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195|回覆: 29
收起左側

SONY展示35mm电影全幅手持摄影机(SR Lite@220Mbps)

[複製連結]

發表於 2010-4-14 19:51: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SONY在NAB 2010上展示了其 电影35mm(相当于相机换算的APS-C尺寸)便携式手持摄影机。但此次展示的是原形机,并没有像Panasonic那样命名产品型号。 此次展示的原形机并没有公布到底采用的是 CCD 还是 CMOS。只能确定是 35mm电影胶片的全画幅尺寸。同时外形要比Panasonic的 AG-AF100帅得多。 编码格式将采用直接移植于SONY顶级数字电影机 F35/F23的 HDCAM-SR 的简版:SR-Lite。同样是 RGB 4:4:4,但压缩比比HDCAM-SR高,其码率为:220Mbps(是 880Mbps的 HDCAM-SR的 1/4)。 价格没有公布,但日本pronews网站现场报道的NAB情况的预期价格大约是 $50,000美元以下[価格は5万ドル以下になるという。](4--5万美元之间的价格区间)。可能除了价格相比其它的手持机高之外,其它的几乎完美!


http://www.pronews.jp/special/nab2010/1004121839.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10 精幣 +10 收起 理由
Shammy42 + 10 + 10 歡迎高手加入~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10-4-14 19:57:57 | 顯示全部樓層
NAB上SONY的手持全幅电影机的展示视频:[url=http://www.dveye.com/index.php/video/index/1475%3C]http://www.dveye.com/index.php/video/index/1475<;/FONT>[/url]

SONY透露的价格是在 5万美元以下。这个日本Pronews网站已经报道了:価格は5万ドル以下になるという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东东的价格区间将是:4万美元---5万美元之间。(大概是 PMW-EX1

价格的 6-7倍)。 对于一部手持的电影机,SONY敢定这么个价格,一个是因为它的记录格式的确比其它系统强出太多了(甚至比绝大部分的广播级的 3片2/3英寸的机器都强) 看看它的记录


格式:
沿袭自顶级的HDCAM-SR 的MPEG-4 SStP编码的简化版:SR Lite 。
全色度带宽 RGB 4:4:4
取样, 8:1
信号压缩比,码流:220Mbps,10Bit量化,
1080/24fps、1080/30p、1080/50p/60p


记录规格。 支持:1p--60p的可变帧。 以这个记录格式,在手持产品中绝对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可以叫板, 这个记录格式,即便是SONY自家的广播级的 HDCAM的4:2:2的144Mbps的产品也全部被KO掉!松下的那些个记录格式的广播级产品更不在话下了! 其次,SONY敢对一部手持电影机定这个价([4--5万美元]基本和 HDCAM阵营中的 HDW-650F差不多了),除了记录格式巨牛逼之外,我估计它的传感器很可能直接是将 F35/Genesis的那枚真实 RGB输出(非拜尔马塞克方式)的CCD传感器拿来用了(所以一部手持机的成本才会那么高)。如果是这样,那这部手持机就太强大了! 它将没有目前单板式传感器的“拜尔马塞克”成像的所有弊端(假彩色、低通效应的锐度衰减),同时也不会有CMOS传感器由于滚动快门结构引起的弊病:在拍摄运动图像时由于所有像素点不在同一时间曝光而产生的运动画面变形及动态视频流畅度差。 而且其色彩输出将完全和3CCD的 RGB系统完全一致(这也是其它任何单板式传感器产品无法比拟的)。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4 20:07:20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猜想五萬美金以下,應該只是機身吧。
如果就如照片那樣,包含一顆電影鏡頭,跟焦器和遮光罩一起
是這個價格的話,那就比較有競爭力了。
但是如果SONY的周邊設備,還要去搞一些很昂貴的特殊規格,那就另當別論。
有預算的會直接去用ARRI,低成本的才會去使用這樣的設備吧。

看來,目前要用比較低的成本去拍數字電影,RED SCARLET或是RED EPIC還是最好的選擇吧。
五萬美金甚至可以買到RED EPIC了吧。
不過這兩台的從發布產品至今,已經兩年了還沒開賣,是出了甚麼問題?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14 20:49:3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teddlin 於 2010-4-14 20:07 發表 我猜想五萬美金以下,應該只是機身吧。如果就如照片那樣,包含一顆電影鏡頭,跟焦器和遮光罩一起是這個價格的話,那就比較有競爭力了。但是如果SONY的周邊設備,還要去搞一些很昂貴的特殊規格,那就另當別論。有預算的會直接去用 ...


目前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中,当然多数电影依然采用胶片拍摄。但目前的数字电影摄影机拍摄的电影数量正在逐渐增加。

今年的商业大片中制作成本最高的(总制作费接近5亿美元)《Avatar》采用 SONY 的 HDC-F950 (一共采用了8部F950)和 F23(一共采用了6部F23)改装的 3D数字摄影机:Fusion 3-D拍摄的。

《2012》(制作成本2.2亿美元)采用 SONY和Panavision联合开发的:Genesis系统拍摄的(实际上就是SONY自家的:F35)。

之前的商业大片中《星球大战前传》(平均每部制作成本在1.2亿美元)系列均采用 SONY HDC-F950拍摄。 《超人归来》(制作成本2.6亿美元)SONY和Panavision联合开发的Genesis系统拍摄。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本杰明.巴顿奇事)(制作成本1.5亿美元)SONY F23拍摄。

《Public Enemies》(公敌)(Christian Bale 和 Johnny Depp联合主演)(制作成本1亿美元)SONY F23拍摄。 

《Speed Racer》(制作成本1.2亿美元)SONY F23拍摄。

今年制作成本最高(3亿美元)的“Walt Disney”的《Tron Legacy 》(据说画面效果可以媲美《Avatar》)将采用 25万美金的SONY F35拍摄。

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前传》后再度出山执掌的年度大片《Red Tails》(制作成本2亿美元)也将采用 F35拍摄。

当然我所举的仅仅是我了解的主要以 SONY的数字电影摄影机拍摄的好莱坞的制作成本过亿美元的商业大片(一些制作成本1亿美元以下的非商业大片类的主流商业片采用数字系统拍摄的就更多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14 21: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teddlin 於 2010-4-14 20:07 發表 我猜想五萬美金以下,應該只是機身吧。如果就如照片那樣,包含一顆電影鏡頭,跟焦器和遮光罩一起



数字电影摄影机怎么可能连着镜头卖呢,这个 5万美元以下的价格肯定是单单一个机身的价格。(卖PL卡口的电影镜头那是 Carl Zeiss的事情)。

不要觉得这个手持的便携式数字电影机昂贵,它是 F35的简化版。

相比 $250,000美金的 F35,$150,000美金的 F23 及刚刚发布的 $125,000美金的 SRW-9000PL(也就是SRW-9000的 s-35mm版),这个5万美金以下的手持数字电影机已经是SONY的数字电影机中最便宜的产品了!

另外可能有点误解,我只不过借花献佛转发这么一个 “SONY发布了这个手持数字电影机的” 新闻贴,发这贴只是播报一个行业动态,可不是让看这个贴的诸位去买这个摄影机。 这个摄影机针的市场也不是我等消费大众的,它还是主要针对电影设备的租赁商为销售对象的。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4 21: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这个价格不如买RED了.哪个鬼买它.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14 21:19:2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yytvxjh 於 2010-4-14 21:10 發表 这个价格不如买RED了.哪个鬼买它.


各有优势! 此产品的 RGB原始输出的CCD传感器在技术上优势比较大。 另外这个东西比RED配齐附件后要轻便得多,也灵活得多(在跟拍和空间小的大角度拍摄时非常方便)。 而且它是用SONY最新开发的 SR-Memory高速存储卡(写入速度:5Gbps[625MB/s])进行存储,在存储端的灵活方便上也要比那些个采用硬碟存储的庞大存储系统简单得多。

这手持机更多的是可以在 F35/F23/SRW-9000PL作为主摄影机时,作为辅助摄影机对快速移动和需要灵活跟拍的镜头进行弥补! 另外在美剧的拍摄中将大有用武之地。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15 13:03:57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本pronews网站可能报道有误! 从目前的网站报道的情况看,SONY承诺这部手持电影机将是低价,价格在 1--2万美金之间! 而不是先前报道的 5万美元以下。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5 14:51:29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是1--2万美金之间,那搞头可就大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5 15:25:56 | 顯示全部樓層
想請問現在電影若使用1080的錄影格式,那未來BD被淘汰,可能會是4K或是更高的SHV時,那畫質有辦法轉換提昇嗎??會不會未來畫質反而比膠捲還來的糟糕??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5 15:30:57 | 顯示全部樓層
應該不用想太多吧,2012先過再說,哈哈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7 12:35:04 | 顯示全部樓層
1080 不適合拍電影吧,有些用red 4k 的在拍都說質感沒底片的好,有些都還在用底片的拍,這樣以後比較不會有什麼解釋度的限制....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17 18:13:2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tjmartin 於 2010-4-17 12:35 發表
1080 不適合拍電影吧,有些用red 4k 的在拍都說質感沒底片的好,有些都還在用底片的拍,這樣以後比較不會有什麼解釋度的限制....


1080如果不适合拍电影的话,《星球大战前传》、《超人归来》、《Avatar》是怎么拍出来的呢?而且这些片子都是过亿美元的超大制作!

就拿总制作成本接近 5亿美元的由史以来电影制作的最高纪录《Avatar》来说,它的主摄影机是 SONY HDC-F950 和 F23改装的 3D数字电影摄影机。而主记录格式则是SONY的HDCAM/HDCAM-SR。 都是标准的 1080p记录。

http://www.imdb.com/title/tt0499549/technical

Avatar.jpg



相对来说,反倒是RED拍摄的电影基本都是中小制作的片子,RED到目前为止参与拍摄的最大制作的电影就是Nicolas.Cage出演的《Knowing》(《先知》,或者叫《神秘代码》不知道台湾这边是怎么翻译的,制作成本仅5,000万美元,和那些典型的商业大片是没法比的)。


其实我们所说的 RED-One的 4K是伪4K(它并不是真正的4K分辨率),它的实际RGB分辨率根本达不到4K(它的4520 x 2540的分辨率仅仅是单纯的单色画素分辨率,而根本不是原始RGB的基色分辨率,我们所说的4K彩色数字摄影系统的分辨率,一定是建立在完整的RGB输出结构模式下的)。现在并没有真正的 4K数字摄影机, 那些个将自己说成是 4K的摄影机都是采用“Bayer”算法成像,实际上都用了色彩空间的插值算法,这个和HDV像素分辨率不够采用插值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Bayer”算法是对RGB分辨率进行插值。  其实若套用像素的概念,SONY的 F35 和 Panavision 的Genesis摄影机的像素分辨率高达:5,760 x 2,160(1244万画素)。只不过它们用 6个像素去完整合并成含有RGB原始色彩结构的“逻辑像素”(RR、GG、BB)然后再输出,所以输出分辨率是1,920 x 1,080(但它们的单板式传感器是没有“Bayer”算法的讨厌的假彩色干扰和色彩取样不准确导致图像锐度衰减的问题的)。 而完整的 RGB原始输出对电影后期制作来说,在分级调色中的意义远比单纯的分辨率大得多。(所以SONY的 F35 和  Panavision 的Genesis是采用了牺牲像素分辨率而保证完整的 RGB输出的方案,而 Red-One、ARRI D20/D21这种产品是牺牲了原始的RGB输出,来保证像素分辨率),至于那种方式更好,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制作应用来取舍。


另外今年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Disney公司投资了 3亿美元拍摄的 《Tron Legacy》(大陆的译名叫《电子世界争霸战2》,台湾不知道怎么叫),同样是采用的 1080p输出的系统来拍摄。其采用的主摄影机是 SONY那个天价的:F35。(这些超大制作的电影更愿意使用拥有完整的 RGB输出结构的系统,而并不在意所谓的“画素分辨率”)。

http://www.imdb.com/title/tt1104001/technical

Tron Legacy-Imdb.jpg

評分

參與人數 1名聲 +10 收起 理由
Shammy42 + 10 我周圍很多人以為阿凡達是用pana的攝影機拍 ...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7 18:53:1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CineAlta 於 2010-4-17 06:13 PM 發表 1080如果不适合拍电影的话,《星球大战前传》、《超人归来》、《Avatar》是怎么拍出来的呢?而且这些片子都是过亿美元的超大制作!就拿总制作成本接近 5亿美元的由史以来电影制作的最高纪录《Avatar》来说,它的主摄影机 ...
那請問大大非3D的2K訊號未來要如何提昇畫質呢?? 現階段的電影母片最起碼得到4K才能因應未來格式吧?? thx!!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17 19:04:2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yjl7489 於 2010-4-17 18:53 發表
那請問大大非3D的2K訊號未來要如何提昇畫質呢?? 現階段的電影母片最起碼得到4K才能因應未來格式吧?? thx!!


现在绝大部分电影都是用 2K(2,048 x 1,080)来发行数字版(您注意一下周围的数字电影放映厅就知道了, 90%以上的数字电影厅均采用的是 TI 的 2K-DLP技术来进行电影放映)。 4K的有,但非常罕见,而且目前只有 SONY的 4K-SXRD有真正商业化的数字放映技术(好像台湾那边有两个 4K-SXRD的放映厅)。

所以目前的数字电影的拍摄与发行,美国那边的 DCI标准化组织(专门负责制订数字电影规范的)接受:1,920 x 1,080的模式作为数字电影母版的制作格式(这个格式和数字电影放映的 2,048 x 1,080基本没有区别)。

至于 4K的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请记住,DCI希望的4K是基于原始的 RGB的4K制作流程,而绝对不是目前的 Bayer-马塞克 式的空间色彩插值算出来的“伪4K”!

至于电影母片的制作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 你想一下, 1,920 x 1,080拍摄的《星球大战前传》、《超人归来》、《阿凡达》 是怎么转成 IMAX胶片在 IMAX电影厅中放映的呢?  要从2K转成4K,可以通过胶片作为中间介质,通过 2K转胶,然后再从胶片扫描成4K的数字版(但实际上,目前的电影发行成 2K已经绰绰有余了,至于未来的4K普及了,那么4K设备一样是兼容2K的,又不是说 4K设备就放不成2K的片源了)。

評分

參與人數 1精幣 +10 收起 理由
Shammy42 + 10 台灣的4k SXRD超過兩部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8 13: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來如此

我這樣說是因為之前在課程上老師談到 數位跟傳統底片 來拍電影,很多電影還有在用膠卷在拍,也說現在的什麼sensor嚴格來說還比不上底片... 這個我也不太清楚,不過真的 數位到現在還是在進化,未來也不知道會變成怎樣,解析度再上升? 呵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9 12:38:08 | 顯示全部樓層
現在進到數位電影院裡所看到的影像,都沒以前用底片時的細緻和清晰,
喜歡在國賓那樣大的螢幕看電影, 記得它換成數位投影後的第一次去看時,
一播出來就覺得 哇咧...那ㄟ安呢
所以對我來說2K真的不夠...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19 19:48:5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bcmmlu 於 2010-4-19 12:38 發表
現在進到數位電影院裡所看到的影像,都沒以前用底片時的細緻和清晰,
喜歡在國賓那樣大的螢幕看電影, 記得它換成數位投影後的第一次去看時,
一播出來就覺得 哇咧...那ㄟ安呢
所以對我來說2K真的不夠... ...


实际上胶片放映机放映的画面在信息量(包括分辨率)上远不如2K的数字放映机。4K的就更不要说了!

胶片是化学物质,它的每一级复制和转置都存在几何数的图像信息劣化。 如果按照电视线的分辨率标准来衡量的话,  最初的采集信号的彩色负片的分辨率大约是 4K线, 而当进行第一遍的转正片后,其分辨率水平将降低一半,也就是只剩2K线。而我们看到的在电影院放映的胶片版至少都是经过5遍以上的拷贝发行的版本了,它们的分辨率还不到 1.5K(只比最原始的 1.3K[1,280 x 1,024]的DLP放映机略好,根本不能和 2K[2,048 x 1,080]的DLP相提并论,更别说 4K[4,096 x 2,160]的放映系统了)。

而数字信号无论怎么复制,它都是无损的,数字信号在最初的采集端其分辨率虽然不如彩色负片,但数字信号能将采集端的分辨率信息一直保持下去不会有衰减,所以到了真正在电影院中发行的数字版本的时候,数字版即便是2K的,在信息量(尤其是分辨率上)上也要远高于35mm胶片的发行版。

之所以现在大规模的推广 2K(2,048 x 1,080)的DLP放映系统,这是因为即便是2K,它比起35mm的电影胶片放映机已经要好不少了,所以才会以2K的数字放映机来淘汰胶片放映机(至于4K,那只不过是在2K的数字标准上的升级,实际替代胶片放映,2K的数字系统已经绰绰有余)。

我们能接触到的在胶片电影厅中放映的胶片电影如果是真正的“彩色负片”,那的确它的初始效果非常不错,但可惜,彩色负片只有导演才能接触到, 我们只能看到拷贝发行的胶片版本,那个版本就差太多了。

现今的胶片放映厅,只有一种胶片放映技术能超过 2K(2,048 x 1,080)的数字放映,那就是 IMAX的超巨幅银幕,但那个和35mm电影胶片的片幅(24 x 13.5mm)就完全不同了, IMAX的片幅是69.6 x 48.5mm的(几乎和中幅的相片尺寸相仿)。

总之,按照胶片的光学代复制的巨大损耗来说, 现今的 35mm胶片放映厅的分辨率不可能超过 1.5K ,在分辨率这个技术指标上是不可能超越 2K的 DLP放映厅的。  而且胶片每放映一次,放映机和胶片的每一次磨擦也都必然存在巨大的图像信息量的衰减(一般的胶片放映厅,一个片夹的胶片放映过 10来次后,基本就报废了,必须换新的胶片进行放映,有些胶片放映厅为了节省成本,一个片夹的胶片甚至放上2、30遍也不更换,这样的胶片放映厅所放的胶片电影画面更是这样布满了磨损的划痕、斑点和极模糊的成像。根本无法让人有好的心情去欣赏故事情节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21 11:54:3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bcmmlu 於 2010-4-19 12:38 PM 發表 現在進到數位電影院裡所看到的影像,都沒以前用底片時的細緻和清晰,喜歡在國賓那樣大的螢幕看電影, 記得它換成數位投影後的第一次去看時,一播出來就覺得 哇咧...那ㄟ安呢所以對我來說2K真的不夠... ...
我也認為普通2K數位播放就可輕鬆比傳統膠捲來得完美許多
這還不包括刮片,跳動,閃爍與字幕等...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21 19: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嗯....又學到了一些東西,
看來我感覺到的不夠細緻和清晰並不是畫素上的關係,
那應該是色彩的細節所造成的差別...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熱門推薦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聽揚聲器?我推薦:Barefoot Footprint 02!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
這是C/P值最高的錄音室監聽揚聲器?我推薦:Barefoot Footprint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遇(轉載網友蔡先生家訪專文)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
桃園Genelec+風暴EVO的相遇(轉載網友蔡先生家訪專文) ●器材組
StormAudio風暴多聲道處理器掀起家用數位狂潮 - 台中許醫師MK3 16 + AES/EBU搭Burmester DAC雙系統成軍!
StormAudio風暴多聲道處理
StormAudio風暴多聲道處理器掀起家用數位狂潮 - 台中許醫師MK3 1
採訪亞洲首座217吋MicroLED顯示巨幕,結合風暴32聲道的超頂級私人家庭劇院!
採訪亞洲首座217吋MicroLE
採訪亞洲首座217吋MicroLED顯示巨幕,結合風暴32聲道的超頂級私
家庭劇院與遊戲娛樂兼顧 - ViewSonic LX700-4K RGB雷射投影機開箱
家庭劇院與遊戲娛樂兼顧 -
影片呈現高畫質影像、遊戲、介面、音效,能更迅速了解LX700-4K R

聯絡我們| 問題反映| 小黑屋| 手機版| Archiver|  本網站特別聘請 蔡家豪律師 為本站法律顧問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