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本文章最後由 KOBSS 於 2014-3-23 09:02 編輯
國內首屈一指的數位多媒體領導品牌-- Avermedia 圓剛科技, 在五月底時推出了新一代的高畫質擷取器 Live Gamer Portable, 筆者有幸在第一時間收到這個產品, 立刻展開了相關的評測.
圓剛過去一直不斷創新, 開發出許許多多令人意外驚喜的產品, 如: Capture HD - HDMI高畫質電視擷取卡, HD極致影音擷取盒/易錄盒, HomeFree 網路數位電視盒, Live Gamer HD遊戲直播擷取卡, 每個產品都展現出圓剛與眾不同的創新力, 以及堅強的研發實力.
筆者過去一直是圓剛產品的使用者, 雖然稱不上 "愛用者" , 但是上述提到的產品, 筆者都親自購入一一測試...
只是很可惜的是... 除了 HomeFree 數位電視盒之外 (筆者買了三組) , 其他產品都有為數不少的大小問題, 所以部分產品在測試一陣子, 甚至與圓剛客服人員反映確認提出的問題無法解決之後, 很多產品就被筆者打入冷宮封印起來.
筆者所擁有的圓剛 HD 擷取產品
左: Live Gamer HD擷取卡, 中上: HD極致影音擷取盒, 中下: 本篇主角, 右: Capture HD擷取卡
這次圓剛的 Live Gamer Portable (文後將以 LGP 簡稱之) 是否能一雪前恥讓筆者刮目相看呢? 緊接著看下去就知道!
開箱
外盒正面照
外盒背面
支援解析度 特寫
LGP 包裝上仿效了時下流行的智慧型手機外盒, 以 "回" 字形的上下紙盒蓋組成, 內部再分上下雙層堆疊
上蓋打開即可看見 LGP 本體, 採用一般電競常見的紅黑配色, 讓人一眼就能知道這個產品以電競為主要訴求
取出後會看見一個小卡片, 圓剛在 Live Game 系列擷取設備當中, 均會貼心的附上一組 XSplit PREMIUM 使用序號, 讓剛踏入 "遊戲直播" 的新手, 毋須煩惱立即上手, 享受直播遊戲畫面的成就感.
不過, 需要注意的是... 這組序號有時效性, 這個時效並不是限定使用者必需在特定時間前 "啟動" , 而是這組序號能提供 PREMIUM 服務的 "截止日期" . 也就是, 現在越早買 XSplit PREMIUM 帳號就能用越久, 晚買反而很吃虧.
另外, 這個包裝設計上有個瑕疵, 如果不將 Xsplit PREMIUM 這張小卡片拿起來, 根本不會注意到應該是從上圖中的圓洞, 提起下層的附件盒, 筆者第一次拆開時, 就是直接硬拔周圍一圈較為顯眼的紙盒, 差點沒把整個外盒拆爛.
附件盒下有一份保證書以及簡易使用手冊
附件盒內容:
- 便攜保護袋一個
- HDMI 短線一條
- PS3 專用視訊連接線一條
- 色差端子轉接線
- USB 連接線一條
- 音源連接線一條
PS3 專用視訊連接線 是以 YPbPr 色差訊號 的方式連接 LGP, 由於 PS3 的 HDMI 輸出具備 HDCP 保護, 雖然 LGP 本體可以解除 HDCP (這個部分文後詳述) , 但是在 "法律" 上並不允許擷取具備 HDCP 的 HDMI 視訊, 所以 LGP 不能透過 PS3 的 HDMI 擷取, 圓剛才會直接附贈一條 PS3 專用線, 避免使用者無法擷取 PS3 遊戲視訊
筆者將整個包裝翻遍後, 發現裡面並 沒有附光碟片!!
翻開盒底赫然發現... 原來 LGP 的驅動程式以及相關軟體, 全部都已經放在 Live Gamer 官網 -- GamerZone
使用者連上官網下載, 既可以確保用到最新的驅動程式以及軟體, 也可以減少光碟片的用量, 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一舉兩得.
本體正面, 有一顆圓形按鈕, 當 LGP 可正常工作時只要按下這顆紐, LGP 就會開始擷取影音
本體上側面, 基本的 HDMI 影音輸入輸出端子都在這一面
本體下側面, 有一個切換開關, 負責切換 PC (電腦圖示) 與非 PC (記憶卡圖示) 模式
本體左側面, Mini USB (B-type) 埠, 透過包裝盒內附的 USB 連接線, 與 PC 端的 USB 2.0 埠相連
本體右側面, 則是一個 SD 記憶卡插槽, 主要用途為儲存 PC Free 模式所擷取的影片檔案.
最大支援 32GB 容量, 但只能使用 FAT32 格式, 以及要求讀寫速度 Class 10 (每秒 10MB) 的 SD 記憶卡才能正常使用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當切換到 PC 模式時, 這個插槽並沒有作用喔!! (LGP 並不能當成 SD 讀卡機)
只有開箱您是否覺得有點不過癮, 那麼... 接下來我們就繼續開下去吧...
!! 注意 !! 私自拆開將會喪失保固, 請三思而後行!
翻開本體背面在黑色軟墊四個角落各有一顆自攻螺絲, 卸下後就可將背蓋打開
背面的這顆 IC 已經被磨掉了, 所以看不出來這顆是什麼用途
小心翼翼的翻到正面, 會發現上面放置了一顆電池
這顆電池的用途是做 Realtime Clock, 讓 LGP 在 PC Free 模式錄下的檔案 (檔案名稱) 可以顯示正確的錄影時間
拿開上蓋, 正面充滿了各種大大小小的 IC
HDMI 輸入晶片
採用的是聯陽的IT6604
最大除了支援 1080p60 的輸入, 硬體規格也符合 HDMI 1.4 的 3D 格式, 只是 LGP 只支援到 1080p60 的輸入, 並不支援 HDMI 3D 擷取喔...
HDMI 輸出晶片
採用的是聯陽的IT6613E
硬體規格也符合 HDMI 1.4 的規範
YCbCr / YPbPr 色差輸入晶片
採用的是德儀的電視用解決方案 TVP7002
最大支援 1080p60 的色差輸入
Hardware Encoder
這顆主控晶片也被磨掉了, 雖然看不出來 IC 是什麼, 不過... 圓剛採用了一顆尺寸較為特殊的封裝, 所以稍微搜尋一下就能知道這顆是什麼種類的積體電路了.
訪客,本文隱藏的內容需要積分高於 10000 才可瀏覽,您目前積分為 0
CPLD (複雜可程式邏輯裝置) 處理器
採用 亞爾特拉 的 ALTERA 5M40Z
筆者推測應該是用於 LGP 上面燈號顯示的元件
開箱部份就先到此告一段落.
高畫質 HD 擷取卡的歷史
HDMI 的前身是 DVI, 自從 HDMI 推廣組織在 2006 年中釋出了 HDMI 1.3 版之後, HDMI 便開始與 DVI 劃清界限, 開啟了不一樣的發展.
而世界上首張的 HDMI 擷取卡, 出自於世界知名的數位影音設備製造商-- Blackmagic Design (文後簡稱: BMD)
BMD 在 2006 年底推出的 Intensity 是世界上第一張能夠以純數位的 HDMI 擷取卡, 除了能真正擷取 Full HD (1080i60) 之外, 而且還可同時擷取兩聲道 48KHz LPCM 聲音. 在此之前, 其實市面上已經有 DVI 的擷取卡, 雖然 DVI 本質上與 HDMI 相同, 但 DVI 訊號當中並不包含 "音訊" , 所以使用 DVI 擷取卡抓下來的 HDMI 內容會沒有聲音. 想要能夠同時 錄下 影像與聲音, 真正的 HDMI 接收能力是必備條件.
世界第一張真 HDMI 擷取卡 Intensity
在 Intensity 之後, 除了 BMD 之外就沒有真正的 HDMI 擷取卡, 直到了 2009 年, 圓剛發表了 Capture HD 擷取卡, 才讓沉寂一陣子的 HDMI 擷取再度引爆話題. 在此之前, 中國有廠商推出了色差擷取卡, 並在後續產品改以 HDMI 作為輸入介面, 雖然能夠無視 HDCP, 但是畫質不盡理想, 因此並未引起大部分玩家的注意.
筆者所擁有的 Blackmagic Design HDMI 擷取設備
筆者研究 高畫質 HD 擷取已有一段時間, 在 2007 年從 BMD Intensity 開始玩起, 陸續也測試過 BMD, Hauppauge, 圓剛, 聰泰等等知名廠商, 其中不乏許多優秀的產品. 將來若是有機會再與各位介紹.
硬體壓縮編碼
稍微介紹一下 LGP 的特色之一 -- 硬體壓縮.
擷取卡為什麼需要壓縮呢? 因為不壓縮的情況下, 以 1080i60 的 RGB888 影像格式來論, 每秒所需的儲存媒體容量為:
1920 x 1080 x 3 x 30 = 186624000 Byte = 178MB
過去的儲存媒體容量不像今日硬碟動輒 2~3TB 起跳, 所以一般情況下視訊資料若是不壓縮, 根本無法存放到硬碟當中. 因此過去對於影像擷取卡市場上, 才會區分為 軟壓卡 與 硬壓卡 兩種不同形式的擷取卡. 一般來說, 軟體壓縮 指的是擷取卡本身沒有提供 壓縮編碼 能力, 使用者擷取時需要耗費電腦本身的處理能力, 來對擷取下來的資料做特定格式壓縮編碼.
像是 BMD 的 Intensity 或是 圓剛的 Capture HD 都是所謂的 軟壓卡.
軟壓的優點是, 使用者可以自己決定壓縮格式, 若是現在電腦等級比較高級的使用者, 還可以擷取 "無壓縮" 格式的影音資料, 獲得無與倫比的影音內容.
缺點就是軟壓需要占用電腦處理器大量的運算能力, 若是資料來不及處理或是儲存, 甚至會有 "掉格" Drop-Frame 的危機.
硬壓的優點, 無外乎降低電腦處理器的負擔, 確保影音資料能夠忠實的記錄下來. 若是出門在外使用筆記型電腦, 降低處理器負載, 也可有效延長電池使用時間.
軟壓硬壓兩者各有優缺點, 其實並不能以偏概全認定硬壓一定比軟壓好, 應該以使用的環境來評估該用軟壓還是硬壓.
若單以 LGP 主打的電競直播, 硬壓就比較適合這樣場合的應用.
HDCP 的歷史共業
HDCP 的全名是 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 是由處理器大廠 Intel 所開發的一種保護機制.
DVI/HDMI 介面傳遞的內容是純數位的視訊, 由於內容格式很單純不複雜, 任何有心人士中都可中途攔截訊號, 輕易地取得無失真的影像內容. 為了避免數位的內容被人 "整碗捧走" , DVI 或是 HDMI 的設備裝置就需要一個保護機制, 防止一般人非法複製數位影音資料.
一般 HDCP 防護的實作有兩種, 一種是 插入雜訊, 另一種是 不輸出
插入雜訊, 顧名思義就是當顯示器不具備 HDCP 時, 數位訊號輸出端會在一定時間內送出一個干擾畫面, 讓接收端無法持續正常顯示畫面. 早期配備的 HDMI 的 DVD 播放機所對應的 HDCP 幾乎都是這種模式.
而 不輸出 的保護就很直接了, 若顯示器不具備 HDCP, 訊號輸出設備根本就不送出訊號. 像 PS3 就是採用此 HDCP 模式.
但是 HDCP 並非強制規範, 在 PC 應用的環境下, 只有具備 AACS 保護的原版藍光, 以及含有 DRM 保護的影音檔案, 才會要求數位輸出的顯示卡/顯示器 需具備 HDCP (類比的 VGA 輸出則會被軟體限制) , 而家用的遊樂器, 只有 PS3 強制要求 HDCP, 其他像是 XBOX360 或是 Wii U, 雖然有 HDMI 介面, 但一般情況下並不會要求顯示器須具備 HDCP. 所以 XBOX360 與 Wii U 的遊戲畫面可以透過 LGP 直錄.
其實 LGP 本體由於內部使用的 HDMI 接收晶片, 已經具備 HDCP Key 了, 所以視訊輸出裝置皆會將 LGP 視為合法的 HDCP 相容顯示器.
Windows 偵測 LGP 具備 HDCP
理論上 LGP 應該是一個 可以無視 HDCP 直接錄影 的裝置.
但是圓剛為世界知名的影像擷取卡大廠, 如果就這樣大喇喇宣稱 HDCP 無視, 可能沒兩天就會遭到 Intel 與八大影業圍剿.
即便是 HDCP master key 已經在 2010年九月被人宣稱破解, 但 HDCP 的緊箍咒仍然靠著 "法律" 繼續在業界持續發酵中.
所以... 目前 HDCP 仍是 "法律" 上的問題, 而不是技術上不可行. (想要安穩的過日子, 該遵守的遊戲規則還是得遵守)
P.S.
一般人如果想要透過 HDMI 錄製 PS3 的遊戲畫面, 目前有兩種方式
- 透過 HDCP 破解盒 (原理是 HDMI 接收晶片 + 傳送晶片, 接收晶片解除 HDCP 之後, 傳送晶片故意不加上 HDCP 送出)
- PS3 主機越獄, 在本體設定或是 DEBUG 韌體當中, 將 HDCP 項目 Disable
在開始之前
曾經有朋友問筆者, HDMI 擷取卡要怎麼測? 筆者是這樣回答他:
把它當成 顯示器 測試
HDMI 擷取卡的地位就相當於一台顯示器.
- 顯示器是把收到的影音訊號, 還原至螢幕以及喇叭.
- HDMI 擷取卡則是把收到的訊號轉換為 存於記錄媒體的檔案.
兩者前端的結構相同, 差別只在於最後的結果...
而所有顯示設備的測試, 都是從 EDID 開始檢測起.
EDID 的全名是 Extended Di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 (延伸顯示識別資料), 用途是讓影音輸出設備辨認連接的顯示裝置, 並且正確送出對方可識別接受的訊號, 避免顯示設備因為無法顯示, 導致操作者失去畫面, 進而殃及整個系統停擺. 類比的色差端子由於不具備辨識機制, 所以容易發生 輸出設備送給顯示器不支援的訊號格式, 形成 使用者誤以為設備故障 的窘境.
EDID 存在於現階段所有的螢幕與顯示器當中, 不論類比或是數位訊號, 都倚賴 EDID 指引, 才能夠使畫面完美呈現於顯示器上.
所以, 第一步就先來看看 LGP 的 EDID 吧!
特殊的 EDID 運作機制
LGP 提拱了兩種運作模式, 一種是獨立運作 (PC Free) 模式, 另一種是 PC 連接模式. 在筆者測試之前, 就發現圓剛的廣告文宣裡曾提到一段:
Live Gamer Portable 不支援 1920*1200 的顯示器
實際測試也發現, LGP 若是連接上 1920x1200 (16:10) 的 HDMI 顯示器, 在 PC 模式下並不會有任何異常現象, 但是當切換到 PC Free 模式, LGP 就會無法正常輸出 1080p60 的顯示畫面 (若訊源是 PC 則無此問題).
稍微研究了一下 LGP 的 EDID, 發現它的運作模式相當奇特.
當 HDMI out 沒有接上顯示器時, LGP 會提供自己本身可以接受的訊號格式, 但... PC mode 與 PC Free mode 竟然這兩個模式的 EDID 並不一樣.
以下是 "沒有接顯示器" 時兩個模式的 EDID
No_Monitor_PC.txt
(5.06 KB, 下載次數: 995)
No_Monitor_PCFree.txt
(4.69 KB, 下載次數: 944)
當 HDMI out 有接上顯示器時, LGP 會先擷取 HDMI 顯示器的 EDID , 然後再輸出一個完全不同的 EDID (大驚!!)
以下是 "接 1920x1080 顯示器" 時兩個模式的 EDID
1920x1080_PC.txt
(4.75 KB, 下載次數: 957)
1920x1080_PCFree.txt
(4.69 KB, 下載次數: 915)
以下是 "接 1920x1200 顯示器" 時兩個模式的 EDID
1920x1200_PC.txt
(4.81 KB, 下載次數: 947)
1920x1200_PCFree.txt
(4.45 KB, 下載次數: 955)
筆者測試的 1920x1200 顯示器的 EDID 如下
LG_L246WH.txt
(4.98 KB, 下載次數: 936)
LGP 在連接上任何顯示器之後, 會自我宣稱一組 "原生" 參數, 這組參數是:
Native/preferred timing.. 1024x768p at 60Hz (16:9)
Modeline............... "1024x768" 65.000 1024 1048 1184 1344 768 771 777 806 -hsync -vsync
這一組參數怎麼看都相當詭異. 對 PC 宣告 1024x768 並不算特殊, 但是對一般的 HDMI 宣告這一項, 不見得每部機器都能認得這個數字.
另外, 奇妙的地方還有 CE video identifiers (VICs), 裡面也宣告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參數, 導致 EDID 內出現了以下宣告
1920 x 1080i at 60Hz - HDTV (16:9, 1:1)
1280 x 720p at 60Hz - HDTV (16:9, 1:1)
1920 x 1080i at 50Hz - HDTV (16:9, 1:1)
1280 x 720p at 50Hz - HDTV (16:9, 1:1)
1920 x 1080p at 60Hz - HDTV (16:9, 1:1)
1920 x 1080p at 50Hz - HDTV (16:9, 1:1)
1920 x 1080p at 50Hz - HDTV (16:9, 1:1)
1920 x 1080p at 50Hz - HDTV (16:9, 1:1)
1920 x 1080p at 50Hz - HDTV (16:9, 1:1)
1920 x 1080p at 50Hz - HDTV (16:9, 1:1)
但 CE video identifiers 這一欄參數, 在沒有接上顯示器時是, 看起來相當正常... (詳見上面 No_Monitor 兩組 EDID)
而一般正常 1080p 顯示器的 CE video identifiers (VICs) 會像以下宣告
1920 x 1080i at 60Hz - HDTV (16:9, 1:1) [Native]
1280 x 720p at 60Hz - HDTV (16:9, 1:1) [Native]
720 x 480i at 60Hz - Doublescan (16:9, 32:27) [Native]
1920 x 1080i at 50Hz - HDTV (16:9, 1:1) [Native]
1280 x 720p at 50Hz - HDTV (16:9, 1:1) [Native]
720 x 576i at 50Hz - Doublescan (16:9, 64:45) [Native]
1920 x 1080p at 24Hz - HDTV (16:9, 1:1) [Native]
1920 x 1080p at 25Hz - HDTV (16:9, 1:1) [Native]
1920 x 1080p at 30Hz - HDTV (16:9, 1:1) [Native]
1920 x 1080p at 50Hz - HDTV (16:9, 1:1) [Native]
1920 x 1080p at 60Hz - HDTV (16:9, 1:1) [Native]
720 x 480p at 60Hz - EDTV (16:9, 32:27)
720 x 576p at 50Hz - EDTV (16:9, 64:45)
而 LGP 的 EDID 錯誤百出, 難怪會有 "挑螢幕" 的問題. (較為正確的做法, 應該是將 EDID 修改為 LGP 與顯示器都有支援的模式)
筆者試著用 EDID 製具, 接在 LGP 的 HDMI in 之前, 讓視訊輸出裝置得到一組正確的 EDID 之後, 即使 PC Free 模式下, 連接 1920x1200 的顯示器, 也能夠正常顯示畫面了, 由此證明 LGP 不支援特定顯示器的問題, 其實是亂給 EDID 所造成! 實際上硬體部分並沒有問題.
既然 EDID 還有問題, 這部分筆者就先跳過這個部分, 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下載上面的 EDID 研究.
接下來就是擷取測試的部分了. LGP 提拱了兩種運作模式, 一種是獨立運作 (PC Free) 模式, 另一種是 PC 連接模式.
以下將分別介紹之.
PC Free 模式
LGP 只要插上合乎規範的 SD 記憶卡, 並且預先格式化成 FAT32, 將 Mini USB 接上一般的行動電源, 就可以不需要電腦, 自己獨立擷取影音檔案. 而 LGP 出廠時預設的錄影參數為 720p60 12Mbps 擷取成 *.ts 存於記憶卡.
PC Free 模式時, LGP 開機時間大約十五至二十秒左右, 正常可開始錄影之後, 中間的按鈕會亮紅色, 這時候只要按下鈕, LGP 即會開始錄影, 過程中間紅色的燈號會以 "呼吸燈" 的方式明滅, 使用者如果要停止錄影時, 只要再按一次鈕即可.
如果遇到不能擷取錄影的情況 (如: HDCP 保護, SD 記憶卡不符規定) , 按鈕的燈號會以 紅藍燈交替閃爍.
而使用者若是想調整錄影的參數, 則需將 LGP 連上 PC, 以 PC 模式開啟 AVerMedia PC-Free Utility 設定參數.
原本的 PC-Free Utility 畫面
原先, LGP 的 PC Free 模式只能錄影 720p60 的畫質, 但在截稿日期之前, 筆者意外發現圓剛已經提供 LGP 新版韌體以及軟體, 將 PC Free 錄影功能提升至 1080p30
新版 PC-Free Utility 畫面
提供兩段 LGP 實際擷取 720p60 12Mbps 的遊戲影片供您參考
PC模式
切換到 PC 模式時, LGP 可以發揮完全的實力, 不僅可以透過網路實現遊戲直播功能, 其內建的影像 H.264 AVC 硬體壓縮 bitrate 也能達到不可思議的 60Mbps 超高碼率!
PC 模式時, 中間的按鈕會亮藍色
操作介面
將驅動程式以及軟體安裝完成, 除了從桌面圖示執行 RECentral 之外, 使用者也可以直接按下 LGP 本體中間那顆發亮的圓形按鈕, 亦可呼叫 RECentral 擷取軟體
軟體主要畫面左邊有四項
1. 佈告欄
2. 擷取
3. 串流
4. 影片資料夾
佈告欄 會在使用者連上網路時, 顯示Avermedia Gamer Zone的最新消息, 按下右下角 "更多" , 則會連到官方討論區
http://forum.avermedia.com/index.php
使用者可以在討論區中找到很多相關的資料, 也可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使用者交流Liver Gamer系列擷取器的使用經驗
擷取
擷取是 LGP 的主要功能, 在主畫面右邊出現了一個類似電影鋼鐵人當中的發出紅光的反應爐, 周邊則圍繞了三項功能選項, 分別是 新手上路 / 業餘好手 / 職業玩家 , 大概介紹一下
新手上路
如果使用者是剛踏入影音擷取的新手, AVerMedia RECentral 會依據您選擇的訊號來源, 自動幫您設定 影片解析度/聲音來源/壓縮碼率 等等複雜的參數, 使用者完全不需要理解或是具備這些知識, 也能夠很快的擷取到畫質不錯的影片
業餘好手
如果使用者是稍微具備影音擷取知識的新手, AVerMedia RECentral 會在這個地方一步步的引導使用者, 從影音線材的連接, 到解析度及編碼率, 讓使用者輕鬆學到更進一步的相關影音設定, 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職業玩家
如果使用者已經具備很多影音相關知識, 職業玩家 才是 LGP 真正大顯神威的地方.
LGP 在 PC 模式之下, 提供的影像編碼能力相當驚人, Video bitrate 最高可達 60Mbps
聲音方面則提供最大 256Kbps , 對於兩聲道而言應該是綽綽有餘.
畫質比較
我們以 PS3 遊戲 初音ミク -Project DIVA- F 當中的 "千本櫻" 片段舉例
千本櫻 60Mbps 原始檔下載位置
Tell Your World 60Mbps 原始檔下載位置
注意顯示文字的邊緣, 顏色漸層, 以及紅色的表現
原始大小為 1920 x 1080 RGB color
12Mbps
20Mbps
60Mbps
從以上三張圖可以很明顯比較出來, 60Mbps 擁有幾近不失真的超高畫質, 只不過... 檔案所佔的容量相對也會巨大許多.
使用軟體掃描 LGP 的 60Mbps 錄影檔案 Bitrate, 可以發現是採用 ABR (Average Bitrate) 的方式編碼, Bitrate 瞬間最高達到 72Mbps, 難怪複雜的畫面變動下, 畫質依然表現亮眼!
至於畫質與容量的取捨, 就交由使用者自行決定.
另外提供 Ridge Racer 7 - Demo - Laketop Parkway - 60Mbps 可以跟 PC Free 模式比較一下畫質差異
串流
串流功能為 即時的視訊廣播, 通常用在電競 LIVE 即時直播的現場. 只要有了 LGP, 使用者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將遊戲畫面, 透過網路即時放送到世界任一角落. 而 LGP 串流的設定, 都跟擷取的設定相同, 所以這個部分不再累述.
欲使用串流直播功能, 必須先申請相關帳號
登入完成後, 想要開始直播, 也是只要按下本體中間的按鈕即可. 系統列上面可以顯示目前串流的狀況.
登入提供串流服務的網站, 就能即時看到目前串流擷取的畫面
由於筆者使用的網路上傳頻寬並不大, 所以這個部分就沒辦法測試了, 有興趣的玩家們, 請自行嘗試.
擷取檔案分析
將擷取的檔案以軟體開啟分析, 在 Media Info 當中都可以看到怪異的敘述.
不論是 PC 模式還是 PC Free 模式, H.264 AVC 的 CABAC 宣告為: NO , 也就是這顆硬體壓縮採取了 CAVLC 編碼模式
這是筆者第一次看到 "非 CABAC" 的 H.264 AVC 硬體壓縮器, 不知 圓剛 的工程師是忘了使用這個項目, 還是這顆硬體壓器並不支援??
另外就是 720p60 的宣告, 影像標準卻宣告為 PAL
這點是完全錯誤的宣告, PAL 是整數的 25 或是 50 的畫面, 將 60 的整數畫面宣告為 PAL 也是筆者第一次看到的特殊景象
另外, NTSC 視訊格式其實可分為整數的 60 Frame, 以及非整數的 59.94 Frame
為什麼會區分整數與非整數 Frame rate 是更久遠的歷史共業, 筆者不在此累述,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下詢問.
實際擷取時發現, 720p60 檔案會宣告為 60 FPS, 但是 Video 的 transport stream 會以實際輸入的格式記錄
若是此時輸入視訊是 720p59.94 , 就會形成 Media metadata 與 Media Info 兩者宣告不一致. (一個宣告整數 60FPS, 另一個卻宣告 59.94FPS)
雖然 ts 可以靠著同步機制確保播放時不至出問題, 但是對於容錯性較差的影音編輯軟體, 可能就會產生掉格或是影音不同步的現象, 不容忽視. 建議圓剛的工程師們真的該仔細弄清楚, 擷取下來的檔案格式是否無誤.
P.S. 在 Gamer Zone 討論區 圓剛有提供 TS轉MP4 的公用程式, 利用這個程式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轉換出來的 MP4 竟然從 CFR (Constant frame rate) 變成 VFR (Variable frame rate) !!
從 CFR 變成 VFR 代表兩種可能性, 一種是 不同視訊格式串接 所造成, 另一種可能性就是-- 掉 格
看來圓剛似乎還沒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結語
在測試LGP初期遇到了很多奇怪的現象, 包括: PC Free模式開機成功率極低 (五次只成功兩次) , PC Free模式會無故當機, 導致當機後的錄影全部掉檔, 在使用一段時間PC Free模式之後, 切回 PC 模式接上 USB 無反應 (這個問題在筆者拆開 LGP 將電池拔掉 類似電腦 Clear CMOS 之後, 現象才解除)
由於這些問題顯而易見, 筆者一度懷疑自己收到的產品是工程樣品, 原本想就此放棄測試.
後來上官方討論區才發現, 上面已經有提供新的測試版 Firmware, 在更新韌體之後, 再測試就沒有發現這些問題了.
建議欲購買的玩家們, 請務必先到 圓剛官方討論區 (不是 GamerZone 官網喔) 先更新上面新版 (測試版) 韌體, 這個版本比官網上的版本更加穩定.
LGP 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
目前無人能及 60Mbps 超高編碼率, 畫質表現不俗!
連接 PC 模式可即時編碼縮小解析度
使用起來並不需具備專業知識, 也可輕易上手
支援遊戲直播, 並可即時將電腦麥克風輸入混音後廣播, 使用便利
本體可獨立作業, 即使不接上電腦也可擷取
硬體架構具有彈性, 將來可能透過韌體增加新功能
缺點:
挑螢幕
不能錄製 1080p60
不支援 CABAC 編碼
檔案不能以 interlaced 儲存, 不能錄製 1080i60 的影片
尚不支援 多聲道音效
錄製出來的檔案格式不完全正確
雖然 Avermedia Live Gamer Portable 還有許多小問題, 但憑藉著其優異 (無敵) 的 60Mbps 影像編碼率, 表現目前仍是所有硬壓卡之冠. 希望圓剛將來能夠逐一修正這些問題, 並且持續為 Live Gamer 系列擷取卡/器 增加新的功能 (如: 支援 LPCM 5.1CH 輸入錄影) .
在此筆者強烈推薦這款擷取器給 想要錄製遊戲影片的各位玩家.
|