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6-11-2 08:38:43
|
顯示全部樓層
用4800萬美元對賭電影史和聲譽,李安這麼做值得嗎?
http://107cine.com/stream/84092/
看了安叔的微訪談,說的挺實在,雖然很多話在採訪裡面都說過了,耐不住還是網友的力量大,還是問到了新的料,如果你有心,再動一點點電影製作,就能看到安叔這個人也是有“心計”的,在整個訪談裡他訴說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整個的製作思路,知道很多人其實沒有看出來,其實如果你想更懂《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可以掃面二維碼,進入《比利林恩》專區,和各種大拿、技術宅們一起討論。
用4800萬美元對賭電影史和聲譽,李安這麼做值得嗎?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從放出消息以來,在行業內就充滿了話題性,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次,李安想用這部電影改編電影史。
其實改變幀率李安並不是第一人,關於幀率的討論,在電影史上也沒有停止過,彼得·傑克遜在拍攝《霍比特人》的時候,就把電影提到了48幀,但是市場並沒有帶來什麼反應,卡梅隆醞釀著把《阿凡達2》搞到60幀,沒想到李安在中間突然搗蛋,搞了120幀出來,讓卡梅隆也只能笑著說好。不管怎麼樣,《比利林恩》這個片子出現了,電影史上有了這次的突破,就不會再歸回寧靜了。它可能不會像《阿凡達》那樣帶動3D的市場現象,但是,它徹底帶出來了一種新格式講述和放映的可能性。
用4800萬美元對賭電影史和聲譽,李安這麼做值得嗎?
那,這些大佬為啥要搞高幀率呢?當畫面裡物體快速移動時,就會出現模糊,這樣從而損失3D的觀感,如果說4K是畫面分辨率,那麼幀率就是時間分辨率,只有空間和時間的分辨率都提升了,那帶來的才是真正的清晰度,幫助觀眾沉浸於電影,而非單純觀看。還有就是更大的一個作用,就是減少觀看3D的眩暈感,喜歡玩遊戲的觀眾對這個會有同感。
說來說去,逃不過的是製作成本,根據IMDB信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製作成本大概在4800萬美元左右,相對來說,這個預算不算多,比如來說,現在正在上映的《但丁密碼》製作成本就是7500萬美元,2014年由安吉麗娜·朱莉導演的《堅不可摧》製作成本在6500萬美元,所以成本不高,怎麼花成了關鍵。
想知道怎麼拍的,就必須要想知道主創們是想表達什麼,或者是想帶來什麼效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最大的亮點就是技術的革新,一個導演幹嘛不去琢磨新的故事類型,你在技術上費甚麼勁呢?技術上大家都等著卡梅隆大神呢,看李安看的就是故事,看的就是對電影的虔誠啊。
用4800萬美元對賭電影史和聲譽,李安這麼做值得嗎?
那麼《比利林恩》講的是什麼故事呢?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的英文名字是BillyLynn's Long Half Time Walk,中場指的是中場秀、戰事指的是主角親身的經歷、內心的戰役,所以可以看成是一個年輕人喪失純真、經歷心理成長的過程,也就是成長的故事。講述的對現實世界銳利的觀察、虛實的辯證。很多人會說,西方的戰事,中國人會不會看不懂,或者不懂戰事的人會不會看不懂,說這點的人肯定忘記了,這個片子的導演是李安,這也是《比利林恩》能存在、能被看到的最大保障。
“我覺得這是人性共通的,對華人來說有新鮮感,外國人的情節有新鮮感,內在的人性是共通的。”這是李安的原話,因為我並沒有看過電影,不好多說什麼,但是這一點我倒是相信李安說的。從他過去的作品也可以看到這點,比如《少年派》,李安是少有的能夠東西方通吃的導演。
解決了內容,那形式呢?用李安的話說:“電影內容與怎麼觀看都同等重要,電影有他的獨特性,不然看書就好了!我是發現了一個新的觀看的方法,迫不及待的告訴大家。”詳細展開來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這個故事需要觀眾有更多的代入感、參與感,電影不是以敘事為主,而是以整理思緒為主。注重從主角的眼光出發,去達到與主角的感同身受。而120能夠前所未有的帶觀眾進入比利林恩內心的視點,以及戰爭的故事,能夠讓觀眾用主角的眼光去看電影裡的社會,所以這是新的視覺法、新的媒體。看過的網友評價說:除了20分鐘左右的中場表演和5分鐘的戰爭戲,其他部分都由對白組成,這樣就給了很多試驗120幀的機會。可見,為了技術,李安導演也是下了本。
用4800萬美元對賭電影史和聲譽,李安這麼做值得嗎?
(這是電影截圖,這些地方高幀率看起來會很清晰(截圖為普通24幀)
從內在來說,這是李安拍120幀的理由,那大的環境上呢?為什麼這些技術神們要掙著去提高幀率?
3D是讓觀眾可以選擇走到電影裡面,有一種認同感、參與感。可是暗一直是3D的剋星,從北美的市場來講,3D在走很明顯的下坡路,因為拍攝媒介本身的過濾,成本在140萬美元到4億美元之間的電影陷入了瓶頸,不得不經由4:2:2(色位深度)格式轉製而成,這種模式的亮度遠遠不夠,而現在的好萊塢趨勢是用影片來拯救公司存亡,在畫面上一味追求大場面並沒帶來任何長進。很多製作昂貴的電影,票房成績都表現平平,因為媒介的限制,很多畫面很難真正精彩的起來。一般電影院影像亮度為2.5FL,在這個標準下眼睛對色彩並不敏感,所以觀眾對3D的反應不太理想,而高幀率可以解決這一切。 《比利林恩》除了120幀、4K、3D,在放映亮度上也是提到了28FL(普通3D的是3.5—7fl)。
所以李安的動作,也是把觀眾帶回影院,不然,電影現在拿什麼去和網絡競爭呢?
用4800萬美元對賭電影史和聲譽,李安這麼做值得嗎?
說了這麼多,李安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呢?
其實之前有介紹過,《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使用的索尼F65,大家不要忘記的大前提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正是索尼出品的,當然,這並不是說器材不用掏錢,但是這種歷史的拍攝,索尼器材方也不會平白無故的放過吧?當然,省錢選著這台器材的原因之一,還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在2015年開機,當時的市場中能達到這個規格的攝影機倒是有,但能在這個規格下維持高采樣的則幾乎沒得選了。 F65在120FPS、標準寬高比DCI 4K下依然維持著2:1的採樣,所以當時的市場決定下也沒得選。
解決了器材,還有重要問題就是電影的主創班底,也就是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美術、聲音、音樂這些。電影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電影的產生需要集體的力量,如果把控不好,還是等於白玩。
用4800萬美元對賭電影史和聲譽,李安這麼做值得嗎?
“我覺得他就是很動人的一個人,我現在和將來對主角的要求都比較高,不光是會演戲他還要有動人之處,就是你看著他你要動心的。不光看他表演,看他漂亮,這個人是要有靈氣的。男主角他除了戲好,他人很聰慧,他一定是很能抓到你的,而不光是顏值。”李安這麼評價男主喬·阿爾文。其實阿爾文是一名英國籍舞台劇演員,生活在倫敦,受訓於皇家中央演講和戲劇學院,此前出演過舞台劇,雖然沒有過電影作品,但是從學歷也可以看出,這個人不簡單。另外演員還有克里斯汀·斯圖爾特(暮光女)、範·迪塞爾等,對於如何知道演員,李安這麼說過,指導演員也是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對他們的啟發,一個是對他們的捕捉。新演員有個好處,很純真,很努力的時候,樣子很動人,但是層次上,新演員就會比較困難,所以關鍵還是看怎麼調和,怎麼去用攝影機捕捉。
這部電影的編劇是本·方登(小說作者)和讓-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少年派》的製作人),傳說李安對《比利林恩》的小說只看了一半就決定開拍,可見李安真的非常喜歡這個小說,所以找到原作者改編,在改編工序上也是最快的。 《火星救援》的原作者安迪·威爾也參與了電影《火星救援》的改編,市場證明,這個結果是合適的。而讓-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在《少年派》兩人就有合作,估計是比較合的來。
用4800萬美元對賭電影史和聲譽,李安這麼做值得嗎?
再到攝影指導,這次在攝影方面,李安選擇了約翰·托爾,有評價這麼說:“如果你有一部寬銀幕史詩巨片要拍攝的話,那麼約翰·托爾是你第一個要請的人。”《燃情歲月》(他的第一個奧斯卡)、《勇敢的心》(第二個奧斯卡)、《細細的紅線》、《最後的武士》都讓托爾的履歷表“鍍了一層金”。還有《鋼鐵俠3》《雲圖》等視覺大片。最近,他也因為掌鏡《絕命毒師》而被提名艾美獎。
在《勇敢的心》裡,托爾也用手持式攝影拍攝了一場戰爭。托爾說:“我們當時想用一種簡單直接的方法切入戰爭,讓觀眾覺得自己是戰爭中的一份子。”這部電影為他贏得了第二座奧斯卡。 “攝影就是影片的眼睛”,這是托爾對攝影下的定義。他用攝影機把風景變成了角色,把背景變成了元素。他讓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都有了史詩的氣質。所以,選擇的理由不用多說了。並且在約翰·托爾上一部攝影作品《超感獵殺》中,他使用的就是F55,所以,約翰·托爾是不二人選。
扯這麼多,不如先帶你看看《比利林恩》拍攝現場:
好,到了剪輯,這次李安依然選擇的是蒂姆·史奎爾,李安在拍《推手》的時候,是在美國拍,但這個電影當時完全是為華語地區拍攝的,所以剪輯需要找個中英文通,然後就碰到了Tim Squyres。
用4800萬美元對賭電影史和聲譽,李安這麼做值得嗎?
李安他說:“他是一個腦筋很清楚的人,很好的editor,《推手》全部是中文,但他剪出來完全是對的,我不曉得怎麼弄的。不光選對的畫面,哪個接哪個,哪句話接哪句,他都能做得一格不差。我們的關係最密切。電影有一半時間在後期,有特效會更長,會到一年、一年半。這20幾年裡等於有一半時間,每天跟他在一起10到12個鐘頭,我跟太太或所有人都沒講過這麼多話。他除了是個很好的剪接師,也是個科學家,理路非常清楚。他的家學很好,都是優秀科學家,像他哥哥主持火星計劃。他跟我是很好的搭配,因為品味非常相反,而且第一天就認識我,不太甩我,直話直講。兩個人關在一起,若是一言堂會常常犯很多錯誤,有個人商量其實非常好。”
可以看到李安是非常重視剪輯的。這次蒂姆·史奎爾在剪輯上用的是AVID測試版,採用的是 60(幀)的剪輯方式,詳細的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下,因為我也沒見過….
作曲MychaelDanna是李安的老搭檔,加拿大北方人,講究精神生活,非常喜歡探索。跟李安做過《與魔鬼共騎》、《冰風暴》、少年派》,李安做《冰風暴》時候,想做70年代東南亞風味,但當時沒這種東西,他就做出minimalism(極限音樂)的效果。
當然,有人會說,不能不提特效,這次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做特效服務的是Dynamic Effects Canada,這家公司做過《生化危機5》《生化危機4》《機械戰警》,但,其實請允許我不懷好意的猜測,這部電影並不怎麼依靠特效。
用4800萬美元對賭電影史和聲譽,李安這麼做值得嗎?
說了這麼多,怎麼去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呢?
其實能夠滿足《比利林恩》放映的只有5家影院,還有幾家是租的服務器,過一段時間就要還,其實還蠻可惜的,但是這個片子也是做了多種格式的發行,比如:60幀、2K、3D;24幀、4K、3D;中國這邊上海是在SFC上海影城,北京是在博納的悠唐店(票價200)。
不過,說到最後,你認為,李安用4800萬美元對賭電影史和聲譽,李安這麼做值得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