出狀況, 所有的 PQ 疑慮我應該在 PC 端 Content/Spiltter/Decoder/Deinterlacing.....尋找解答, Cool~, 事情更趨簡化.

這功能值得 HTPC 用家下功夫去琢磨的.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4 06: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
--------------------------------------------------------------------------------
原發表者是 林宗毅



玩HTPC當訊源,原本就是要 bypass 顯示器的處理,H79只要設在 "Native",再送給他 1280x720 訊號即可。 至於顏色、gamma、RGB gain/bias的部分,還是可以調調,因為對精細度、scaling artifact (or lack of) 沒有影響。

至於 Cinema、Vivid及TV modes,會啟動不一樣的 DLP degamma曲线,這是終端的控制,Cinema會給您電影院般的景深與色飽和度,Vivid則是Cinema加上暗部壓低,亮部提升的 S 曲线強化,對比更佳,可是不會損失暗部細節;若不想做任何 degamma 的變化,TV會給你 2.2 degamma。 所以 Peter 兄可以依據這些原則去玩你的顯示卡設定,去追求尼要的畫質。


--------------------------------------------------------------------------------



Thanks a LOTS, Mr. Lin!

有專家隨便點兩句, 勝過我瞎摸亂闖; 還誤導網友.
我討教日記式的散文, 或有點閒錢玩 H79 實在不夠格加分, 受之有愧;
Mr. Lin 的指點才值得加分, 當然, Mr. Lin 是不在意加甚麼分啦~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4 06:05:36 | 顯示全部樓層

quote:
--------------------------------------------------------------------------------
原發表者是 林宗毅


H79 接收 48Hz 訊號,我在 AVS forum 上看到有人如此做,沒想到 Peter 兄也成功了。 我還聽說有人以 1080p 48 Hz 給 H57成功的!

一般投影機都是以 60Hz 重現畫面,對於 24 Frame的電影訊源而言,會有3-2 repeat 的 judder產生,也就是畫面再鏡頭水平移動的時候會不順,這時只有以 48 Hz 2-2 repeat or 72 Hz 3-3 repeat 才會 perfect。 一般DVD/D-VHS都沒有辦法輸出 48/72Hz, 只有 HTPC 有能力,難怪會有打死不退的HTPC迷!   
--------------------------------------------------------------------------------



Dear Lin,

兩年前(Good old days~), 因為 V880 有 Custom resolution 的功能,
我就在 CRT 上玩 71.928Hz 輸入的 3:3 pulldown for Film-based DVD;
可是, z1 的 2:2 pulldown @47.952Hz 卻是個災難, 原因在 Z1 把所有輸入的訊號都 Convert 回 60Hz, 結果就是, Tearing(破圖) and Juddering(當鏡頭與被攝物體有相對速度時的忽快忽慢動作), Z1 把 48Hz 輸入訊號 Repeat frame 成 60Hz, 也把 72Hz 輸入訊號 Drop frame 成 60Hz.

時至去年, 蒙仙蹤飄渺的 彭教主開光, 步入 HTPC; 記得 教主在神龍擺尾的最後幾次發言中提到 ReClock, 基於思念之情(很肉麻吧!), 自然就依圖索驥的 Search 啦, 結果:

http://reclock.free.fr/bb/viewforum...276dccc3d9c81d7

因為個人對 Motion artifact 很感冒, 在玩了半年的 CRT 3:3 pulldown with ReClock 後, 就鐵了心打定主意"下一部 Projector 一定要能 Natively 24Hz, 48Hz or 72Hz 的功能". 所以才會在半年前有下面這篇發言:

=========== Copied from previous post ============

想要找 Judder free, Tearing free 的機器;
因為大部分的片子都是 24(23.976)Hz,
要能達到流暢性 (Fluidity), 最好是以 24Hz 或者其整數倍產生訊號
i.e., 24Hz, 48Hz, 72Hz,.......etc.
接著, 投影機再以上述的頻率工作.

然而, 要找可以 Native 24Hz 工作的投影機是很困難的!
(即使有些機器宣稱可以接受 1080p/24FPS, 但是也不保證
真的以 24FPS 或其整數倍工作, 可能還是 2:3 pulldown 成 60Hz.
這也正是 Judder 的主要原兇)

所以, 想找 48Hz (已經有很多機器可 native 50Hz, 48Hz 只差 4%) 的機器;
至於, native 72Hz 應該會更困難, 畢竟大部分的機器都是在 60Hz 上下.



也就是, 可以在 48Hz Vertical Frequency 輸入訊號下,
能夠 NATIVELY 48Hz Refresh rate 顯示畫面的 LCD projector;
720p 下的 H/F 就是 ˋ48Hz x 750 = 36KHz.
(聽說, Panasonic AE700 辦得到, 以 Entry level 的機器來講
誠屬難能可貴, Panasonic 有先見之明∼)

在 DLP 方面, 因為有色輪, 要求在 48Hz V/F 工作是不可能的;
只能要求 48Hz 的整數倍:

四倍數的 576p dmd,
C/W 7200rpm = 120rps = 240 RGB cycles/sec
當輸入 24FPS/48FPS 時, 有機會很簡潔的每個 FRAME 以 10/5 倍數顯示,
但是, 事情未必如此理想, 24Hz, 48Hz 並不是 video 的常見格式~
製造商很可能並不在乎, 一般用家也很少注意.

不知道, H57 or HC900 是否可以? 聖狗大, 您的 HTPC 輸入 48Hz
跑 JudderTest 可以測顯出器的 Native refresh rate:
http://www.avsforum.com/avs-vb/show...threadid=438161

或 ReClock 可以測整個系統是否
End to End playback without Frame drop/repeat Judder/Tearing
http://www.avsforum.com/avs-vb/show...threadid=458158

可以證實試看看?

720p 五倍速要能達成 24Hz/48Hz 的整數倍顯示就更複雜了,
這須要 C/W 能 change gear(Mechanically or Electronically),
有報導顯示 InFocus 7205,
Mitsu HC2000 (H77 歐版 w/ different F/W)
有上述能力,

Sharp 11000/12000, Marantz 12S3/S4 似乎也可以,
但是沒有明確的報導.

720p 六倍速 C/W(10800rpm = 180rps = 360 RGB cycles/sec)
似乎非常有希望可以輕易的 48Hz/72Hz 的整數倍均勻的顯示,
但是, 誰知道製造商的心意和方向呢?
畢竟, 市面上多的是連 DVI/HDMI 1:1 mapping 都辦不到的機器~

面對多媒體的來臨 (BD/HD-DVD/HTPC),
新一代的數位顯示器有必要具備當年 MultiSync CRT 的能力.

BTW, 當機器標示 V/F 43Hz ~ 85Hz 時, 只是指該機器可以接受,
這與能不能 Native 48/72Hz 或其整數倍顯示無無必然性.
大部分的機器是把輸入訊號 convert 成自己的 native refresh rate 來顯示.

============== Copy Ended ==================

在台灣, 電視上播出的電影, 基本上都已內含 Judder(NTSC Tel-Cine 的必然結果), 大家也都習慣了; 但是, 在歐洲 Pal land, 他們的電視系統是 50Hz (我們習慣 60Hz NTSC 會感受到其 50Hz Flicker), 播出 DVD 時也是用加速 4% 輸出的 2:2 pulldown @50Hz, 這時是沒有 Judder 的發生; 歐洲人很自然的對 Judder 很敏感. 在我們的環境中, 完全沒有 Judder 的訊號就是大家都討厭的 NTSC 廣播肥皂劇, 可以比較 ENG 連續劇的 PANNING 畫面 ----- 真是令人感動的滑順 (Fluidity), 再來看看 DVD 2:3 pulldown 的 panning, 如果感受不到 Judder, 恭喜啦, 您天生的 Judder free (我是 Rainbow free).

在這裡, 順便提出, SIC Cine 2 和 SIC 576p 的 Cine 3 據 Steven Wu 兄親口回答, 這兩部機器也是可以 Native 48Hz. 新的 SIC 720p Cine 3 我就不確定了, 有賴 Wu 兄證實 (機會還是很大).

H57 也有網友向我證實 48Hz native Synch.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4 07: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故事說到這裡, 當就要試試 H79 是否真的可以 48Hz Synch,
在 1280x720/60Hz 顯示下叫出 PowerStrip,
Display Profiles > Configure... > Advanced timing options > Refresh rate 改成 48Hz > Keyboard 按 Tab >
(BINGO, H79 偵測到訊號是 1280x720 DVI/RGB 48Hz, 並且進行 processing and lock)
> OK > Save as "File name", 退出 PowerStrip

這只是表示 H79 可"支援" 48Hz 輸入, 接著在桌面:
Double Click "JudderTest" > Judder test
看畫面跑動的 Green bars 是否滑順還是抖動, 是否有斷裂,
下方的 LOST FRAMES 是否在一段時間內保持"0"?
OK~ No probelm at all;

接著在 JudderTest > Buffer test
在 JudderTest 我們可以選 "1refreshs/frame 48 frames/second" 到
"10 rereshs/frame 4.8 frames/second" 加以測試,
這時, 一樣觀察跑動的 Green Bars 是否順暢? 有不均勻的 Green bars 嗎?
缺 Frame 時(不是整條, 是前半條少了半截, 後半條少了半截, 表示 Drop frames)
多 Frame 時(不是整條,.........多亮...........多亮............Repeat frames)
下方的 Lost frames 是否在幾分鐘內沒有報告???
OK~, again. 現在已經證實 H79 確實無誤的工做在 48Hz natively.

大家可以試試 JudderTest 這個軟體, 如果不能 48Hz or 72Hz natively 顯示,
那也沒關係, 還是可以測出各人的投影機和顯示卡設定的"最佳匹配"顯示頻率,
(很多的播放不順, 抖動, Lost frames, 破圖,..... 問題是在這個地方, 和軟硬體無關)
顯示卡上的顯示頻率數值是有誤差的,
最重要的是找出在"Green bar 沒有抖動, 斷裂, Lost frames"下的顯示卡工作頻率.

Goodluck~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5 06:12:09 | 顯示全部樓層
ReClock Audio Renderer

既然提到 H79 和 SIC Cine 2 & 3 的 48Hz Synch, 自然就要說到 ReClock.

在 HTPC 軟體 Players 中, Audio 和 Video 有著各自的時間軸;
自然兩者間會存在著差距, 當差距累積到一定量時, Player 會選擇 Video Drop/Repeat 來維持 Audio 的順暢完整, 或許基於 Audio Drop/Repeat
比 Video Drop/Repeat 更惹人注意 (Video 原本就有 Pulldown), 或者是
因為 Video 的流量大先天就很難完美再加點問題也無妨?? I don't know!

於是就有人想到, 寫一個聽令於 Video card V/F 的 Audio Renderer 來
整合 Audio 和 Video 播放的時間, 使得 AV 兩者夫唱婦隨, 琴瑟和鳴.
當 Player 播放 Film-based content 時, Video Card V/F 調整為 23.976
(24) Hz 的倍數, 如 24/48/72Hz 進行 none/2:2/3:3 pulldown, 不僅可以
消除 Judder 也可以連帶解決 VSynch 惹出來的 Tearing; 相對的, 播放
Video-based content 時, 把 Video card V/F 調整為 29.97(30)Hz 的
倍數, 如 30/60/90 進行 none/2:2/3:3 pulldown, 也可以有相同的效果.

我們 AVphile 的祈禱有了回應, 至少在 PCM 方面, 那就是
ReClock Audio Renderer by ogo:

http://www.free-codecs.com/ReClock_...er_download.htm

http://www.avsforum.com/avs-vb/show...ghlight=ReClock

http://forum.doom9.org/showthread.php?s=&threadid=39887

至於, AC3 and dts 部份, 還是比較麻煩, 須要進一步微調 V/F 使得 Player 不會在 Video 播放順利之餘, 三不五時的反過來 Drop/Repeat Audio frames.
這就牽涉到大量的時間與精神的投入.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5 07: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上述的 H79 48Hz Synch, JudderTest, ReClock 實際上我在第一天就試了,
畢竟, 我在 CRT 上玩 3:3 pulldown for Film 已經很久, 也在 AVSforum
追蹤相關訊息好幾個月, 也纏著 Steven Wu/SIC 問了很久! 只是, 大家對
這方面沒甚麼興趣, 所以開始都沒提到, 這裡才順便補述.

把話題再拉回 H79 本身大家感興趣的部分:
D.Day plus 2

早幾個月我就在 AVSforum 聽聞 H79 48Hz Synch 的描述, 現在只是加以證實, 運用.
在當時, 我也聽聞 H79 可以接受 1080p/60Hz 之說 (是的, 沒說錯, 是 60Hz, 不是 24/25Hz);
我當然心中存疑, 畢竟 1080p/60Hz 的頻寬非同小可, 60Hz 也不是 ATSC 支援的 24/30Hz,
第三天我大概把 H79 上我能勉強摸索的部份完過後, 忍不住就試了起來,....

PowerStrip > Display Profiles > Configure > Advanced timing options > Custom resolutions > 1920x1080 60Hz, 50Hz, 30Hz, 25Hz, 24Hz 一路試下來!

不管 V/F 多少 Hz, H79 都可以辨識, 接著索定,......
接著 H79 跳出 16:9 native 以 4:3 顯示桌面, 銀幕上的畫面有著"星星點點",
32-bit RGB 也成了 16-bit RGB 的 bit loss. 哦~, Cliff phenomenon!
並且對我說 "超出......." 之類的文字, 接著畫面....."黑".

欸, 十米 DVI cable 大概是玩不成 1080p 輸入了. 改天弄條短一點的再說.
只要能正確辨識, 索定, 總是有希望, 有明天.

Anyway, 以我手賤愛玩的個性, 當然不能就此罷休,
還不甘的搞了一個 1280x1440i/59.94Hz 供 1080/60i HDTV video-based 顯示.

放了些 Smart Travels 1080i 60Hz 的 .TS files,
和 1080i, 720p PC 輸出效果相較, 有精神時再說了! Good night~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6 22:3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在播放 Film-based 1080i .TS file 時, 在我的系統上,
只要檔案大致良好, 大部分的 ATSC 節目經由 HDTV Card 錄製,
播放時只須 weave(Re-interleave) 就能有個人滿意的 24FPS 訊號.

可是, 播放 Video-based 1080i .TS
等須要做 Deinterlacing 的檔案時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在 Decoder 內選 Force Bob 會有閃爍+低解析,
Weave (Film mode, NONE deinterlacing) 會有狗牙,
Blend 不閃爍, 但畫面更糊了, 也好不到那裡去!

在 Player 內:
ZoomPlayer 可以用 FFDShow 的 Deinterlacing,
但是在 VMR9 會 Drop frames, Overlay 則須要做灰階補償;
KMPlayer 也可以用內建的 Deinterlacing,
但是基本上也有 vmr9 掉幅停頓, 灰階補償等問題.

為了可以免掉 Overlay 所須的補償
(最有可能的結果是, 我把所有顏色搞得更濫 ----- HTPC 的惡夢),
也避免 VMR9 下 deinterlacing 的掉幅停頓, .........
我甘脆就不做 Deinterlacing, codec 中勾選 Force weave,
顯示卡就用 1080i/60Hz for Z1,
or 進一步 Resize 成 1620i/60Hz for CRT(@Max. V/F).
只要我用 ReClock 控制讓 RMR9 "框架輸出速度" = V/F 時,
理論上, 我得到所有的 FIELDS 依序的輸出, perfect smoothness
------- 快樂的 Z1 和 CRT 和我.

OK, 我承認, 用 Weave + Interlaced 輸出,
自然會有 Vertical resolution 上 Spatial vs Temporal 的疑慮,
但是, 與其得到一個充滿 Artitact 的畫面,
我選擇乾淨 1920x540/60Hz, 這也是我們由 BS 輸出顯示的畫面.

基於上述的經驗, 我用 1280x1440i/60Hz 輸出給 H79 是出於必然的推論.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6 22:39:43 | 顯示全部樓層
用 PowerStrip 去 Customize resoluiton 並不像先前的
720p, 1080i, .............那麼順利, .........閒話不表;
最後我用 1280x1024 ATI 這一組 PS 預設解析,
加大 Vertical size 1024 到 1440, H79 就不抱怨的接受.

720p 1:1 mapping for H79 natively 這是玩影像的人的基本常識,
桌面的 Text, Icon 很清楚的比 1080i or 1440i 好上一大截;
Still image 也是好一些, 雖然不是 Day and night difference.
可是播放 video 未必如此, 一方面 HDTV 的製作過程中有
頻寬, Vertical Filtering, MPG codeing, 檔案瑕疵, .............
影像更是動態的, 動作到達某個程度, 什麼解析都.....差不多....;
另一方面, 我的系統中當然不可免的也有各種軟影硬體問題限制,
CPU horse power, Codec, Player, VGA card, deinterlacing.........,
.........最重要的, 還有我很有限的素養.

Anyway, 720p 輸入時, 卻須要用 Overlay 才跑得順, 又有 deinterlacing Artifacts, 即使垂直解析較高, 我不喜歡.
事情變得須要在, VMR9 1080i/1440i@60Hz for Video-based 中做個選擇.
.............., 他們之間的畫面出奇的(或說, 邏輯上 540p/60Hz 必然的)相似,
花的兩個晚上的時間, 我f卻無法分辨, 非得叫出設定才知道.
或許, 須要更多的時間, 或 Side by side 的才有辦法吧!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26 23:07:59 | 顯示全部樓層
可以請教一下Peter大哥,如果要使用  Native  48hz給投影機,那麼播放軟體方面是需要什麼設定?還是軟體都是會自動轉換?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26 23: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越來越佩服Peter大哥了!
我到現在還沒到完全看懂大哥的分析!

很笨的問一下, 60Hz 跟 48Hz對流暢度影響?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26 23:13:24 | 顯示全部樓層
對了! Peter兄! 幫我看一下網聚這想寫可以嗎?
http://www.west.club.tw/hdtv/topic.asp?topic_id=602&forum_id=26&cat_id=8&whichpage=3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熱門推薦

Stereophile.com器評:StormAudio ISP Evo 沉浸式音效多聲道純數位劇院處理前級
Stereophile.com器評:Sto
Stereophile.com器評:StormAudio ISP Evo 沉浸式音效多聲道純數
家用投影幕选购一站式指南
家用投影幕选购一站式指南
多少价位以上效果好于白墙?照我的看法,是只要平整度高于白墙
Onkyo TX-SR494 新機直接土炮改 Pre-out
Onkyo TX-SR494 新機直接
由於現役的AV擴大機 TX-NR616 並沒有次世代影音撥放的功能只有將
Les Années Laser器評Storm Audio風暴ISR Fusion 20 :「一款令人震驚的 20聲道環繞綜合擴大機!」
Les Années Laser器評Sto
Les Années Laser器評Storm Audio風暴ISR Fusion 20 :「一款令
台音/享映台中總部荷蘭Final Audio靜電揚聲器暨Musical Style電源優化處理器媒體發表會參訪實錄
台音/享映台中總部荷蘭Fin
台音/享映台中總部荷蘭Final Audio靜電揚聲器暨Musical Style電

聯絡我們| 問題反映| 小黑屋| 手機版| Archiver|  本網站特別聘請 蔡家豪律師 為本站法律顧問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