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後由 daniel0810 於 2025-4-3 11:01 AM 編輯
Auro-MaticAuro-Matic 是 Auro-3D 所提供的上混器(upmixer)。在 StormAudio 處理前級中,Auro-Matic 可以將雙聲道立體聲訊號上混為具有 Auro-3D 效果的音場,它也能對某些 Dolby 與 DTS 原生格式進行上混處理。但請注意,它對 Dolby Atmos 編碼的音訊格式無效。Auro-Matic 可以從「Remote Control(遠端控制)」頁面的 PREFERRED UPMIX(偏好上混器) 下拉選單中選擇,如下圖所示。
Auro-Matic 有兩個主要設定選項: AURO PRESET(預設模式)
Small(小) Medium(中) Large(大) Speech(語音)
AURO STRENGTH(強度)
我一開始偏好使用 Large 模式,但後來發現我在雙聲道播放音樂時喜歡的那種精準音像定位會被破壞掉。Large 模式雖然會帶來更寬廣的環繞效果,但也會讓聲音定位變得比較模糊、比較不集中,例如樂器聲音的精準方向會被擴散開來,成為「寬闊但不精確」。後來 @JStewart 建議我試試看 Small 模式,我照做了 —— 現在我就改用 Small,音像定位明顯收斂了許多。雖然它仍然比不上原生雙聲道的精準度,但整體表現非常好,考慮到 Auro-Matic 為雙聲道音樂帶來的立體感,這個取捨對我來說是值得的。強度設定(Strength) 方面非常有彈性,我發現 設定為 5 在大多數情況下就很足夠。我最早喜歡用 10,但後來覺得太強,現在我大多落在 3 到 7 之間,依據不同的演唱會或雙聲道音樂調整。這些完全是個人偏好設定,建議大家自己聽看看再決定。
⚠️ 一旦設定完成、且使用者不再需要變更,就可以用手持遙控器啟用 Auro-Matic,但遙控器無法變更其設定內容。
我也使用前面提到的 ISP Elite MK3 Setup 裡的 VU 表監控(Vumeter),來確認 Auro-Matic 在啟用時是如何將訊號重新分配給不同的喇叭,並觀察更動 Auro-Matic 強度時的輸出變化。當輸入為雙聲道音訊時,Auro-Matic 會使用 上方喇叭(Top Speakers) 來加入空間效果。
我測試了兩部原生 DTS-HD 7.1 格式的影片:
這兩部作品都使用到了 後環繞喇叭 與 上方喇叭。我也測試了 David Gilmour: Live In Concert(DVD 版,Dolby 5.1),播放時也新增了後環繞與上方聲道。
我在使用 Auro-Matic 時感覺 低頻略微增強,但我無法透過測量或監測來證實這點。我用 REW 工具針對各種預設與強度設定測量了低頻掃描,發現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可測的差異。因此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 Auro-Matic 新增了其他聲道(如天花板喇叭)來播放未關聯的低頻訊號,使得人耳感知到的低頻變多了。這樣的效果不會太誇張,而我自己是蠻喜歡的。我也因此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現象,於是我向 Auro 與 StormAudio 提出技術支援單,兩方都確認收到了。
StormAudio 傳達了來自 Auro 的回覆:他們表示 Auro-Matic 的演算法並沒有刻意強化低頻的設計。他們目前推測,是因為 Auro-Matic 在新增額外聲道時,會產生一些未關聯的低頻訊號,這些訊號合併到重低音輸出時,就會讓人「感覺」低頻變得更強。若系統中沒有使用重低音,那麼這個現象可能是因為更多喇叭在播放低頻所造成的總體聽感提升。他們還需要進一步測試。若我日後收到更多資訊,會在這裡更新。而 Auro-3D 的技術長也請我提供更詳細的測量結果與主觀聽感回報,我也已經回覆他了。
下方的 YouTube 影片展示了: Auro-Matic 如何影響喇叭的輸出分配 ART 如何啟用支援聲道來協助前方喇叭
這支影片並未涵蓋我做過的所有測試,但足以讓你了解 Auro-Matic 在實際播放時的效果與原理。
Auro-Matic 對我來說算是新發現,我是在過去幾個月才開始接觸它的。一開始我一直把它當作又一種我不會喜歡的「Atmos 音樂噱頭」,沒太在意。事實上,我在 Amazon Prime、iTunes Music 和 Tidal 上都找不到任何我喜歡的 Atmos 音樂,這些音樂聽起來就是不對勁,完全不對我的味。唯一讓我真正喜歡的 Atmos 音樂作品,是 Hans Zimmer《Live in Prague》現場音樂會(在 Kaleidescape 平台上播放)。
某天晚上,我決定試試 Auro-Matic ——結果一用就停不下來,現在我聽雙聲道音樂時幾乎都會開啟 Auro-Matic。它已經變成我音響系統中的常駐工具,特別是在聽雙聲道音樂時,因為我可以控制它的效果強弱。相比之下,Atmos 會讓我完全失去原本雙聲道那種音像的精準定位;但 Auro-Matic 就不一樣,它雖然也會讓定位感略降,卻能讓我更深入地沉浸在音樂當中,不像 Atmos 那種讓我「抽離立體聲結構」的感覺。
至於電影方面,因為我看的都是 Dolby Atmos 編碼的影片,所以目前還沒有機會在非 Atmos 電影上嘗試 Auro-Matic。在我曾經看過的一部 立體聲電視節目中,我發現我其實更喜歡用 Dolby Surround 來聽。至於前面提過的三場演唱會 ——Eagles、Pink Floyd、David Gilmour ——搭配 Auro-Matic 聽起來真的非常棒!
StormXTStormXT 是 StormAudio 自家開發的「環境音擴展器(Ambience Expander)」。它的功能是將聲音訊號擴展至 Wide Speakers(寬聲道喇叭)。我有透過 Vumeter 進行測試與監測,確定它的工作方式。但老實說,我並不太喜歡在音樂播放時啟用它,因為它會影響音像定位,讓整體聲場變得比較鬆散。至於在電影中是否有效 ——對我來說,這部分很難明確辨認出效果,所以我也無法進一步評論它的實際作用。因此,我選擇將 StormXT 關閉。
電影與音樂(Movies and Music)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我看了幾十部電影和無數的電視節目,搭配這台處理器的體驗都非常棒,從未讓我失望。這大概是我能給出的最高評價了。因為我無法在相同條件下比較兩台處理器播放同一部電影的效果,通常我看同一部電影的間隔都超過一年,甚至好幾年。這讓我根本無法記得足夠的細節來進行準確比較。此外,這幾年我不只更換了處理器,喇叭與重低音也全都升級過,整套系統都不同了。總體來說,我認為現在系統在播放電影與電視節目時整體表現更佳,這當然包含 MK3 處理器與 ART 技術的功勞。
我可以確定的是:在我的系統裡,透過 MK3 所播放的每一部電影,從「非常滿意」到「驚艷」皆有。這處理前級完全達到了我對它的期望,它不僅滿足我觀看電影的所有需求,還提供了更多加值功能。
至於音樂方面,它提供了一個更穩定的參考依據,因為我在這個房間裡播放過某些歌曲的次數可能已經超過百次。在 StormAudio MK3 搭配 DLART 技術下,音樂聽起來從未如此出色。 特別是低頻表現有了戲劇性的提升:它更清晰、更飽滿、更具層次感,有些人會稱之為「更緊實(tight)」,因為殘響被大幅抑制。不過我覺得不該只歸功於這點。關鍵在於 ART 能透過額外的喇叭,特別是重低音喇叭,支援其他聲道,形成更一致且有衝擊力的低頻體驗。
我在一年半前剛裝好 MK3 時的第一個反應是「哇!」,甚至可能是「哇喔!」。當時我雖難以形容,但就是立刻感受到比以往更棒的音效。音場定位、舞台深度等表現依然在,但都變得更加出色。毫無疑問,低頻的進化是整體聆聽體驗提升的最大功臣。
多數評論者會詳細描述他們聽某些歌曲時的感受,但多年來看下來,我發現我聽到的往往和他們的描述有出入,甚至他們選用的音樂有些我並不喜歡。不過老實說,我確實也因此發現了幾首好歌,成為我參考音樂清單上的新成員。撇開音樂喜好不談,每個人的房間、系統,最重要的:個人聽感偏好都會影響最終的感受。再加上每個人形容聲音的方式也不同,這讓主觀比較變得更具挑戰性。
但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只要系統搭配得宜,StormAudio MK3 的表現會非常出色,它絕不會成為整套系統的拖累,特別是它那豐富的功能與幾乎無限的客製化能力。若有人說 MK3 聲音不如某台處理器……嗯,以我個人的看法,那真的蠻荒謬的。
我也願意分享幾首我愛用來測試的歌曲,它們擁有良好的: 成像(Imaging) 音場(Soundstage) 深度定位(Depth of acuity)
並附上我會注意的細節: Ode To A Butterfly – Nickel Creek 曼陀鈴在舞台左側偏前 小提琴在舞台中央偏前 吉他在舞台右側偏前 深層低頻在小提琴與吉他之間的後方
Strange Fruit – Cassandra Wilson 人聲幾乎正中偏左,前方且偏高 低音提琴偏右、稍微在她聲音與多布羅吉他後方 多布羅吉他更靠右,且聲音位置較低 短號在左側偏後方
考量到低頻的大幅改善,以下幾首是我用來測試不同 Dirac 模式時重低音表現的愛用歌曲: Til Tomorrow – Yello / Til Bronner:50 Hz Alive – oblyx:40 Hz Turner's Ship – Malia / Boris Blank:20 Hz Stay – Yello:低 20 Hz 至 60 Hz Get On – Yello:中 20 Hz 至 60 Hz Bass I Love You Too – Bassotronics:15 Hz & 30 Hz Colors (Pt. 2) – Halsey:20 Hz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 Hanne Boel:30 Hz 至 60 Hz Uninvited – Alanis Morissette:20 Hz 起跳 Queen Mary – Francine Thirteen:30 Hz
為了說明我有多喜歡用 MK3 + ART 聽音樂,我必須說:當我第一台 MK3 因主機板故障送回原廠時,我差點掉眼淚。雖然這種情況極為罕見,但我剛好中獎。我還記得我得先把舊的 HTP-1 處理器裝回系統,重新跑一次 Dirac Live Bass Control 校正。結果我再次播放熟悉的參考音樂,卻感到非常失望。無論我怎麼調整,都追不回原本 ART 所帶來的聆聽體驗。我彷彿經歷了「理智短暫斷線」,完全不想再聽音樂,心中只想著趕快讓 MK3 回來。這並不是說 HTP-1 有多差 ——它其實不錯,但就是不是同一個等級,不如 MK3 + ART 的感動。
幾週後,我拿到了新的 MK3 替代機。我先用 HTP-1 播放幾首熟悉的參考曲(尤其是低頻相關的),然後就重新接上 MK3,並重新設置 ART。一小時內,我重新設定完畢。我開始聆聽,馬上長呼了一口氣,那種神奇的低頻又回來了!我整整聽了好幾小時,從那天起,一直都在享受這種聲音。
遙控控制選項(Remote Control Options)控制 MK3 非常簡單,有多種方式可選,包括:
我之前已經分享過 Web UI 的截圖,它可以在同一頁面上詳細控制大部分功能。我自己最常使用 Web UI,因為我通常用筆電開 Roon 聽音樂,而且測量、校正時也會用 REW,在同一台筆電上操作最方便。
實體遙控器很小巧,很適合在看電影或電視時快速操作。它涵蓋所有基本功能。如果要挑點小毛病,那就是切換預設時要一個一個按下去選擇,比較不方便比較聲音差異。不過我大多在筆電上操作,這對我來說不是太大問題。未來我可能會把預設精簡到只保留幾個最常用的。
StormRemote AppStormRemote app 是一個簡潔不囉嗦的遙控器。 雖然我在 Android 手機上用得不算頻繁,但它在我使用 Roon 的 Android app 聽音樂時,確實幫助我切換預設、啟用 Auro-Matic,非常方便。我認為它是一個不錯的輔助工具。對於整天用手機操作系統的使用者(現代人大概都是),這可能就是最適合的遙控方式。我完全可以理解對於一邊用手機瀏覽、一邊聽音樂的使用情境,這樣的 app 有多實用。當然,看電影的時候大家應該會乖乖把手機放下吧,我不會展示 StormRemote app 所有可能的畫面,但我會分享幾張截圖。
模組化擴充:黑膠系統(Modularity: Vinyl Room)
這一段也許該在文章前面出現,但它算是這段旅程中的最後一塊拼圖,所以我把它放到這裡。我有一組黑膠唱盤系統,與我的主劇院與音響系統共用同一個專屬空間。這套黑膠系統使用的是 Music Hall Stealth 黑膠唱盤,接入一台 miniDSP ADept 唱放(phono stage)。過去我使用的是 miniDSP SHD 處理器,SHD 的輸出連接到一對 SVSound 3000 Micro 重低音以及一台 McIntosh MA252 擴大機,驅動 Wharfedale Super Linton 喇叭。然而,SHD 處理器只有基本的 Dirac Live,缺乏 DLBC 或 DLART 的完整功能,我怎麼調都無法讓聲音達到我期望的水準。
於是……我決定把我的 MK3 從 24 聲道升級為 32 聲道,把黑膠系統整合進 MK3,這樣我就能讓黑膠系統也受惠於 DLART 技術,以期達成我夢想中的聲音表現。既然這篇文章已經寫這麼長了,那就乾脆多加一章「外傳」吧 ????
升級必須透過 StormAudio 授權經銷商 來完成。很幸運地,我有一位熟識的朋友是經銷商,整個過程不到一小時就搞定了。升級的過程其實很簡單:只需將原本的 8 聲道輸出模組更換成 16 聲道模組。由於我原本就有 8 聲道面板,所以不需要額外加裝 DAC 板。(若你是從 16 聲道機種升級,就會需要更換 DAC 板+輸出模組)這項升級屬於「插上即用」(plug-and-play),不需要更新韌體,也不需要額外設定。機器重新開機後,額外的 8 聲道會自動出現。我將其中 4 個聲道專門配置給黑膠系統使用,這樣我就能完全淘汰掉原本的 SHD。現在我只需切換 MK3 的預設,並開啟 McIntosh 擴大機,就能輕鬆播放黑膠唱片。
此外,我也能將任何音源輸入到黑膠系統中播放。類似「Child Room」的設置,這樣的架構讓我:- 可以輕鬆切換擴大機
- 可以針對雙聲道試聽輕鬆替換喇叭
- 甚至若需要,我也能創建一個新的 Theater 配置,
把主系統中更大的重低音整合進黑膠系統中,
不再僅仰賴 SVS 3000 Micro 重低音
建立黑膠系統流程如下:1️⃣ 我打開「Main Speaker」頁面,點選右上角的 [+] 新增一個 Theater。
2️⃣ 點選後會進入「Configurator 設定器」,我加入第二顆重低音,把預設的 2.1 改為 2.2 設定。
3️⃣ 儲存後,會回到「Main Speakers」主頁面,新建立的 Theater(我重新命名為 Vinyl System)會顯示出來。
4️⃣ 接著我點選 [Output Mapping] 輸出對應,把喇叭一一對應到後面實際接線的聲道。下圖是我已經完成對應後的畫面。
5️⃣ 現在就可以建立 Baseline profile(基準設定)與預設組合。
6️⃣ 我點選 [Edit] 編輯圖示,進入喇叭設定頁面。
我將預設名稱「New Profile 1」改為 BaselineV,這是我用來作為黑膠系統初始預設的名稱。為了保險起見,我將 subsonic filter 設定為 20 Hz,因為 SVS 3000 Micro 的規格最低只到 23 Hz。
我為黑膠系統執行了 Dirac 校正,當作第一次測量的起點,用來取得喇叭的音量與延遲設定(雖然不是必要的),目的是為了日後的校正方便。這些數值我輸入到 BaselineV 預設中並儲存。接著,我就依照平常的流程,為這套系統執行了 Dirac ART 校正。由於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 ART 設定 —— 只有 2.2 聲道,
所以我把: Support Levels(支援等級) 維持在預設的 -18 dB, [F-support Low] 設定為喇叭 80 Hz、重低音 25 Hz, [F-support High] 則保留預設值 150 Hz,並允許它們彼此互相支援。
ART 執行完成後,我儲存了預設,命名為 Vinyl。當我選擇 Vinyl 預設時,MK3 會自動切換系統模式,從 Main 切換到 Vinyl,反之亦然。如前面所述,如果我要播放黑膠,我必須確保 McIntosh 擴大機、唱盤與唱放(Phono Preamp) 都有開機,這正是我設置這個黑膠系統的主要原因。
下面是我在 REW 中測量的左前喇叭與重低音(開啟與未開啟 ART 的比較圖)。由於這個系統的衰減(decay)本來就很少,ART 並沒有帶來明顯的改善,因此我就不展示其他圖表了。
我之前真的很難讓這套黑膠系統在這個專屬空間裡「發揮正常」。在用 SHD 當核心處理器的時候,總覺得哪裡不對。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該把這套系統撤出這個空間,但實際上我也沒別的空間可放。在整合進 MK3 後,我發現問題可能出在:喇叭與重低音之間的時間對齊(time alignment)不正確。
我當初是用捲尺手動測量距離後,輸入到 SHD 中,但 StormAudio 在進行 Dirac 校正時顯示,這個距離嚴重偏差。另一個挑戰是:分頻點(crossover)整合的困難。無論我怎麼嘗試不同的 crossover 設定,就是無法讓喇叭與重低音在測量上形成平順的銜接。空間擺位的彈性也可能是個限制。之前我曾用 SHD 在這個房間搭配主系統與多顆重低音,效果其實很好, 但那時候我有更多的擺位彈性。
總之……我對黑膠系統的聲音結果很失望,遲遲無法調整到理想狀態。最終,我決定升級 MK3 的聲道數,將黑膠系統整合進來,當作最後一搏。
結果再次證明:StormAudio MK3 搭配 ART 的威力真的令人驚艷。
系統設置完成、啟用 ART 後,聲音讓我震撼不已。SVS 3000 Micro 重低音與 Wharfedale Super Linton 的搭配天衣無縫。我來回切換不同預設,在 Roon 中比較主系統與黑膠系統的音樂表現,真的很過癮。當然,在大音量播放與超低頻延伸方面,黑膠系統無法與主系統相比,音場也沒有主系統那麼開闊,但在中低音量下,它們的差異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成像定位在兩套系統中都非常精準,整體音色也相當接近。兩者各有特色,但並不如想像中差距懸殊。對我來說,這套黑膠系統非常適合聽黑膠,因為我大多都是在寫作、查資料或聊天時當作背景音樂來聽。未來如果有機會換喇叭,也會很好玩。
感謝 StormAudio MK3 與 DLART,這套黑膠系統在我的專屬空間中終於找到了它的歸屬。
Touchdown, MK3!繼續得分、繼續領先!
收個尾如果要詳細講完這台處理前級的每個細節,我可能還要寫一篇續集,但我的主要目的是儘可能分享我使用 ART 的完整體驗。也許未來我還會繼續探索其他配置與選項,但就目前而言,我對現有的系統非常滿意,比起一直微調,我更想好好享受它。
總結來說:
StormAudio ISP Elite MK3 無論在音樂或電影方面,都提供了「參考級」的表現。
其中,Dirac Live ART 更是一項亮點功能,它讓低頻更緊實、整體聲音更清晰,是傳統校正技術難以達成的效果。這台處理器提供極高的客製化能力,真正達到了「下一個等級」的音效體驗。
就像一位優秀的四分衛(quarterback)搭配優秀的進攻線與接球員一樣,StormAudio MK3 加上 DLART 是整個系統的「戰術中樞」。但要發揮真正實力,還是要搭配好喇叭與好重低音。然而有了 MK3,你的房間不必完美、重低音擺位也不需精準(尤其當你有多顆重低音時)。我已經試過把八顆重低音幾乎放過所有可能的位置組合,只要搭配 MK3 與 ART,它們聽起來都不錯。最後我選擇擺放在我最喜歡的位置。MK3 會鼓勵你打造一支「夢幻陣容」,即使「主場球場」(你的房間)條件不理想,只要搭配對的人,它依然能組成一支贏家球隊。
MK3 的潛力令人驚嘆,不管你是在聽音樂或看電影,這台處理器都會讓人愛不釋手,樂在其中。我若不說它是「Endgame 處理器」,大概就太失職了。它是我系統中的 Super Bowl MVP(最有價值球員)。透過模組化與可升級性,MK3 不只是一台處理器,它是一台能陪你走長遠的 MVP。無論是音樂還是電影,它都帶給我在這個空間裡前所未有的極致聲音體驗…… 這才是真正的 Game-Changer。
結束!差不多……
強烈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