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67|回覆: 6
收起左側

[器材鑑賞] 「這是我房間內所聆聽過最優質的聲音——無可匹敵!強烈推薦!」-StormAudio ISP Elite 菁英 Analog Mk3 8K旗艦環繞處理前級:全面評測與設置指南

[複製連結]

發表於 2025-3-28 12:01: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本文最後由 daniel0810 於 2025-4-3 10:53 AM 編輯

「這是我房間內所聆聽過最優質的聲音——無可匹敵!強烈推薦!」
- StormAudio ISP Elite 菁英 Analog Mk3 8K旗艦環繞處理前級:全面評測與設置指南——深入探討 DLART
全文轉自:avnirvana.com-Sonnie Parker
1.jpg

製造商與型號:StormAudio ISP Elite 菁英 Analog Mk3 8K旗艦環繞處理前級
建議零售價:NT$670,000-NT$870,000
官方網站:精研視務所

產品亮點
  • 功能豐富、模組化設計、未來升級性極佳
  • DLART(Dirac Live Active Room Treatment)帶來革命性的低頻優化
  • Roon Ready 認證
  • 支援 Dolby Atmos、Auro-Matic 及 DTS:X
  • 卓越的技術支援與直觀的 Web UI 操作介面
  • 頂級終極音訊處理前級


總結:
擁有 StormAudio ISP Elite MK3 旗艦環繞處理前級徹底改變了我的家庭劇院與音樂聆聽體驗。MK3 與 Dirac Live ART 技術徹底重塑了我的音響系統與聆聽環境,提供更緊實的低頻、更清晰的聲音細節,以及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音場表現。其高度自訂化功能與無縫整合的揚聲器及超低音管理,遠超我的期望。經過一年半的深入實測與調校我可以自信地說,這是我房間內所聆聽過最優質的聲音——無可匹敵!強烈推薦!

目錄
1. 簡介
2. 系統架構
  • 專業視聽室

3. 產品特色與技術規格
4. 連接介面
5. 初始設置
6. Web UI 操作介面
  • 專家級設置選單
  • 系統頁面
  • 輸入設定頁面
  • 主揚聲器頁面
  • 設定頁面
  • 預設模式頁面
  • 監控頁面
  • 遙控器操作頁面

7. 主揚聲器設置
  • 揚聲器配置
  • 聲道對應(Channel Mapping)
  • 基準預設模式
  • PEQ(參數等化器)與音量調整
  • 運行 Dirac 校正
  • 儲存預設模式

8. Dirac Live 校正與 ART 設置
  • 校正總覽
  • 測量程序
  • 濾波器設計(群組)
  • 濾波器設計(目標曲線)
  • 滑動架構(Slider Shelf)目標曲線
  • ART 超低頻(Infra-bass)
  • 控制點目標曲線
  • 等級增益調整
  • 濾波器設計(ART 參數)

9. 子房間(Child Room)設置
  • DLART 測量結果
  • 核心目標與測試方法
  • ART 測試結果分析
  • ART 參數範例
  • 測得與校正後的頻率響應對比
  • 頻率響應:ART 校正前後比較
  • 衰減特性、瀑布圖與聲譜圖分析
  • Vumeter 監測:確認揚聲器輸出
  • 單點 vs. 多點麥克風測量結果
  • DLART 超低頻測試結果

10. Auro-Matic 處理技術
  • Auro-Matic 解析與 YouTube 示範影片

11. StormXT 技術解析
12. 電影與音樂播放體驗
13. 遙控選項與操作
14. 模組化擴展——黑膠唱盤系統整合
15. 總結

簡介
試想,如果在五年前告訴一位音響發燒友,處理前級將能夠在房間內的最佳位置模擬虛擬聲學低頻吸音板,他們可能會嗤之以鼻。然而,近年來家庭音響技術的進步令人驚嘆。得益於 StormAudioDirac Live 的技術創新,StormAudio 率先推出了 DLART(Dirac Live Active Room Treatment),這項技術能夠 以數位方式修正家庭劇院與聆聽空間內的低頻異常(頻率響應與衰減特性)

過去,控制 100Hz 以下的低頻駐波與殘響時間需要付出極大努力,例如超厚低頻陷阱(Bass Traps)、角落吸音陷阱(Corner Bass Traps),甚至亥姆霍茲共振器(Helmholtz Resonators)。此外,這些物理吸音設備的擺放位置必須經過精密計算,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幾年前,我曾與一位專門製造客製化亥姆霍茲共振器的聲學工程師交流,當時為了處理房間內100Hz 以下的聲學問題,他們為我規劃了一個專案,但成本遠超最昂貴的 StormAudio處理前級的建議售價,並且需要大量的房間空間才能安裝……這完全超出我的負擔範圍!

然而,如今 StormAudio 處理前級內建 DLART,可透過數位演算法完成所有低頻調校,精準、快速(幾分鐘內完成),且完全不佔據房間額外空間(只需一台前級與數個超低音揚聲器)。這樣的技術進展令人難以置信,但它確實已經成為現實。

自從我們的 @Todd Anderson 在 2020 年 11 月 實測 ISP 32 Analog MK2 處理前級後,我就迫不及待想要在自己的系統中體驗 StormAudio 處理前級。然而,2020 年底至 2021 年大部分時間,昂貴的價格與全球疫情成為購買障礙。當時,由於晶片短缺與人力短缺,電子產品的生產幾乎停滯,導致供貨短缺且價格居高不下。許多熱門產品不是完全缺貨,就是需要支付額外溢價才能取得,折扣優惠幾乎不存在。

所幸,隨著市場逐步穩定,電子產業恢復正常(雖然通貨膨脹仍然明顯),我最終在 2023 年 7 月 決定購買 ISP Elite MK3。促使我下定決心的關鍵因素,是觀看了 Todd 在 CES 2023 的 StormAudio 影片,並深入了解了 DLART 這項突破性的低頻管理技術。

大多數音響玩家應該對 StormAudio 不陌生,它隸屬於 Immersive Audio Technologies,產品生產基地位於 法國,並在 法國、香港與美國 設有銷售與技術支援中心。該公司致力於開發最高品質的音響設備,並擁有深厚的設計與工程背景。他們非常關注客戶需求,提供大量技術資訊幫助消費者與潛在買家。此外,他們的技術支援團隊亦可透過電話提供設置協助(如果有需要的話)。

雖然我個人在一年半的使用期間從未需要透過電話尋求協助,但在這段時間內曾多次透過電子郵件與 StormAudio 進行技術交流,他們的客戶服務品質無可挑剔!這篇評測基於我一年半的實際使用經驗,希望能夠提供真實且有價值的資訊,幫助其他音響愛好者更深入了解 ISP Elite MK3 的性能與優勢。

系統配置
我的 StormAudio ISP Elite MK3 取代了先前用於家庭劇院的 Monolith HTP-1,以及專為兩聲道音樂播放而設的 miniDSP SHD。目前,我基於 MK3 配置了兩套系統進行測試與評測:
  • 主系統(Main System):採用 9.9.6 聲道配置,包括 9 組底層揚聲器、8 支超低音、1 組低頻震動系統(Bass Shaker System)、6 組頂層揚聲器
  • 黑膠系統(Vinyl System):採用 2.2 聲道配置,包括 2 組底層揚聲器、2 支超低音


下方為這兩套系統的詳細設備清單。
主系統(Main System)— 24 聲道配置
  • 前級處理器:StormAudio ISP Elite 32 Analog MK3(韌體版本 4.6r2
  • 後級擴大機(前置揚聲器):McIntosh MC1.25KW 單聲道後級
  • 前置揚聲器:RTJ Audio 410
  • 後級擴大機(環繞與頂層揚聲器):StormAudio PA-16 MK3
  • 中央聲道:MartinLogan Focus C-18
  • 側環繞與後環繞:JTR Noesis 210RT
  • 寬聲道:JTR Noesis 110HT
  • 頂前、中、後聲道:JTR Noesis 110HT-SL
  • 超低音(前排):JTR Captivator 4000ULF-TL ×2
  • 超低音(後排):JTR Captivator 2400 ×6
  • 低頻震動器:Dayton Audio BSA-200 擴大機 + 4 組 BST-1 Bass Shakers
  • 串流播放設備:ROON Nucleus One
  • 網路儲存裝置(NAS):Asustor Flashstor
  • 網路優化設備:SilentPower LAN iPurifier Pro(用於 Nucleus One)
  • 影音播放設備


    • Kaleidescape Strato C 影像播放機
    • Kaleidescape Terra Prime 22TB 伺服器
    • Magnetar UDP800 通用光碟播放機


  • 顯示設備:Sony 98X90L 98 吋 BRAVIA XR 全陣列 LED 電視
  • 環境照明:MediaLight Mk2 v2 Flex 偏光燈
  • 線材:AudioQuest、THX PixelGen、Pangea、Performance Audio
  • 測試與校正設備


    • miniDSP UMIK-1 測試麥克風
    • Dirac Live 軟體版本 3.12.23.13.2
    • Room EQ Wizard(REW)測試軟體 V5.31.3


  • 控制與設定設備:Lenovo 14 吋 ThinkPad X1 Carbon 筆電



黑膠系統(Vinyl System)—
4 聲道配置
  • 前級處理器:StormAudio ISP Elite 32 Analog MK3(韌體版本 4.6r2
  • 擴大擴大機:McIntosh MA252 兩聲道混合擴大機
  • 前置揚聲器:Wharfedale Super Linton
  • 超低音:SVSound 3000 Micro ×2
  • 黑膠唱盤:Music Hall Stealth
  • 唱頭:Ortofon 2M Blue
  • 唱頭前級:miniDSP ADept Phono 前級擴大機
  • 串流與播放來源:主系統內所有數位播放設備均可供黑膠系統使用



使用心得與技術探討
我主要使用 ThinkPad X1 Carbon 筆電搭配 Roon 軟體來控制 MK3,並透過 Tidal、Qobuz 串流音樂,或從 NAS 播放收藏的音樂。

部分發燒友可能不太接受使用環繞處理前級來進行嚴謹的雙聲道音樂播放。當初,我也花了一些時間才接受 HTP-1 作為雙聲道聆聽設備的可行性。當時,我曾深陷於 THD+N(總諧波失真 + 噪聲,或稱 SINAD) 指標的迷思,例如 miniDSP SHD 的 SINAD 為 111-112 dB,而 HTP-1 則為 97-102 dB(取決於輸出電壓)。這導致我最初使用 SHD 來處理雙聲道音樂播放,但後來我開始思考:人耳真的能聽出 THD+N 低於 -100dB 的變化嗎?

我個人認為,絕大多數人無法聽出 -90dB 以下的失真變化,而這樣的數據追求並沒有實質意義。因此,我不再執著於 SINAD 的極限指標,而是更關注實際聆聽體驗

目前,雖然沒有 ISP Elite MK3 的官方測量數據,但根據Audio Science Review 2021 年 4 月對 ISP 16 MK2 的測試結果,該處理器的 THD+N 也約在 100dB 左右。該網站的測評員 Amir 當時表示:「這是我第一次認為如果我需要一台處理前級,那麼這就是我想要的機型!」雖然這是 2021 年的評價,之後他又推薦了其他機型,但這仍然證明了 StormAudio 的技術水準。

最終,我認為MK3 的雙聲道音質表現足以媲美其他頂級前級處理器,並且 提供了更多額外功能與擴展性,即便與更昂貴的純雙聲道前級相比亦毫不遜色。

專屬影音室
我的妻子Angie可以證明,我每天會在專屬 AV 影音室 花費數小時聆聽與觀賞影音內容(她甚至笑說這應該稱為「我的房間」,因為她幾乎不會進來),這個影音空間被充分利用,我不僅會觀看 電視節目、NFL 橄欖球賽(Roll Tide!)、電影,更重要的是,這裡是我沉浸於音樂的最佳場所。我喜歡打開 Roon 軟體,在 ThinkPad X1 Carbon 筆電上搜尋新的音樂,發掘那些能讓系統發揮最佳表現的專輯,或者純粹享受我最愛的經典專輯。
2.jpg

這個房間的尺寸為 19.5 英尺寬 x 23.5 英尺深 x 8.5 英尺高。它與房屋主體之間有一條通往後門的走廊作為隔離。牆壁的厚度介於 8.5 英寸至 12 英寸之間,天花板厚度接近 2 英寸,並由閣樓中的一根 4 英寸 x 12 英寸的 LVL 樑支撐。牆壁採用交錯式木樁結構,內部填充吹入式報紙絕緣材料。室內牆壁和天花板覆蓋了 3/4 英寸的夾板(第一層)以及 5/8 英寸的石膏板(第二層)。天花板下方還有一層原始的 1/2 英寸石膏板,與 3/4 英寸夾板和 5/8 英寸石膏板組成的結構相同。此外,閣樓內也填充了吹入式報紙絕緣材料。房間外側走廊與房屋相鄰的牆壁則使用了兩層 5/8 英寸石膏板。

房內唯一曾經讓房屋內部感受到的聲音,類似於遠方微弱的雷聲,發生在我將某些電影的超低音低頻開得很大聲的時候,例如《Cloverfield(科洛弗檔案)》《Oppenheimer(奧本海默)》這兩部電影。有一次,我在晚上開始播放《奧本海默》,不到幾分鐘就收到 Angie 傳來的簡訊:「你認真嗎?」她聽不到任何對話或音效,只有窗戶劇烈震動和房子晃動的聲音。或許我當時的音量調得有點太大了,最終還是等到隔天她上班後才繼續觀看。

房間聲學處理與揚聲器擺放
前方電視牆裝設了幾塊大型客製化吸音板。這些吸音板最初是為了我的 MartinLogan 雙極靜電喇叭設計的,但後來一直保留著。每塊尺寸為 91 英寸高 x 44 英寸寬 x 7.25 英寸厚,內部填充了高密度 Roxul R30 隔音棉,表面則覆蓋了 Guilford of Maine 的專業布料。在側牆前端懸掛了幾幅大型裝飾掛毯,僅作為裝飾用途,並無聲學吸收效果。中牆位置兩側各裝有 GIK 24 英寸 x 48 英寸 x 4 英寸的吸音板,而房間後方角落則設置了 GIK 低頻陷阱。在後牆部分,安裝了 GIK 4 英寸厚的吸音板,並以鋼琴鉸鏈固定,這些面板同時作為內嵌式媒體架的門板。地板為地毯材質,並且在我的躺椅前方還加鋪了一張厚重的地毯。天花板主要聆聽位置的上方則設置了多塊 12 英寸 x 12 英寸 x 2 英寸的泡棉吸音板,以及兩塊額外的 GIK 24 英寸 x 48 英寸 x 2 英寸的錯位吸音板。

我的房間導覽短片可在 AV NIRVANA 上觀看,此外,AV Showcase 也提供了更多照片(AV NIRVANA at CEDAR CREEK)。

我的聆聽位置與喇叭擺放並不是採用傳統的等邊三角形配置。這樣安排背後的完整故事藏在圖片下方的「劇透」中,雖然這部分在技術上對這篇評論並不是必要的,但我覺得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是個有趣的閱讀內容。
3.jpg

當我們剛開始在家中進行喇叭評測時,我們嘗試了《Cardas 喇叭擺放指南》的建議。當時,我使用的是 MartinLogan 靜電喇叭,並且根據 Cardas 計算機對平面喇叭的計算結果,建議將喇叭距離前牆約 5 英尺,距離側牆約 5 英尺。我們將主要聆聽位置設置在等邊三角形的頂點,但效果並不如預期。我們不斷調整喇叭位置,最後將它們拉離後牆約 6 英尺,聲音確實有所改善,但仍然不是我們想要的效果。

Wayne(AudiocRaver)一直向前傾……大約 2 英尺……緩慢地前後搖晃,仔細聆聽他最喜歡的曲目來判斷喇叭擺放。他表示,最佳的聲音在約 2 英尺前方。與其將喇叭再往前移(遠離牆面),我們決定將我的座椅向前移動約 2 英尺,結果我們非常喜歡這樣的聆聽效果!這是我們在這個房間裡所聽過最好的音場、定位感和深度表現。當然,我們還是持續進行微調,一寸一寸地調整擺位和 toe-in 角度。至今,地板上仍然留有 MartinLogan 喇叭腳架的位置痕跡(點擊上方圖片放大,可以看到 RTJ 410 喇叭前方的痕跡)。

因此,我的喇叭擺放方式可能並非大多數人認為的傳統擺位方式,即前方喇叭與主要聆聽位置形成完美的等邊三角形。自從我們首次嘗試這種擺法後,主要聆聽位置一直保持在三角形內,因為這樣的配置能帶來最好的音樂享受。多年來,我的 MartinLogan 喇叭始終保持在這個位置。

在最近一次的評測活動中,我們測試了 JTR 210RT 喇叭,這款喇叭對擺位並不敏感,因此我們能夠將它們靠近牆面擺放,略微提升低頻響應,同時沒有犧牲其他聲學表現。JTR 210RT 是我們所聽過最接近 ML Renaissance ESL 15A 的動態喇叭,但它無法再現 ML 那樣寬闊的音場當時,有人建議我應該嘗試 JTR 215,因為它擁有更大的號角,可能會與 ML 的音場表現相媲美。我一直拖延著,直到 Jeff Permanian 推出了他的大型 RTJ 410 號角喇叭。我心想,如果 210 的聲音已經接近理想,那麼 410 應該能夠實現我一直在尋找的音效,畢竟它的號角比 JTR 215 還要大。

Jeff 很慷慨地讓我試用 RTJ 410,我向他承諾,如果這款喇叭的表現足以讓我替換 15A 靜電喇叭,我就會向他購買完整的喇叭與超低音系統。結果,RTJ 410 確實是非凡的喇叭,略微勝過 15A 靜電喇叭,除了低頻部分稍遜一籌,但這對我來說並不是問題,因為我多年來一直搭配 8 顆超低音來補足低頻表現。當時,Jeff 還沒有合適的中置喇叭,但他正在開發一款,希望很快就能入手。

這個房間在過去 4 到 12 年間舉辦過多次評測活動與專業評鑑。我很感激那些擁有黃金耳朵的音響好友,他們幫助我打造了一間能夠帶來音樂極樂境界的聆聽室。我非常難過地得知 Wayne 最近過世,他是一位摯友,經常來訪,也是少數擁有黃金耳的專家之一。他總是強調,聆聽位置與喇叭擺放的重要性無法被低估。即使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設備和最頂級的喇叭,如果聆聽位置與喇叭擺放不夠精確,要達到音樂極致享受仍然會很困難。我的音響好友們在不斷的實驗與測試(甚至達到令人厭煩的程度)中,對尋找最佳的聆聽位置與喇叭擺放方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從 Dirac Live 進入我們的家庭後,房間本身的重要性已不再那麼顯著,重低音喇叭的擺放位置也變得不那麼關鍵。不過,座位的位置和前方喇叭的擺設仍然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雙聲道音樂的聆聽。我非常興奮想要了解 StormAudio ISP Elite 24 MK3 能為系統和空間帶來什麼樣的提升,以實現更沉浸的體驗。我懷疑多數音響愛好者會同意,這樣的高價位產品必須具備一些令人驚豔的提升才值得入手。

ISP Elite MK3 沉浸式音效處理前級
StormAudio 是少數幾家生產高階、高品質發燒級處理器的菁英公司之一。ISP Elite MK3 是 StormAudio 旗下眾多優秀產品中的一員,由法國設計與製造。我最初購買的是 24 聲道版本。ISP Elite MK3 採用模組化設計,基本配置為 16 聲道,可選配增加 8 聲道成為總共 24 聲道(我就是這樣升級的),或者額外擴充 16 聲道達到 32 聲道(我後來也做了這樣的升級)。Elite MK3 採黑色外觀,我認為它的前面板設計相當現代,配有一個大型音量旋鈕、少量簡潔的小按鍵、一個設計良好的 5 吋 LED 彩色顯示器,機身重量為 18 磅(約 8.2 公斤)。機背提供了多數人期望看到的連接端口。這台處理器功能非常齊全,幾乎擁有你能想到的所有選項。

主要特色包括:
  • 採用 Analog Devices ADAU1966 DAC,支援 24-bit/192kHz PCM 處理
  • 支援 Dolby Atmos、Auro-3D、DTS:X Pro、IMAX Enhanced
  • 最多支援 32 聲道的解碼與上混音處理
  • StormXT 空間氛圍擴展技術
  • 最多 32 聲道的後製處理,支援多音路主動式喇叭與 PEQ 管理
  • 低頻管理:標準模式或進階模式,支援最多 6 個低頻區域
  • Dirac Live:內含空間校正、低頻控制與主動式空間處理模組
  • 最多支援 32 聲道類比與數位輸出,可管理多個影廳與音區
  • Roon Ready(支援 Roon 音樂串流)
  • Zone2(第二區)支援 2 聲道光纖輸出
  • 16 聲道數位輸入,支援 AES/EBU DCI 相容介面
  • 32 聲道數位輸入/輸出,支援 AES67 Ravenna/Dante 相容系統
  • HDMI 可升級:7 輸入 / 2 輸出 HDMI 2.0 矩陣,支援 HDCP2.2、OSD、4K UHD、HDR10、HLG 與 Dolby Vision
  • 多種控制功能
  • 可透過網頁使用者介面,利用 IP 位址進行直覺式設定
  • 遠端監控與管理功能
  • 整合 Room EQ Wizard(REW),並支援導入其設定



Todd Anderson 在 2025 年 1 月撰寫的 StormAudio 新聞報導中提到,StormAudio 發表了 ADEC(進階解碼器,Advanced DECoder),這是他們新一代的解碼技術,採用雙核心 DSP 與 ARM 處理器來提升效能。ADEC 完全重寫了程式碼基礎架構,能將處理速度提升最多達 2.5 倍,並確保與 Dolby Atmos、DTS:X Pro、Auro-3D、MPEG-H 及 Sony 360 Reality Audio 的無縫相容。

StormAudio 同時也正在轉向使用 Hyperstream IV ESS Sabre DAC,取代其原先已達產品壽命終點的 DAC。該公司計劃於 2025 年第二季推出一次重大軟體更新,將引進更強大的等化功能、進階上混選項、多重重低音管理、輸出對應優化與延遲控制改善——這些功能皆為了簡化設定流程並最佳化整體系統效能。我對這類更新總是感到興奮。模組化與可升級性正是我選擇並合理化使用他們高階產品的原因之一。

我曾經擁有過幾十台處理前級,但這一台比我以前的所有型號都有更多的選項與設定。Monolith HTP-1 處理器是透過其網頁介面進行操作,而 ISP Elite MK3 的功能豐富程度可說是驚人……甚至可能有些過頭我不是說它很複雜——它的設定精靈與網頁介面其實相對簡單易懂且好操作。儘管如此,這仍然不是一台典型的處理前級……它需要一些專注與耐心,畢竟這是一台為追求極致音效成果而設計的高階處理器。我不是個沉迷調整設定的人,但我非常欣賞 ISP Elite MK3 提供的大量選項。對那些熱衷微調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天堂。

你可能會覺得另一篇評論應該不會比 Todd 在 2020 年對 MK2 的評價多出多少內容。不過,MK2 和 MK3 之間還是有些差異,例如前面板設計不同,MK3 配備更大的彩色顯示器,以及更穩定的新計算模組。而最大的差異,是 Todd 當時的 MK2 沒有 DLART(Dirac Live 主動式空間處理技術)。此外,使用者介面也有些更新,而且這次的空間、系統與想法也都不同,這讓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補充更多資訊。我也會在接下來的評論中,特別聚焦於系統設定、DLART 的設定流程與實際結果。

ISP Elite MK3 的連接與設定
設定的第一步是將 HTP-1 拔除並改接上 Elite MK3,接好所有線材。機背的 XLR 輸出端子標示為 1 到 24,所以我在我的喇叭線端子上貼上標籤,方便對應各聲道。我也用筆電的便利貼記下每個輸出對應哪一個喇叭,作為設定時的參考。到了這次評論快結束時,我決定升級到 32 聲道版本,因此我把原來的 8 聲道模組換成了 16 聲道模組。新增的 8 聲道中有 4 聲道將用於我的黑膠系統(詳見 Systems 部分)。

如果你將低頻震動器(bass shaker)連接到其中一個聲道上,可能需要 XLR 轉 RCA 轉接頭,除非你的擴大機具備 XLR 輸入端子。大多數專用的 bass shaker 擴大機只有 RCA 輸入。就目前評論時的版本來看,StormAudio 僅將 LFE 聲道訊號傳送至 bass shaker,因此在聆聽雙聲道立體聲音樂時,不會有震動效果。StormAudio 告訴我,未來他們將新增一項設定,允許輸出完整的低頻訊號。

我為了 bass shaker 擴大機以及兩台 SVS 3000 Micro 超低音喇叭準備了幾個 XLR 轉 RCA 轉接頭。Emotiva 推出的平衡式 XLR 轉非平衡 RCA 音訊轉接線表現不錯,而且價格也合理。
4.jpg

HDMI 輸入部分非常簡單。
下圖是我目前從網頁使用者介面(Web UI)中所看到的輸入狀態畫面。輸入名稱可以依照需求自行修改。
5.jpg

當我的 Sony 98X90L BRAVIA 電視接上 MK3 的 HDMI 輸出、網路交換器接上以太網路埠、電源線與觸發器也都正確連接好後,我就準備好要正式進入整體設定流程了。(下續)

 樓主| 發表於 2025-3-28 13: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最後由 daniel0810 於 2025-4-3 10:54 AM 編輯

ISP Elite MK3 設定
Todd 在他對 MK2 的評論中提到:「MK2 缺乏任何形式的使用者友善設定精靈或螢幕圖形介面來引導安裝過程。」但 MK3 就完全不同了……它內建的 StormEasy 設定精靈 在我第一次設定這台設備時就給予完整引導。在更新韌體後,我切換到「進階模式(Expert Mode)」來參與更多設定細節。這個精靈的引導效果非常好,能不斷提醒你要注意哪些重要選項。我建議初次使用者先從設定精靈開始,等熟悉系統後再轉入進階模式操作。

Web UI(網頁介面)設計得相當清晰、好理解又易於操作。當開啟主機電源後,IP 位址會顯示在前面板螢幕上。只要在瀏覽器網址列輸入這組 IP,就能打開 Web UI。以下我會展示 Web UI 的各個畫面。

主頁會提供三個選項:StormEasy、Expert Setup(進階設定)、Remote Control(遠端控制)。如前所述,我一開始是透過StormEasy完成初次設定的。現在我使用 Expert Setup,因為它包含了所有手動設定項目,可以更細緻地調整系統。至於網頁版的 Remote Control(遠端遙控)頁面,也包含在 Web UI 中,可從 Expert Setup 菜單中開啟。
6.jpg

以下是 Expert Setup 各個頁面的簡略導覽:
從前一頁選擇 Expert Setup 後,會進入以下的 System(系統) 頁面。這一頁除了顯示裝置的一般資訊外,還提供幾項操作選項,包括:設定備份、還原,以及韌體升級功能。
7.jpg


你也可以透過每個頁面左上角的三條橫線選單,進入其他設定頁面。
8.jpg

我的輸入頁面設定(如前所示)是為了連接使用。在這個頁面中,可以為每個命名的輸入來源設定其對應的影音輸入,以及為所建立的不同預設模式指定對應模式。例如,我已將「DLART-Movies」設定為 Apple TV 4K 的輸入模式。當我選擇該輸入時,系統會自動使用這裡指定的預設設定。根據不同的系統配置,其他設定也可能派上用場。附註:HDMI 輸入來源的【視訊輸入】必須與【主要音訊輸入】一致。
9.jpg

主喇叭設定頁面 是用來設定喇叭的地方。這頁有很多值得深入說明的內容,之後我會再詳細介紹。
簡而言之,我的 AV 室配置如該頁上方所示:
9.9.0.6 代表:
  • 【9】個第一層喇叭(包括前置、中央、環繞及寬置)
  • 【9】個重低音(其中包含【1】聲道專門輸出給低頻震動器系統)
  • 【0】個第二層喇叭
  • 【6】個天空喇叭(Top Layer)


這一頁也是將每個喇叭對應到機背聲道輸出端子的地方。

如圖所示,我的「左前方喇叭」對應的是第【4】聲道輸出,「中央喇叭」對應第【1】聲道,「右前方喇叭」則對應第【17】聲道。我選擇最接近各自擴大機的輸出聲道來進行對應。
10.jpg

設定頁面 提供了一系列可選擇與調整的設定,如該頁選單所示。部分 HDMI 設定如圖所示(此頁還可捲動瀏覽更多設定,未顯示於此)。遙控器上有六個輸入按鍵與五個預設按鈕,可以在「紅外線遙控設定區」中進行設定(此部分亦未顯示)。
11.jpg

預設模式頁面(Presets Page) 是命名與調整各預設設定的地方。例如,你可以將某個輸入訊源使用的預設音場設為預設啟動「Auro-Matic」,並在這裡指定。
12.jpg

監控頁面(Monitoring Page) 可監測與 StormAudio 連接的裝置。其中的「Vumeter 音量錶」特別實用,可以識別每一個喇叭的實際輸出狀況。我錄製了一段簡短的 YouTube 影片,展示 Vumeter 如何協助了解 DLART 與 Auro-Matic 對喇叭輸出的影響,稍後會在評論中分享這段影片。
13.jpg

遠端控制頁面(Remote Control Page)是基於網頁的遙控操作界面,可用來完全控制主機。稍後的評論中我也會介紹手機版的遠端控制應用程式。
14.jpg

我一開始是使用 StormEasy 設定流程,並以 Dirac Live ART 的預設值執行了校正,聲音聽起來已相當不錯。⚠️注意:請不要在未確認的情況下直接使用 ART 校正流程中的預設設定,尤其是喇叭是否能夠實際輸出「F-support Low」所設定的低頻範圍。這個設定位於 ART 參數中,我稍後會詳細說明。簡單來說,它代表的是「其他喇叭或重低音所能支援的最低頻率邊界」。我最初使用 DLART 時,系統預設的 F-support Low 值為 50Hz。然而,最新版 Dirac(3.13.2)會將我的喇叭識別得比實際輸出能力更低,因此必須手動修正為正確數值。

在過去的一年半中,我已經手動設定這個系統幾十次了。下面是我為了進入 Dirac Live ART 校正所執行的步驟流程:
1.進入「Main Speakers」主喇叭設定頁面
2.點選【+】圖示以開啟「配置器(Configurator)」
3.設定基礎層喇叭的組態與重低音聲道數量
4.略過【第二層層】設定,直接設定【天空層(Top Layer)】喇叭(依我系統配置)
5.關閉配置器,然後點選【Output Mapping 輸出對應】按鈕
6.將每個喇叭對應到與其擴大機相連的處理器聲道,完成後儲存
7.選取所建立的聲道配置旁邊的【編輯】圖示
8.測量個別喇叭與重低音,並建立 PEQ 濾波器(非必要)
9.探索其他進階設定選項
10.建立一個「基準預設模式(Baseline Preset)」(非必要,但我認為很實用)
11.使用 Dirac 的 DLBC 模組進行校正,以取得音量與延遲設定,並儲存至「Baseline」預設(非必要)
12.檢查延遲設定,使用 REW 執行基準測量
13.視需要調整設定
14.執行 Dirac ART 校正

這些步驟我接下來會更詳細說明。

目前我已選擇「Main Speakers」頁面來開始設定。
15.jpg

我在主版面(Main Layout)中點選了【+】圖示來新增一個「劇院區(Theater)」,並將其重新命名為「主系統(Main System)」。附註:最好在執行 Dirac 校正之前就先重新命名 Theater。如果是在已建立 Dirac 校正專案之後才修改 Theater 名稱,該專案將無法再次載入進行編輯。它必須保留當初建立該專案時所對應的 Theater 名稱。
16.jpg

當我點選【+】圖示後,Configurator(配置器)頁面如下圖所示。

Base-Layer(第一層)預設為 2.1 配置,我已根據自己的系統做了調整。
Base-Layer 區域包含所有基礎層喇叭與重低音。在我的系統中,Base-Layer 是 9.9,包括:
  • 【2】個前方喇叭
  • 【1】個中央喇叭
  • 【2】個寬置喇叭
  • 【2】個側環繞
  • 【2】個後環繞
  • 【8】個超低音
  • 【1】個 bass shaker 系統


我勾選了其中一個重低音聲道的「Bass Shaker」選項,該聲道輸出訊號至我的 bass shaker 擴大機。
右下角顯示我總共使用了 24 聲道中的 18 個。
點選【Next】後會進入「Height-Layer(第二層)」設定頁面,可新增最多五個喇叭。高度喇叭通常是為了 Auro 3D 系統而設計,安裝在牆面較高處。由於我沒有使用第二層喇叭,因此再次點選【Next】進入「Top-Layer(天空層)」設定,並新增了我的【6】個上層喇叭(最多可新增 7 個)。
我的完整配置為 9.9.0.6。再點一次【Next】即可查看總結頁面
17.jpg

18.jpg

設定好喇叭之後,下一步是將每個喇叭對應至 MK3 背後的實體輸出端子。我從「Main Speakers」頁面(前面我已分享過畫面)點選右側的【Output Mapping(輸出對應)】按鈕。點選此按鈕後會開啟以下的對應頁面。這裡的主要目標就是將每個喇叭正確對應到處理器背面標示的聲道輸出端口
19.jpg
對應完成後,我按下「儲存」。(我們圖片上的浮水印剛好遮住了儲存按鈕)

接著,我回到「Main Speakers」頁面,選取該劇院配置(已改名為 Main System)旁邊的【編輯】圖示,進入該配置的喇叭設定區。這個頁面資訊量很大,在這裡無法一一細講,不過大多數設定項目都很直觀明瞭。

我建立了一個名為「Baseline(基準)」的設定檔作為起始點。每次執行 Dirac Live 校正前我都會先選擇這個基準設定檔,這在許多方面都非常有幫助。為了協助建立這個 Baseline 預設,可以使用 DLBC(Dirac Live Bass Control) 進行一次單點測量,取得初步的音量與延遲設定,然後將這些數值輸入至 Baseline 預設中。我之所以使用 DLBC,是因為 DLART 至少需要三個測量點,不支援單點測量。我將第一次校正中得到的音量與延遲設定複製到一個新的設定檔中,並儲存為我的 Baseline 預設。我會在後面進一步討論這部分。

MK3 內建的訊號產生器也可搭配粉紅噪音(pink noise) 與 SPL 聲壓計,在主聽音位置進行測量。也可以搭配像是 UMIK-1 這類專用麥克風使用 REW 軟體中的 SPL 測量功能。我就是用這種方式,在首次執行 DLBC 校正前,先手動將喇叭與重低音的音量進行初步等化。雖然這種方法不像 DLBC 那樣精確,但能有效縮小音量差異範圍,對於之後執行 Dirac 校正時的音量調整相當有幫助。
20.jpg

執行完 Dirac 校正之後,我會檢查「延遲(Delay)」設定區,確認沒有任何數值過於偏離。由於我所有喇叭都是對稱排列的,我預期每對對稱喇叭的延遲設定應該會非常接近。延遲設定也能幫助確認麥克風的中心位置。以下是我前幾個喇叭的設定範例。如果我發現某對喇叭的延遲差異非常大,我就會進一步調查其原因。
21.jpg

使用已設定音量的 Baseline(基準)預設檔,我在每次執行 Dirac 校正時通常不需要再次調整每個喇叭的音量,因為音量已經非常接近理想水平。這對我來說省下不少時間,因為我系統裡總共有 23 個喇叭。我目前的做法是:僅調整主音量(Master Volume),然後跳過個別喇叭的音量校正,至今都沒有遇到任何負面影響。不過,經過 ART 校正後,各聲道的音量設定可能會略有變動。

我也設定了 PEQ(參數等化器)濾波器(見下節),用來降低某些喇叭與重低音的高峰值(所有 PEQ 濾波器都是從 44Hz 起跳),並將這些濾波器儲存到 Baseline 預設中。使用這樣的 Baseline 預設可以讓 Dirac 校正流程更輕鬆一些。在下方折疊區中,我放了一些測量圖,比較了左前喇叭 + 所有重低音的原始輸出(RAW)套用 PEQ 與音量設定後的 BaselineEQL 預設,以及再加上延遲設定的 BaselineEQLD 預設

在全頻範圍的圖表中,低頻段可能會看起來「腫脹」,那是因為測量時是將所有重低音合併為一個測量結果,相較於單獨測量單一顆重低音,這樣的總量輸出會明顯提高。如果拿左前喇叭的輸出來與單一顆重低音相比,重低音的音壓大約低了 3–4 dB。在 Dirac 校正前,表現最佳的是 BaselineEQLD 預設檔。不過,像我這樣建立 BaselineEQLD 並非必要,只是我偏好的起始設定,用來進行 Dirac 校正前的準備。
22.jpg

23.jpg

不建議從已執行過 Dirac 校正的預設檔重新開始新的校正流程。雖然這麼做未必會出現問題,但仍有潛在風險,因此謹慎起見,建議每次進行 Dirac 校正或編輯 Dirac 專案時,都使用「Baseline 預設」或「全新設定檔(New Profile)」作為起點。

下方圖片顯示的是位於【Channels 聲道】區段下方的「EQ 等化器」欄位。點擊齒輪圖示即可開啟 PEQ 濾波器設定頁面(見下一張圖)。在這個頁面中你可以建立 PEQ 濾波器、分頻器(Crossover)以及架構式濾波器(Shelf Filters)。我所有的 PEQ 濾波器都是在這裡建立的:
24.jpg

下方是 PEQ(參數等化器)設定頁面 的畫面:
25.jpg

請選擇最右側的第二個分頁,以便在執行 Dirac 之前檢視與調整 延遲(Delay)與音量(Level)設定。⚠️ 這些設定在 Dirac 校正執行後將無法再進行調整。如先前所提,我每當要執行 Dirac Live 校正或要編輯一個已建立的 Dirac 專案時,都會先選取這個 Baseline(基準)設定檔。我的 Baseline 預設中永遠包含每一個喇叭的 PEQ 設定、音量設定與延遲設定。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需執行一次 Dirac Live 測量即可。對我來說這樣非常方便,否則若要對【23 聲道】進行【9 個位置】的完整測量,將需要進行 207 次掃描Bass Shaker 聲道不會參與測量。執行 Dirac 校正後,我會將結果儲存為一個預設檔(Preset)。隨時可以回到 Main Speakers 頁面,選取 Baseline 預設,重新執行 Dirac 並使用新測量資料,或開啟並編輯一個已儲存、包含測量資料的 Dirac 專案。當我要編輯一個已經做過測量的 Dirac 專案時,我會選擇 Baseline 預設,點擊右上角的【DIRAC】按鈕,啟動 Dirac 軟體,然後開啟我想修改的專案。接著進行編輯,將它另存為新的預設,然後匯出到 MK3。
26.jpg

點選右上角的【DIRAC】按鈕後,會跳出以下對話框,用來啟動 Dirac 校正程序。下方圖片中的說明指出,將會建立一個新的設定檔(Profile)。換句話說,我的 Baseline 設定檔將保持不變,而我從該設定檔啟動 Dirac 所建立的專案,將會另存為一個新的設定檔,並在 Dirac 校正流程中命名為新的預設,顯示在 MK3 的預設選單中。我的 Baseline 預設完全不會受到影響。
27.jpg

當 Dirac 校正完成,並將新的專案儲存為預設後,我會關閉 Dirac 程式,此時畫面會跳出另一個對話框,讓我將該專案另存為一個新的預設。這些由原始 Baseline 建立的設定檔會出現在下拉選單中,在匯出到 MK3 之前,我可以在 Dirac 軟體中重新命名它們。當然,隨時都可以更改預設名稱。我也可以選擇這些預設來檢視延遲與音量設定。再次提醒,PEQ 濾波器會隨著新的預設一起被保留
28.jpg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5-3-28 13:38:4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最後由 daniel0810 於 2025-4-3 10:55 AM 編輯

Dirac Live 校正與 ART 設定校正概述
StormAudio MK3 內建了所有 Dirac Live 授權,包括:
  • Dirac Live(基本版)
  • Dirac Live Bass Management(DLBM)
  • Dirac Live Bass Control(DLBC)
  • Dirac Live Active Room Treatment(DLART)



雖然我在 MK3 上都已設定好這些模組以便進行比較,但最終我僅保留了「Baseline(基準)」與各種 ART 預設檔,因為就我房間的實際應用來說,ART 的效果遠勝於其他模組

因此,在這篇評論的設定部分,我將聚焦於 ART 的使用。在上一節的結尾,我提到了我最初建立的 Baseline 預設。這個預設檔保存了我所有的 PEQ 濾波器設定、音量調整、延遲設定,我會在執行 Dirac Live 校正之前選擇它。無論這是我第一次執行 Dirac 軟體,還是之後再次操作,我都一律從 Baseline 預設開始。接下來我會說明如何啟動 Dirac 校正流程的步驟

在「Main Speakers(主喇叭)」頁面中……我會在「Main Layout(主佈局)」中選取我建立的 9.9.0.6 配置,然後點擊「編輯」圖示。下圖僅顯示該頁面左上角的一部分。
29.jpg

點下「編輯」圖示後,會開啟我的 AV 空間管理/設定頁面。我會選擇「Baseline」設定檔(已儲存 PEQ 與音量設定),並讓這些設定被帶入接下來的 Dirac 校正中。接著,按下右上角的【DIRAC】按鈕。下圖僅顯示頁面右上角的一部分。
30.jpg

按下【DIRAC】按鈕後,會跳出一個 Dirac Live 校正指引的對話框,顯示該設定檔的一些資訊(建議閱讀)。下圖僅顯示該對話框的右下角畫面。然後點選【Start New Calibration(開始新校正)】按鈕。
31.jpg

點選【Start New Calibration】後,必須在另一個視窗中啟動 Dirac Live 軟體程式。我習慣使用最新版韌體,也會定期造訪 Dirac 的「Help Center」查看軟體下載與更新日誌

我不會在這裡展示 Dirac Live 校正流程中的每一個畫面,但我會將主要步驟列出如下:
1.啟動 Dirac Live 軟體
2.選擇 StormAudio 處理器
3.選擇麥克風、載入麥克風校正檔,並進入音量校正流程
4.校準每一個喇叭的音量,然後進入喇叭擺位設定
5.選擇適合的擺位方式並進行測量 (我使用「Tightly Focused Imaging」模式,並只針對我的主聽音位置進行最佳化)
6.進行測量,然後進入濾波器設計階段——這是整個流程中最有趣的部分:可以設定喇叭群組、目標響應曲線(Target Curves)、ART 參數,然後按下「計算」按鈕
7.計算完成後,進入濾波器匯出階段
8.建立預設名稱並匯出濾波器
9.儲存該校正專案並關閉程式,回到 StormAudio 的 Web UI

接下來,我們來回顧一下第 6 步。

測量方式
我使用 miniDSP UMIK-1 麥克風進行測量,僅測量我的主聽音位置,因為通常只有我一個人在房間內。就算有其他人一起在場,他們的座位有沒有被最佳化對他們來說也無所謂,因為他們可能就算倒掛在天花板上也聽得很開心(哈哈)。好啦……如果是有音響發燒友來家裡試聽,那當然就會有所差別,不過這種情況下,我會讓他們在我們觀影時輪流坐到主聽音位。至於音樂試聽時,我們都是輪流專注聆聽主聽音位置的聲音,因此我們希望那個位置的聲音精準到極致。我從不認為有人能說服我:「測量多個座位位置不會犧牲主聽音位置的音質」——而這正是我唯一想最佳化的座位。根據這篇研究《Stability of the Frequency Response Estimate in Listening Rooms(聆聽空間中頻率響應穩定性的研究)》,結論指出:在大範圍空間進行空間平均,可能會對主聽音位置的結果造成妥協。阿們!

在進行多點測量時,第 1 個麥克風位置是最關鍵的。我已精準標定我的耳朵高度與至前牆的距離。每次開始新的 Dirac 校正時,我都會用 Bosch 雷射測距儀再次確認這個起點。然後我會確保麥克風位於房間正中心。我前方兩個喇叭與左右牆面及前牆的距離誤差不到 1/16 英吋,toe-in(內傾角)也完全一致。這樣的精確擺位讓我能夠測量麥克風至左右牆的距離,進而確定麥克風在房間內的中心位置。我也總是確保我那張電動躺椅位於房間正中。

如果只要校正主聽音位置的座椅,那就會有個問題:「麥克風要固定在一點?還是要圍繞座位移動?到底要測幾個點?」我們在測試中幾乎試過所有可能的變化組合,沒有任何一位參與者能分辨出其中的聲音差異。當然,這些測試都發生在 ART 尚未推出之前。稍後在《Dirac Live:主動式空間處理(Active Room Treatment)結果》一節中,我會展示比較結果:多點測量 vs. 單點測量在使用 ART 下的不同表現

延伸說明第 7 步(Filter 設計)
這一步是建立校正專案的階段,不論是用於 Dirac Live、Bass Management、Bass Control 還是 ART。我會專注在 ART,因為這是所有 DL 模組中最進階的一個,而且我目前無論音樂或電影都是全用 ART。以下是我在「濾波器設計(Filter Design)」階段會使用的選項:
  • Speaker Groups(喇叭分組)
  • Target Curves(目標響應曲線)
  • Slider Shelf Target Curve(層架式目標曲線)
  • ART Infra-bass(極低頻處理)
  • Control Point Target Curve(控制點式響應曲線)
  • Level Gain 調整
  • ART 專屬參數設定



濾波器設計(喇叭分組)
設計流程的第一步是進行 喇叭分組。雖然技術上可以將每支喇叭分配為一組,並讓附近喇叭支援它的聲音輸出,但我個人偏好將左右聲道成對分組,而不是每支喇叭都獨立處理。在我的配置中,我會策略性地選擇某些喇叭群來支援其他喇叭群,唯獨中央喇叭保持獨立,不支援其他喇叭。有些發燒友會建議將每支喇叭設為一個獨立群組,這種方式雖然費時,但值得一試。最好的比較方式是:建立多組預設,來回切換試聽,比較哪種聽感最合自己口味。我也試過這種方式,但最終並不覺得適合我。下面是我實際喇叭分組的畫面圖例。

「Zoning(區域劃分)」「方向性低頻設計」是更進一步的設定,但我不會在這篇評論中深入探討。

系統預設會將我的「寬聲道」與「側環繞聲道」自動歸為同一群組,8 顆超低音也預設歸為同一組。我手動用滑鼠將右側喇叭拖曳到空白區,再將左聲道加入該群組,這樣就將「寬聲道」與「側環繞」分成一對一對的群組。我也把超低音拆分為不同的配對群組。第一組是 LFE(低頻效果)超低音群組,我可以為這組建立自己的目標響應曲線;其他組超低音則是用來支援其他喇叭與超低音聲道。我的所有喇叭配置都很對稱,所以我會以「左右配對」方式分組。唯一例外是「上方喇叭」,這些我全部歸為同一組。

這些群組會集中顯示在「濾波器設計」畫面右側的欄位中,但在下方圖片中,我把該欄內容裁切後貼成並排圖。我可以點選任一個群組方框,來選取該組內的所有喇叭,並同時在測量視窗中查看其測量數據;也可以點選個別喇叭,只查看單一聲道的測量結果。下圖中,我已選取了兩支前方喇叭。
32.jpg

濾波器設計(目標響應曲線 Target Curves)
在 Dirac 校正中,需要決定哪一種目標響應曲線最適合你的系統。有些音響愛好者喜歡使用 Harman 曲線或類似的曲線。目前有一些網站提供可自訂的響應曲線,可以下載並在 Dirac 軟體中的濾波器設計階段匯入使用。將曲線檔案儲存到電腦後,可在 Dirac 中透過以下路徑載入:Dirac —>Load target curve —> All groups(如果所有分組都使用相同曲線的話)。
若各喇叭群組要使用不同的目標曲線,也可以使用相同方式,只需選取對應的喇叭群組即可
33.jpg

我自己也建立了幾條自訂的目標響應曲線。
建立目標曲線有兩種方法:
  • 利用響應圖左右兩側的滑桿(sliders)來建立「層架式目標曲線(Shelf Target Curve)」:


    • 低頻可調範圍為:0.0 dB 到 +12 dB
    • 高頻可調範圍為:-3 dB 到 +4 dB


  • 使用控制點(Control Points)手動繪製自訂曲線。



下圖顯示如何選擇這兩種模式。

例如,在 第 [1] 群組 中,我選擇了「層架式」;在 第 [2] 群組 中,我選擇了「控制點模式」。
34.jpg

層架式目標曲線(Slider Shelf Target Curve)
下圖是我為「第 [1] 群組」的前方喇叭所建立的層架式目標曲線(我也有建議 Dirac 未來能讓我們將群組重新命名,以符合實際喇叭)。這條目標曲線設定為:低頻 +10 dB、高頻 -3 dB
我可以用滑鼠自由調整滑桿位置,但僅限於上面所述的數值範圍內。
35.jpg

雖然看起來我正在提高前方喇叭的低頻輸出,但由於啟用了 ART 模組,實際上它並不會讓前喇叭輸出低於 60Hz 的頻率,因為我在設定中將 [F-support Low] 設定為 60 Hz。這個 [F-support Low] 參數的作用類似於分頻器(Crossover),會阻止該喇叭輸出低於此頻率的聲音,並改由我所設定的「支援喇叭(Support Speakers)」來補足這個頻段,在此例中即是超低音喇叭群組。下圖顯示此設定位於響應圖的下方。這些控制項是滑桿式的,可以調整(不過也可以在其他區域進行設定)。底部的每個滑桿都代表一個「喇叭群組」。如果該滑桿有顯示,代表「目前這個喇叭群組」是由這些支援群組所支援的。我會在後續段落中更詳細地說明[F-support Low]的設定方式與意義。
36.jpg

下圖中的超低音喇叭在 ART 全都用來支援前方喇叭。
37.jpg

下圖顯示的是我使用滑桿模式所設計的目標曲線的實際測量結果。
38.jpg

請注意,ART 在 20 Hz 處產生了一個「磚牆式的陡降(Brick Wall)」。這種「磚牆」效果是 ART 專屬的,不會出現在Dirac Live Bass Management 或 Bass Control模組中。這也引出下一小節的討論——如何移除這道磚牆

ART 極低頻(Infra-bass)
如果你的超低音喇叭無法播放 20 Hz 以下的頻率,這一節的內容將對你無關緊要。

在我們進入「使用控制點自訂目標曲線」的主題之前,有件事值得說明:即使我使用了 Infra-bass 的選項來嘗試延伸響應至 20 Hz 以下,而且我的超低音本身也確實有能力輸出 20 Hz 以下的頻率,但我偏好的「滑桿模式 + Bass Boost」設計,在 20 Hz 以下仍無法產生足夠的增益。以下是來自官方技術指南《ART 中的 Infra-bass bypass》的一段摘錄:

Dirac 已在 ART 中實作了可選用的「infra bass bypass(極低頻旁通)」,可針對每個主聲道群組中的支援聲道群組,透過勾選選項來啟用。此選項僅會在該支援群組的 F-support Low(支援範圍的下限)設為 21 Hz 以下時出現。勾選這個選項後,將允許該支援群組的輸入訊號以「低通處理版本」傳遞。使用者可將支援範圍手動拖曳至 20 Hz,來讓勾選框出現。但需強調:此類手動操作僅適用於實際有能力播放 20 Hz 以下頻率的喇叭。目標曲線會作為 Infra-bass 的音壓參考。所有啟用 Infra-bass bypass 的喇叭,都會以相等的增益分配接收這部分頻率,使它們總和達到目標曲線所設定的響應水準。此選項僅開放給授權啟用「infra-bass」功能的使用者。

我會在評論後面分享我系統中啟用 Infra-bass 之後的實測結果。

回顧上面幾張圖片中的畫面,有一區是「橫條 + 方框」組成的控制區域,其中所有方框都已被勾選
這四個橫條對應的是我「四組成對的超低音喇叭」:
  • 包含兩顆對稱擺位的 LFE 超低音
  • 以及三組對稱擺位的「支援超低音」


每一個橫條都代表一組超低音(每組兩顆),因為我用成對方式進行分組。

這些被勾選的方框表示 Infra-bass 功能已啟用。但從前面的測量圖來看,Infra-bass 好像並沒有如預期那樣加強低頻響應。有一些報告指出,Dirac 的 Infra-bass 目前在某些情況下表現異常,這可能就是造成測量結果不理想的原因。

也有使用者提到:「取消勾選支援超低音喇叭可能會獲得較好的結果」。在我的系統中,這表示要取消下方三個橫條的勾選(因為最上面那條是我的 LFE 組)。不過我實測後發現這樣做效果不好。我目前得到最佳低頻音質與測量結果的方式,是:
  • 前方喇叭群組:勾選所有四個 Infra-bass 方框
  • LFE 群組:也勾選全部四個方框



這樣整體低頻才會正確響應,測量結果也更漂亮。不過,每套系統與房間都不同,實際效果還是需要透過反覆測試來決定。我沒有為其他喇叭群組啟用 Infra-bass,因為我認為它們不需要輸出 20 Hz 以下的頻率。
39.jpg

因為我的超低音喇叭能夠輸出 20 Hz 以下的頻率,所以我採取的解決方案是:改用「控制點(Control Point)」模式來建立自訂的目標響應曲線,藉此發揮超低音的完整潛能。我前方兩顆 LFE 超低音的製造商規格是 -3 dB @ 10.5 Hz,另外六顆支援超低音的 -3 dB 點則是在 12 Hz。下方的 REW 測量圖顯示,我套用了幾個參數等化器(PEQ)來抑制某些尖峰,這份 Baseline 預設的綜合響應測出來的結果非常理想,甚至在 20 Hz 以下也有不錯表現。
40.jpg

控制點式目標曲線(Control Point Target Curve)
每個空間與系統配置都會影響「控制點曲線」與「滑桿曲線」哪一個更適合。對我來說,控制點曲線幫助我取得 最佳的 20 Hz 以下低頻響應。下圖顯示我所設計的控制點目標曲線,在整個頻率範圍內,它比滑桿曲線低了約 10 dB。也就是說,我是在「削減頻率(Cut)」,而不是「增強頻率(Boost)」
41.jpg

如果你對某一組喇叭使用了削減式的目標曲線,那麼其他喇叭群組(尤其是 100 Hz 以上的區段)也必須搭配相似的目標曲線,否則整體系統會產生音量失衡的狀況。舉例來說,如果我為前方喇叭設定如上圖所示的削減曲線,而環繞、高空或上層喇叭卻採用比它高 5–10 dB 的曲線,那整體聲音會失衡。我唯一的例外是 中央聲道(Center Channel):我為它設計了一條在 約 1000 Hz 處凸起的曲線,來改善對白的清晰度,這條曲線我儲存在名為「Movie」的預設中,專門用來看電影與電視節目時提升對白效果。

但這個曲線我不會用在音樂播放中。我也為「寬聲道」與「上層喇叭」設計了自訂曲線,讓它們在 100 Hz 以下的低頻進行漸降(Roll-off),因為我不認為這些喇叭有需要由超低音來支援。另外,在播放音樂時,我會為中央聲道設計一條低頻漸降曲線,但會確保 從 100 Hz 以上與前方喇叭的音壓相匹配,以保整體音樂平衡。

我將為前方喇叭設計的控制點目標曲線用 Dirac 軟體中的【Save target curve】選項儲存起來,然後再用【Load target curve】選項將它載入至【All groups(所有群組)】。之後,我再依照需求,將中央、寬聲道與上層喇叭的曲線替換為各自專屬的自訂曲線。在設計自訂目標曲線時,控制點可以用滑鼠拖曳移動,也可以使用滑鼠右鍵進行新增與刪除。

一個重要的提醒是:如果你的目標曲線對某個喇叭群組設定了低頻增益,但那組喇叭本身無法輸出該低頻,那麼就需要其他喇叭(如超低音)來支援並補足那段頻率響應,這部分我會在後續段落中介紹「喇叭群組如何支援其他群組」。

下圖可以看到超低音正被修正的畫面
42.jpg

由於我目前面臨的問題是 20 Hz 以下的超低頻段,所以下方這張 REW 測量圖只涵蓋 5–320 Hz 的頻率範圍,用來比較控制點曲線在 20 Hz 以下的表現。我的自訂控制點曲線能讓我保留住超低音在 20 Hz 以下的輸出能力。雖然在 Dirac 校正畫面中顯示的響應可能與實測略有不同,但下圖的 REW 實測結果顯示:比 Dirac 顯示的響應還要來得更好。 43.jpg

各預設在電影動作場景中的表現比較如何?
下圖是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開場前一分鐘的 RTA 峰值測量圖。這部電影一開場就有大量20 Hz 以下的超低頻輸出。當我使用「滑桿模式的目標曲線」並將低頻提升 +10 dB 時,20 Hz 以下的輸出反而被犧牲掉了。但如果我維持相同的曲線形狀(也就是滑桿設計的目標曲線),然後將整條曲線整體下移約 10 dB,我就能把 20 Hz 以下的輸出給「救」回來。這個變通方法的原理是:將整體目標水準壓低到和 Infra-bass 所能輸出的等級一致。而因為我將整體目標響應降低了 10 dB,我就必須在這個預設中啟用 +12 dB 的「Level Gain(音量增益)」設定,這樣才可以讓它的輸出音壓與原本的 +10 dB 滑桿曲線相匹配。這部分會在下一節「Level Gain 調整說明」中進一步說明。
44.jpg

我聽說有些 StormAudio處理前級的使用者因為 ART 無法輸出 20 Hz 以下的低頻而放棄使用 ART,儘管他們的超低音喇叭完全有能力播放這些頻率。對我來說,使用削減式的控制點目標曲線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我也知道這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因為每個人的空間與系統都非常不同。我真心希望 Dirac 能儘早解決 Infra-bass 的問題,因為花了這麼多錢買處理前級與超低音,就是希望能完整享受到連 10 Hz 都能穩定輸出的體驗,卻還得繞路處理這個問題,確實令人感到有些沮喪。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5-3-28 14:51: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最後由 daniel0810 於 2025-4-3 10:59 AM 編輯

調整 Level Gain(音量增益)
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要注意:如果你使用的是像我這樣的控制點目標曲線,並在整個頻率範圍削減多達 10 dB,那麼你可能需要將 Level Gain 設定為 +9 dB 或 +12 dB 來補償這個削減的部分。上方圖表中的測量結果,包含了我所做的增益補償。這樣可以讓我在切換不同預設時,讓它們的音量保持一致(Level Matching),因為有些預設可能沒有像控制點曲線那樣的削減設定。我可以從「Main Speakers(主喇叭)」頁面中進入這項設定,方法是編輯我所建立的「劇院空間(Theater Room)」,然後點選【Delay, level, limiter, and polarity(延遲、音量、限制器與極性)】分頁,就能看到並調整 Level Gain。是否要調整這個增益,取決於你希望的輸出音量,以及你是否需要讓多個預設的音量一致。每次執行 Dirac 校正後,這個參數會自動恢復為預設值 +6 dB,這是為了補償 Dirac 在校正時對某些喇叭音量所做的削減。
45.jpg

濾波器設計(ART 參數設定)
當我設定好目標響應曲線之後,下一步的 ART 設定工作就是:針對每個喇叭群組,根據它們的輸出能力,輸入其支援頻率範圍的上下限。這些設定值為:
  • [F-support Low](支援頻率下限)
  • [F-support High](支援頻率上限)



這兩個參數的作用類似於「分頻點」,但跟傳統分頻器的邏輯還是不同。我會在這裡輸入我希望該群組能支援的頻率範圍上下限。同時,我也需要決定 有哪些喇叭群組會來支援我正在設定的這個群組,以及支援的程度。在設定這些值時,我會根據每個喇叭的實際位置輸出能力來判斷。

Dirac 把這些 ART 參數標示為:
  • [Group x is supported by](第 x 群組由哪些群組支援)
  • [Support level](支援等級)
  • [F-support Low](支援下限頻率)
  • [F-support High](支援上限頻率)



只要點選每個喇叭群組旁邊的「三個點」圖示,就會開啟這些參數設定的視窗,讓我根據需求進行調整。
46.jpg

點開「三個點」後,就會跳出如下圖所示的參數設定視窗。因為畫面一次只能顯示最多四個群組,所以我將所有欄位剪貼成一張完整圖片,好讓大家一目了然。
47.jpg

這些參數僅適用於 ART 模組,而且只會影響 20 至 150 Hz 的頻率範圍,具體取決於各喇叭群組的輸出能力:
  • [F-support Low] 的最低限是 20 Hz
  • [F-support High] 的最高限是 150 Hz



上方圖片中顯示的「Fsiso 參數區」是針對我前方喇叭(Group [1])的設定。如我先前所說,如果 Dirac 讓我們可以自訂群組名稱(例如將 Group [1] 命名為「Front」),那會方便非常多。我在 [Group 1 is supported by] 那一列中勾選了我希望支援前方喇叭的群組。(註:我建立了多組不同設定的預設檔來進行比較。)

請注意,在這組設定中,我沒有讓 Group [2](中央聲道)來支援前方喇叭
因為:
  • 音樂播放時,這樣會讓音像模糊
  • 觀影時,會讓對白變得模糊不清



因此,我只讓它支援自己,不支援其他任一群組。每一個群組至少必須有一組支援它的喇叭群組。像我中央喇叭 Group [2],我只讓前方主喇叭支援它,並將其支援等級設定為 -6(表示極低的支援),頻率範圍設定為 100–150 Hz。每組的支援等級會有所不同,這部分必須實際調整與測試,因為每間房間與系統都不同。我這裡只是展示我針對前方喇叭所做的設定範例。
在這個例子中,我將:
  • Group [3](寬聲道)
  • Group [6](上層 Atmos)



的支援等級都設為 -6。(這邊邏輯有點反直覺:數值越小代表支援越強,-24 是最大支援)稍後在「結果比較」章節中,我會列出我使用過的各種支援參數組合。

[F-support Low] 與 [F-support High] 設定範例
  • Group [1](前方喇叭)→ 自我支援:60–150 Hz
  • Groups [4] & [5](側環繞與後環繞)→ 支援前方喇叭:50–150 Hz
  • Groups [7–10](所有重低音)→ 支援前方喇叭:20–150 Hz




我也有建立另一個「最佳化」預設來做比較。在這個最佳化版本中,我將:
  • 後環繞(Group [5])
  • 後方重低音(Group [10])



[F-support High] 設定為 80 Hz。我曾讀過資料指出:當喇叭或重低音支援其他聲道到 150 Hz 時,80 Hz 以上的頻率可能會產生可定位感(localization)。所以我想比較一下這樣與設定 150 Hz 的版本有何差異。實際測試結果是:我聽得出聲音有不同,但不能百分百確認差別是否就是來自於 80–150 Hz 的方向性頻率。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設定確實會造成聲音上的差異。目前我還不確定哪一組我比較喜歡,因為它們聽起來都不錯。「最佳化預設」會讓低頻感覺被拉到前方,但有點過頭,雖然或許更準確。最終還是看個人偏好,因此建議多嘗試、比較不同設定。

[F-support Low] 與 [F-support High] 並不是磚牆式的切割點(brick wall):
  • [F-support Low] 採用 每八度 -12 dB 的緩降(roll-off)
  • [F-support High] 據推測是 -24 dB/oct(尚未確認)




如果你知道每支喇叭的 F3 值(-3dB 頻率),設定會更準確。StormAudio 建議:將 [F-support Low] 設為比該喇叭 F3 頻率高 10 dB 的頻率點。你也可以用近場測量來確認喇叭性能,然後把測得的值加 10 dB,當作 [F-support Low] 的參考設定值。

在每個喇叭群組的測量畫面底部,也可以用滑桿調整 [F-support Low] 與 [F-support High]。下圖是本專案中 Group [7] 的範例。你可以選擇其他群組來支援這一組。當滑鼠游標移到每個橫條上時,會出現一個勾選框。啟用後就會顯示該支援群組的滑桿,可供你調整頻率範圍。滑桿介面唯一無法調整的是 Support level(支援等級),預設為 -18 dB。要修改這項設定,必須回到濾波器設計頁右側,點選該群組的「三個點」進入參數設定頁面。
48.jpg

小結:
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系統的 ART 支援參數,確實有一定的學習曲線,但我發現即使只做些微調整,系統預設在我房間中就已經表現得很好。你需要細心思考以下幾點:
  • 支援的頻率範圍會影響哪些頻率由誰來負責
  • 支援的比例是否會讓聲音方向感改變



像 80–150 Hz 就可能產生方向性(依喇叭與聆聽位置距離而定),但像 50 Hz 這類低頻則是非方向性,幾乎不會產生定位感,只要支援的喇叭能穩定播放該頻率,那就可以放心用來支援其他聲道。但也要注意一點:失真會讓聲音變得有方向感。如果某支支援喇叭在輸出時發生失真,聲音可能會被聽出來,這時你就應該把它的 [F-support Low] 設得更高一點,避開容易失真的低頻段。

幾段之前我提過,若你替某些「無法輸出低頻」的喇叭設計了帶有低頻增益的目標曲線,那麼你就應該在 ART 參數中指派重低音群組來支援這些喇叭。由於每個人:
  • 空間形狀不同(封閉 vs. 開放)
  • 房間大小不同
  • 喇叭與重低音的品牌、數量、尺寸都不同
  • 最重要的:每個人的偏好都不同



所以 ART 的設定沒有標準答案。我建議你從「預設設定」開始,但務必檢查與調整每個群組的 [F-support Low],因為預設值可能低於你喇叭的實際能力。完成所有 ART 參數與濾波器設計後,按下計算(Calculate)、儲存(Save)、匯出(Export)至 MK3,你就可以建立新的預設檔。同一組測量資料可以重複載入這個專案,進行不同設定,並儲存為不同預設。我最多曾經同時建立 20 組預設互相比較,變化空間非常大

ART 參數需要為每一個喇叭群組逐一設定。設定完成後,這個專案的濾波器設計就完成了,接下來就是「計算 → 匯出 → 儲存」。完成匯出後,我會關閉 Dirac 軟體,回到 Dirac Live 校正對話框,
在這裡我可以再次確認或修改預設名稱與曲線類型。然後按下【Save】,返回我一開始啟動校正的「Main Speakers」頁面。
49.jpg

回到「Main Speakers」頁面後,我會再次點選【Delay, level, limiter, polarity】分頁,視需要調整 Level Gain(預設會自動設為 +6 dB)。然後我會打開選單 > 選擇「Presets」,在左側就可以看到我剛建立的新預設,名稱為「Preset 1」。我會立即重新命名它,因為這個名稱會出現在所有預設下拉選單中,無論是在「Main Speakers」設定頁或是「Remote Control」遠端控制頁。

子房間(Child Room)
這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笑)。雖然我已經設置好一個很棒的劇院空間,但我同時也希望擁有一套 純正的雙聲道(Two-Channel)系統,專門用來播放黑膠或我只想聽純立體聲的音樂。我不想讓那些支援喇叭幫我處理聲音,我只希望兩支前方喇叭播放聲音,加上兩顆重低音(而不是全部八顆)。這樣的房間設定對於喇叭評論測試也很有幫助,當我只想聽前方喇叭的聲音,或只想針對那些喇叭執行新的 Dirac 校正時,我可以自由建立任何我想要的喇叭配置。

這個「子房間」是在「Main Speakers(主喇叭)」設定頁面中建立的。下圖顯示該頁面左上角的畫面。我點擊 【Create Child】(建立子房間) 按鈕。
50.jpg

點選【Create Child】按鈕後,會開啟一個對話框,我可以在其中選擇我想納入子系統的喇叭。我在這裡選擇了 兩支前方喇叭與兩顆重低音。也可以選擇建立 單聲道系統(Mono System)。當我選擇好喇叭後,我可以勾選 【Keep Dirac Profile】(保留 Dirac 設定檔),若我想繼續沿用目前的 Dirac 設定。我也可以取消勾選它,這樣就可以聽原始喇叭聲音,或重新執行一次 Dirac 校正。我可以確定一點:這個【Keep Dirac Profile】選項大多情況下都應該取消勾選,因為它所保留的設定,有點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裡面是什麼(笑)。如果真的想要 Dirac 校正結果可預測又穩定還是建議重新執行 Dirac 校正流程會比較保險。然後我就可以儲存這些設定。
51.jpg

這樣我就在同一個房間中,另外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系統設定
52.jpg

如果我點選這個「雙聲道房間」的 編輯(Edit)圖示,就會開啟該房間的設定頁,讓我可以進行修改,或是針對該子房間執行新的 Dirac 校正
53.jpg

Dirac Live ART:主動式空間處理(Active Room Treatment)成果分析主要目標
Dirac Live ART(Active Room Treatment,主動式空間處理)是一套先進的 多輸入多輸出(MIMO)衝擊響應修正系統,它的作用是將整個喇叭系統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優化。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房間裡的每一支喇叭都能互相支援彼此,協同運作。ART 透過多支喇叭的輸出,主動抵銷殘留的低頻能量、縮短房間的聲音衰退時間(Decay),進一步提升清晰度、擴大甜蜜點,並且減少對實體聲學處理(如吸音板)的需求。由於 ART 是純數學計算過程,因此校正準確性極其關鍵 ——輸入錯誤,就會導致錯誤結果。當 ART 設定得當,它可以帶來:更緊實、乾淨的低頻、更均勻的音場分佈、讓空間在不需大量吸音處理的前提下也能達到良好的聲學表現

150Hz 以下,ART 會透過支援喇叭來修正:
  • 直達聲(Direct Sound)
  • 室內反射(Reflections)
  • 並針對相位(Phase)、聲音強度(Magnitude)與反射特性進行調整




150Hz 以上,ART 則會交由 標準的 Dirac Live 處理器負責,進行:
  • 音色平衡(Tonal Balance)
  • 時序準確性(Timing Accuracy)




根據 Dirac 所發布的 MIMO 架構技術文件指出:在 150Hz 以下,ART 使用高度進階的 MIMO 濾波矩陣,來最佳化所有測量點的衝擊響應;而在 150Hz 以上,則切換為 SIMO(單輸入多輸出)架構,進行混合相位校正。ART 的最大支援頻率上限為 150Hz,無法再更高。這項系統的最大優勢是彈性高 ——任何一支喇叭都可以成為主聲道或支援聲道,彼此互相支援補足。

與傳統的低頻管理系統不同(例如單純分派頻率到重低音),ART 是動態重新分配低頻,讓所有喇叭與支援聲道共同達成精確的頻率響應目標

用白話來說,DLART 有三個主要目標:
  • 均衡頻率響應:盡可能讓聲音曲線平順,可針對單一或多個聆聽位置進行(用戶可選)
  • 提升低頻品質:從 20–150 Hz 降低房間延遲與衰退
  • 讓喇叭與重低音互相支援:特別是補足那些無法輸出 150Hz 以下頻率的聲道




ART 能達成上述目標,是因為它會考慮多種關鍵變數,包括:
  • 各喇叭的頻率響應
  • 衝擊響應(Impulse Response)
  • 時序對齊(Time Alignment)
  • 相位(Phase)
  • 共振(Resonance)
  • 房間反射
  • 低頻混響
  • 駐波(Standing Waves)
  • …還有一些可能未列出的參數




它所運用的演算法與計算技術之高端,令人讚嘆

ART 效果測量(Measuring ART Results)
我進行了兩組不同的 ART 校正,來比較它們的實際測量結果。這兩組測量都是針對我的主要聆聽位置,並在 Dirac 校正過程中選擇了「Tightly focused imaging(聚焦音像)」的麥克風排列模式。

根據 Dirac Live 官方建議,麥克風擺放應遵守以下原則:
  • 每個測量點之間至少需有 30 公分(12 吋)的間距
  • 避免在太小的區域內進行測量
  • 即使是「聚焦型」的測量模式,也建議將麥克風分布於 直徑至少 1 公尺的球形空間內




⚠️ 若測量區域太小,會導致系統「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ion)」,而這樣的結果會讓聲音聽起來乾巴巴、缺乏活力(Dry and Dull)。
54.jpg

我首先將麥克風放置在「頭部將會出現的位置」正中央,並讓麥克風的尖端與坐在椅子上時耳朵的高度齊平(麥克風始終朝上),然後進行第一次測量。根據建議,在第一組測量中,我在主聆聽位置周圍再移動麥克風進行額外八次測量,每個測量點之間的距離皆為 12 吋(約 30 公分)或以上。完成 Dirac 校正後,我將這組結果儲存為預設檔,命名為 MixedMic9
接著,我針對第二組預設僅進行了三次測量,全部都使用 固定不動的麥克風,放置在第一次測量時的頭部正中央位置。這組預設我命名為 FixedMic3。我為這兩個預設都使用了我平常習慣的 控制點目標響應曲線(Control Point Target Curves)

ART 參數範例(ART Parameter Examples)
這次用來比較的 ART 參數如下:

  • 支援等級(Support Level) 均採用預設值 -18(除非以下括號中另有註明)
  • 各喇叭群組會標註其 [F-support Low](支援頻率下限)
    包含主喇叭群組(加粗標示)以及支援該喇叭的其他喇叭群組
  • [F-support High](支援頻率上限) 對於所有喇叭群組一律設定為 150 Hz
    這是這次測量使用的預設值



55.jpg

我也另外為「多點測量」與「單點測量」兩者設定了一組新的預設,讓前方喇叭僅獲得部分支援。雖然在測量數據中,這組預設的表現沒有那麼理想,但在實際聆聽中,我並沒有聽出明顯的差異。該組設定如下:

  • Front(前方喇叭) = 60 Hz
  • Side(側環繞) = 50 Hz(支援等級 -12 dB)
  • Back(後環繞) = 50 Hz(支援等級 -12 dB)
  • LFE(低頻效果) = 20 Hz
  • Support Subs(支援重低音) = 20 Hz



實測與修正範圍對比(Measured and Corrected Spreads)
以下是 Dirac 測量圖表,顯示各種校正情況下的實測頻率響應(Measured)與修正後響應(Corrected)的展開範圍(Spread)。使用多點測量(Multi-point Mic)時,由於麥克風會在聆聽位置周圍不同點進行測量,因此響應的變異範圍會較大,需要修正的部分也會比較多。無論是多點還是單點測量,在 ART 所校正的 20–150 Hz 範圍內,修正後的結果看起來都很理想,而且150 Hz 以上的頻段也未出現劣化現象(這部分由 Dirac 的標準等化功能處理)。

⚠️ 如果你發現 150 Hz 以上頻段在校正後變得更糟,這可能是某些喇叭的支援設定過多或過強所導致,建議進行微調。

多點測量 - 左前方喇叭
56.jpg

多點測量 - LFE(重低音)
57.jpg

單點測量 - 左前方喇叭
58.jpg

單點測量 - LFE(重低音)
59.jpg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5-3-28 16:32: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最後由 daniel0810 於 2025-4-3 11:00 AM 編輯

頻率響應:啟用 ART 前後對比
以下圖表顯示了測量結果,包含:
  • 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
  • 響應衰減(Decay)
  • 水瀑圖(Waterfall)
  • 頻譜圖(Spectrogram)


將「多點測量」與「單點測量」的結果相互比較,可以看出差異其實非常細微,並無明顯優劣之分。我將這些圖表分享給了 Room EQ Wizard 作者 John Mulcahy,他也確認除了中頻區域(在多點測量中)有一點不平順以外,幾乎沒有其他差異,而且他認為「響應衰減」的控制在兩組測試中都做得不錯。

Baseline 預設:這是使用 MK3 的 PEQ 濾波器對超低音進行微幅削峰後的「原始輸出」。其中也包含了來自先前 Dirac 校正所設定的 延遲與音量等級參數。這組結果模擬的是「關閉 Dirac 但保留延遲與音量設定」的輸出狀態。
MixedMic9 預設:這是使用 主聆聽位置周圍共 9 個點進行 Dirac 測量校正的結果。
FixedMic3 預設:這只在 主聆聽位置的同一個點上進行 3 次測量,做為單點校正的參考。

下方 REW 的測量圖表呈現的是:
  • 兩支前方喇叭(Front L/R)從 20 Hz 到 20,000 Hz 的掃頻結果,分別對應於 Baseline、MixedMic9 與 FixedMic3 三組預設
  • 另外還有一張圖是 左前方喇叭在三組預設下的疊圖比較



在稍後的「Infra-bass 結果分析」章節中,我也會展示 5–200 Hz 的低頻掃頻曲線。✅ 所有圖片的上方都有清楚標註名稱
60.jpg

61.jpg

62.jpg

63.jpg

衰減、瀑布圖與頻譜圖結果
在這一部分,我僅展示「左前方喇叭(包含超低音)」在 20–200 Hz 範圍內的測量結果,因為 ART 的有效處理範圍是 20–150 Hz,雖然在此範圍之外仍有一些緩降(roll-off)現象。
64.jpg

65.jpg

66.jpg

67.jpg

68.jpg

69.jpg

70.jpg

71.jpg

72.jpg

這些測量圖清楚地顯示出 ART 帶來的改善效果,但我們也要記住一件事:聽覺感受可能會受到視覺圖表的影響。理想情況下,應先用耳朵聆聽,再回頭觀察測量數據;無論你採用哪種方式,最終做決定的仍然是你的雙耳,因為它們才是真正幫你塑造理想聲音的核心依據。

VU 表監控:驗證喇叭輸出(Vumeter Monitoring: Verifying Speaker Outputs)
ART 是否真的對我的系統產生了影響?毫無疑問,它的確如預期那樣減少了聲音衰減,而且也正確地使用了支援喇叭來輔助主要聲道。這可以透過內建的監控用 VU 表來驗證,它會顯示前方喇叭所使用的支援聲道輸出,以及在啟用ART時,各個喇叭在不同頻率下的響應狀況。我在後面提到的 YouTube 示範影片中也有實際展示這一點。
此外,我還建立了幾個預設檔,分別使用:
  • DL(基本 Dirac Live)
  • DLBM(Bass Management)
  • DLBC(Bass Control)


這讓我可以與DLART(ART 模式) 做出直接比較。在這些模式之間切換時,音質的提升非常明顯 ——尤其是低頻表現,可說是無庸置疑的進步。對我這套系統來說,ART 的表現完全符合其官方宣稱。

或許你可以執行幾個測試,以確保每個喇叭群組的 ART 支援參數,不會在 ART 頻率範圍之外造成額外問題。雖然 ART 僅處理 20–150 Hz 的頻率,但某些支援設定若不當,可能會導致 150Hz 以上的頻率出現更多衰減問題。如果你在濾波器設計完成後發現 150Hz 以上的展開範圍(spread)增加,這可能表示支援設定過強,應重新檢查與調整。不過,這類問題不一定在聆聽中馬上會被察覺,有時在播放雙聲道音樂時會比較容易分辨(前提是你使用的是參考級音源),但若是 Atmos 或多聲道環繞內容,就比較難判斷哪些是錄音工程師原本的設計意圖

在這部分,我使用了 Spears & Munsil Ultra HD Benchmark 測試光碟 來幫忙確認。它的音訊測試段落中有一個 聲音平移工具(Panning Tool),能夠測試幾乎所有可能的聲音方向移動情境。下方兩張圖是該段測試內容的畫面截圖。結果顯示:在我系統中,聲音定位表現完全精準,因此我對喇叭群組的支援參數感到放心。
73.jpg

74.jpg

單點 vs. 多點 麥克風測量(Single-Point vs. Multi-Point Mic Measurements)
以下討論僅針對「單一聆聽位置」的最佳化,不適用於多個座位的均衡設計。

不是要不敬 Dirac,但就我的使用經驗來說:單點麥克風測量出來的聲音絕對不會是乾扁無趣的!這未必適用於所有房間,但至少在我這個空間中,從我第一次使用 Dirac 到現在,這樣的設定一直表現非常好。在我們的多次測試中,不僅我自己,還有其他一起參與的人,從未覺得多點測量比單點測量效果更好。事實上,有一份研究也支持這個觀點,指出單點測量在某些房間是完全足夠的。

這份研究探討的是:單點測量是否足夠應用於沉浸式系統的均衡與音量校準?研究者在 12 間不同的空間中,針對主聆聽區進行了空間分佈測量,將單點測量結果與空間平均值做比較。
研究結論如下:如果房間的混響時間較短、房間模式(room mode)控制良好
  • 那麼單點測量與均衡效果是可靠的,可簡化整個流程,同時不會犧牲精準度。
  • 當系統是為了單一使用者而設計(例如只有一張椅子)時,空間平均(multi-point)不太可能帶來更顯著的改善。
  • 不過若房間存在明顯的模態共振,在主聆聽位置進行 0.1 公尺內的小幅位移測量(如左右耳位置),多點量測也許可以改善局部的聲音異常,使均衡效果更穩定。
  • 雖然空間平均法有其潛在好處,但也存在可能犧牲主聆聽位置精準度的風險,這正是我與團隊長年測試經驗中的實際體驗。



儘管有這份研究支持我原先的看法,我還是想盡量保持公平,並重新針對多點測量 vs. 單點測量進行對比與聆聽。雖然我心裡覺得單點測量曲線看起來比較平順,但我仍然不預設立場地認真比較了兩者。說實話,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測多點了,所以這次為了評論,我重新設置進行了比較。我來回切換不同預設,反覆聆聽音樂好幾小時、好幾天,想要分辨哪一個更好。結論是:在低頻部分(ART 發揮作用的區段)我聽不出任何差別,這從下方的響應圖也可以看出來。

至於中頻段的一些小問題(見下圖),我本來應該要聽得出來,但實際上聽感並沒有如測量圖所示那麼明顯。結果是:沒有明顯勝出的選項。有幾次我聽到些微差異,但要說哪一個更好,真的很難斷定,因為差異非常小,兩種預設聽起來都挺不錯的
75.jpg

下圖是最近一次的校正結果,與前面相比,從 200 Hz 到 20 Hz 增加了大約 2–3 dB 的低頻增益。要讓「多點測量」得到一致性結果,其實是個挑戰。這組的麥克風位置配置與上一次非常接近。上方的橘色曲線,對比於下方的紅色曲線,便是本次差異。
76.jpg

上方圖表中的多點測量響應,讓我想起幾年前在我房間進行的最後一次測試之一……那時候 ART 還沒推出。當時我們有兩個預設:一個是完整的 Dirac 校正,另一個是只有校正到 600 Hz 的部分 Dirac 校正。比較那次測試中「600 Hz 以上未經校正」的響應曲線,與這次多點測量結果中「600 Hz 以上的區域」非常相似,讓人印象深刻。當時我們所有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盲測,一致選擇完整 Dirac 校正的聲音更佳。而那些完整 Dirac 校正的曲線,也與上面固定點測量(Fixed Mic)的平滑響應極為相似。在這次的多點測量結果中,2500 Hz 以上的頻段看起來比 Baseline 好,而主要出現明顯差異的區間是 600–2500 Hz。

我在進行這次比較時,一開始專注在聽雙聲道音樂。我原本懷疑:多點測量中音頻段的問題,可能在電影與電視節目中會更明顯,因為這類內容的中央聲道占比高,且音樂環繞較少,不容易掩蓋聲音細節的差異。

我用 REW 的 RTA 工具進行測試時發現,男性與女性人聲最主要的頻率範圍約落在 100–1000 Hz 之間。雖然聲音的泛音(harmonics)會延伸到更高頻率,但在我測試過的素材中,通常在 1000 Hz 之後就會開始衰減。在前面的評論中我提過,我有針對電影用的中央聲道設計過一條客製化目標曲線。我會避免去強化人聲的基本頻率區(fundamentals),因為這樣會讓聲音(特別是男性)聽起來比較悶、模糊。相反的,我會在 泛音區 做一些提升。我試過幾條不同的目標曲線後,才找到一條最適合對白呈現的。
77.jpg

多點測量會讓中央聲道在整個提升區間提高約 3 dB 的輸出。在切換不同預設時,可以明顯感覺到對白音量略為提高。但偶爾我也注意到:這樣的提升會讓男性聲音變得稍微厚重,特別是在我原本不希望被強化的基本頻率區域。不過,大多數節目中這個狀況並不明顯,也不足以構成困擾或問題。既然我有選擇,我最終還是會使用固定點測量(Fixed Mic)預設,因為它在我收看的各種節目中都能表現得非常完美。

下圖是我針對「音樂類中央聲道(例如演唱會多聲道格式)」所設計的目標曲線。我在播放包含中央聲道的音樂時,無法分辨這兩條曲線之間有什麼差異
78.jpg

要測量並比較音樂中的人聲會更具挑戰性,畢竟背景樂器與人聲泛音都會干擾判斷。為了讓比較更準確,我挑選了兩首 a cappella(純人聲)歌曲 來進行測試,並用 REW 的 RTA 工具來測量「多點」與「單點」預設的差異。
  • 第一張圖是 Ed Sheeran《Shape of You》的 a cappella 版本(15 秒片段)
  • 第二張圖是 Whitney Houston《I Will Always Love You》的開頭 1 分鐘



本來我以為 多點測量預設在 700 Hz 的異常起伏 應該會很明顯,但說實話,就算是金耳朵,在盲測 AB 對比中也很難分辨出來。我自己完全聽不出兩者有任何差異
79.jpg

80.jpg

最終而言,儘管 多點測量(Mixed Mic) 的結果中出現了一些小問題,但對我來說,這些差異並沒有造成任何實質性的影響。我的建議是:不妨都嘗試一下 固定點測量(Fixed Mic)多點測量(Mixed Mic),進行實際測量與聆聽,然後自行判斷哪一種更適合你的系統與空間。

回想我前面提到的關於「單點測量」的研究,許多年前,在我們進行測試時,我們依照該研究的建議,在「頭部中心」與「左右耳」這三個非常小的區域進行測量。當我們將這種方式與只使用頭部正中央單一測量點進行比較後,我們沒有聽出任何差異。因此,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使用單點測量,直到今天我仍然如此使用。當然,這幾年我也曾測試過各種多點測量的方式,包含隨機分佈與對稱排列的多個點,而這些測量範圍有時是很小的,有時也會覆蓋更大的區域。但無論怎麼測,我都沒有聽到、也沒有測到足以說服我繼續使用多點測量的理由,至少在我這個房間裡是如此。

我也曾好奇比較 Fixed Mic 與 Mixed Mic(頭部中心+左右耳三點) 的平均響應結果。下方是 REW 所產生的平均曲線圖。注意:平均響應圖無法產生「衰減圖、水瀑圖或頻譜圖」,因為這些分析需要每個單獨測量點的數據。而且,平均會大幅降低各點之間的差異
81.jpg

如果有人對我的測量方式有所保留……,我並不是建議大家完全忽略 Dirac 所推薦的多點測量方法。其實,我也會建議大家試試看,並且同時執行:
  • 單點測量
  • 多點測量(如 Dirac 建議)



然後你可以進行比較:
✅ 如果最終在「可測」或「可聽」的層面上都找不到顯著差異,那麼未來就不需要每次都做多點測量,除非你的系統或房間環境有重大變動,才有必要再次比較。

ART Infra-bass 測試結果
在我的系統中啟用 Infra-bass(超低頻支援)後,20 Hz 以下的聲音衰減(decay)明顯增加。不過,就我個人的實際經驗來說,在切換有/無 Infra-bass 的預設時,對音樂聆聽沒有明顯影響,即使在我觀看過的幾部有輸出極低頻(infrasonic bass)的電影中也沒有造成問題。
有些音響發燒友認為,啟用 Infra-bass 可能會導致:
  • 低頻過於腫脹(bloated bass)
  • 中頻模糊不清(muddied midrange)


但我在我的系統中並未觀察到這些現象。當然,我認為這類評論也需要批判性地看待,畢竟不是所有在論壇或社群中廣泛流傳的說法都有實際依據。

我再次請教了我信任的朋友 —— John Mulcahy(Room EQ Wizard 作者),詢問他對「30 Hz 以下聲音衰減」的看法。他表示,因為這些聲音來自個別模態共振(modalresonances),而我們人耳對這種低頻衰減的敏感度很低,所以其實沒太大關係;但如果有明顯的峰值(peaks),還是應該要做等化處理。我並沒有反駁他,但我進一步詢問他的想法,他推薦我閱讀一篇研究論文:《Perception of Temporal Decay of Low-frequency Room Modes》。

雖然這篇研究並非定論,但它提出:
  • 人類對「聲音時間細節」的感知能力,在 100 Hz 以下會明顯下降
  • 從中頻到 100 Hz,感知能力會逐漸遞減
  • 在 100 Hz 以上的區域,模態衰減的時間感知比較關鍵,因此應該針對音量過高的區段進行等化(EQ)
  • 如果模態衰減時間過長(如超過 2 秒),建議使用吸音處理或模態等化



但在 100 Hz 以下,尤其是 50 Hz 以下,只要頻率響應(Magnitude)已經校正良好,即使有較長的衰減時間,人耳也可能根本察覺不到這篇研究因此質疑:在非常低頻(尤其是 20 Hz 附近)是否真的有必要進行模態等化?除非是非常極端的情況,否則可能意義不大。

這也或許解釋了為什麼我在啟用 Infra-bass 預設後,即使有明顯的 20 Hz 以下衰減,我卻完全沒感受到有任何聲音問題。當然,我仍然希望 Dirac 未來能夠針對 Infra-bass 做進一步優化,至少應該開放我們調整 20 Hz 以下的目標響應曲線。目前來看,試圖在這個頻段處理衰減,似乎也沒太大意義。

下面是我使用 Infra-bass 預設下的幾張圖表,只展示「左前方喇叭(含超低音)」在 5–200 Hz 的範圍,因為這正是 Infra-bass 所放行的超低頻段。圖表上方皆有標註說明。
82.jpg

83.jpg

84.jpg

85.jpg

86.jpg

87.jpg

88.jpg

89.jpg

90.jpg

91.jpg

出於好奇,我將目標曲線整體上調了 2 dB,但這並不會改變 20 Hz 以下的輸出,因為 Infra-bass 對該頻段的控制不受目標曲線影響。儘管我本來就沒注意到衰減有什麼問題,但這樣的調整卻確實改善了殘留衰減的現象。而「水瀑圖(waterfall plot)」是最能顯示這個變化的圖表。
92.jpg

93.jpg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5-3-28 17: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最後由 daniel0810 於 2025-4-3 11:01 AM 編輯

Auro-Matic
Auro-Matic 是 Auro-3D 所提供的上混器(upmixer)。在 StormAudio 處理前級中,Auro-Matic 可以將雙聲道立體聲訊號上混為具有 Auro-3D 效果的音場,它也能對某些 DolbyDTS 原生格式進行上混處理。但請注意,它對 Dolby Atmos 編碼的音訊格式無效。Auro-Matic 可以從「Remote Control(遠端控制)」頁面的 PREFERRED UPMIX(偏好上混器) 下拉選單中選擇,如下圖所示。
94.jpg

Auro-Matic 有兩個主要設定選項:
  • AURO PRESET(預設模式)


    • Small(小)
    • Medium(中)
    • Large(大)
    • Speech(語音)


  • AURO STRENGTH(強度)



我一開始偏好使用 Large 模式,但後來發現我在雙聲道播放音樂時喜歡的那種精準音像定位會被破壞掉。Large 模式雖然會帶來更寬廣的環繞效果,但也會讓聲音定位變得比較模糊、比較不集中,例如樂器聲音的精準方向會被擴散開來,成為「寬闊但不精確」。後來 @JStewart 建議我試試看 Small 模式,我照做了 —— 現在我就改用 Small,音像定位明顯收斂了許多。雖然它仍然比不上原生雙聲道的精準度,但整體表現非常好,考慮到 Auro-Matic 為雙聲道音樂帶來的立體感,這個取捨對我來說是值得的強度設定(Strength) 方面非常有彈性,我發現 設定為 5 在大多數情況下就很足夠。我最早喜歡用 10,但後來覺得太強,現在我大多落在 3 到 7 之間,依據不同的演唱會或雙聲道音樂調整。這些完全是個人偏好設定,建議大家自己聽看看再決定。

⚠️ 一旦設定完成、且使用者不再需要變更,就可以用手持遙控器啟用 Auro-Matic,但遙控器無法變更其設定內容
95.jpg

我也使用前面提到的 ISP Elite MK3 Setup 裡的 VU 表監控(Vumeter),來確認 Auro-Matic 在啟用時是如何將訊號重新分配給不同的喇叭,並觀察更動 Auro-Matic 強度時的輸出變化。當輸入為雙聲道音訊時,Auro-Matic 會使用 上方喇叭(Top Speakers) 來加入空間效果。

我測試了兩部原生 DTS-HD 7.1 格式的影片:
  • Eagles: Live From The Forum MMXVIII
  • Pink Floyd: Delicate Sound of Thunder(Kaleidescape 平台播放)



這兩部作品都使用到了 後環繞喇叭上方喇叭。我也測試了 David Gilmour: Live In Concert(DVD 版,Dolby 5.1),播放時也新增了後環繞與上方聲道。

我在使用 Auro-Matic 時感覺 低頻略微增強,但我無法透過測量或監測來證實這點。我用 REW 工具針對各種預設與強度設定測量了低頻掃描,發現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可測的差異。因此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 Auro-Matic 新增了其他聲道(如天花板喇叭)來播放未關聯的低頻訊號,使得人耳感知到的低頻變多了。這樣的效果不會太誇張,而我自己是蠻喜歡的。我也因此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現象,於是我向 Auro 與 StormAudio 提出技術支援單,兩方都確認收到了。

StormAudio 傳達了來自 Auro 的回覆:他們表示 Auro-Matic 的演算法並沒有刻意強化低頻的設計。他們目前推測,是因為 Auro-Matic 在新增額外聲道時,會產生一些未關聯的低頻訊號,這些訊號合併到重低音輸出時,就會讓人「感覺」低頻變得更強。若系統中沒有使用重低音,那麼這個現象可能是因為更多喇叭在播放低頻所造成的總體聽感提升。他們還需要進一步測試。若我日後收到更多資訊,會在這裡更新。而 Auro-3D 的技術長也請我提供更詳細的測量結果與主觀聽感回報,我也已經回覆他了。

下方的 YouTube 影片展示了:
  • Auro-Matic 如何影響喇叭的輸出分配
  • ART 如何啟用支援聲道來協助前方喇叭



這支影片並未涵蓋我做過的所有測試,但足以讓你了解 Auro-Matic 在實際播放時的效果與原理。

Auro-Matic 對我來說算是新發現,我是在過去幾個月才開始接觸它的。一開始我一直把它當作又一種我不會喜歡的「Atmos 音樂噱頭」,沒太在意。事實上,我在 Amazon Prime、iTunes Music 和 Tidal 上都找不到任何我喜歡的 Atmos 音樂,這些音樂聽起來就是不對勁,完全不對我的味。唯一讓我真正喜歡的 Atmos 音樂作品,是 Hans Zimmer《Live in Prague》現場音樂會(在 Kaleidescape 平台上播放)。

某天晚上,我決定試試 Auro-Matic ——結果一用就停不下來,現在我聽雙聲道音樂時幾乎都會開啟 Auro-Matic。它已經變成我音響系統中的常駐工具,特別是在聽雙聲道音樂時,因為我可以控制它的效果強弱。相比之下,Atmos 會讓我完全失去原本雙聲道那種音像的精準定位;但 Auro-Matic 就不一樣,它雖然也會讓定位感略降,卻能讓我更深入地沉浸在音樂當中,不像 Atmos 那種讓我「抽離立體聲結構」的感覺。

至於電影方面,因為我看的都是 Dolby Atmos 編碼的影片,所以目前還沒有機會在非 Atmos 電影上嘗試 Auro-Matic。在我曾經看過的一部 立體聲電視節目中,我發現我其實更喜歡用 Dolby Surround 來聽。至於前面提過的三場演唱會 ——Eagles、Pink Floyd、David Gilmour ——搭配 Auro-Matic 聽起來真的非常棒!

StormXT
StormXT 是 StormAudio 自家開發的「環境音擴展器(Ambience Expander)」。它的功能是將聲音訊號擴展至 Wide Speakers(寬聲道喇叭)。我有透過 Vumeter 進行測試與監測,確定它的工作方式。但老實說,我並不太喜歡在音樂播放時啟用它,因為它會影響音像定位,讓整體聲場變得比較鬆散。至於在電影中是否有效 ——對我來說,這部分很難明確辨認出效果,所以我也無法進一步評論它的實際作用。因此,我選擇將 StormXT 關閉。

電影與音樂(Movies and Music)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我看了幾十部電影和無數的電視節目,搭配這台處理器的體驗都非常棒,從未讓我失望。這大概是我能給出的最高評價了。因為我無法在相同條件下比較兩台處理器播放同一部電影的效果,通常我看同一部電影的間隔都超過一年,甚至好幾年。這讓我根本無法記得足夠的細節來進行準確比較。此外,這幾年我不只更換了處理器,喇叭與重低音也全都升級過,整套系統都不同了。總體來說,我認為現在系統在播放電影與電視節目時整體表現更佳,這當然包含 MK3 處理器與 ART 技術的功勞。

我可以確定的是:在我的系統裡,透過 MK3 所播放的每一部電影,從「非常滿意」到「驚艷」皆有。這處理前級完全達到了我對它的期望,它不僅滿足我觀看電影的所有需求,還提供了更多加值功能。

至於音樂方面,它提供了一個更穩定的參考依據,因為我在這個房間裡播放過某些歌曲的次數可能已經超過百次。在 StormAudio MK3 搭配 DLART 技術下,音樂聽起來從未如此出色
特別是低頻表現有了戲劇性的提升:它更清晰、更飽滿、更具層次感,有些人會稱之為「更緊實(tight)」,因為殘響被大幅抑制。不過我覺得不該只歸功於這點。關鍵在於 ART 能透過額外的喇叭,特別是重低音喇叭,支援其他聲道,形成更一致且有衝擊力的低頻體驗。

我在一年半前剛裝好 MK3 時的第一個反應是「哇!」,甚至可能是「哇喔!」。當時我雖難以形容,但就是立刻感受到比以往更棒的音效。音場定位、舞台深度等表現依然在,但都變得更加出色。毫無疑問,低頻的進化是整體聆聽體驗提升的最大功臣。

多數評論者會詳細描述他們聽某些歌曲時的感受,但多年來看下來,我發現我聽到的往往和他們的描述有出入,甚至他們選用的音樂有些我並不喜歡。不過老實說,我確實也因此發現了幾首好歌,成為我參考音樂清單上的新成員。撇開音樂喜好不談,每個人的房間、系統,最重要的:個人聽感偏好都會影響最終的感受。再加上每個人形容聲音的方式也不同,這讓主觀比較變得更具挑戰性。

但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只要系統搭配得宜,StormAudio MK3 的表現會非常出色,它絕不會成為整套系統的拖累,特別是它那豐富的功能與幾乎無限的客製化能力。若有人說 MK3 聲音不如某台處理器……嗯,以我個人的看法,那真的蠻荒謬的。

我也願意分享幾首我愛用來測試的歌曲,它們擁有良好的:
  • 成像(Imaging)
  • 音場(Soundstage)
  • 深度定位(Depth of acuity)



並附上我會注意的細節:
Ode To A Butterfly – Nickel Creek
  • 曼陀鈴在舞台左側偏前
  • 小提琴在舞台中央偏前
  • 吉他在舞台右側偏前
  • 深層低頻在小提琴與吉他之間的後方



Strange Fruit – Cassandra Wilson
  • 人聲幾乎正中偏左,前方且偏高
  • 低音提琴偏右、稍微在她聲音與多布羅吉他後方
  • 多布羅吉他更靠右,且聲音位置較低
  • 短號在左側偏後方



考量到低頻的大幅改善,以下幾首是我用來測試不同 Dirac 模式時重低音表現的愛用歌曲:
  • Til Tomorrow – Yello / Til Bronner:50 Hz
  • Alive – oblyx:40 Hz
  • Turner's Ship – Malia / Boris Blank:20 Hz
  • Stay – Yello:低 20 Hz 至 60 Hz
  • Get On – Yello:中 20 Hz 至 60 Hz
  • Bass I Love You Too – Bassotronics:15 Hz & 30 Hz
  • Colors (Pt. 2) – Halsey:20 Hz
  •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 Hanne Boel:30 Hz 至 60 Hz
  • Uninvited – Alanis Morissette:20 Hz 起跳
  • Queen Mary – Francine Thirteen:30 Hz



為了說明我有多喜歡用 MK3 + ART 聽音樂,我必須說:當我第一台 MK3 因主機板故障送回原廠時,我差點掉眼淚。雖然這種情況極為罕見,但我剛好中獎。我還記得我得先把舊的 HTP-1 處理器裝回系統,重新跑一次 Dirac Live Bass Control 校正。結果我再次播放熟悉的參考音樂,卻感到非常失望。無論我怎麼調整,都追不回原本 ART 所帶來的聆聽體驗。我彷彿經歷了「理智短暫斷線」,完全不想再聽音樂,心中只想著趕快讓 MK3 回來。這並不是說 HTP-1 有多差 ——它其實不錯,但就是不是同一個等級,不如 MK3 + ART 的感動。

幾週後,我拿到了新的 MK3 替代機。我先用 HTP-1 播放幾首熟悉的參考曲(尤其是低頻相關的),然後就重新接上 MK3,並重新設置 ART。一小時內,我重新設定完畢。我開始聆聽,馬上長呼了一口氣,那種神奇的低頻又回來了!我整整聽了好幾小時,從那天起,一直都在享受這種聲音。

遙控控制選項(Remote Control Options)
控制 MK3 非常簡單,有多種方式可選,包括:
  • 實體遙控器
  • 手機 app(StormRemote,支援 iOS / Android)
  • 網頁版遠端介面(Web UI Remote)



我之前已經分享過 Web UI 的截圖,它可以在同一頁面上詳細控制大部分功能。我自己最常使用 Web UI,因為我通常用筆電開 Roon 聽音樂,而且測量、校正時也會用 REW,在同一台筆電上操作最方便。

實體遙控器很小巧,很適合在看電影或電視時快速操作。它涵蓋所有基本功能。如果要挑點小毛病,那就是切換預設時要一個一個按下去選擇,比較不方便比較聲音差異。不過我大多在筆電上操作,這對我來說不是太大問題。未來我可能會把預設精簡到只保留幾個最常用的。
96.jpg

StormRemote AppStormRemote app 是一個簡潔不囉嗦的遙控器
雖然我在 Android 手機上用得不算頻繁,但它在我使用 Roon 的 Android app 聽音樂時,確實幫助我切換預設、啟用 Auro-Matic,非常方便。我認為它是一個不錯的輔助工具。對於整天用手機操作系統的使用者(現代人大概都是),這可能就是最適合的遙控方式。我完全可以理解對於一邊用手機瀏覽、一邊聽音樂的使用情境,這樣的 app 有多實用。當然,看電影的時候大家應該會乖乖把手機放下吧,我不會展示 StormRemote app 所有可能的畫面,但我會分享幾張截圖。
97.jpg

模組化擴充:黑膠系統(Modularity: Vinyl Room)
這一段也許該在文章前面出現,但它算是這段旅程中的最後一塊拼圖,所以我把它放到這裡。我有一組黑膠唱盤系統,與我的主劇院與音響系統共用同一個專屬空間。這套黑膠系統使用的是 Music Hall Stealth 黑膠唱盤,接入一台 miniDSP ADept 唱放(phono stage)。過去我使用的是 miniDSP SHD 處理器,SHD 的輸出連接到一對 SVSound 3000 Micro 重低音以及一台 McIntosh MA252 擴大機,驅動 Wharfedale Super Linton 喇叭。然而,SHD 處理器只有基本的 Dirac Live,缺乏 DLBC 或 DLART 的完整功能,我怎麼調都無法讓聲音達到我期望的水準。

於是……我決定把我的 MK3 從 24 聲道升級為 32 聲道,把黑膠系統整合進 MK3,這樣我就能讓黑膠系統也受惠於 DLART 技術,以期達成我夢想中的聲音表現。既然這篇文章已經寫這麼長了,那就乾脆多加一章「外傳」吧 ????

升級必須透過 StormAudio 授權經銷商 來完成。很幸運地,我有一位熟識的朋友是經銷商,整個過程不到一小時就搞定了。升級的過程其實很簡單:只需將原本的 8 聲道輸出模組更換成 16 聲道模組。由於我原本就有 8 聲道面板,所以不需要額外加裝 DAC 板。(若你是從 16 聲道機種升級,就會需要更換 DAC 板+輸出模組)這項升級屬於「插上即用」(plug-and-play),不需要更新韌體,也不需要額外設定。機器重新開機後,額外的 8 聲道會自動出現。我將其中 4 個聲道專門配置給黑膠系統使用,這樣我就能完全淘汰掉原本的 SHD。現在我只需切換 MK3 的預設,並開啟 McIntosh 擴大機,就能輕鬆播放黑膠唱片。

此外,我也能將任何音源輸入到黑膠系統中播放。類似「Child Room」的設置,這樣的架構讓我:
  • 可以輕鬆切換擴大機
  • 可以針對雙聲道試聽輕鬆替換喇叭
  • 甚至若需要,我也能創建一個新的 Theater 配置,
    把主系統中更大的重低音整合進黑膠系統中,
    不再僅仰賴 SVS 3000 Micro 重低音


建立黑膠系統流程如下:1️⃣ 我打開「Main Speaker」頁面,點選右上角的 [+] 新增一個 Theater。
98.jpg

2️⃣ 點選後會進入「Configurator 設定器」,我加入第二顆重低音,把預設的 2.1 改為 2.2 設定
99.jpg

3️⃣ 儲存後,會回到「Main Speakers」主頁面,新建立的 Theater(我重新命名為 Vinyl System)會顯示出來。
4️⃣ 接著我點選 [Output Mapping] 輸出對應,把喇叭一一對應到後面實際接線的聲道。下圖是我已經完成對應後的畫面。
100.jpg

5️⃣ 現在就可以建立 Baseline profile(基準設定)與預設組合
6️⃣ 我點選 [Edit] 編輯圖示,進入喇叭設定頁面。
101.jpg

我將預設名稱「New Profile 1」改為 BaselineV,這是我用來作為黑膠系統初始預設的名稱。為了保險起見,我將 subsonic filter 設定為 20 Hz,因為 SVS 3000 Micro 的規格最低只到 23 Hz。
102.jpg

我為黑膠系統執行了 Dirac 校正,當作第一次測量的起點,用來取得喇叭的音量與延遲設定(雖然不是必要的),目的是為了日後的校正方便。這些數值我輸入到 BaselineV 預設中並儲存。接著,我就依照平常的流程,為這套系統執行了 Dirac ART 校正。由於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 ART 設定 —— 只有 2.2 聲道,
所以我把:
  • Support Levels(支援等級) 維持在預設的 -18 dB,
  • [F-support Low] 設定為喇叭 80 Hz、重低音 25 Hz,
  • [F-support High] 則保留預設值 150 Hz,並允許它們彼此互相支援。



ART 執行完成後,我儲存了預設,命名為 Vinyl。當我選擇 Vinyl 預設時,MK3 會自動切換系統模式,從 Main 切換到 Vinyl,反之亦然。如前面所述,如果我要播放黑膠,我必須確保 McIntosh 擴大機、唱盤與唱放(Phono Preamp) 都有開機,這正是我設置這個黑膠系統的主要原因。

下面是我在 REW 中測量的左前喇叭與重低音(開啟與未開啟 ART 的比較圖)。由於這個系統的衰減(decay)本來就很少,ART 並沒有帶來明顯的改善,因此我就不展示其他圖表了。
103.jpg

我之前真的很難讓這套黑膠系統在這個專屬空間裡「發揮正常」。在用 SHD 當核心處理器的時候,總覺得哪裡不對。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該把這套系統撤出這個空間,但實際上我也沒別的空間可放。在整合進 MK3 後,我發現問題可能出在:喇叭與重低音之間的時間對齊(time alignment)不正確

我當初是用捲尺手動測量距離後,輸入到 SHD 中,但 StormAudio 在進行 Dirac 校正時顯示,這個距離嚴重偏差。另一個挑戰是:分頻點(crossover)整合的困難。無論我怎麼嘗試不同的 crossover 設定,就是無法讓喇叭與重低音在測量上形成平順的銜接。空間擺位的彈性也可能是個限制。之前我曾用 SHD 在這個房間搭配主系統與多顆重低音,效果其實很好,
但那時候我有更多的擺位彈性。

總之……我對黑膠系統的聲音結果很失望,遲遲無法調整到理想狀態。最終,我決定升級 MK3 的聲道數,將黑膠系統整合進來,當作最後一搏。

結果再次證明:StormAudio MK3 搭配 ART 的威力真的令人驚艷

系統設置完成、啟用 ART 後,聲音讓我震撼不已。SVS 3000 Micro 重低音與 Wharfedale Super Linton 的搭配天衣無縫我來回切換不同預設,在 Roon 中比較主系統與黑膠系統的音樂表現,真的很過癮。當然,在大音量播放與超低頻延伸方面,黑膠系統無法與主系統相比,音場也沒有主系統那麼開闊,但在中低音量下,它們的差異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成像定位在兩套系統中都非常精準,整體音色也相當接近。兩者各有特色,但並不如想像中差距懸殊。對我來說,這套黑膠系統非常適合聽黑膠,因為我大多都是在寫作、查資料或聊天時當作背景音樂來聽。未來如果有機會換喇叭,也會很好玩。

感謝 StormAudio MK3 與 DLART,這套黑膠系統在我的專屬空間中終於找到了它的歸屬。

Touchdown, MK3!繼續得分、繼續領先!

收個尾
如果要詳細講完這台處理前級的每個細節,我可能還要寫一篇續集,但我的主要目的是儘可能分享我使用 ART 的完整體驗。也許未來我還會繼續探索其他配置與選項,但就目前而言,我對現有的系統非常滿意,比起一直微調,我更想好好享受它。

總結來說:
StormAudio ISP Elite MK3 無論在音樂或電影方面,都提供了「參考級」的表現。

其中,Dirac Live ART 更是一項亮點功能,它讓低頻更緊實、整體聲音更清晰,是傳統校正技術難以達成的效果。這台處理器提供極高的客製化能力,真正達到了「下一個等級」的音效體驗。

就像一位優秀的四分衛(quarterback)搭配優秀的進攻線與接球員一樣,StormAudio MK3 加上 DLART 是整個系統的「戰術中樞」。但要發揮真正實力,還是要搭配好喇叭與好重低音。然而有了 MK3,你的房間不必完美、重低音擺位也不需精準(尤其當你有多顆重低音時)。我已經試過把八顆重低音幾乎放過所有可能的位置組合,只要搭配 MK3 與 ART,它們聽起來都不錯。最後我選擇擺放在我最喜歡的位置。MK3 會鼓勵你打造一支「夢幻陣容」,即使「主場球場」(你的房間)條件不理想,只要搭配對的人,它依然能組成一支贏家球隊。

MK3 的潛力令人驚嘆,不管你是在聽音樂或看電影,這台處理器都會讓人愛不釋手,樂在其中。我若不說它是「Endgame 處理器」,大概就太失職了。它是我系統中的 Super Bowl MVP(最有價值球員)透過模組化與可升級性,MK3 不只是一台處理器,它是一台能陪你走長遠的 MVP。無論是音樂還是電影,它都帶給我在這個空間裡前所未有的極致聲音體驗……
這才是真正的 Game-Changer。


結束!差不多……
強烈推薦!!!!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5-4-7 08:4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這一篇絕對是風暴玩家必讀之極品中的極品!
ART的操作和實證透過此篇再清楚不過了!
重點是,本篇不是評測而已,更是長期追蹤的結果!太棒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熱門推薦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聽揚聲器?我推薦:Barefoot Footprint 02!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聽揚聲器?我推薦:Barefoot Footprint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遇(轉載網友蔡先生家訪專文)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遇(轉載網友蔡先生家訪專文) ●器材組
StormAudio風暴多聲道處理器掀起家用數位狂潮 - 台中許醫師MK3 16 + AES/EBU搭Burmester DAC雙系統成軍!
StormAudio風暴多聲道處理
StormAudio風暴多聲道處理器掀起家用數位狂潮 - 台中許醫師MK3 1
採訪亞洲首座217吋MicroLED顯示巨幕,結合風暴32聲道的超頂級私人家庭劇院!
採訪亞洲首座217吋MicroLE
採訪亞洲首座217吋MicroLED顯示巨幕,結合風暴32聲道的超頂級私
家庭劇院與遊戲娛樂兼顧 - ViewSonic LX700-4K RGB雷射投影機開箱
家庭劇院與遊戲娛樂兼顧 -
影片呈現高畫質影像、遊戲、介面、音效,能更迅速了解LX700-4K R

聯絡我們| 問題反映| 小黑屋| 手機版| Archiver|  本網站特別聘請 蔡家豪律師 為本站法律顧問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